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炔概述
聚乙炔分子形成的化学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乙炔分子形成的化学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聚乙炔分子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化学式、结构特点以及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聚乙炔是一种烯烃的共轭聚合物,具有高度的共轭性和特殊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聚乙炔分子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探讨。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中将概述本文的主题,介绍聚乙炔分子的形成和化学式的相关背景。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讨论聚乙炔分子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展望聚乙炔分子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最后,文章将以一些总结性的结束语来结束整篇长文。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将可以全面了解聚乙炔分子形成的化学式的相关知识,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聚乙炔分子形成的化学式,通过对聚乙炔分子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能够全面地了解聚乙炔分子在化学和应用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本文的撰写,也能够增进社会大众对聚乙炔分子化学式形成的理解,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2.正文2.1 聚乙炔分子的结构特点聚乙炔分子是由许多乙炔分子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主要结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长链形态:聚乙炔分子是由许多乙炔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长链状结构,这种链状结构使得聚乙炔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分子长度。
2. 双键结构:聚乙炔分子中含有许多碳-碳双键,这些双键使得聚乙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化学稳定性。
3. 立体结构:由于乙炔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聚乙炔分子呈现出特定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对其物理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4. 分子间相互作用:聚乙炔分子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固态材料时具有一定的分子间结合力。
聚乙炔
聚乙炔是一种结构单元为(CHCH)n的聚合物材料。
这种聚合物经溴或碘掺杂之后导电性会提高到金属水平,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白川英树、艾伦·黑格和艾伦·麦克迪尔米德因“发现和发展导电聚合物”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如今聚乙炔以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和电活性聚合物等。
聚乙炔包括单双键交替的共轭结构。
由于双键不可扭转的性质,聚乙炔的每个结构单元都有顺式和反式两种结构。
如果每个结构单元都呈顺式,则成为顺式聚乙炔,反之为反式聚乙炔。
两者的电导率分别为10^-9和10^-5/欧·厘米。
1974年聚乙炔被发现至今,导电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
由于聚乙炔掺杂后可以达到金属所具有的高电导性(~103S·cm-1 ),因此被称为“合成金属”,并成为人们竞相研究的导体材料。
聚乙炔是最简单的聚炔烃,有顺式聚乙炔和反式聚乙炔两种立体异构体。
下面是它们的结构简式。
线型高分子量聚乙炔是不溶不熔,对氧敏感的结晶性高分子半导体,深色有金属光泽。
顺式和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分别为 10-9和10-5S·cm-1,如用碘、溴等卤素或BF3、AsF3等路易斯酸渗杂后,其电导率率可提高到金属水平(约103 S·cm-1),因此称为合成金属及高分子导体。
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如TiCl4、TiCl3或Ti(OR)4与AlR3(R 为烷基)组合催化剂可使乙炔直接聚合成膜,此外也可用钒、钴、铁等化合物如VO (CH3COO)2与Al(C2H5)3 组成的催化剂体系聚合,聚合温度-78℃。
用稀土催化剂(如环烷酸稀土和AlR3)时,则可在室温制得高顺式聚乙炔。
聚乙炔本身有微弱的导电性,和石墨导电原理相似,因为分子间形成了大π掺杂有两种情况:1、掺入碘单质等,分子间形成了空穴,可以空穴导电,导电性初期随着掺杂浓度升高而升高,某比例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掺入钠等活泼金属,分子间出现了多余的自由电子,可以导电,导电性随着掺杂浓度提高始终提高。
