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杨振宁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易经》的现代应用
《易经》的现代应用《易经》的现代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巨著的《易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首,和《诗》、《书》、《礼》、《乐》、《春秋》并称六经,被誉为群经之首。
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以及人生哲学等等。
它的理论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很多领域,是中国文化的总汇,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风水、建筑、医学、气功都有指导意义。
现在《易经》还被引用在现代管理学、现代经济学、现代决策学等现代学科上。
本文结合科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实例具体阐述《易经》的现代应用。
首先,科学方面,许多现代科学家利用《易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因受《易经》太极图启发,发现了二进制数学,成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世界大哲学家黑格尔,正是受《易经》的阴阳学说影响创造了正反合哲学原理。
据说,杨振宁是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学习了《易经》课程,正是《易经》的阴阳学说促使他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中,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创造了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宙不守恒定律。
此外利用《易经》取得科技成就的还有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英国科学学李约瑟…… 其次,管理学方面,许多学者通过对《易经》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理论。
其中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的中国管理理论奋斗目标,并身体力行。
1987年8月,他在某某发表了:《C理论走出中国管理自己的天空》一文,创立了《易经》哲学为主体思想的C理论架构,并形成了一整套《易经》管理系统理论。
成中英认为: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动力,这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的力量,叫做中心土,黄土的土。
《易经》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企业管理者如何借鉴《易经》思想?
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和谐”,不是中庸,也不是伦理,中庸和伦理都是中国文化的支流。中国人追求的和谐观代表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流,但和谐这种观念本身是“行而上”的东西,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务虚”而不“务实”,这是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所不能接受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这个角度来说,《易经》应该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哲学读物,而非实践指导。企业管理者需要从《易经》吸收天、地、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打造以“尊重人性、和谐共处”的企业发展观,但同时需要为企业注入“人定胜天”的创造激情,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是儒家的经典教科书,其地位自然不容忽视。但《易经》其实是一本算卦的书,是用64卦象代表64种状态,每种状态又从6个方面揭示其中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发展规律。我的一个朋友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她在一个财经杂志上专门开了一个专栏,专门给人讲“办公室风水学”,据说这位教授经常出去给各地的老板看风水,指点迷津,收入也很高。本以为这是个案,但不久前读一本很有名的杂志,竟然也教我们办公室风水学,什么不要背朝门之类,实在是感觉有些“八卦”。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必须以严格和规范的企业管理为基础,正如海尔那样的军事化管理一样,但追求效率和利润的企业很多行为又必然是短期的,这又与企业是社会一份子的责任相违背,因此,如何使企业与社会、员工、客户、股东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以达到企业基业常青的目的,就需要运用《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持各方的和谐与共生。
但不久前杨振宁先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清华大学教授)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是导致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重要原因。杨教授的谈话显然对目前社会和企业界的《易经》热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一场争论?究竟《易经》能否成为一本企业管理的参考读物?
