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合集下载

“小组微生”模式打造新农村建设4.0

“小组微生”模式打造新农村建设4.0

“小组微生”模式打造新农村建设4.0作者:程焕文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年第05期天台山下、白沫江边,29幢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小楼错落散布在一处林盘里。

漫步于四川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石板路在菜园与绿荫间蜿蜒,白沫江水静静地从身旁流过。

四川成都邛崃市夹关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的理念,新村的建设既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又要保留川西田园的独特风貌。

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探索形成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成都已建成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86个,总投资71亿元,超过2.63万户、约8.4万人入住新居。

目前,“小组微生”已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新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被干部群众称为“新农村建设的4.0版”。

怎么建设?生态底色上描绘新农村坡屋顶、青磚瓦、庭院廊柱、镂空花窗……川西民居风貌和林盘特色交相辉映,柏油路蜿蜒而过,串起了村民聚居点和产业基地,既有现代城市印记,又不失乡村恬淡野趣。

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变化让村民备感自豪。

“我们9个居民点的水、电、气、电话、电视、宽带网络‘六通’,聚居点离自留地步行几分钟,安逸得很!”该村村主任钟家旭介绍说,新村充分利用原有的林盘、农田、水系等资源,综合考虑村民生活半径,选择村民小组中心或交界点位的院落布局聚居组团,以“院落”为组合单位,打造“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

房前屋后规划成老百姓的“微田园”,让每家每户自己种植蔬菜瓜果。

“小组微生”怎么建?由谁说了算?成都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主权利。

双流区胜利镇云华社区鼓励农户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项目理事会、议事会和监委会,自主实施建设,探索出了“是否参与自主选、实施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督、建好新居自主管”的“五自”模式,真正做到还权于民,集中智慧把新村建成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福洪镇杏花村创新发展杏产业的经验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福洪镇杏花村创新发展杏产业的经验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福洪镇杏花村创新发展杏产业的经验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东南部有一个杏花村,地处风景秀丽的龙泉山脉中段,是福洪镇9个行政村之一,面积约5.9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00人。

这里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凯特杏生产基地,是成都及周边地区唯一的杏花观赏旅游区,也是国家AAA 级风景区和客家人聚集地。

近年来,青白江区以开发利用杏花村地方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杏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杏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旅”“文旅”互动融合,使“杏文化”成为杏花村特有的文化名片,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和形象力,努力谱写成都市乡村振兴“杏花村篇章”。

一、传承“杏文化”基因,培育壮大“杏产业”1、追寻历史根脉,传承“杏文化”基因。

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在历史上曾属于金堂县上四乡之一的鹤鸣乡(后因行政区划调整,隶属青白江区),杏树种植历史较长,底蕴深厚。

杏花村历史上自然条件很适宜栽种杏树,杏果出产颇丰。

两百余年的种植历史,早已让杏树的种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传统,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青白江区历来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在整理分析历史和现实地情资料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杏花村发掘“杏文化”、发展“杏产业”,努力传承文化记忆,做好当代“杏”文章。

2、用好资源优势,形成“福洪杏”品牌。

通过查阅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关于种植杏树的土壤、气候条件内容,并对青白江区境内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结构进行研究、论证,认为适于引进优质杏品种,改良福洪杏。

2001年,杏花村引进美国凯特杏、金太阳杏品种,建立起500亩的“优质杏科技示范基地”。

2003年扩大到3700亩。

到2010年形成了“一千公顷优质杏基地”,结果树达533公顷,成为四川最大的优质杏生产基地。

数年间,杏产业规模不断做大,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2006年,杏子销售量为70.5万公斤,收入560余万元。

2008年达350万公斤。

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王国敏黄基秉李玉峰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研究课题组日前奔赴成都市19个区(市、县),选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的乡镇、村组和社区进行了认真、广泛的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最终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思路的产生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地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会采取不同的推进方式和基本做法。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成都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的生成,走出了一条以“一个重点、二轮驱动、三个着力点、四项协调”为主要做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新路子,成效显著。

我们把这条新路子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1234”方式。

一个重点: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兴建和改善为重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

