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气 象 学汇总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I = Io exp(-kF)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
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
.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
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
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
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以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
农业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本身的特性,而且与气象条件这个最活跃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光、热、水、气等气象条件及其不同的组合,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也构成了重要的外界条件,显著地影响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整个生产过程。
因而,农业气象学涉及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及它们的相关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属应用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A.太阳辐射指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辐射。
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净辐射几种。
太阳辐射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影响到农业生物的地域分布、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
太阳辐射也是农业小气候形成的能量基础,光能和它的热效应直接影响动植物体的热量平衡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太阳光谱太阳辐射光谱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几个波谱范围,如图所示。
在地球大气上界,太阳总辐射能量中,波长小于400纳米的紫外辐射约占9%,波长在400~760纳米的可见光区的辐射约占45.5%,波长超过760纳米的红外辐射约占44.5%。
太阳光谱中能量密度最大值出现在475纳米处。
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言,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在380~710纳米。
光合有效辐射对估算植物的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
2.感光性植物发育速度对光照长度反应的特性。
植物的发育,尤其是开花,受昼夜光照与黑暗交替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不同植物按光周期的类型分为三类:长日性植物,在一定发育时期,只有日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缩短日照长度,则可能延迟,甚至不开花;短日性植物情况相反;光期纯感植物,开花与否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1章 绪论
二、农业气象学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运用数学物理概念和方法描述作物生长过程
它综合了大气、土壤、作物遗传特性和田间管 理等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的作物-天 气统计模型的缺点,是一种面向生长过程,机理性 和时间动态性很强的模型,已成为农业生态模型的 发展方向。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框架
降水 灌溉 最大蒸腾
渗透
实际蒸腾
Ta/Tm
蒸发 根区土壤含水量
课程简介
根据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 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 堂知识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 握有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第五章 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
“九五”期间农业气象科技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业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历经野外试验, 科研攻坚,室内集成组装调试和大田示范 推广应用等5年的艰苦努力, 2000年底圆 满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九五”期间农业气象科技
华北农业干旱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研究、 西北抑蒸集水防旱抗旱集成技术研究、 农业涝渍灾害防御技术研究、 森林火灾防御和补救技术研究、 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 人工防雹减灾技术研究 霜冻灾害综合防御实用技术研究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学科(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总称。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和环境条件。
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现象、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大气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
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组成。
地球大气是经过原生大气(地球凝聚诞生的早期)、次生大气(地球刚形成时)、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大气的组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主要成分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占0.1。
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温室气体有(CO2、CH4、CO、O3、水汽)2:大气中的水汽(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3:气溶胶粒子(大气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的小颗粒,以及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和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和冰晶)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总质量约为5.3×1015t)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的特点:1:含有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数:标况下,太阳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气象要素(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臭氧集中的地方)2: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空气没有受热膨胀上升的动力)3: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3:几乎不含臭氧。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因为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辐射都被该层大气(原子氧)吸收。
农业气象学
绪论1 大气、大气科学的概念大气是包围在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与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其它圈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相互作用。
3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4)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4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5 叙述农业生产与气象学的关系(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2)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基础(3)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4)大气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第一章大气1 大气的组成包括悬浮集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
气体混合物干结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2 什么叫干结大气?干结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结大气。
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氩气,但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
(1)氮是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2)氧是维持人类及动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因为动植物都需要呼吸,并在氧化作用中获得能量,以维持生命。
氧还决定着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
(3)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总紫外C的全部和紫外B的绝大部分。
臭氧层因吸收紫外线而引起的增暖,可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4)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3叙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农业气象学重点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定性定量的描述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天气状况的物理量。
●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表示。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角。
●大气质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用大气质量表示,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光线垂直到达海平面时所穿过的大气路径定为一个大气质量。
●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间距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
●地面有效辐射:表示地面大气在长波辐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得失。
