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 《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并探讨它如何揭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为。
他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结构,更是一个主观的、由行动者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的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实践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逻辑。
惯习是行动者个人的行为倾向,它由行动者在场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构成,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和思考。
资本则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和比较的优势和劣势的源泉,它可以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行动构建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交流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
其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行动。
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会鼓励某些类型的行动,而限制其他类型的行动。
因此,布迪厄的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为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这个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东北师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6秋在线作业2
东北师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6秋在线作业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6秋在线作业2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 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主张的是( ). 李大钊. 鲁迅. 陈独秀. 胡适正确答案:2. 抱着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思想,在小说中最早对中国国民劣根性做出深刻描写和针砭的作家是( ). 老舍. 沈从文. 茅盾. 鲁迅正确答案:3. 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重要思想之一是( ). 泛神论. 国家主义.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正确答案:4. 对鲁迅早期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的是( ). 阶级论. 社会主义. 进化论. 国家主义正确答案:5. 左联时期曾经举行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两. 三. 四. 五正确答案:6. 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是好的”,由此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是( ). 沈从文. 朱光潜. 梁实秋. 萧乾正确答案:7. 中国现代最早的剧本是( ). 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 洪深的《赵阎王》. 欧阳予倩的《泼妇》. 胡适的《终身大事》正确答案:8. 鲁迅解剖和表现自己战斗、探索、苦闷、彷徨的内心矛盾的作品集是( )。
. 《坟》.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正确答案:9. 叙写卖灶糖老汉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朴素地疼爱一个农村小女孩的作品是 ( ) . 《拣麦穗》. 《爱,是不能忘记的》. 《沉重的翅膀》. 《童年二题》10. 中国现代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是( ) . 郭沫若. 刘半农. 胡适. 沈尹默正确答案:11. 郭沫若创作于"五卅"前的爱情诗集是(). 《瓶》. 《前茅》. 《恢复》. 《星空》正确答案:12. 下列复古派人物中哪一个不属于学衡派?(). 吴宓. 胡先骕. 林纾. 梅光迪正确答案:13. 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 ) 。
. 人物形象鲜明. 结构严谨. 现代主义. 主情主义正确答案:14. 现代象征诗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15. .使萧军成名的长篇小说是( )。
生成结构主义_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2010年第2期(总第271期)G LOBAL EDUCATIONVol.39 No2,2010 生成结构主义: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李克建 【摘要】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以其独特的生成结构主义开辟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评价。
【关键词】 布尔迪厄 生成结构主义 方法论 【作者简介】 李克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 (杭州310012)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布尔迪厄一生著作等身,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美学、文学以及政治、历史、教育等领域。
由于其丰富的著述和卓越的贡献,布尔迪厄的影响遍及世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教育社会学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社会学“远不是那种运用型的末流科学”,而是“知识社会学和权力社会学的一个篇章”。
事实上,“教育社会学构成了关于权力和合法性问题的普通人类学的基础: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探索负责对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进行再生产的‘机制’的本原”。
[1]因而,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的主要问题是“再生产”,其再生产理论主要探讨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系统在社会和文化结构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布尔迪厄的主要兴趣是在社会的文化和符号(象征)层面进行分析,其目光的焦点是在日常文化和生活世界。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系统是制度和实践的复合体,其功能是以符号(象征)和文化的形式来再生产现存的社会权力关系。
关于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及其再生产理论,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引介,大家并不陌生,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学进行剖析与评论。
一、布尔迪厄的思想发展历程从布尔迪厄自身思想发展的轨迹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学研究背后的方法论基本上是结构主义的:结构统控一切,没有主体的位置;只有共时分析,历史和事件微不足道;教育依靠“符号暴力”严格地发挥着再生产统治阶级文化从而再生产现存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结构的功能。
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场域审视
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场域审视侯志涛周宇轩宋忠良*(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场域理论审视我国校园足球场域社会秩序发展。
