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中医学综合考试的考试大纲,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用于指导中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研究生在这些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气血津液理论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了解中医经络学的经络走行和配穴原则,掌握脏腑学的脏腑定位和功能特点,理解气血津液理论中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和功能。

临床医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点内容,涉及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病因分类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方法和诊断要点,掌握中医治疗学中的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药学部分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药剂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基础理论中的中药分类和性味归经,掌握中药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中药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药剂学中的药物配伍和制剂制备。

方剂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方剂学和中草药学。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方剂学中的方剂分类和方剂的组方原则,熟悉常用中草药和方剂的功效和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
床医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并能够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有所应用。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705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以下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考试中医综合考试的大纲:
一、基本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
2.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3. 中医心理学
二、诊断学
1. 中医四诊合参
2. 中医望诊
3. 中医闻诊
4. 中医问诊
5. 中医切诊
三、方剂学
1. 中药药性与药物组成
2. 中草药鉴别与炮制
3. 中成药剂型与应用
四、针灸学
1. 针灸基础理论
2. 针灸治疗技法
3. 针灸穴位与配伍
4.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
五、中医内科学
1. 中医脏腑理论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疾病辨证
六、中医外科学
1. 中医外科理论
2.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七、中医妇产科学
1. 中医妇科基本理论
2. 中医妇科疾病辨证
八、中医儿科学
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2. 中医儿科疾病辨证
九、中医皮肤科学
1. 中医皮肤科基本理论
2. 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
十、中医眼科学
1. 中医眼科基本理论
2. 中医眼科疾病辨证
此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考试中医综合考试的大纲,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年份的考试而有所调整。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您参考相关官方网站或联系相关机构进行查询。

2014考研中医综合大纲:针灸学

2014考研中医综合大纲:针灸学

2014考研中医综合大纲:针灸学最新考研咨询尽在考研频道,以下是本栏目为您提供的2014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于往年没有区别,欢迎大家参考。

一、针灸学考查目标针灸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针灸学考点解析(一)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太溪、复溜、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腺。

(14)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前、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2014年度中医执业医考试大纲.

2014年度中医执业医考试大纲.