●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辐射: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辐射,放射的能量称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光饱和点: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度的增加,光合强度也增加,但光照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强度不会随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强,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光照度降低时,光合强度也随之降低,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同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即白天光照和夜间黑暗的交替与他们的持续时间对于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土壤溶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用来表示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
●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垂直变化的特征用气温垂直梯度来表示。
气温垂直梯度也叫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高度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数值。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中的温度变化。
●湿绝热变化:始终维持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中的温度变化。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a.农业气象监测及试验研究方法研究b.农业气象仪器研制c.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d.农业气象指标研究e.农业气象模式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小气候研究与服务(6)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第二章1.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单个叶片的光学特性: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2、群体叶片的光学特性太阳辐射进入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而被削弱,形成了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透光率:所测高度处的照度与农田上方照度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也称相对照度。
农田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的分布曲线完全一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片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
农田中各高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日变化,由于太阳高度角的改变,中午时透光率最大,早晚时透光率较小。
(1)光在群体内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同一种农田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同一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片的颜色和含水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2)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一个常数,在任一光谱中有一定幅度。
(3)群体对日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比单叶明显地小,而吸收率却明显地高于单叶。
2.生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中国农业气象学
辐射辐射,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这种向外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强度,太阳辐射被物体吸收以后,部分转变为热能而产生热效应。
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组成的夹角。
在0°~90°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愈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散布的面积愈大,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太阳辐射能就愈少。
光合辐射,农业气象所涉及的是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三部分光谱。
光合有效辐射在这个波谱区内量子能量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
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日照,一天太阳光的实际照射时数。
光照,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总辐射,水平地表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之和。
其值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海拔高度、云况等因素。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2为什么高纬度地区日照长,低纬度地区日照短?高纬度地区晨昏蒙影持续的时间较长,可照时数+晨昏蒙影=光照时间。
晨昏蒙影持续时间随纬度及季节变化,一般在低纬度地区随纬度及季节变化小,高纬地区夏季加长极为明显。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是如何被减弱的?①吸收作用②散射作用③反射作用。
减弱的程度同哪些因子有关?大气质量(m) 大气透明系数(p)4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受热向外放射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低层空气增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地面辐射。
5叙述地面净辐射的时空变化。
研究地面净辐射有何意义?①日变化:白天为正值,晚上喂负值,日出后一小时左右负值转为正值,日落前一个小时,正值转为负值。
②年变化:夏天为正值,冬天为负值。
③随纬度变化:39°N以南净辐射维持正值的时间长,39°N以北随纬度增加维持负值的时间长。
《农业气象学》课件
探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逆品种、改进农业管理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开发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气象保险产品创新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定义与特征
天气系统类型
气候分类与区划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根据气候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
03
02
0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总结词
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农业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加重等。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解读
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m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
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
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
对流层特点1、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
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
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Υ的平均值为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
《农林气象学》题集
《农林气象学》题集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气象要素?A. 气温B. 气压C. 湿度D. 土壤酸碱度2.在气象学中,通常用哪个单位来表示气温?A. 毫米B. 米/秒C. 摄氏度D. 帕斯卡3.下列哪种云通常与晴朗天气相关?A. 积云B. 层云C. 卷云D. 雨层云4.下列哪项是风的形成原因?A. 地形差异B. 水汽凝结C. 气压梯度力D. 太阳辐射5.农作物生长季内,哪种气象条件对光合作用最为有利?A. 高温干燥B. 低温湿润C. 适温高湿D. 适温适湿6.下列哪项是测量大气中水汽含量的主要仪器?A. 气压计B. 风向标C. 湿度计D. 雨量计7.在农业气象学中,哪项指标常用于评估作物的水分状况?A. 叶面积指数B. 土壤湿度C. 光照强度D. 气温日较差8.下列哪种天气现象对森林火险等级影响最大?A. 雾B. 雨C. 干旱D. 雪9.在林业气象学中,哪项参数对林木生长影响最为显著?A. 降雨量B. 风向C. 气温年较差D. 湿度10.下列哪种气象灾害对农林作物产量影响最为严重?A. 霜冻B. 雾C. 霾D. 轻风二、填空题1.气象学是研究______和______的科学。
2.在气象观测中,常用的气温观测仪器是______。
3.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4.森林火险等级的高低与______、______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5.在林业生产中,______是影响林木分布和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6.气象灾害对农林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和______。
7.农业气象学中,评估作物水分状况的常用指标是______。
三、判断题1.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但不包括降雨量。
2.在气象学中,气温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最为有利。
4.森林火险等级与气象条件无关,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