聚乙炔
在1958年,Natta等人使用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炔聚合,制备了第一例高分子量的聚乙炔,但是所得聚乙炔不溶不熔且不稳定,难以对其性能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此后十几年间,聚乙炔的合成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4年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H. Shirakawa)一位学生在做乙炔聚合成膜实验研究时,误将高于正常用量1000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加入反应体系,在催化溶液的表面上形成一层具有银白色光泽的膜状物,高顺式聚乙炔有较高的结晶度,且表观密度只有0.4g/cm3。
聚乙炔是C-C和C=C交替组成主链结构的线型高分子,其主链中C原子均为SP2杂化,分别与其邻近的两个C原子和一个H原子形成三个σ键,每个C原子上还有一个2Pz轨道,这些2Pz轨道可以形成离域的大π键,产生沿分子链产生超级共轭结构。
虽然共轭结构为自由电子的离域迁移提供了条件,但电子是成对存在于成键轨道中的,在不考虑热运动和光子跃迁时,价带层是完全充满的,导带层则处于全空状态。
两个能带之间的能极差成为电子迁移的阻力,导致电子无法实现在共轭链上完全自由的跨键移动。
因此,导电聚合物在本征态时的导电能力仍然属于绝缘体或者半导体范畴。
掺杂是提高导电聚合物导电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导电聚合物中的电子较为活泼,具有较大的离域范围及较低的电子离解能,在掺杂剂的作用下很容易实现电荷的转移。
1977年白川英树与美国化学家艾伦.黑格(A.J. Heeger)及艾伦.麦克迪尔米德(A.G. MacDiarmid)等合作发现经AsF5或者I2掺杂后聚乙炔薄膜呈现明显的金属性。
结果表明经掺杂后的聚乙炔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109倍,达到103 S/cm,超过了此前所有聚合物。
这一发现宣告了导电聚合物的诞生。
为表彰三位科学家在导电高分子领域的创造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他们,足见科学界对导电聚合物领域研究的重视。
聚乙炔分子的顺反异构
聚乙炔分子的顺反异构
聚乙炔(聚乙烯二炔)是由乙炔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的结构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顺反异构。
1. 顺聚乙炔(trans-Polyacetylene):
顺聚乙炔是一种有序的高分子结构,其中所有的乙炔单体分子都以共轭键连接,并且它们的取向是相同的。
这种排列方式使得聚乙炔分子呈现线性的、直链状的结构。
顺聚乙炔是高导电性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
2. 反聚乙炔(cis-Polyacetylene):
反聚乙炔也是由共轭的乙炔单体组成,但是它的乙炔单体分子之间存在反式的取向。
这种结构使得聚乙炔分子具有扭曲的形状,无法形成直线链状结构。
相对于顺聚乙炔,反聚乙炔的电子传导性能较差。
总结起来,聚乙炔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构异构体:顺聚乙炔和反聚乙炔。
顺聚乙炔具有直线链状结构,高导电性;而反聚乙炔则呈现扭曲形状,电子传导性较差。
这种异构现象对聚乙炔的电学和光学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使其成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材料。
六种导电高分子(或绝缘高分子)材料的分析
分析
目录
• 引言 • 六种导电高分子材料概述 •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
目录
•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比较 •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广泛应用,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导电高分子材料逐 渐受到关注,因为它们具有传统金属 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质量轻、可 塑性好、耐腐蚀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聚二炔
聚二炔是一种具有高度不饱和键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化学反应 活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光电转换器件、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聚二炔的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掺杂其他元素或分子来调节。
0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 理
电子导电型
总结词
电子导电型高分子材料通过电子的流动传递电流。
详细描述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提高电极的储能密度和充 放电性能。
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气体传感器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 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 用于检测气体中的有害物 质。
