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组成(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不属于体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CO2、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血红蛋白等②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③外界环境中的液体: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④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Na+、Cl-占优势②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95%的NaCl)为等渗溶液,与细胞(外)内液渗透压相等。
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缓冲对)3、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三、内环境的作用①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2、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3、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的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 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⑶正常的温度:37摄氏度。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及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NO.1人体的环境与稳态1.生物体以水为根底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环境〕淋巴细胞外液=环境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2.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心肌细胞生活在3.4.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a.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很少。
c.三者共同构成体细胞生活的环境。
5.细胞外液的成分总结:①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②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③各种无机盐离子,其中以Na+,Cl -,K+,Ca2+,HCO3-和HPO42-的量较多④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⑤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⑥细胞代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注意:环境中不应该存在的成分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转氨酶,消化酶6.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7.在人体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血浆包括8.氧气浓度最高部位:肺泡,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CO2浓度最高部位: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肺泡9.渗透压〔770KPa)①.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②.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③.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10.酸碱度〔7.35-7.45 〕血液酸碱度的调节,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无机盐,抗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7、稳态: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2)传导方向:双向;(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4)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突触类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3)信号类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活动。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7、血糖平衡的调节6、各种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1)血糖来源和去路(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8、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环境2、各种细胞的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环境:人体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环境。
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外渗透压的大小。
(2)钾外钠:决定细胞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水流→细胞肿胀2、正常人的血液pH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3、温度:37℃左右五、环境的功能: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知识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①细胞外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细胞内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判断】(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
(√)(2)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提示】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知识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成分比较:②与③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1)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②的pH一般为7.35~7.45。
(3)对于由②③④构成的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判断】(1)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HCO-3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提示】应为Na+、Cl-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DNA聚合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提示】只有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未发生剧烈的变动。
(√)知识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3.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调(连线)①血糖平衡失调a.发热、中暑②pH失调b.组织水肿③渗透压失调c.酸中毒、碱中毒④体温失调e.低血糖、糖尿病【提示】①-e②-c③-b④-a【判断】(1)内环境是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提示】应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如下表)3.三者之间的(1)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
(2)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分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和。
2.2/3)(1/3):包括:等3.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6. 、和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和。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和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
14.随着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它包括五部分、、、、和效应器()。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变为的过程。
19.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0.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为,称为静息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3)调整途径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组织液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示】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6、体温调节过程:7、调节方式: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神经调节。
8、调节中枢:下丘脑9、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10、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的原因: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4、水平衡的调节过程:5、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中枢:下丘脑7、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特别提示】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调节激素:醛固酮。
(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5、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完成)6、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平衡的原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4、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升高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补充:血糖降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血糖升高)6、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肝脏完成)7、调节中枢:下丘脑8、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9、糖尿病血糖不平衡:过高—糖尿病。
(过低—低血糖病)(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①多尿: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先天性的)特异性免疫: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3)特异性免疫①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T 淋巴细胞。
②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附:人教版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 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特别提示】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通过T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①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再次免疫反应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③再次免疫反应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破坏的、或癌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①原因: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②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
如:先天性缺乏B 细胞或T 细胞。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
③举例:艾滋病:(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 细胞)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艾滋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遗传物质:2条单链的RNA。
攻击对象: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发病机理:(书P2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2)自身免疫病①原因: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②举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3)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①原因: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举例:有人接触花粉引起寻麻疹,吃海鲜呕吐等。
【特别提示】(1)过敏原属于抗原,但它有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但它产生的抗体分布部位不同于体液免疫,它只是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3)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
6、免疫学的应用(1)研制疫苗: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如: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检测抗原: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措施: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