调研显示,成都市各县区都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

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各县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调研中了解到,成都市先后筹资10个亿,区(市)县配套4. 5个亿,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努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帮困助学等工程,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馆(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轮驱动:政府强力推动与村民积极参与是两股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

成都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四川省的相关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文件,将优先发展文化服务业作为民生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2006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共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城乡一体化开发经验

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城乡一体化开发经验

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城乡一体化开发经验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个战略,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成都锦江区近年来,遵循这一发展思路,通过大胆的创新,用智慧、力量和汗水,在三圣乡成功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花,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关键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一、“五朵金花”的运作模式(一)打造方式: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按规划是不能作为建设用地的,同时其先天的农业利用条件也不优越,土质被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

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思路,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农民也无法脱贫致富;如果不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即使城市化进程再快,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探索了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竞相开放:“花乡农居”成为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二)建设方式: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锦江区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适度进行区域的景观打造,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1、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房屋的外饰改造。

【学习】赴成都学习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赴成都学习个人心得体会

【关键字】学习赴成都学习个人心得体会篇一:赵天兴赴成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金塔县乡镇干部成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中杰村党总支书记赵天兴XX年6月25日6月12日—6月16日,本人参加了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赴四川成都考察学习。

学习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乡镇集镇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学习,确实开阔了我的视野,感觉自己真正是一个井底之蛙,他们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考察学习使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本人认为四川省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值得认真总结、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借鉴。

成都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他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基本方法是“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在推进城乡一体的过程中,成都市用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和入股的方式实现了土地流转。

成都市在土地流转上有过诸多摸索。

比如,成都三圣乡红砂村(土地租赁)、以及互换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股民),双流、蒲江等地出现的土地转包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等等。

成都市在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中,做了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带动下,成都市发展起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伤害,成都市制订了《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实施细则》,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今年年初,我村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的,引进亚盛集团兴农辣椒公司在四组和七组以每亩地每年550元(三年一付款,三年随粮食涨幅调整租金)的价格连片流转土地1400亩,开辟了中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新局面,有力促进了劳动力城镇化转移步伐,充分发挥了土地经济社会效益。

但比起四川成都,我们还差的很远,一是农民对生活保障的后顾之忧阻碍着土地经营权流转。

绝大多数农民还是把承包地作为自己主要的生产资料和最终的生活保障。

从新农村建设看村镇规划——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从新农村建设看村镇规划——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35
结束语 以上几点是从规划角度的加以总结,但 它也是成都模式的重要特色,值得研究 和借鉴。
谢 谢!
36
“公司+农户”的模式 引进先进的建设管理理念 着力于村镇市政设施建设 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致力于理顺政府与农 村关系等
5
(二)成都模式
1、模式的概括 何为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模式”,就是在科学发 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城乡作为总体战略,以 “六个一体化”为具体目标,以“三个集中”为 根本办法,以“四大基础工程”为推进方式,以 “规划先行”为突出特色,最终实现城乡全面现 代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8
(二)把规划置于先导地位,坚持新农村建 设规划先行。
成都市把科学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和前提,按照 城乡一体化的部署和“三个集中”原则,统筹搞 好城乡规划,并在规划编制中强调体现各项规划 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管理中强调落实城乡互动, 以求切实做到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
29
(三)强调规划体系的系统性、严密性和科 学性。
蒲阳花溪
近郊城乡 远郊城乡 近郊城乡 浅丘贫困村 灾后重建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 业,走休闲经济之路
推进“金土地”工程,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巧借市场建设新农村,“钱从地中来,人 到产业中区”。
农房建设成本低、质量高、速度快;产业 发展特色明显、支撑力强、可持续发展。
“依山傍水原址自建”
13
5、成都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城乡互动、共同繁荣 ►农村收入显著提高 ►实现了工业集中发展 ►形成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推动了耕地规模化经营 ►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基本形
10
(二)成都模式
6、“ 成都模式”的主要成效 ►认清了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 ►找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

比如,利用农耕文化开展丰收祭祀活动,让农民重温传统习俗;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这些做法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二、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设施的完善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

同时,要注重基层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直接参与和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的局面。

四、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新媒体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开展在线展览、线上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力。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比如,发展乡村音乐、乡村戏剧等文化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为农村经济增添新的动力。