研究认为,校园足球场域系指足球教育者、足球受教者和足球参与者之间以足球知识为互动媒介形成的多元关系网络,包括互动性、足球知识和教育性三大要素。
校园足球发展困境包括权力利益化运作、资本积累羸弱和场域结构与惯习不匹配。
因此,推动我国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应优化校园足球场域结构,构建有效的利益表达、沟通和协调制度,培育场域个体惯习和重构场域文化。
关键词:场域理论 校园足球 发展困境 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23-0194-05 Field Examina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FootballHOU Zhitao ZHOU Yuxuan SONG Zhongliang*(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der in the campus football field in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campus football field refers to the multi-relationship network formed by football educators, football learners and football participants with football knowledge as the interactive medium, which includes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interactivity, footbal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of campus football include the profit-oriented operation of power, the weaknes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field institutions and habi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China, we shoul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ampus football field, build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est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cultivate individual habits of the field and reconstruct field culture.Key Words: Field theory;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dilemm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是教育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教育和体育改革一样面临着认知价值、利益博弈、文化构建等实践发展困境,需要一个实践性多维度理论工具来阐明发展困境根源。
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第八章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摘要:场域、资本、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
布尔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
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实践Key word:Field,capital,habitus,Practice.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其著作《实践理论大纲》(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实践理论的提出是与布尔迪厄的治学目标——超越导致社会科学长期分裂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实践理论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现象学的分析角度和社会结构主义的角度合成为一体化的社会研究方式,既在认识论上做到逻辑贯通,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实践理论提供的理念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力图通过场域(field)、惯习(habtius)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一些贯穿性的核心概念,其中从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场域”,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资本”,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和各种性情倾向的“惯习”是三个最核心的概念。
布尔迪厄在论及场域、惯习、资本这些概念的时候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主张在理论的系统中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去界定概念。
他认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决不能孤立地定义它。
一、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社会,而是研究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
布迪厄 男女平等 作业
试用布迪厄的理论简析男女平等【摘要】布迪厄的理论最基本的是他的关于惯习﹑场域﹑资本的理论,而谈到男女平等的问题,他在《男性统治》中为我们进行了分析,本文试着用布迪厄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关于男女平等的问题。
【关键词】惯习场域资本男性女性皮埃尔·布迪厄可以说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布迪厄的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这些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
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研究,布迪厄写了专门的著作《男性的统治》一书来研究这个社会问题。
一、布迪厄的基本理论惯习用布迪厄的话来说,惯习就是“生成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就是)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
惯习是由积淀于身体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
它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它的运作来自行动者本身内部,它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是打上一系列社会印记的外在结构的内化。
惯习不是个人的,它是体现于个人的身体的集体的个人化,是一种经过社会化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惯习是创造的,是经过社会化的创造的,是受制于一定的结构的,这些结构在身体层面的一种积淀。
惯习是一种持久的,可转移的秉性系统,它表现得是一种连续性,一种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的,是倾向于拒绝变化的;可转移的是指在某种经验里获得的秉性在其他的领域,我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去运用。
惯习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很难意识到,但它确实在发挥着作用。
我们要想深刻,充分的理解惯习这个概念,就不能不谈场域的理论,场域和惯习都是关系性的,它们只有在彼此的关系才能很好的理解,充分地发挥作用。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李 全 生内容提要: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本身又包括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分离蕴含着不同资本转换的可能性。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是社会结构实现自我复制的主要机制。