湿度传感器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 湿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 用于检测环境湿度。
压力传感器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 压力传感器的敏感材料, 用于检测压力变化。
稳定性比较
聚乙炔
01 稳定性较差,容易氧化和聚合
。Hale Waihona Puke 聚苯胺02 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抗氧
化性能和热稳定性。
聚吡咯
03 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氧化和
降解。
聚噻吩
04 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热稳
(整理)科研读书笔记
一、派尔斯(Peierls)相变1、聚乙炔的结构(1)聚乙炔是由CH单体聚合而成的平面型线型共轭高分子。
(2)聚乙炔的常见同分异构体:反式:两个CH单体组成一个原胞,双键两端的两个氢原子位于双键的两侧,反式异构体是热力学的稳定状态。
顺式:四个CH单体组成一个原胞,双键两端的两个氢原子位于双键的同侧。
在温度升高时,顺式会转变成为反式。
在保持相领两键之间的夹角是120度的情况下,有四种同分异构体:(3)聚乙炔薄膜的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聚乙炔薄膜是由混乱取向的细丝所组成,细丝的直径随着不同的聚合条件而定,每根细丝由千万个碳链组成,薄膜中细丝之间的空隙很大。
细丝中碳链上碳原子间的耦合性很强,碳链之间的耦合性很低,所以碳链基本上只能在单链上运动。
由于细丝之间的空隙很大,所以容易参杂,因为是插隙式的,所以能保持碳链的完整性。
2、一维体系的电导和派尔斯相变(1)价电子在聚乙炔中,每个碳原子有四个价电子,其中三个是sp2杂化轨道,第四个是2p轨道。
在sp2杂化轨道上的一个电子与z氢原子相连,另外两个分别与左右的碳原子相连形成σ键,σ键构成了聚乙炔的主链。
第四个电子是π电子,π电子可以在相邻碳原子之间跳跃,因此π电子可以导电。
(2)相变过程:一维体系物质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3)派尔斯相变:当温度升高时,一维体系由绝缘体或半导体转变为导体的相变过程。
3、费米面(1)波数K:波长的倒数;(K=1/入=p/h)表示在1cm的长度中有多少波长。
(2) K 空间(动量空间):以K 为坐标轴的空间。
(3) 对于动量为p 的电子,取电子的运动方向为x 轴,则其波函数是平面波:px i P eL x1)(=ψ(4) 电子在长度为L 的直链中运动时,其波函数要满足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在边界上波函数值相等→Lmk =(m=0,1,2------)) (5) 费米动量:设一维体系的长度为L ,其中有N 个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体系中的N 个电子按其能量的大小依次从K 小的状态向K 大的状态逐一填充在动量空间,N 个电子填充后,最大的动量为P F ,P F 就是费米动量。
聚乙炔的研究报告与制备
聚乙炔的研究报告与制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聚乙炔的研究和制备方法。
首先,介绍了聚乙炔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并讨论了其在电子器件、薄膜和传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
然后,详细描述了聚乙炔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和物理合成两种方法。
最后,总结了现有制备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聚乙炔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1.引言聚乙炔是一种具有高导电性和可调谐性的高分子材料。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聚乙炔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薄膜和传感器等领域。
本文将对聚乙炔的研究和制备方法进行探讨。
2.聚乙炔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聚乙炔的化学结构由乙炔分子的共轭聚合而成,其中每个乙炔单元通过共用的π电子连接在一起。
这种共轭结构赋予了聚乙炔高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聚乙炔的导电性与共轭结构中的π电子相关,通过控制共轭链的长度和连接方式,可以改变聚乙炔的导电性能。
此外,聚乙炔还具有良好的可调谐性,可以通过施加电场或加热来改变其光学性质。
3.聚乙炔的应用由于聚乙炔具有高导电性和可调谐性,它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薄膜和传感器等领域。
在电子器件方面,聚乙炔可用作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和有机光电二极管(OLEDs)等器件的材料。
在薄膜方面,聚乙炔可用于制备导电薄膜、防腐蚀薄膜和光学薄膜等。
在传感器方面,聚乙炔的导电性和可调谐性使其成为制备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4.聚乙炔的制备方法聚乙炔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物理合成两种方法。
化学合成是通过聚合反应将乙炔单体聚合为聚乙炔高分子。
常用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溶液聚合和固相聚合。
溶液聚合是将乙炔单体溶解在溶剂中,通过引发剂或催化剂的作用进行聚合反应。