六、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推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养,让更多的爱好者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3 . 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能 力的文化建设者 文化人才直接关系到新 农村建设工程的成败。当前 , 农村缺 乏 以下 三种人才 : 一是农村文化专业人才 , 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 专业技能 , 能够主持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 二是农村文化 管理人
农村 难以留住或培养文化建 设人才 , 难 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 与
农村 教育相关 的事项也难 以完成 ,这些 直接或间接影响 了农村
忽视 了农村文化 工作 ; 农 村经济落后 , 农村难以培 养和聚集文化 建 设人才 , 青年人 不愿意留在农村 , 而农村 由于经费紧张等问题
也难 以培养文化人才 。 总之 , 农村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建
建 设的经 费就较 少 , 经费有限致使 农村文化基础 设施难 以兴建 ,
文化工 作难以开展 ; 农 村经济发 展落后 , 农 民只顾增收 , 无 暇于 文化建 设 ; 农村经济落 后 , 领导 干部一心 只为 农村经济发展 , 而
施就 难 以置 配 , 即使有一些 文化场所 , 也没有 文化活 动经费 , 致 使公共文化 设施难 以得到正常使用 。 正是 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 ,
【 关 键 词 】 新 农村 文化 建设 原 因 对 策
[ 中图分类号】 G2 4 9 . 2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1 6 5 O ( 2 O 1 3 ) 0 3 —0 0 O 5 — 0 2
新农村建设是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
干 部认识 的偏 差 , 致使新 农村文 化建设缺少必 要的资金投入 , 更 缺乏必要 的组织领导。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 是文化进步
习的图书馆 、 科技 馆等场所在全国大多数农村 中没有 ; 而作 为当

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助推川西新农村建设——以郫县为例,构架农村文化建设川西模式

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助推川西新农村建设——以郫县为例,构架农村文化建设川西模式