2014年中医医师《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四肢要点: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脉象形成原理2.诊脉部位3.诊脉方法4.脉象要素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表现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要点: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诊小儿脉要点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 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阳明病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少阳病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太阴病证要点:1.太阴病提纲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五:少阴病证要点:1.少阴病提纲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六:厥阴病证要点:1.厥阴病提纲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要点: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气分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营分证要点: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血分证要点: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中焦病证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下焦病证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2.影响体质的因素2014年中医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5.感冒的转归预后6.感冒的预防调护细目二:咳嗽要点:1.咳嗽的概念2.咳嗽的病因病机3.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咳嗽的辨证论治5.咳嗽的转归预后6.咳嗽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哮病要点:1.哮病的概念2.哮病的病因病机3.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哮病的辨证论治5.哮病的转归预后6.哮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5.喘证的转归预后6.喘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肺痈要点:1.肺痈的概念2.肺痈的病因病机3.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痈的辨证论治5.肺痈的转归预后细目六:肺痨要点:1.肺痨的概念2.肺痨的病因病机3.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痨的辨证论治5.肺痨的转归预后6.肺痨的预防调护细目七:肺胀要点:1.肺胀的概念2.肺胀的病因病机3.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胀的辨证论治5.肺胀的转归预后细目八:肺痿要点:1.肺痿的概念2.肺痿的病因病机3.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痿的辨证论治5.肺痿的转归预后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细目一:心悸要点:1.心悸的概念2.心悸的病因病机3.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心悸的辨证论治5.心悸的转归预后细目二:胸痹要点:1.胸痹的概念2.胸痹的病因病机3.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胸痹的辨证论治5.胸痹的转归预后6.胸痹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真心痛要点:1.真心痛的概念2.真心痛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5.不寐的转归预后6.不寐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5.眩晕的转归预后6.眩晕的预防调护细目三:中风要点:1.中风的概念2.中风的病因病机3.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中风的辨证论治5.巾风的转归预后6.中风的预防调护细目四:癫狂要点:1.癫狂的概念2.癫狂的病因病机3.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癫狂的辨证论治5.癫狂的转归6.癫狂的调护细目五:痫病要点:1.痫病的概念2.痫病的病因病机3.痫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痫病的辨证论治5.痫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六:痴呆要点:1.痴呆的概念2.痴呆的病因病机3.痴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痴呆的辨证论治5.痴呆的预防调护第四单元脾胃病证细目一:胃痛要点:1.胃痛的概念2.胃痛的病因病机3.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胃痛的辨证论治5.胃痛的转归预后6.胃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5.痞满的转归预后6.痞满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呕吐要点:1.呕吐的概念2.呕吐的病因病机3.呕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呕吐的辨证论治5.呕吐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噎膈要点:1.噎嗝的概念2.噎嗝的病因病机3.噎嗝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噎嗝的辨证论治5.噎嗝的转归预后6.噎嗝的预防调护细目五:呃逆要点:1.呃逆的概念2.呃逆的病因病机3.呃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呃逆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5.腹痛的转归预后6.腹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七: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5.泄泻的转归预后6.泄泻的预防调护细目八:痢疾要点:1.痢疾的概念2.痢疾的病因病机3.痢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痢疾的辨证论治5.痢疾的转归预后6.痢疾的预防调护细目九: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5.便秘的转归预后6.便秘的预防凋护细目二:黄疸要点:1.黄疸的概念2.黄疸的病因病机3.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黄疸的辨证论治5.黄疸的转归预后6.黄疸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5.积聚的辨证论治6.积聚的转归预后细目四: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5.鼓胀的转归预后6.鼓胀的预防调护细目五:疟疾要点:1.疟疾的概念2.疟疾的病因病机3.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疟疾的辨证论治5.疟疾的转归预后6.疟疾的预防调护第六单元肾系病证细目一: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5.水肿的转归预后6.水肿的预防调护细目二:淋证要点:1.淋证的概念2.淋证的病因病机3.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淋证的辨证论治5.淋证的转归预后6.淋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癃闭要点:1.癃闭的概念2.癃闭的病因病机3.癃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癃闭的辨证论治5.癃闭的常用外治法6.癃闭的转归预后细目四:关格要点:1.关格的概念2.关格的病因病机3.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关格的辨证论治5.关格的转归预后6.关格的预防调护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5.郁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血证的转归预后6.血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分类3.痰饮的病因病机4.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痰饮的辨证论治6.痰饮的转归预后细目四:消渴要点:1.消渴的概念2.消渴的病因病机3.消渴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消渴的辨证论治5.消渴的转归预后6.消渴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5.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细目七: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5.虚劳的转归预后细目八:癌病要点:1.癌病的概念2.癌病的病因病机3.癌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癌病的转归预后6.癌病的调护细目九: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痹证要点:1.痹证的概念2.痹证的病因病机3.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痹证的辨证论治5.痹证的转归预后6.痹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5.痿证的转归预后6.痿证的调护细目三:颤证要点:1.颤证的概念2.颤证的病因病机3.颤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颤证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腰痛的辨证论治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总论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型要点: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扶正解表要点: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温下要点: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润下要点: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逐水要点: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细目六:攻补兼施要点: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打印版).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打印版).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首先提出“六气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泉D、刘完素【参考答案】D【解析】刘完素为火热论代表,提出“六气者从火化”观点。

2. 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的理论依据A、阴阳转化B、阴阳互根C、阴阳对应D、阴阳消长【参考答案】B【解析】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3. 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其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C 、其气不足,则制己所胜D、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参考答案】D【解析】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4.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A、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B、肝的阴血充足C、肾的精气充盛D、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参考答案】C【解析】肾主藏精主生殖;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

5. 根据《素问调经理论》所述,神不足则A、容易悲伤B、喜哭不休C、思虑不详D、容易恐惧【参考答案】A【解析】《素问调经理论》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6.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 血能载气B 气能生血C 气能行血D 气能摄血【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补血同时配伍补气药。

7.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肾之蒸腾气化B、肺之通调水道C、脾之运化水D、小肠之分清泌浊【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肺、脾、肾三脏都在津液代谢中都有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肾的蒸腾气化。