《易经》简约化文化精神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峰论坛” 发表 了题为《 易经与 中国文化》 的演讲。 他认为《 易经》 影响了中华文化 的思维方式 , 是近
代 科学 未 能 在 中 国萌 芽 的重 要 原 因。他 把 近 代 科 技 为什 么没 有在 中 国萌 芽 的原 因归 罪 于 五 点 :
一
、
《 易经》 简约化表达方式不
利于 科学 缜密 思维 方式 的形成
化, 往 往不 注 意 语 言 的系 统 性 和 表 达 的逻 辑 性 。
有时为了力求 字词 的简约化牺牲 了语言 的规范
性 和准确 性 , 造 成 在语 言文 字 运 用方 面 非 常 的 不 确定 性 。象征 意 、 通借字 、 引 申意 、 扩 展 意 等 等 从 表象 来看 难 以确定 , 根据 不 同人 的 心情 和 思 绪 会
《 易经》 简约化文化精神对 中国科技发展 的影 响
《 易经》 简约化文化精袖对巾国科技发展硇影响
杜永伟 , 崔 秀文
摘 要 :当A - 4 J ' 1 在试 图破解李 约 瑟难题 、 寻找 “ 近代科 学没有在 中国萌 芽” 的终极 原 因时 , 从《 易
经》 带给 国人 的文化 思维习俗 去解读 不失是一种路径 。《易经》 简约化表达方 式不利 于科 学缜密思 维方
事物 的发 展 、 变化和运动规律 , 而 不 是 采 用 每 一
而四、 五点全是《 易经》 之过 , 把近代科技没有在 中国萌芽 , 反映在思维领域的缺陷归罪于《 易经》
在 推理 方 面只 注重 归 纳 法 而轻 视 演 绎 法 ; 把 天 人 视 为一 体 、 内外 同理 , 抹 杀 了 自然 规 律 跟 人 世 间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1— 2 8
杨振宁:“担忧”中医的前途
杨振宁(1922年~ ),安徽省合肥县人。
著名物理学家。
1957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近年来杨振宁对传统文化发表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下面以他在2004年10月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的发言作一点评。
杨振宁观点一中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重要的科学遗产之一,这已被全世界所公认。
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总结获知了很多药材,这些药经过近代科学的研究证明确实非常之重要。
但是,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学没有前途。
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
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毛嘉陵点评 杨教授抛出了“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这个颇具刺激性的观点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受到了一些人的“痛骂”,也许大家对他误解了。
只要对这篇讲话进行全面分析后,就可发现他首先是肯定了中医中药的,即使他提出了这种观点,应该也是一种善意的建设性意见,因为他希望中医药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而要做到这点,就不应与易经过分“亲密”,要与西式现代科技“热恋”。
因此,我不赞同据此认为他是反对中医的。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有不少专家认为,《易经》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过影响,从《黄帝内经》也可看出,其基本思想与《易经》有不少相通之处。
杨振宁经典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 我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 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 实化了。(本文原载《自然》杂志2005 年第1期。
Chinese national Expo 41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 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 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 变成-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 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 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 的影响,发展出来了 “精简为美,浓 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 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冇共同的深 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 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 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 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 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 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 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 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 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 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 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 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 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 化精简化的延伸匚
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图2
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冇分
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 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 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
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 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
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
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 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 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
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 “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 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易经属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禁止研究《易经》?易经为什么能预知未来?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易经
1.国家既不尊重易经,也不禁止任何人学习易经。
从古至今,并没有严格实用意义上的《周易》禁书这种名称,历代也从未完全禁止人们阅读《周易》。
但在古代,像《周易》这种主题鲜明的著作,被列为皇族贵族才能阅读的书籍,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2.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原因是《易经》,所以应该禁止研究《易经》。
《易经》有很多概括,但是没有任何逻辑推理,从来没有得出一个独立的自然规律。
杨振宁认为这非常重要。
《易经》让中国文化失去了探索自然规律的根本动力。
易经怎么预测未来
易经变与不变。
世间万物都在变,但道不变。
世间万物都在按规律变化,这个规律就是道。
由于生必有一死,我们知道这个道,所以我们都可以预言每个人都会死。
我们知道四季变换,所以是时候了。
如果我们能知道所有的道,我们就能知道未来。
但是当人强大穷的时候,周易是我们认识世间一切道的一种方式,不管道是怎样的。
简而言之,他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世界万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它对中国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哲学思想
易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篇章,它包含了关于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这些概念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例如道家、儒家和佛家等。