5.气象灾害对农林生产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的气象预报和防治措施来减轻。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3.在地面辐射差额R = (S'+ D)(1 - aT二r公式中,a为反射率,r为地面有效辐射;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糠有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一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一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指向―;AA.地面;空气B.空气;地面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CA.短波辐射B.中波辐射C.长波辐射D.超长波辐射3.在北半球0 - 66.5° N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日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AA.距平B.平均变率C.极差D.相对变率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A儿高;小 B.低;小^高;大 D.低,大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一倍的地方;BA. 1B. 3C. 4D. 6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一,低压在—;CA.右前方;左前方B.右前方;左后方C.右后方;左前方D.右后方;左后方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气候型_^儿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以高山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AA.大;大B.小;大C.大;小D.小;小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CA.海陆风B.山谷风C.季风D.焚风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错)2.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值,地面吸收了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地面温度高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对)3.由于水汽压和绝对湿度其数值和单位都基本相同,所以气象上常用水汽压来代替绝对湿度.(错)4.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共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很强,温度差异大,降水复杂化四个方面.(对)5. 土壤经耕翻后,其热容量和导热率会增大,而镇压后的土地,其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减小.(错)简答题: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第五章 气压与风
高空气压场
高空天气形势图(高空天气图、高空图、等压面图) 等压面上的等高线(每隔4位势什米)图 等高线的单位:位势高度 位势米、位势什米
1位势什米=10位势米 H=z·g/9.8 H 位势高度(位势米) z 海拔高度(米), g 重力加速度
气压场的基本型势
练习:
第二节 作用于空气的力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 A(科里奥利力、科氏力)
Ω
A1
O
A
B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从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相对于地 球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断偏离其惯性运动方向所归因的力。
公式:A = 2Vωsinj
a.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即风向);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百帕) 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A=2Vωsinφ , 1000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对于运动的物体, 1005 在极地φ=90°,A最大,
C
B
P
A
ZBb
ZAa
H
a
b
ZCc
c
等压面 PA=PB=PC=P HA<HB<HC 等高面 Ha=Hb=Hc=H
ZAa<ZBb<ZCc Pa<Pb<Pc
等压面 等高面
❖ 等压面与等高面的关系
海平面气压场
地面天气形势图(地面天气图、地面图、等高面图) 本站气压 气压海订平正面气压 等高面(海拔高度为0)上的等压线(每隔2.5hPa)图
摩擦层 R≠0; 自由大气层 R=0 (4)摩擦力的单位 :m/s2
对以上四种力作一个简要总结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最基本的力,其它 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才产生和起作用的。
2、由于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 垂直,所以只能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能改变运动速度。 而摩擦力可以改变空气运动速度,不能改变运动方向。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7篇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农业气象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它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养殖和防灾减灾建议。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的农业气象工作提供参考。
二、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积极开展了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观测站点和监测设备,确保了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运用先进的气象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气象信息。
在数据分析方面,重点加强了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预测系统,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此外,还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为农民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建议。
三、农业气象服务应用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发布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和种植建议等信息,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指导。
同时,还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民提供了防雹、防霜冻等气象服务,有效减少了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农业气象服务应用方面,重点推广了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气象数据、农作物生长模型、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功能模块,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渠道发布信息,实现了信息快速传递和互动交流,提高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虽然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气象观测站点和监测设备布局不够完善,部分地区气象数据覆盖不到位;二是气象分析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三是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四是农民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一是加强气象观测站点和监测设备建设,提高气象数据覆盖率和准确性;二是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气象分析技术,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种类,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四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对气象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第六节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 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 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 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 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 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 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 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包括:水滴、冰晶、燃烧产生的烟粒、植物花粉、微生物等。
2.多集中在:大气底层。
3.含量:随时间、地点、高度而异。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少。
城市>农村,陆地>海洋,冬季>夏季。
4.产生:大气气溶胶可以作为颗粒物(初生源)直接被排放出来,也可以由气态前体物通过化学反应(如光化学反应)间接形成于大气中(次生源)。
2.按照温度和空气特点可分为
上层:6km-对流层顶。特点:气温常年0℃以下,此层水汽少。
中层:2~6km。特点:受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很小,空气的垂直运动比下层小,云雨降水主要发生在此层。
下层:自地表向上延伸1~2km。特点:受地面影响大,空气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很强。
3.主要特点: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5℃。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 蒸发
第三节 水汽凝结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 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 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 气压与风
第一节 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496×108km〕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目前我XX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m-2。
3、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在0°~90°之间变化。
4、太阳方位角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表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9、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10、直接辐射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11、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2、散射辐射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1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4、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J·s-1·m-2或W·m-2。
常把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把入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15、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局部构成。