8. 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其中最大的是A、孙络B、浮络C、经别D、别络【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2014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2014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2
6.在志为喜
2
7.心其华在面
2
(三)肺
1.肺主气、司呼吸
2
2.肺主宣发肃降
2
3.肺主通调水道
2
4.肺朝百脉、主治节
2
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6.肺开窍于鼻
2
7.在志为悲
2
8.肺在液为涕
2
(四)脾
1.脾主运化
2
2.脾主升清
2
3.脾主统血
2
4.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
5.脾开窍于口
2
6.脾在液为涎
2
7.在志为思
2014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第二部分相关专业知识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学基础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内容
2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
2
2.辨证论治
2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2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及其特性
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
(二)常用药物桔梗、半夏、苦杏仁
1.功效
2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
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
2
十四、安神药
(一)基本知识
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酸枣仁、远志
1.功效
2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
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
2

2014医学考试大纲

2014医学考试大纲

2014医学考试大纲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涵盖了医学教育中的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专业实践,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医疗行业的要求。

以下是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 基础知识部分1. 解剖学:重点包括人体结构的详细描述,如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等。

2. 生理学:研究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细胞功能、器官功能和整体生理调节。

3. 生物化学:探讨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

4.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5. 药理学: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物的临床应用。

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特性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 临床技能部分1. 临床诊断学:教授如何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诊断疾病。

2. 内科学:涵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3. 外科学:介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无菌操作和常见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

4. 妇产科学: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产科的基本知识。

5. 儿科学: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常见疾病和预防接种等内容。

6. 急诊医学:教授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

# 专业实践部分1. 医学伦理学:讨论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如患者自主权、保密原则等。

2. 医学法律基础:介绍与医疗实践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患者权利等。

3. 公共卫生学: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政策等内容。

4.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以及心理干预的方法。

5. 医学统计学:教授医学研究中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 考试形式和要求1. 理论考试:通常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2. 实践操作考试:评估学生进行临床操作的能力,如体格检查、手术操作等。

3. 病例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病例信息,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解释决策过程。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资料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资料

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四肢要点: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 临床意义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脉象形成原理2.诊脉部位3.诊脉方法4.脉象要素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表现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要点: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诊小儿脉要点: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阳明病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少阳病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太阴病证要点:1.太阴病提纲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五:少阴病证要点:1.少阴病提纲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六:厥阴病证要点:1.厥阴病提纲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要点: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气分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营分证要点: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血分证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中焦病证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下焦病证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__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中药配伍的意义要点: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1.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1.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2.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细目二:中药的用法要点: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2.服药时间第六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细辛、辛夷、藁本、苍耳子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麻黄、香薷、细辛、荆芥、辛夷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细辛、苍耳子5.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紫苏与生姜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蔓荆子、升麻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豆豉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桑叶、柴胡、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蒡子6.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柴胡、葛根与升麻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1.清热药的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2.清热药的配伍方法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决明子3.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知母、天花粉5.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功效:秦皮、白鲜皮4.下列药物的用法:黄芩、黄连、黄柏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6.黄芩、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板蓝根、青黛、贯众、土茯苓、山豆根、白花蛇舌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大血藤、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熊胆、山慈菇、漏芦、野菊花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穿心莲、青黛、鸦胆子、熊胆、山豆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射干、山豆根、鸦胆子、山慈菇、漏芦6.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草、水牛角3.下列药物的用法: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5.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青蒿5.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八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2.泻下药的配伍方法3.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芒硝2.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5.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火麻仁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李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甘遂、牵牛子、巴豆2.下列药物的功效:大戟、芫花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大戟、芜花、牵牛子、巴豆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防己2.下列药物的功效:稀莶草、络石藤、桑枝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稀莶草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5.秦艽与防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4.五加皮与桑寄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2.化湿药的配伍方法3.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白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草果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砂仁、白豆蔻。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考研对于许多学子来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中医综合作为中医专业考研的重要科目,更是备受关注。

2014 年的考研中医综合真题,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等多个方面,对考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在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真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例如,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知道其基本概念,还需要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具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又如,对于藏象学说的题目,需要考生对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中医诊断学方面,真题涉及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方法和应用。

在望诊中,通过给出具体的面色、舌象等特征,要求考生判断可能的病症。

闻诊的题目则侧重于对声音、气味的辨别和分析。

问诊部分,对于常见症状的询问要点和意义进行了考查。

切诊方面,脉象的特征和主病是重点,需要考生准确判断各种脉象所反映的身体状况。

中药学的真题涵盖了各类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内容。

要求考生熟悉不同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在各种病症中的具体应用。

同时,对于相似功效中药的比较和鉴别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方剂学部分,重点考查了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和方解。