## 文学艺术
易经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文学作品都融入了易经的思想,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经典作品。
## 领导力和管理
易经的思想也被应用于领导力和管理领域。
许多中国的企业家和政治领袖都学习易经,以此来指导他们的领导方式和决策能力。
## 社会习俗
易经也对中国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人在结婚、搬家、修建房屋等重大事件中都会参考易经,以此来寻求吉祥和避免不祥之兆。
总之,易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振宇批易经的文章
杨振宇批易经的文章一、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1、爱因斯坦:缺乏逻辑体系与实验科学爱因斯坦曾对李约瑟难题做过回答: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
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现的,主要是欧几里得几何当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它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的实验科学,以伽利略为代表。
以这两个为基础,才有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既没有逻辑体系,也没有实验科学,只有个别人做过实验,还不是成系统做的,因此中国人没有产生科学毫不奇怪。
杨振宁:中国没能产生科学,《易经》是罪魁祸首2、杨振宁:《易经》是罪魁祸首杨振宁先生也回答过这个问题,但他不是正面回答的,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的。
前面,我讲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
中国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是科学,但是杨振宁非常反对这一观点。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
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的是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指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
杨振宁先生认为,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就是《易经》。
如果要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找一个元凶,这个元凶就是《易经》。
当然,其他的因素也都有,但《易经》是最重要的原因。
《易经》为什么会跟中国没有产生科学有联系呢?杨振宁先生解释:第一,《易经》里面有很多的归纳,但是没有任何的逻辑推理,尤其是没有演绎。
第二,《易经》里面的天人合一观念。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和自然必须分开,人和自然是独立的,人观察自然,得出了自然规律。
这才把哲学跟科学分离。
但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和人是有密切关系的。
人的行为影响自然,自然影响人。
在这种观念下,人不可能得到独立的自然规律。
因此,在中国文化里面,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条独立的自然规律,一条都没有。
杨振宁认为这个非常关键,《易经》使得中国文化里面失去了探讨自然规律的根本动机。
《易经》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星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
《易经》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星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清华大学国学智慧高级研修班教授、中国易经协会会长裴翁)(图为裴翁教授在清华大学庄严发表《易经》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星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应该有五大发明,过去大家只知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却偏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智慧发明,就是《易经》阴阳、五行、八卦、九宫飞星智慧的重要发明。
华夏文化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多彩,四域生辉,在这大海般辉煌灿烂的文化宝藏中心,绽放着一朵奇葩,散发着奇光异彩,以至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就是《易经》。
世界上从没有一本书像它这么古老,这么影响深远。
它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从古至今,在全世界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其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强,历世之久,中外很多学者一致认为世界最为智慧的书籍只有三本:一是中国的《易经》,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欧洲的《圣经》。
《易经》博大精深,包括象、数、理、占四大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汉朝时期,汉武帝正式建立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并将《易经》列为儒家五经之首。
从此以后《易经》一直是儒家必修的首要经典。
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
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日本国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并在其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来自《易经》的启发”……由此可见《易经》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而广泛!在中国,《易经》不止是帝王之家和儒家的经典、道家、兵家、农家、医家、法家、商业家、养生家、政治家、小说家、堪舆家、预言家、发明家、教育家,管理学家等等,无不将《易经》思想尊为圭臬,所以说易学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所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枢纽与精髓。
是华夏七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被历代学者喻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易经》与中华文化(1)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分钟要讨论一些观点,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通俗,但是主要讨论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兴趣。
第二是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
所以易经的历史是孕育了前后经过一千多年,我想这个结论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
如果问易经怎么形成的,这个说法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为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乾坤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个名字卦名是有音,单有音还不够,后来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我想这个想法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的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个阶段我想是大家都会接受的。
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这几句话可以说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做了什么事情,我自己觉得这个讲法是合理的。
所以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这些是易经的精神。
而我认为这种精神贯穿到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分类精简的例子,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疾病或者是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这个分类的观念做一个大前提讨论中医的理论,这就是从易经的精神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易经》:改变命运唯一的方法,从来不是靠人脉和勤劳,有道理
《易经》:改变命运唯⼀的⽅法,从来不是靠⼈脉和勤劳,有道理《易经》作为中华⽂化中最为古⽼的著作之⼀,其虽然仅仅不到20页,但是所含的内容囊括了六⼗四卦,包含着宇宙万象所有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是“⼤道之源”。
很多⼈看到《易经》中各种卦象,还以为是本算命占⼘之书,更是将它打上了封建迷信的印记。