( )以 民 间 文 化 促 进 新 农 村 文化 建 设 的 途 径 和 方 法 二 新农 村文 化建设 是一 项浩 大 的系统 程 ,民间传 统文 化建设 足 其 中 的重要 部分 。郫 县在新农村文 化建设 中应 充分利用成都 平原的 阎 有 民间传统 文化优势 ,组 织收集 、挖 掘 、整理 民间文艺作 品 ,发展有 川 西侍点 的民间传统文 化和 民间丁 艺品生产 。因此 ,新农村 文化建设 要 继 承 传 统 文化 就 要 努 力 做 好 以下 几 项 T 作 : l 充 分 发 挥 农 民 的 主体 作 用 。 、 农 民 既是 民间义 化 的创造 者 ,也是 民 间文化 的传 承者 。郫县 是 农 业 大 县 , 目标 打 造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园 ,因 此 ,农 民 是 新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 主力 军 。新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不 仅 要 服 务农 民 ,更 重 要 的 是 要 调 动农 民 创造 新文化 的积 极性 ,必须 着眼 于农 村的实际 ,通 过政策引导 、资金 扶持 、培养人才 等方法 ,充 分调动农 民的力量 ,使农 民成为新农村 文 化建设 的主体 。 2 、充分发 挥 民间传 统 艺术人 才的骨 干作用 。 郫县 的 民间 艺人遍 布 乡村 ,他 们不仅 自身 保 留了大 量的 民间文 化 ,还带 动群众投 身农村文化 活动之 中。培养和激励 “ 乡土艺术家 ” 是促进新 农村传 承民间文化建设 的天键环 节。要保护好 这些 “ 活” 的 民 间 文 化 ,一 方 面建 立 民 间 艺 人人 才 库 。 另 一 方 面 ,要 加 大 对 民间 艺 人 的培训 ,用先进 文化理念 武装他们 的头 脑 ,提高 民间艺人的创作活 力 和 创 作 水 平 ,尤 其 要 加 强 对 年 轻 农 民学 习 、传 承 乡村 优 秀 民 间文 化 的资助 ,确保民 间文化世代相 传。 3 、认真挖掘 和甄 别传统 民 间文化资源 ,并加 以改造和 创新。 郫县 新农 村 文化 建设 充分在 利用 传统 民 间文化 资源 时 ,首 先应 对农村 自身具有 的传 统民间文化 资源 ,如 如在舞灯 、秧歌 、川西民歌 号子等 民风民俗文化进 行认真挖 掘和甄别 ,取其精华 ,去其糟 粕 ,提 高其观赏性 和艺术性 ,使之成 为内容健康活 泼 、表演可 亲町近 、群众 喜 闻 乐 见 的 文化 产 品 。 4 充分发挥 政府 的 引导作用 。 、 政府 在传 承 民间文 化上 必须 发挥好 主导 作用 。一 是有效 加强 在 新农 村建设 中乡村 民间文化保护传 承工作的组织领 导。把 乡村 民间文 化遗产的保 护传 承工作 纳入社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总体规划 ,明确 乡 村传 统 民间文化保护传 承的具体措施 :二是按照 “ 县培训骨干 ,乡培 训艺 人 、村培训 农 民” 文化培训方式 ,加 强农 民业余 文化队伍建设 和 农 民文化培训 ,最大限度 地把农 民吸纳 到文化 队伍 巾来 ,激发农村 自 身的文化活 力 ,培养和激 励 “ 乡土 艺术家” ,提高农 村文化 自觉创新 的活 力。三是突 出发展 “ 本土文化” ,实施 特色文化 品牌战略 .使传 统 民间文化保持其 旺盛的生命 力。 总 之 ,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农 村 文 化 发 展 动 力 来 自于 农 民拥 有 的 民 间 特色文 化资源转化 为特色文化 资本和经济 资本。郫县所具有 的成都平 原独具 特色地域文 化与新农村 文化建设 的契合 ,足一个农村 民间特色 文化资 源转化为特 色文化资本 和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转化为 特色文 化资本 的动态发展过 程。要继承 和发扬农村传统 民间文化 ,使 其在保 持地方 特色的同时融 入更多时代 气息 ,焕发 不竭 的魅力 和活力 ,使之 成为农 民享用的丰 富精 神财富 。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思考
2 0 1 4 . 1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 三农 ” 问 题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思考
基于成都 的经验
吴 平 刁述 军
(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1 1 3 0 )
[ 摘 要] 随着党和政府将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到 国家发展 的战略 高度 , 文 化建设将成为整个社会的 自觉行为, 农村也不例外。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内
化的新路子 , 成效显著。 ( 一) 一个重点: 兴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 建设 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 , 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 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 的标志 。 成都市各县区都 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
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
建设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也 是新 农 村建 设 的重要 智

成 都市 农村 文化 建设 的现 状
成都市始终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作为城乡统筹 的一个重要内容 , 专 门出台政
策, 纳 入 发展 规 划 、 民生 【程 和财 政 预算 , 加 快 落
整合 , 左 右农村社会文 明程度 , 检验农村社会发 展的合理性 ,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 直
接影响农 民思想 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的提 高。只有以农村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和切人点 , 才
能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惠民: J 二 程” 。广大 的农村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农 民 群众 , 农村文化建设就 自然成为社会 主义文化建
型 的文 化 活 动 需 要 , “ 较 好 地 满 足 了不 同层 次 的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经验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经验

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经验中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成都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

淳朴、生动、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诉说着成都根植于土地、以自然为资本的文化传统。

其历史文化遗产真实记录了成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成都的传统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和多重保护价值。

近年,随着西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成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文物局组织专人进行乡村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全市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协调建设、规划、旅游等相关部门,加强保护管理,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创新合理利用途径,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成都模式”。

成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从西到东地形可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部分,不同的地貌环境孕育着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西部龙门山和邛崃山脉——山地文化,中部成都平原——平坝文化,东部低矮龙泉山和四川盆地中的丘陵区——丘陵文化。

成都市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成都乡村现存共有6555处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市总数(6914处)的95%,主要类型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文物。

共有26处大遗址保护点位,占全市总数(35处)的72%。

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5项,占全市总数(134项)的56%,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1项、市级36项。

成都目前共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27座,各级历史文化名村12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6座。

经过梳理,近年来成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受到威胁,成都村镇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大量原住民流失,进行不合理的商业开发;二是管理问题多,保护与发展冲突,缺乏合理规划,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不足;三是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理利用的理念和方法。