固相聚合是将乙炔单体固定在固体载体上,通过热聚合或光聚合等方式进行反应。
物理合成是通过将乙炔分子沉积在基体上形成聚乙炔薄膜。
常用的物理合成方法包括喷雾沉积、溅射沉积和化学汽相沉积等。
5.现有制备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目前,聚乙炔的制备方法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
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聚乙炔是一种具有顺反异构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也被称为聚合物。
顾名思义,聚乙炔由许多乙炔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连接而成,形成了一个长链状的化合物。
聚乙炔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因此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聚乙炔的顺反异构结构。
顺反异构是指聚乙炔中的乙炔基团在链中的排列方式。
顺式乙炔基团的氢原子位于同一侧,而反式乙炔基团的氢原子位于相对的侧面。
异式乙炔基团则是指乙炔基团的氢原子位于同一侧,而碳原子位于相对的侧面。
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聚乙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聚乙炔的顺反异构结构使得它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首先,聚乙炔是一种具有高度共轭结构的聚合物。
这种共轭结构使得聚乙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它可以用于制作导电材料。
此外,聚乙炔还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以用于制作光学器件和光电器件。
除了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能外,聚乙炔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它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可以用于制作强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和结构材料。
此外,聚乙炔还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耐热性,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使用。
聚乙炔的顺反异构结构还使得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首先,聚乙炔可以用作电子材料,例如制作导线、电缆和电子元件等。
其次,聚乙炔还可以用于制作光学器件,如光纤和显示器等。
此外,聚乙炔还可以用于制作高强度的结构材料,如航天器和汽车零部件等。
尽管聚乙炔具有许多优点和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聚乙炔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条件。
其次,聚乙炔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共轭程度和材料纯度等。
此外,聚乙炔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聚合物降解和氧化等反应。
聚乙炔是一种具有顺反异构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它在电子、光学和结构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聚乙炔的制备过程复杂,稳定性较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希望通过对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的探讨,能够加深对这一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聚乙炔合成路线
聚乙炔合成路线
聚乙炔合成技术是近年来影响着色料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主要技术就是将多个双键碳化合物通过熔融和热分解反应合成聚乙炔。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它以低温(低于260℃)下实现有效合成,而且产物的灵敏度高,粒度分布均匀,成交量较大,可有效控制自催化效应、相分离、聚合的进程,在不同聚合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结构的聚乙炔,也可以在理想的温度梯度下保持稳定性。
另外,聚乙炔合成技术具有环保性,不仅能有效控制废气排放,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因为现代化工技术使用氧化剂,这种工艺不耗费大量耗气,也不需要添加大量添加剂,减少了工艺流程,加快了生产线节省时间和物质的消耗,节能降耗比较可观,减少了气溶剂的使用。
已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聚乙炔合成技术,由于这种技术优秀的可控性,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产品质量,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
由于聚乙炔合成技术的优势特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各种新型研发方案也有更大的帮助。