但事实上,它却是将⼈⽣⼤智慧、⼈如何修养⾝⼼概括在其中,甚⾄还详细地讲述了⼈⽣各个阶段遇到的不同困惑以及如何应对。
难怪,这本薄薄的本⼦能够成为我国哲学思想的根源。
《易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配得上财富宝典作为上古时期⼈类传承⾄今的⼀本奇书,作为上古时期⼈类传承⾄今的⼀本奇书,《易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配得上财富宝典的美誉。
可依旧有许多⼈将其视为封建迷信。
⽆数成功⼈⼠,甚⾄是科学界的泰⽃爱因斯坦,的美誉。
易经是中国⼈的财富。
都曾直⾔,易经是中国⼈的财富有些⼈说,易经过于⽣涩,很难读懂。
可是,倘若连学习的动⼒都没有,早早倒在了第⼀步,⼜如何掌握⼈⽣的⽅向?留给后⼈的⾦⼝⽟⾔。
冯友兰先⽣直⾄去世之要读易经,这是⽆数先贤和影响历史的⼤⼈物,留给后⼈的⾦⼝⽟⾔要重视《易经》。
前,留给世⼈的最后⼀句话,依旧是要重视《易经》易经中提出:改变命运唯⼀的⽅法,从来不是靠⼈脉和勤劳,有道理1、我不提倡算命,不是因为算命不准,⽽是因为命运可以改变。
《易经》的现状,是鱼⽬混珠,有少数⼈精通,有⼀部分⼈沉迷,⼤部分⼈看不懂。
甚⾄有些⼈的⼼态是,拜个师傅,学点技术,然后给别⼈算命,半懂半猜地忽悠,靠这个赚钱。
这种现实状况,导致有的⼈推崇《易经》,有的⼈批判《易经》,各有依据。
事实上,⼈类的祖先,并不是西⽅科学家说的那样原始,尤其是华夏民族,⼀些很先进的⽂化传承,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易经》(也称《周易》)、《黄帝内经》就是其中⼀些⼩⼩的缩影。
如果你认真读《史记》和《尚书》,会发现书中记载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天⽂历法,对宇宙的探索和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不⽐现代天⽂、天体物理学落后。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杨振宁睿智的杨振宁先生[编者按]这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这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报告在海内外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反响,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来自广泛途径的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
今日将报告全文转摘在此,供各位网友欣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
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
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
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
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
探寻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探寻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文·刘春龙摘要: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其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水准均在同时期国际社会中处于鹤立鸡群的地位。
但在近代却衰落了,可谓一落千丈,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这正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诗:“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互相制约之中。
每一种现象都是由另一些现象引起的,它自己也必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现象。
”本文正是基于此,来探寻中国落后世界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希望借此能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征途能向更优化、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若真能如此愿,则对作者本人将是莫大的慰藉。
主题词:中国科学技术国际体制中国曾长久地领先世界,这是事实;中国从近代开始落后了,这也是事实。
美国传播大师埃弗里特.M.罗杰斯在其名著《传播学史》引注中写道:“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正是由于这句名言的激励,把笔者对中国落后世界这悲剧的长久思考最终引入了探寻它“来自何方,为什么这样流淌”的道路。
这项工作对任何专业学者来说都可谓是一项大课题,更何况笔者只是一位本科在读生,鉴于此课题的难度与笔者的实际水平,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将分几个方面对此课题作以简要分析:一、传统文化的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在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在演讲中说:“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是把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欧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握了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科学同《周易》的结合主要是《周易》成书以后,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们在注释、发挥它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注释发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大致可分成两个派别,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主张取象,即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派则主张取义,即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他们都奉《周易》经传为神圣的经典,以其内容为“周孔之道”,认为《周易》本身有一个完整无缺的理论体系。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的阶段,因此,古人是不可能得出现代人那些“神奇”的结论的。但是,有些现代的易学研究者却不顾这个前提,他们把自己的具备的知识附会到《周易》身上,把自己的知识说成是《周易》上“古已有之”的知识。这实际上是在神化《周易》,对科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四、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周易》与近现代科学中的任何精深理论都有关联,这实际上是神化了《周易》的作用。
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
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
“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开幕,杜维明、任继愈、王蒙众多学者出席发言
本报讯(记者术术)昨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除季羡林先生抱病未能出席外,发起人以及主办方邀请的名家大师大多到场,杜维明、许嘉璐、任继愈、王蒙、杨振宁等发起人相继做了主题发言,其中杨振宁教授关于《易经》的发言被不少与会者看作是会场最大的亮点。
杨振宁教授最后一位登场发言。
发言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在主持人介绍完他的身份后,杨教授首先表示:“我先纠正一下主持人的介绍,我现在是纽约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了,但我是现职的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
这一更正博得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
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所做的报告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发言中,杨教授尤其指出了《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与人归为一理,使得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推演法,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
演讲中,杨振宁教授对《易经》与中国近三四百年文化发展的分析,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
另一方面,杨教授的发言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善于运用科学例证说明人文学科发展的规律,充分展示了科学家的逻辑之美,不少与会者认为杨教授的发言是昨日论坛的一大亮点。
今日论坛还将继续举行一天,论坛嘉宾将继续主题发言及自由交流。
5日上午论坛将发表文化宣言,据主办方透露宣言题目最终确定为《甲申文化宣言》,甲申为旧历今年的纪年。
摘自2004年9月4日《新京报》。
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摘要:类比推理是一种与归纳推理不同的逻辑方式,《易经》的思维方式是类比而不是归纳。
类比思维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类比思维是原始思维的遗留。