考生需要牢记大量的经典方剂,理解其组方原理和应用要点。

而且,对于方剂之间的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的灵活掌握也在考题中有所体现。

中医内科学是考研中医综合的重点部分。

真题涵盖了各种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等内容。

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给出的病例,准确进行辨证,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剂和用药。

这部分题目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理论知识,更考验了其临床思维和应用能力。

针灸学的真题主要集中在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方面。

考生需要熟悉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的定位,掌握各种刺灸方法的操作和适用病症,同时能够运用针灸理论进行病症的治疗。

以下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进一步解析 2014 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执业药师中医学考试大纲2014

执业药师中医学考试大纲2014

中药鉴定学部分中药鉴定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鉴定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著作3.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4.中药鉴定的依据、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中药鉴定的方法及中药鉴定的内容5.《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药材鉴定有关的规定6.各类药材及饮片鉴定常用的名词术语7.12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化学成分、真实性鉴定(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安全性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农药,黄曲霉毒素等的限量检查)、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纯度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17种附药的内容。

8.6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化学成分、真实性鉴定(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安全性检测(包括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检查)、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纯度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和5种附药内容。

9.52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和质量评价(包括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等)。

10.20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总论各论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中药化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化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考察执业药师综合应用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处理和解决药学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科目,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7.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知识8.中药的合理应用、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知识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

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

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从业者进行专业能力评估的重要工具。

它详细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范围、题型、分值比重以及考试形式等关键要素。

以下是对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的概述。

# 一、考试目的2014年医学考试大纲旨在评估考生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医学伦理的掌握程度,确保考生具备从事医疗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 二、考试科目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科目:1. 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2. 临床医学: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科学等。

3. 公共卫生: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等。

4. 医学伦理与法律:涉及医学伦理原则、医疗法律法规等。

# 三、考试内容1. 基础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科目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临床技能:考生应熟悉临床操作流程和技能。

3. 病例分析:考生需要能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和诊断。

4. 伦理判断:考生应具备医学伦理判断能力,能够处理医疗伦理问题。

# 四、题型与分值考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测试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某一问题给出简洁明了的回答。

- 论述题:考察考生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 病例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病例信息进行分析和诊断。

各题型的分值比重会根据考试的具体要求而有所不同。

# 五、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可能包括:- 笔试: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

- 机考: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考试,可以即时给出分数。

- 实践操作考试:测试考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 六、考试准备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系统复习:按照考试大纲系统地复习各科目的知识点。

2. 模拟练习:通过模拟试题进行实战演练,熟悉考试题型和流程。

3. 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4.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确保各科目均衡掌握。

# 七、考试注意事项1. 遵守考试规则: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规则,诚信考试。

2014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4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4年中医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2014年中医考试大纲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熟悉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中医临床操作技能,并能够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1.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中医诊断学-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四诊合参3. 中医治疗学- 内治法(包括中药学、方剂学)- 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预防与养生4. 中医临床学科-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骨伤科- 眼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5. 中医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等6. 中医药理学与方剂学- 中药的性能、作用、配伍禁忌 - 方剂的组成、作用、适应症7. 中医临床操作技能- 针灸操作- 推拿操作- 拔罐操作-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技术8. 中医伦理学与法律法规- 中医职业道德- 医疗法规与政策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笔试-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论述题2. 实践操作考试- 针灸操作技能考核- 推拿操作技能考核-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操作考核四、考试准备建议1. 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3. 深入学习中医治疗学,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4. 阅读中医经典文献,理解其思想精髓和临床指导意义。

5. 掌握中药的性能、作用和配伍禁忌,熟悉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应用。

6. 加强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7. 学习中医伦理学和法律法规,了解医疗行业的规范和要求。

五、结语2014年中医考试大纲强调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临床技能的中医专业人才。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附答案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附答案