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局部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局部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
):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太阳辐射减弱:吸收、散射、反射(反射>散射>吸收)11、当大气中的水汽、尘粒等杂质较少时,主要是空气分子散射,太阳辐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的多,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12、当空气中污染比较严重或存在较多的雾粒或尘埃等杂质时,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同样地被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
(粗粒散射的原因)13、地面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14、大气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15、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1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17、地面有效辐射受地面温度、大气温度、空气湿度和云的影响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亦称地面净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获得热量,向外放射长波辐射损失热量。
18、太阳光通过哪几个方面对农业起作用:光照时间、光强、光质19、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20、光照时间:是指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数的总和,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数21、光周期:植物对光暗时间长短的这些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22、植物按光周期的反应分为: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1)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水稻、大豆、玉米、高粱、甘薯等(2)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小麦、大麦、燕麦、亚麻、油菜、甜菜、胡萝卜、菠菜等(3)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照长度的影响,在长短不同的任何光照下都能开花结实,如番茄、水稻及大豆的某些早熟品种等24、在植物成花阶段,暗期起决定作用25、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
26、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27、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合作用也随之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28、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比。
(理论值可达到10%,生产上为0.5~1%,地产田0.1~0.2%,丰产田3%左右)29、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①通过育种的途径:选育高光合效率新品种②通过栽培措施:(1)合理密植,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加光和面积(2)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育苗移栽等措施,减少漏光损失(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4)改造自然,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5)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自然灾害(6)林粮间作、抚育间作、合理修剪、少株密植第三章温度1、热量的传递方式:辐射、分子传导、流体热交换、潜热交换2、热容量: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影响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和空气所占比例。
4、中耕(保墒、增氧、增温)镇压、灌溉(以水增温、以水降温)耕翻后的土壤,土壤孔隙度增加,如果土壤含水量没有增加,如则热容量变小,当获得热能后升温迅速。
5、引起空气内能变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绝热变化,一种是非绝热变化。
6、干绝热变化: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米,温度大约降低(或升高)1摄氏度。
7、湿绝热变化: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米,温度大约降低(或升高)0.5摄氏度。
8、大气稳定度:当气团开始垂直方向运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
9、大气稳定度的判定:10、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11、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2、逆温按形成原因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13、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14、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近地层空气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影响小,降温较小,于是就产生了逆温现象。
15、较差:较差:一定周期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16、位相: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17、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18、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19、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倒春寒现象和秋老虎20、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分子传导2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日射型(受热型)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且愈近地面变化愈大。
(2)辐射型(放热型)地面温度最低,其温度分布与白天相反,即深度增加温度增加。
(3)过渡型22、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23、三基点温度:即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24、农业界限温度: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0度——土壤冻结和解冻;(2)5度——早春作物播种、多数树木开始生长;(3)10度——多数作物生长活跃;(4)15度——喜温作物积极生长;(5)20度——水稻迅速生长、安全齐穗25、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温度呈昼夜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植物适应这种变化而呈现有节奏的生长。
通常将植物对季节或昼夜温度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26、感温性:由温度变化引起器官两侧不均匀生长的运动称感温性。
27、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做春化作用。
28、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
(1)活动积温:是指高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2)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29、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可以确定是丰收年还是歉收年;(2)是作物熟性划分的标准;(3)是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布区的依据;(4)为地区间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5)编制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
30、光温综合作用对作物引种的影响: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空气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2、空气湿度参量(1)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2)相对湿度(f或r):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3)饱和差(d):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4)露点温度(T):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3、农田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它的数值表示农田的总耗水量。
(1)气象因素:辐射差额、温度、湿度、风。
(2)植物因素: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气孔数目与排列、气孔张闭程度。
(3)土壤因素:土壤通气性、土壤含水量、水分向土面和根系分布流动的速度。
4、凝结或凝华的发生应具备的条件:①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②有凝结核存在。
5、地面凝结物:当空气与冷的地面或地物相接触,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气层中水汽达到过饱和,便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产生凝结现象。
露、霜、雾凇、雨凇。
6、近地层大气中的凝结物: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
7、雾形成的条件:(1)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2)天气晴朗:(3)威风;(4)大气层结稳定8、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分为:高云、中云、低云(降雨发生)9、降水的种类:雨、雪、雹、霰10、降水的表示方法:(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的液体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单位水平面积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水量(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3)降水变率:各年距平均绝对值的平均,称为降水量的绝对变率11、土壤有效水下限:又称萎蔫系数,指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2、土壤有效水上限:又称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位很深时,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水量,是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