城乡一体化:成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意义

城乡一体化:成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意义
展为支撑; 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 以制定和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 以城带乡” 的条件完全成熟。
25 0 8 财 以不断创历史新高的速度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渠道来看, 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已经超过 1 万亿元, 万亿元 , 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1 %左 但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 政收入突破 3 “
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这个“ 发展很不 右。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 所以, 在国家宏观经济大局和 国家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平衡 包括城乡差距。“ 城市如欧2 , l 农村如非2 ”这样的城 l l l, l l
的“ 城乡一体化” 由两个层次组 成 。一是面上 的的“ , 一体 ” 如 同发 达 国家 那样 , , 虽然 城市现 代化 水平和农 村现 代化 水平有不同的指标 , 都具 有现代性 。二是核心层 次的“ 但 一体 ”着 力于建立 健全支 撑乡村建 设和可持续 发展 的体制 , 和机制 , 努力构建 良性互动 的新 型城乡关系 。 关键词 :新 农村建设 ; 城乡一体化 ; 成都方 式 中圈分类号 :F0 . 32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 3 220 】3 l—o 04 4 (06 0一 6 4
收 稿 日期 :20 -. - 1 06 0 ' 2 2 -
作者简介 :陈伯君(97 , 15 一) 成都市社会科学 院副 院长 , 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历史所 特聘研究员 。
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 95以上的速度增长。众所 统的“ . 工业化”“ 、城市化” 的经济增长方式, 都需要转变传统 周知 , 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工业化、 城市化。但笔者认为, 如 的“ 效率优先” 的发展观念 , 都需要把长时间处在发展大潮边 果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能够长期保持这样的速度 , 固然很好。 缘的农村建设推到优先考虑、 重点扶持的位置。何况, 在新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成委发〔2014〕12号)和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16〕17号)精神,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建设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川西民居风貌为特色,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引导农民梯度转移的基础上,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努力展现村落民居的优美形态、产村融合的田园风光、发展改革的成果运用、农村生活的现代风貌。

到2020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40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二、建设原则(一)科学选址。

要避让地灾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二)小规模集中。

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户至300户为宜,山、丘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至70平方米。

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至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

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 推进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  推进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成 都建 设 “ 界 现 代 田园城 市 ” 农 民 的素 质 世 对
城 乡分离 。 ‘ ” 世界现 代田园城市” 实际上是建立实施 城 乡一体化战略基础 上的继 承性创新 。世界现代 田 “
园城 市” 的历史定位 , 应该说是通过城 乡一体化发展
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在科学发展上提出了新 目标——建设“ 世界
升 农 民的 科 学 文化 与 思 信 息化 工程 , 拓展 农 民受教 育的 范 围; 强 农 村 生 态 加
环保与卫生工作 , 变生产生活方式, 改 提升农 民健康素质 ;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 党组织和群 团作用, 抓好 骨干示范工
程, 激发农 民学知识 、 能的热情; 学技 构建科 学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确保农 民素质教育持 续发展 。
民具有一定 的经营和管理 能力, 能合理配置人 、 、 财 物 和土地等资源 ,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 , 获得高的 经济效益 。成都市广大农 民只有具 备了这 些素质和
28



技 能 , 能成 为成都 “ 界现代 田园城 市 ” 才 世 建设 的主 体, 才能在人才方面得到保 障 , 才能最终实现建设“ 世 界现代田园城 市” 的宏伟 目标 。
训。提高农民对工业原料林 、 经济林基地建设 、 退耕还
林、 天然林保护等方面和 知识和技能 。十五是农村适
用卫生人才培iI Jo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 l
■赵 汝周


摘要 : 成都在科 学发展 上提 出了新 目标——建设“ 世界现代 田园城 市” 。要推进 成都“ 世界现代 田园城 市” 建 设, 必须大力提升广大农民的科 学文化素质和技能 , 以适应新发展 目标 的需要。其对策措施是 : 大力 实施培训工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调研及对策思考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调研及对策思考

2020年07期 (3月上旬)地方经济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文基于案例调查,从分析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情况入手,总结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为成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成都经验;对策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提出了多项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