聚乙炔概述
聚乙炔概述冯志攀112014222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聚乙炔类导电高分子在今年来的发展状况,同时展望了导电高分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1977年,白川英树和MacDiamid等人首次用AsF5或I2对聚乙炔薄膜掺杂后,其电导率达到10^3 S/cm,打破了人们对于共价键化合物不能导电的看法。
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金属特性或半导体特性,高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聚合物性质,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特殊性质,使其在能源、生物材料、光电信息、分子器件、金属防腐、隐身等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研究较多的聚乙炔这类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是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交替存在的共轭聚合物,线性纯聚乙炔不溶不熔,有金属光泽,对氧敏感的高度结晶性化合物,有顺式和反式之分,由于顺式结构使得分子链扭曲,π电子离域受到阻碍,故顺式聚乙炔的电导率远小于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
但是,经过掺杂之后,两种聚乙炔的电导率都能提升到金属水平(10^3S/m),且顺式聚乙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性,故高顺式聚乙炔的合成受到广泛关注。
1.聚乙炔的合成方法聚乙炔的合成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通过改变不同的催化剂使乙炔聚合,形成高顺式聚乙炔。
间接法是通过进行侧基脱除来实现主链单双键交替。
1.1直接法乙炔是结构对称的非极性三键化合物,可以进行自由基、配位阴离子、配位阳离子聚合。
由于乙炔结构对称,自由基聚合引发进需要在400℃的高温下才能引发聚合,乙炔的自由基聚合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
阴阳离子配位聚合是主要的聚乙炔聚合方法,聚乙炔聚合催化剂大致有6种:Ti(OBu)4/AlEt3体系、过渡金属膦酸酯体系、TiCl4蒽镁、稀土络合催化剂、以及钍的高配合物[2]、掺杂剂做催化剂。
白川英树在1971年使用高浓度的Ti(OBu)4/AlEt3催化剂催化乙炔的聚合,得到薄膜状聚乙炔,反应迅速,保持一定的乙炔通气量,通常几秒到几十秒便可形成1微米厚的薄膜,但只能得到厚度较小的薄膜,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3]。
高分子科学聚乙炔(2)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聚乙炔的结构,导电机理及应用课程名称高分子科学姓名李健华学号 10200201021770 专业凝聚态物理年级 2010级院、所物理学院年月日 2010.12.13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聚乙炔的结构,导电机理及应用摘要自首次合成出聚乙炔薄膜以来,对聚乙炔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因为在此以前,合成取到的聚乙炔是粉末状产品,不溶和不易加工,合成出薄膜以后,对其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后物理和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聚乙炔的结构及性质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涉及到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电学、磁学、光谱学、有机合成、量子化学等等。
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电导率的铡定,磁化率的测定、电子自旋共振 ( ES R),核磁共振 ( NMR),一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红孙光谱,共振拉曼光谱等。
在理论上提出了多种模型,对大量的实验结果给予解释。
简介自从 1976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化学家Mac Diarmid 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 A具有类似金属的导电性以后,人们对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和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 , 新型交叉学科导电高分子领域诞生了。
在随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又逐步发现了聚吡咯、聚对苯撑、聚苯硫醚、聚噻吩、聚对苯撑乙烯撑、聚苯胺等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不可替代的新兴基础有机功能材料之一, 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以及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上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