文化资本理论极具学术贡献,但也有不足。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资本转换;再生产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1-0008-05 一、资本和文化资本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学术思想极其复杂,而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布迪厄将场域(field)作为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他以资本(capital)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
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
场域中的游戏就是以资本争夺资本的过程,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不同于经济学家所用的资本概念,在他看来,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
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2 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2 tal)。
特纳将他的文化资本定义为“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1](P192)布迪厄是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这个概念的,在他看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
例如,对于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我们不能因此将之作为一个经济收入的源泉,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布迪厄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概念,一方面承认社会空间中不同场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关键的方面)指出经济与非经济空间的简单划分是不准确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学术生涯经由哲学、人类学到社会学,同时他个人也致力于批判性地吸收这些不同学科的主要思潮,从而构建起一种实践与反思统一的社会科学。
2.惯习(北京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读了布迪厄书,自己感兴趣的是他的场域理论,由于其理论的模糊性难以把握其要义,以下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求教于方家。
场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布迪厄曾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又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是独立于行动者意志的客观存在,又与行动者所占位置、所掌握的资本和行动者的禀赋及其采取的策略有关。
这种关系网络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作规律,构成对行动者行动的限制性制约条件,当然只对置身于该场域的行动者才有意义。
如果不归属该场域,这关系网络对行动者不具有意义.为什么呢?这与场域的第二层意思有关。
第二,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场域是一个场所,它不能被简单为理解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在发生/进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场域是“力的较量”场所。
换言之,是斗争、争夺的场所,只有“力的较量”,场域才具有意义。
而这种斗争、争夺依赖的是行动者所掌握的“力”,这种“力”表现为资本最终化约为权力.如布迪厄曾指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从而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量,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力"在斗争中相互较量,也会相互转换。
因此,场域是一种力的关系网络。
第三,资本—权力是场域的主线。
场域既是斗争的场所,又是争夺的空间,而一切都是围绕资本-权力的主线展开.行动者斗争靠的是其掌握的资本,斗争目的又是争取更多的资本,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权力,形成支配关系.注意不要把这过程看作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交错的,场域在互竞中发展。
关于资本,布迪厄把其主要分为三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是由收入、财产等组成经济实力。
2022学习强国7月22新增题
2022学习强国7月22新增题一、单项选择题1、(A)是早期青年运动主旋律。
A、爱国救亡B、救国济世C、革命排满D、追求真理2、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B)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新青年》B、《青年杂志》C、《青春》D、《新潮》3、(B)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A、1918B、1919C 、1921D、19224、1919年5月4日(B)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下午1时北京13所高等学校的学生3000余名汇聚发表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
然后举行示威游行。
A、北京大学B、天安门C、北京师范大学D、东交民巷使馆区5、深受广大青年喜爱、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中国青年》于(D)年10月在上海创刊。
A 、1920B 、1921C、1922D、19236、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A)A、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B、中国共产青年团C、中国少年共产党D、少年共产团7、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C)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A、一B、二C、三D、四8 、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B)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于1920年8月诞生的。
A、北京B、上海C、广州9、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B)。
A、施存统B、俞秀松C、任强时10、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团章修改中、将入团的年龄由15--28 岁改为(A)岁。
A、14-25B、14-28C、15-2811、1927年10月,《中国青年》被迫停刊、团中央于当年11月7日又出版机关刊物(A)。
出版五期后再度停刊。
A、《无产青年》B、《列宁青年》C、《青年实话》12、在青年团三届一中全会上(A)当选团中央局负责人。
A、张太雷B、任弼时C、林育南D、恽代英13、1927年6月共青团浙江省委成立(A)任书记。
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艺术场域解读
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艺术场域解读场域这个概念在布尔迪厄的研究中是核心概念,借此以学理念重新阐释当代艺术在新时代的意义。
他研究的主要是文化生产场域(具体可分为艺术场域、文学场域、科学场域等).我们在此着重从艺术场域角度来分析。
其中:场域、资本、生存心态是布尔迪厄研究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
场域是提供各类资本相互转换斗争比较的抽象场所,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力场域;生存心态是艺术家个人从生活经历关系等构成因素下的心理的稳定趋势,它必定是存在于于制度中的意识;资本主要指符号资本,是最具象征性的,当今时代无不借用文化符号的资本效应达到最大利益价值[1]。