当前,围绕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有必要及时总结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对于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带头引领作用,带领四川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一、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情况当前,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格局指引下,不仅提出农业功能区域分工,而且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城乡融合新形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市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制定出台。

目前,成都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2018年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和政策举措,开启了成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航程。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0•【字号】成办函[2014]73号•【施行日期】2014.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成办函〔2014〕73号)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新农村综合体是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形成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是新村建设的高级形态。

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成委发〔2013〕3号)、《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成委发〔2014〕12号)的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在城镇规划区外,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要求,成片成带地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指导,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深入实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把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以下简称“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以川西民居特色风貌塑造为特色,以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成片成带地推进“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做到“八个展现”和“七个避免”,即:展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规划理念,展现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展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展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展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果,展现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展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避免农民被上楼、避免外墙贴瓷砖、避免采用卷帘门、避免乱建防雨棚、避免滥建防盗栏、避免破坏林盘风貌、避免耕作半径过大。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课题负责人:王国敏课题组成员:郑晔、高中伟、仲长城、何艺新、李建华、董庆佳、李玉峰本调研报告说明:(一)调研目的:了解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农科村、战旗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文化进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核心。

因此,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发现不足,找出问题,思考对策,提出建议,在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主持下,“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组对郫县农科村和战旗村进行了调研。

这两个村地处成都市近郊,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较快的村镇,也是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其经验与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府文化助推成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崇州道明竹艺村为例

天府文化助推成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崇州道明竹艺村为例

31 ·
·
区域治理
现实意义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整合、
保护、宣传,能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 同感与荣誉感,推动村民内生性地去保护 本土文化系统。天府文化深度融入进乡村 建设和村民生活中,不仅能改造传统乡村面 貌。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更能促使村 民切身地学习和传承天府文化精神.领悟 天府文化魅力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二、天府文化参与乡村摄兴的意义 四川历来被称作“天府之国”,拥有 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天府饮食文化、非遗文化、诗乐文化和宗 教文化、方言文化等等都可以为成都乡村 振兴提供丰富的动力。 1.天府文化能为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提供精神支撑与资源动力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助推,更需要 文化铸魂。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 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文化特质为乡村 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能够进一 步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振兴战略 的信心。“文化+”策略。赋予了乡村发展 动力与活力,天府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 中,深挖在地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能有 效提升产业附加值。竹艺村“丁知竹”品牌, 充分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 素——道明竹编,通过与中央美院等专业 院校合作,进行创意性设计。转化为推动 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也提升了道明竹编 产业的附加值。 2.天府文化融入成都乡村振兴是提升 天府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契机。有着重要的
程中探索形成了“三先三后”(先共识后 共建、先生态后项目、先公建后产业)和
“四不五原”(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 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保护原生态、 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 使用原材料)等建设原则。在保护村落原 有建筑风貌和格局基础上融入了竹编文化 元素,塑造了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皿】。
2.新村民:为竹艺村的发展提供智力 支撑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振兴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振兴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振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促进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作为成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同时也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内涵,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促进农村振兴。

一、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注入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都市通过更新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农田水利的改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道路的完善使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而现代化的电信网络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资源。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增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旅游的发展。

成都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光,通过打造美丽的农村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这些游客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还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机会。

农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农产品得以推广和销售,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优质农产品保护打造核心竞争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保护和发展农村优质农产品,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形象。

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手段,成都市有效保护了农村优质农产品的产地和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种保护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做法,促进了农民增收,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四、乡村文化挖掘传承提升农村吸引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还包括文化的传承和挖掘。

成都市通过挖掘和保护农村的文化传统,丰富了农村的文化内涵。

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农事文化等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

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助力。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在成都市农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王国敏黄基秉李玉峰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研究课题组日前奔赴成都市19个区(市、县),选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的乡镇、村组和社区进行了认真、广泛的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最终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思路的产生到具体的实践操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地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会采取不同的推进方式和基本做法。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成都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的生成,走出了一条以“一个重点、二轮驱动、三个着力点、四项协调”为主要做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新路子,成效显著。

我们把这条新路子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1234”方式。

一个重点: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兴建和改善为重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

