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示范课件_18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25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二、简介龚自珍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
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言词语和文学常识;了解诗中典故和创作背景;了解律诗常识,掌握律诗诵读节奏;体会诗歌主旨;学会欣赏古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解读古诗的方法;学习通过不断吟诵理解诗歌所蕴的情感及其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品位。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律诗常识、律诗朗读节奏、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欣赏律诗方法,吟诵理解诗歌情感。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言词语。
解释并识记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查资料,识记文学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杜甫生平及创作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三.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
继续上网查找《望岳》写作背景的资料,做好笔记。
四.了解律诗常识。
上网查找有关律诗常识的资料,做好笔记,并与《望岳》作对照,看看此诗是否符合律诗要求。
根据律诗的押韵要求,《望岳》押韵,韵脚分别是、、、。
课堂研讨活动一.探索五律的朗读节奏。
1.自由朗读下面三首五律,边读边想想五律每句诗的停顿规律,试着用“/”画出朗读节奏。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根据上述探索到的规律,先用“/”给《望岳》划分节奏,再加以朗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 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 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 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 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 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 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佞的勇气和决心。 议论、抒情。表面上写不怕浮 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上包 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生活哲理。 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 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 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 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 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661-702),字伯 【注释】 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 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 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 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 第一位贤才。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 2.悠悠:渺远的样子。 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 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 3.怆然:悲伤凄凉。 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4.涕:古时指眼泪。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示范课件_28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 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 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 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 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 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 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 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 感情、革新建议等。
悟诗情
《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 别之感。诗人因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 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 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 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奋发献身之情。诗人并未一蹶不振, 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 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 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解诗题
(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 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 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 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 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并强调万 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 “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 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 爱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 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 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 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 集》。
读诗文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4.读熟诗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诗意
浩荡: 离愁: 白日斜: 吟鞭: 天涯: 落红: 化作春泥: 护花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23
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以前也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所以对诗人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首诗歌当中应该更多侧重在诗歌内容的分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创造情境,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四、教学重点1、本诗的思想内容分析;2、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六、教法1、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七、教具和媒体工具单、多媒体音视频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到目标1、检查预习教师活动:检查预习评价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起来回答做好的预习题。
达到目标:完成预习评价单,作为新课的先导。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鸦片战争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了解龚自珍的相关文学常识。
达到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热情3、进行新课(1)教师活动:首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起来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达到目标: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诗歌。
(2)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有何作用?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和自己的预习起来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1
己亥杂诗(龚自珍)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古诗的美,美在韵律,平长仄短、仄抑平扬,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低吟浅唱;古诗的美,美在语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诗的美,美在意境,或美丽苍凉,或雄浑凄清,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领略一番古诗的美吧!三、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吟鞭..(yín biān )2.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3.背景链接《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
四、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诗意理解【交流点拨】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字词积累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体背景【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教学难点
(1)对古代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详细解读《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包括《夜泊牛渚怀古》、《登快阁》、《宿建德江》、《题临安邸》和《夜雨寄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技巧;最后,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所打动,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 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 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 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 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 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 很小。
(三)深层探究
1. 首 联 为 什 么 不 直 接 描 写 泰 山 , 而 要 采 用 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
奏。
【交流点拨】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 懂之处圈出来。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 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 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2)前:过去。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具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 寂寞嘛。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 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 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示范课件_8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别京城的忧伤和回归故里的喜 悦交织一起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Biblioteka 化作春泥更护花。小结
满载离愁,回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但仍乐意为社会 做贡献的思想
[译诗、诗意]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 极为凝练地写出离 愁的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 眷恋、怅惘、失落、 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三字一笔 勾勒景物,以夕阳 西沉、暮色苍茫的 气氛,
重点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 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 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 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 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 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鲁迅、焦裕禄、孔繁森、雷锋……
《已亥杂诗》这是龚自珍在已亥年48岁写的大型 七绝组诗,共315首。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本诗是其 中的第五首,写作者辞官回乡离别京城的复杂矛盾的 心情,诗中作者以落红化作春泥自喻,抒发了不忘报 国的崇高胸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满怀无限 的离愁别绪,在白日西斜时与久居的北京城告别。 “浩荡”意为广大无边在此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愁不是指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石变法强国,但 不为当朝权贵所容,屡遭压抑和排挤,政治理想无法 实现,48岁终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可见这时作者心情 是十分苦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说说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夕阳西下,诗人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
挥动马鞭,离京远去,打算回到远在天涯的 故乡,既有离别的忧伤,也有回归的愉快, 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
悟 重点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诗人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 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 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 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 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练 1.下列对诗歌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落花自喻,寄 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会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的情怀,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练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与悲壮 豪迈的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 心国家前途命运?
A.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 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B.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表 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 的渴望。
C.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 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
白日斜( xiá ) 吟鞭 ( yín )
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
翻译方法: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 一人读原文,一人说重点字词, 一人译重点字词,最后一人译原 文,结束后请回答“完毕”。 时间:3分钟
译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无边无际。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
指作者心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指东方故里。
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凋落的花朵不是无情之物,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 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 歌的思想感情。 3.诵读并背诵诗歌。
作者作品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 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 璱人,号定盦(同“庵”),浙江 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 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写的 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 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己亥杂诗》。这年诗人辞官返回 杭州,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 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 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D.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 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 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3分)
答: 表达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