2014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附答案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首先提出"六合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泉D、刘完素2. 阴损及阳经俱损的理论依据A、阴阳转化B、阴阳互根C、阴阳对应D、阴阳消长3. 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真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4.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A、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B、肝的阴血充足C、肾的精气充盛D、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5. 根据《素问调经理论》所述,神不足则A、容易悲伤B、喜哭不休C、思虑不详D、容易恐惧6.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载气B气能生血C气能行血D 气能摄血7.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肾之蒸腾气化B、肺之通调水道C、脾之运化水D、小肠之分清泌浊8•任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其中最大的是A、孙络B、浮络C、经别D、别络9.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瑶致病特点的是A、传染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性10. 根据情志致病的理论,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的是A、思虑过度B、愤思不已C、恐惧过度悲伤至极11. 易发生内燥病态的脏腑是A、脾、胃、大肠B、肺、胃、大肠C、肝肾、小肠D、肺肾、小肠12. 根据《灵枢经脉》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导致A、腹胀便秘B、消谷善积C、头晕头痛霍乱吐泄13. 热病见寒的治则是A 、逆治B 、扶正C 、治标D 、从治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属于 A 、先按未受邪之地 B 、早期诊治C 、扶正祛邪 D 、未病先防15. 痰浊内阻症与寒湿内停疹均可见到的舌象 A 、舌苔黄滑 B 、舌苔黄腻C 、舌苔薄白舌苔白腻16•面色青与面色黑共同的主病是 A.血瘀、寒证 B.血瘀、惊风 C.寒证、水饮 D 虚、痛证17. 属于湿温发热特点的是A.身热不扬B.骨蒸潮热C.夜热早凉D.日晡潮热 18. 脾胃湿热导致的口味异常是 A. 口淡 B. 口酸 C. 口咸 D.口甜 19. 下列不属于望舌形的是A.娇嫩舌B.齿痕舌C.歪斜舌D.芒刺舌20. 无语伦次,声高有力,伴高热、神志不清,统称 为 A 郑声21. 下列各项中属于膀肢湿热证表现的是 A 夜尿频多B 小便共禁 C 尿频急涩病D 尿后余沥不尽D 谵语C 独语B 狂言22.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血虚证表现的是A舌色淡紫、脉迟B手足冷痛、麻木C月经延后痛经D皮疹紫红、密集2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均可见的表现是A局部刺痛痛处不移B情忌抑郁C舌色淡紫有脉涩D神疲乏力面色晦滞24.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可见的表现是A胁肋的痛手足蠕动B眩晕耳鸣 C 口燥五心烦热D月经量少爪甲不荣25. 咳嗽发热,咯痰黄稠,胸痛汗多,舌苔黄腻,脉数滑者,其辨证是A痰热壅肺证B燥热犯肺C风热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26. 下列各项中,均可出现脘腹痞满,纳呆便溏,头身困重的是A脾虚气焰证与塞湿困脾证B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C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D湿热蕴脾证与大肠湿热证27. 神疲乏力,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者,其辩证是A脾虚气陷证B肾气不固证C肾精不足C 祛风除湿,强筋健骨D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证 D 脾气虚证28. 下列选项中,属于小肠突热证而不属于膀胱湿热 证的表现是A 舌红苔黄 D 口舌生疮 29. 黄柏配苍术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A 相恶B 相须C 相使D 相畏 30. 苍耳子具有而辛夷不具有的功效是 A 温肺化饮 B 发表散寒D 祛风除湿31. 收藏药物数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 A 图经本草 B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纲目D 本草品汇精要32.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A 朱砂 B 雄黄 C 珍珠B 尿痛尿血C 尿贡便干C 宜通鼻窍D 硼砂33. 下列各项中,治疗虫积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 甘遂 B 京大戟 C 牵牛子 D 商陆 34. 既治寒湿中阻证,又治疟疾的药物是 A 橘皮B 草果35. 木瓜的功效是 A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C 常山D 槟榔B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36.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的温里药是 A 肉桂B 干姜C 吴茱萸D 小茴香37. 止血多炒用,化痰宜生用的止血药是 A.紫珠 浦黄 38. 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清心定惊的药物是A .瓜萎 B.礞石C.天竺D.海蛤壳39. 治疗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应首 选的药物是 A.羚羊角 D.僵蚕 40. 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利尿消肿宜生用的药物是 A.白扁豆 B.黄芪C.白D.薏苡仁41. 具有解读收湿,祛腐蚀痤疮功效的药物是 A 、升药 42.A 、B.降香B.天麻D 、C.三七D.C.钩 B 、硫磺 C 、瓜蒂 赤药具有而牡丹不具有的功效是 清热凉血 B 、清退虚热 清肝泻火 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汤液经法》 B 、《黄帝内经》C 、《伤寒D 、胆矶C 、活血化瘀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44. 原方用法著名服药后“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方剂是A、止咳散B、消风散C、五苓散D、牵正散45. 厚朴温中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A、茯苓B、半夏C、炙甘草D、草豆蔻仁46. 天台乌药散与暖肝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当归、枸杞子B、沉香、川楝子C、肉桂、木香D、乌药、小茴香47. 龟板与鳖甲同用的方剂是A、桑螺蛸散B、羚角钩藤汤C、大定风珠D、天麻钩藤饮48. 泰山磐石散的功用是A、益气养血,清热安胎B、益气健脾,养血安胎C、补脾益肾,固冲安胎D、益气滋阴,和胃安胎49. 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方剂是A、黄土汤B、归脾汤C、温脾汤D、健脾汤50. —贯煎中配伍当归的主要用意是:A •养血润肠 B.养血补肝C.活血止痛 D.活血调经51•槐花散中配伍荆芥穗的用意是A .祛风解痉 B.疏风止血C.疏风解表 D.化瘀止血52•张锡纯在镇肝熄风汤中少佐茵陈的主要用意是:A •清热利湿B.清泄肝热C.泄热疏肝 D.疏肝解郁53. 透脓散的配伍特点是A、益气升陷与托里通透共投B、清热解毒与活血散淤并用C、清热解读与溃坚排脓共投D、扶正托毒与消散通透并用54. 下列各项中,适宜用五积散治疗的是A、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毒,腹痛吐泻者B、表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臭淫,胸闷烦热者C、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D、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头痛,恶食腹痛者55. 舌强不能音,足废不能用,口干不能饮,足冷面赤,脉沉细数者,治宜选用A、地黄饮子B、大秦艽汤C、消风散D、虎潜丸56. 疟疾憎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 舌苔垢腻,脉弦数者,治宜选用A、甘露消毒丹B、蒿苓清胆汤C、达原饮D、大柴胡汤57. 患者关节红肿,剧痛夜甚,壮热烦渴,舌红绛少津。