调研显示,成都市各县区都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

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各县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调研中了解到,成都市先后筹资10个亿,区(市)县配套4. 5个亿,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努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帮困助学等工程,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馆(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轮驱动:政府强力推动与村民积极参与是两股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

成都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四川省的相关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文件,将优先发展文化服务业作为民生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2006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共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狠抓示范地区,猛建聚焦点”的新型做法,强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

在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村民不仅建言献策,而且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使农村中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点着力:在特色资源的挖掘、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成都市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

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古镇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镇,以特色村、镇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在文化活动丰富上,成都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各显神通,各出绝招”,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项协调:始终坚持城乡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相协调成都市打破了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社会文化观念,更加注重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方针政策上,着眼于以城带乡;在实践中,突破于以城促乡;在关系处理上,倾向于城乡互惠。

通过这些措施,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建设活动性质,创造性地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互动、文化与旅游联姻,效果显著,成效颇丰。

成都市十分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良好。

成都市通过以传统文化培育为主,注入现代文化要素,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和以现代文化培育为主,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衬托现代文化的历史韵味两条途径,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协同发展。

二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抓住重点,提高认识:政府高度重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分析和总结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一条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是关键。

成都市的生动实践证明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的至关重要性。

从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来看,成都市虽然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大都市之一,但与全国发达城市比较而言,经济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包括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内的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这一事实证明能否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二)强本固基,振兴产业:集体经济强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做大做强的产业支撑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我们认为,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应部分归因于其有较为雄厚的产业支撑,特别是较为雄厚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

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只有农村基层组织掌握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传承文化,提升品味:深挖特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深挖特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效果的又一经验。

特色乡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通过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新农村建设急于求成搞“推土机”、“一刀切”,从而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进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得千庄一式、千村一面的情况发生。

(四)创新思想、整合资源:依靠市场运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由于其半公共产品性质,回报周期长,成效不可能像农村经济那样立竿见影,因而搞新农村文化建设一靠充分重视,二靠大力投入。

资金问题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启示:只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雄厚的文化资本,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

(五)典型带动,层次推进:坚持循序渐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从调研情况来看,成都市在方法策略上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典型带动、梯度推进的路子,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城区快于近郊、近郊快于远郊的趋势,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梯度推进、重点突破、中心辐射与全面铺开的良好结合。

(六)中央要求,农民需求:二者结合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但中央要求是总体的、宏观的、原则的,需要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需要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着力点和着眼点都在农民。

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得益于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与有效的措施。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描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都经验就是:政府积极推动+满足村民文化需求+雄厚产业支撑+特色资源彰显+完善市场运作+稳扎稳打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效益。

这一经验实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与手段、工具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既有成都市地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差异较大情况下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如中西部省份、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无疑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因而也具有一定普适意义。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都经验的改进建议我们在肯定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不回避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成都市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较好成绩,但总体上存在“三个不相适应”,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三个不相适应”具体体现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七大障碍”上,即“认知型障碍”,人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很不够;“体制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二元城乡问题;“结构型障碍”,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村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缺乏;“经济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是最大瓶颈;“供求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不能满足村民的多层次需要;“环境型障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软、硬件环境仍然不优;“激励型障碍”,当前新农村文化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仍不完善、不科学。

针对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改进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都经验。

(一)提高认识水平,纠正认识误区,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首先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农村文化建设观。

一要高度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

二要深刻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对农村文化这个建设客体有一个清醒、科学的认识。

必须改变文化站、文化室等“小文化”视野,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要有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的“大文化”战略。

三要切实扭转新农村文化建设观。

一是要切实扭转一些干部群众在农村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二者关系上的“先后论”、“虚实论”、“经济配角论”、“不能兼顾论”。

二是要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切实匡正一些干部群众的农村文化建设“速战速决论”。

(二)界定政府边界,明确政府责任,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序进行规范政府作用范围,划定政府行为边界,让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我们认为,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主要应该发挥以下功能与作用:一是规划功能。

政府规划功能的发挥是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主动权的关键,必须紧紧扭住规划这个龙头不放松。

要在“全域成都”的口号和理念下,大力加强成都农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对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和评估,力争使其科学、合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