到目前为止,导电高分子在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可溶性和加工性、导电机理、光、电、磁等物理性能及相关机理以及技术上的应用探索都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聚乙炔的概念、结构、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领域,并对导电高聚物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
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
聚乙炔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许多乙炔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
聚乙炔的分子结构可以分为顺式、反式和异构三种形式。
顺式聚乙炔的分子结构中,所有的乙炔单体分子都是以同样的方向连接在一起的。
这种结构的聚乙炔分子比较稳定,因为它们的分子链比较直,不容易发生扭曲或者变形。
反式聚乙炔的分子结构中,乙炔单体分子交替地以相反的方向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的聚乙炔分子比较不稳定,因为它们的分子链比较弯曲,容易发生扭曲或者变形。
异构聚乙炔的分子结构中,乙炔单体分子以不同的方向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的聚乙炔分子比较复杂,因为它们的分子链不仅弯曲,而且还存在不同的连接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顺式聚乙炔和反式聚乙炔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形式。
顺式聚乙炔可以用于制备高强度的纤维材料、高效的光电器件和高性能的传感器等。
反式聚乙炔则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光催化剂、高分子电解质和高性能的电池等。
总的来说,聚乙炔顺反异构结构的不同形式,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性能表现。
因此,在聚乙炔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聚乙炔结构形式,以实现最佳的效果和性能。
聚乙炔密度
聚乙炔密度聚乙炔(Polyacetylene)是一种具有导电性能的有机高分子,但它也是一种非常轻的高分子材料,其密度通常在0.9 g/cm³左右,相较于钢铁、铜、铝等金属和许多其他的材料来说,聚乙炔的密度较小,是一种比较轻的材料。
本文将探讨一下聚乙炔的密度及其对于材料性能的影响。
聚乙炔是一种线性高分子,它由许多乙炔单元组成,在聚合反应中,两个乙炔分子结合成一个分子,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形成了具有导电性能的聚乙炔链。
它的密度比许多其他传统的高分子材料更小,例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因此具有更轻和更高的比表面积,这对于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聚乙炔密度的大小对它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聚乙炔轻盈的特征赋予了其许多优良的性能。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其次,由于其密度较小,具有比传统材料更高的比表面积,使得其理化性质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如光学性能、化学反应性等。
还由于它具有柔性和可加工性,能够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柔性电子、光伏电池等。
此外,聚乙炔的密度也对其使用成本产生了影响。
和许多其他材料相比,聚乙炔的价格较低,因为它的密度可以减小原料使用量和处理成本。
这使得聚乙炔成为了许多低成本应用的理想材料,例如防水材料、包装材料等。
虽然聚乙炔密度的小质量可能会使它在某些领域显得不太适用,例如在需要高密度的金属结构替代方面,但是它具有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是一种难得的、性能突出的高分子材料。
它的独特性能使得它能够应用于许多领域,特别是在电子与光电子领域,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材料。
总之,聚乙炔密度的大小对它的适用范围和性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轻盈的特征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其具有独特而出色的理化性质,也赋予了它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乙炔结构式
聚乙炔结构式
聚乙炔是一种多元烃化合物,它主要由延烯、沸烯和环烯烃等组成。
它常用作塑料的分子重建剂,也可以作为一些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原料。
聚乙炔的结构比较复杂,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它们的定义和表示是研究聚乙炔结构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聚乙炔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对联烷结构和缩合结构。
对联烷结构是指聚乙炔的基本结构,它由多个延烯或沸烯分子链接而成。
缩合结构是指聚乙炔分子中延烯、沸烯和环烯烃等多种原子组合成的有机芳烃。
由于聚乙炔分子结构的复杂性,聚乙炔结构是用各种方法来确定的。
其中,实验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分辨率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电子构象谱法和衍射法等。