《2014考研中医综合高分笔记》介绍免费范文精选

《2014考研中医综合高分笔记》介绍免费范文精选

考研屋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当当网购买链接 >>>点击进入
【教材名称】2014 考研中医综合高分笔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试宝典)
【作者】全国考研中医综合命题研究专家组主编
【版、印次】2013-5-1 第1 版第1 次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60782
【开本】大16 开
【页数】630 页
【定价】¥79.00
【编辑推荐】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高分导学篇——考研中医综合命题规律与应考策略详
细讲解了考研中医综合的命题规律、复习方法、记忆窍门、解题策略与避错诀窍等五步复习
法。

第二部分对历年真题(1991~2013 年
)进行解析,并指出易错题的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以便考生引起注意。

两本图书配合使用,将对考生复习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书具有高效、全面的特点,是参加考研中医综合考生的首选辅导系列。

【内容推荐】
本书是考研命题研究专家,在对历年真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高度归纳提炼而成。

《2014
考研中医综合高分笔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试宝典)》深入浅出、剖析命题规律,指。

2014中药师考试大纲

2014中药师考试大纲

2014中药师考试大纲2014年中药师考试大纲是针对中药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考试内容,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

该大纲涵盖了中药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2014年中药师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一、基础知识1. 中医药学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中药方剂学等,要求考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等。

2. 药学基础:涉及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要求考生了解药物的基本结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

3. 中药资源与鉴定:包括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要求考生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以及中药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二、专业知识1. 中药炮制学: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炮制的原理、方法和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2. 中药制剂学:涉及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要求考生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技术。

3. 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性,以及如何进行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三、专业技能1. 中药调配与处方审核:考生应掌握中药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处方审核。

2. 中药储存与养护:要求考生了解中药的储存条件、养护方法,以及如何预防中药的变质和失效。

3. 中药临床应用:考生需要掌握中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的确定等。

四、实践能力1. 临床药学服务:考生应具备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包括药物咨询、药物教育等。

2. 药品管理:涉及药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分发等,要求考生掌握药品管理的基本流程和规范。

3. 药事法规与伦理:考生需要了解药事法规的基本内容,以及药师在药事活动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五、综合应用能力1. 中药的临床研究与开发:考生应具备参与中药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的基本能力。

2.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要求考生能够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3. 中药的合理使用:考生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中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 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韵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痠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