关键词:《易经》;类比;中国古代科技;原始思维2004年,杨振宁先生发表演讲,认为:“《易经》①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1〕。
杨振宁先生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内外激烈的争论。
〔2〕时过近两年,争论仍在继续,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无法说服对方。
杨振宁先生是从《易经》的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如果不从思维方式上进行回应,无异于无的放矢,不能切中要害。
杨振宁先生认为《易经》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推理。
这是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者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例如成中英先生曾说:“《易经》的形成,展现在时间的整体及其推移中,反映出自然与人性结合一体所含藏的深意。
我们可以将象征视为提供了一个归纳性的与经验性的形而上学;在一个动态的象征体系中,此归纳-经验的形而上学,乃通过表象而显示出具有宇宙论意义的主要相关事件和现象”〔3〕。
但是,《易经》的思维方式与其说是归纳,还不如说是类比;与其说是归纳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还不如说是类比思维犯的错。
归纳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式,除了不完全归纳外,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可靠的。
而类比思维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
而且,由于类比思维的滥用,造成中国科技史上比附大行其道,确实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蜕变。
下面试作详细论述。
一、类比是与归纳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弄清《易经》的思维方式到底是归纳还是类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归纳和类比二者的关系。
关于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类比推理是归纳推理的一种。
如宋文坚主编《逻辑学》说,归纳推理有很多种:一、枚举推理;二、类比推理;三、排除推理;四、概率推理。
杨振宁经典语录
杨振宁经典语录导语:杨振宁经典语录杨振宁简介:杨教授,老而弥坚,后劲十足,在美国默默无闻酝酿数年之后,年近耄耋后来居上,最近频频语出惊人,曝光于各大媒体。
在忘年恋情即将被炒成冷饭之时,又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盛赞中国大学教育而再度成为新闻头条。
杨教授语句简练却发人深思,每每发言就有无数人开始研究揣测他背后的真正意图,各方争论数月不休。
而他却从此沉默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更加关注。
杨教授已然跃居为想出名想疯了的话涝症候群仰视的偶像,顶礼膜拜。
正所谓话不在多,反常才行。
杨教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敢于逆流的言论永远都市场价值。
杨教授语录: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
(杨振宁形容翁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记者: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想,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个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
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
之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
(记者: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因为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的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
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
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
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
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
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
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
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
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
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
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
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
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
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
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
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
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
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
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
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
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
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
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
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
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
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
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
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
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
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
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卦名是单音的。
乾、坤,……都是单音的。
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
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
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
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
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
这不恰当。
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
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
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
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
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
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
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
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
汉语亦然。
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
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
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
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
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
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
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