实验方法可以完整的揭示聚乙炔的结构,是研究聚乙炔结构的重要方法。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用于分析聚乙炔分子结构。
这些方法可以计算出聚乙炔分子的精确结构,包括定性、定量和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例如,分子力场(Molecular Mechanics)模拟方法可以利用碰撞及势能的变化推断出聚乙炔分子的精确结构。
此外,衍射仪可以用来测量聚乙炔的结构,它可以快速、准确的测定聚乙炔的结构特征,包括结构中原子位置以及结构和形貌等。
总之,聚乙炔的结构是复杂的,需要多种方法来研究。
实验方法可以完整的揭示聚乙炔的结构,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精确的聚乙炔
结构分析。
衍射仪也可以用来分析聚乙炔的结构,是研究聚乙炔结构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炔概述
冯志攀112014222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聚乙炔类导电高分子在今年来的发展状况,同时展望了导电高分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1977年,白川英树和MacDiamid等人首次用AsF5或I2对聚乙炔薄膜掺杂后,其电导率达到10^3 S/cm,打破了人们对于共价键化合物不能导电的看法。
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金属特性或半导体特性,高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聚合物性质,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特殊性质,使其在能源、生物材料、光电信息、分子器件、金属防腐、隐身等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研究较多的聚乙炔这类导电高分子。
聚乙炔是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交替存在的共轭聚合物,线性纯聚乙炔不溶不熔,有金属光泽,对氧敏感的高度结晶性化合物,有顺式和反式之分,由于顺式结构使得分子链扭曲,π电子离域受到阻碍,故顺式聚乙炔的电导率远小于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
但是,经过掺杂之后,两种聚乙炔的电导率都能提升到金属水平(10^3S/m),且顺式聚乙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性,故高顺式聚乙炔的合成受到广泛关注。
1.聚乙炔的合成方法
聚乙炔的合成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通过改变不同的催化剂使乙炔聚合,形成高顺式聚乙炔。
间接法是通过进行侧基脱除来实现主链单双键交替。
1.1直接法
乙炔是结构对称的非极性三键化合物,可以进行自由基、配位阴离子、配位阳离子聚合。
由于乙炔结构对称,自由基聚合引发进需要在400℃的高温下才能引发聚合,乙炔的自由基聚合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
阴阳离子配位聚合是主要的聚乙炔聚合方法,聚乙炔聚合催化剂大致有6种:Ti(OBu)4/AlEt3体系、过渡金属膦酸酯体系、TiCl4蒽镁、稀土络合催化剂、以及钍的高配合物[2]、掺杂剂做催化剂。
白川英树在1971年使用高浓度的Ti(OBu)4/AlEt3催化剂催化乙炔的聚合,得到薄膜状聚乙炔,反应迅速,保持一定的乙炔通气量,通常几秒到几十秒便可形成1微米厚的薄膜,但只能得到厚度较小的薄膜,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3]。
余淑文、廖世健等[4]使用TiCl4-蒽镁-(THF)3做催化剂,在常压、无水、无氧下氮气保护下成功制备了黑色粉末状聚乙炔。
此种催化剂的活性与常用的齐格勒-纳塔试剂Ti(OBu)4/AlEt3体系的活性和收率相当,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且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都具有较高活性。
沈之荃等[1]采用由多种稀土化合物一三烷基铝一第三组份组成的稀土络合催化剂在室温下合成高顺式(>95%)的聚乙炔,且稀土聚乙炔比其他催化剂制得的聚乙块稳定,于空气中室温下储存时,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速度很慢。
俞陆平、杨慕杰等[5]研究了钛、钒、铬等多种过渡金属磷酸醋与三烷基铝组成的络合物催化剂,在室温下可得到具有结晶性和金属光泽的聚乙炔膜。
王征、吴健等[6]采用环烷酸和磷酸酯铁盐与三烷基铝组成的配位络合催化剂在常温下,快速形成顺式含量90%、具有金属光泽以及良好韧性的聚乙炔膜。
日本曾我等采用掺杂剂AsF5、SbF6作催化剂制备出非结晶性P型半导体聚
乙炔[3]。
直接法步骤简单,但由于是离子聚合对杂质敏感,因此需要原料、设备超净、隔绝氧气,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使用,成本大大增加,且多数聚合方法只能得多薄膜状聚乙炔,限制了聚乙炔的应用范围。
1.2间接法
何卫东,梁万里等[7]
将合成的苯基乙烯基亚砜的遥爪聚合物,进行真空加
热发生侧基脱除,获得端基为羧基的遥爪聚乙炔。
宋波[3]报道了Edwards法。
先将制备好的可溶性聚合物制成透明状薄膜,50~80℃加热后脱出六氟代邻二甲苯,获得黑色有金属光泽无定形聚乙炔。
刘恒[8]介绍了PVC与无机碱和有机碱作用脱出氯化氢生成类聚乙炔的几种方法,提高产物稳定性的方法。
间接法的制备原理较为简单,但步骤繁多,操作复杂,产率较低,且在侧基脱除的过程中,易发生副反应或转化不完全,导致共轭碳链较短,大大降低了导电性,目前,聚乙炔的合成主要使用直接法。
2. 聚乙炔的掺杂
纯净的聚乙炔在常温下电导率约为10^-8~10^-2S/m,介于绝缘体和半导体之间。
虽然聚乙炔含有较大的离域π键,但在较低的温度下,聚乙炔价带中的电子不能激发到导带,只有当温度达到派尔斯相变温度,热能使电子越过能隙到达导带,聚乙炔能隙约为1.5ev,对应的相变温度早已超过其分解温度
[9],故掺杂是导电聚乙炔制备的重要一步。
聚乙炔的掺杂主要有氧化型掺杂
(p-掺杂型)和还原型掺杂(n-掺杂型)两大类。
2.1氧化型掺杂
掺杂剂作为氧化剂氧化聚乙炔,拉走π成键轨道中的一个电子,使聚乙炔成为带正电的自由基阳离子,价带半充满,能量升高,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沿着离域大π键向空穴方向移动,形成电流。
常见的氧化型掺杂剂有碘蒸气、AsF5、SbF6、高氯酸蒸汽、无水FeCl3、电化学掺杂等。
朱树新、王正青等[10]研究了碘、无水FeCl3、SnC14三种聚乙炔掺杂剂。
结果表明碘蒸气掺杂电导率随掺杂剂浓度的增加增加,最后保持不变,而无水FeCl3随着掺杂剂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SnC14则缓慢增加。
碘、无水FeCl3掺杂后,电导率可以达到10^2(1/(Ω*cm)),电导率会随时间衰减。
乔亦男、张一烽等[11]采用电化学方法进行碘和高氯酸的掺杂,掺杂后聚乙炔进入金属导电范围,且电化学掺碘要比化学掺碘均匀。
2.2还原型掺杂
还原型掺杂剂通常是电子给体,将电子加入聚合物π空轨道,形成半充满轨道,能量下降,同时出现能量居中的亚能带,能带间的能量差减少,电导率增加。
常见的n-掺杂剂有萘基锂和萘基钠。
虽然掺杂能使聚乙炔的电导率大幅度提高,但是掺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掺杂剂都是有毒的,环境不友好;另外,掺杂仅仅是在能隙间引入定域态,目前所研制的掺杂型导电高分子仍然没有脱离半导体的范畴,不能真正代替金属;聚乙炔掺杂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发生脱掺杂,聚乙炔
的导电率逐渐降低,实用性不强。
3. 聚乙炔的应用
3.1电学性能
聚乙炔由于聚合方法不同、掺杂/脱掺杂等可以使其电导率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较宽范围内变化。
电导率低的可用于电磁屏蔽、防静电等;电导率较高的可用于制备光电子器件,晶体管、发光二极管等;伴随掺杂/脱掺杂过程出现的电导率变化使其可以应用于智能开关、电制动器、气体传感器、充电电池的电极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等领域。
3.2光学性能
通过电化学方法对导电聚合物进行掺杂/脱掺杂转换时,聚合物出现颜色变化,称之为电致变色。
这一特性在显示器件、信息存储等方面有着广阔应用前景[12]。
3.3氧化还原性能
掺杂/脱掺杂是可逆的氧化还原还原反应,在导电聚合物的存在下,金属离子能被还原生成相应的贵金属单质。
4.聚乙炔展望
(1 阻止聚乙炔的脱掺杂过程的发生来增加使用寿命。
聚乙炔脱掺杂速率
较大,严重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
(2 开发新型无毒掺杂剂。
常用的掺杂剂多为卤素元素,或AsF5、SbF6
等毒性较大的掺杂剂,掺杂剂的环境友好型无毒是聚乙炔的一个发展方向。
(3 开发新型廉价催化剂,降低聚乙炔合成成本,同时降低稀土这类不可
再生资源的使用。
使用齐格勒-纳塔引发剂需要提供零下70℃左右的低温,成本较高,操作不便,不适合大规模化工业生产。
而稀土催化剂虽然在常温下即可高效催化制备聚乙炔,但是开采稀土极其污染环境,且稀土资源储量较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价格昂贵,不适合用于聚乙炔的工业化。
(4 开发新的掺杂技术,对于厚度较大的器件,仍能掺杂均匀。
聚乙炔的
掺杂多用物理掺杂(蒸汽掺杂),化学掺杂或电化学掺杂。
前两者掺杂不均匀,聚乙炔内部掺杂剂的浓度要远远小于表层。
而电化学掺杂虽然较为均匀,但只能进行厚度较小的薄膜掺杂,限制了电化学掺杂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之荃. 聚乙炔研究的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1984,(04):138-139.
[2] 余嘉睿,巢志聪,蔡定建. 聚乙炔的结构与合成及应用[J]. 煤炭与化工,2015,(02):35-37+42.
[3] 宋波. 聚乙炔的合成与应用[J]. 湖南化工,1985,(02):22-24+45.
[4] 余淑文,廖世健,于传训,郭和夫. 乙炔聚合的新催化剂TiCl_4-蒽镁·(THF)_3[J]. 催化学报,1986,(02):183-188.
[5] 俞陆平、杨慕杰、沈之荃.乙炔在磷酸钕盐催化体系中的聚合动力学[J].《催化学报》,43(1985),688-691
[6] 王征,吴健,乔亦男,王幼文,沈之荃. 新的铁盐体系催化合成聚乙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01):67-72.
7] 何卫东,梁万里. 前体法制备单分散遥爪聚乙炔[J]. 高分子学报,2002,(02):198-202.
[8] 刘恒. PVC脱HCl制类聚乙炔导电聚合物研究进展[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02):14-19.
[9] 包咏. 聚乙炔导电性介绍[J]. 大学化学,2003,(05):21-25.
[10] 朱树新,王正青,黄钧甫,李世瑨. 各种掺杂剂对聚乙炔导电性的影响[J].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6,(01):19-24.
[11] 乔亦男,张一烽,俞陆平,杨慕杰,沈之荃. 稀土聚乙炔电化学[J]. 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6,(09):897-902.
[12]胡军. 导电高分子水凝胶的构筑[D].武汉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