布尔迪厄用这三个基本要素了空间(场域)的概念,这样的空间场域必然会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的空间性质[2].艺术场域中内部关系,就是以艺术家个人所的生存心态的心理趋势,以此反映出来的艺术形式;外部环境,是由艺术场域内除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世界所的多元资本的区域。
艺术场域的这场内外力量抗衡中,取决于谁在该场域中占主导地位;而内外区域在艺术作品中,可以对应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背后的角度的解读。
以此启发当代艺术家除了绘画本体论的现代主义那一套外,还可以有新的思考方式并找到当代艺术的意义所在。
我们用生存心态、场域、资本这三个思维工具,分三个层次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一,艺术场域中什么人占有主导权利;第二,外部区域的艺术世界中不同机构所占有的不同地位的权衡;第三,分析内部区域艺术家的生存心态.用这三个层次来剖析艺术创作背后的符号意义以及艺术欣赏者所提倡的符号的价值,这两者符号所呈现的关系:冲突、消解、更新的内在意义,是我们当代艺术中所需要吸取的反思精神[3].ﻭ二、马奈重新定义了艺术符号ﻭ现代主义时期,马奈用戈雅、提香等经典图式的符号性,打破了当时的艺术场域。
他使艺术开始从“学院的目光”过渡到“纯粹的绘画”(如图所示)。
马奈之前的绘画一直被学院风格所;而在大后,中产阶级群体迅速必然会带来文化场域上的冲突[4].马奈敏锐地发现这种文化上的冲突,挑战了传统绘画所建立的符号并重新定义新的文化符号.马奈用斜椅的维纳斯图式打破了传统真善美的精英文化中的趣味;借用大众文化的平民视角画出了《奥林匹亚》人间的爱的庸俗。
《新青年》浅谈 jsp
《新青年》浅谈《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这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理论不足,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了道路。
这一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
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
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
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温弘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和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惯习”和“场域”对翻译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可以概括影响译者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
梁启超写作翻译论著提出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采用“译意不译词”等方法翻译多部外国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是受政治活动家“惯习”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蒙民众,实现救国图强。
梁启超处于晚清社会的“场域”里,在政治改良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期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法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教化民众,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关键词:梁启超;惯习;场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73-04Translation Thoughts of Liang Qich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Concepts “Habitus” and “Field”Wen Hong(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Abstract: As a political activist and translator,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ideas and activities are of semin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ourdie 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abitus” and “field” have a certain explanatory effect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which can summarize variou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ranslators and have a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ir translation behavior. Liang Qichao propo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adopted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ng the meaning but not the words” to translate a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especially political novels.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 he “habitus” of political activists, with the aim of enlightening the people and achieving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trength. Liang Qichao was in the social “fie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political improvement could not be realized, so he advocat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novels, hoping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bourgeois improvement, educate the people,and rebuil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Keywords: Liang Qichao; habitus; field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论《新青年》场域的构成
论《新青年》场域的构成作者:薄景昕来源:《求是学刊》2009年第01期摘要:内蕴理念生成性的《新青年》,以其倡导科学与民主的自我定位与各种文本相互间的对话所产生的影响,召唤后来者对此所进行的再吸收与再创造,构成了《新青年》的场域。
《新青年》场域的构成具体表现为同人的聚合、报业的崛起、文化的选择、思想的推进、文学的革命和大学的建制以及论坛的设置七个方面。
关键词:《新青年》;场域;构成作者简介:薄景昕(1966—),男,吉林通榆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1-0103-05收稿日期:2008-07-09现代传媒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深化了对场域的认识。
《新青年》的场域是《新青年》构成元素间的稳定结构,决定《新青年》的存在状态。
《新青年》通过场域来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把握《新青年》场域的构成元素,是我们更好地诠释《新青年》范式的前提。
因为任何场域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场域中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把构成场域的各个元素的属性和功能变为一个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有机整体。
所以说,“事物整体的性质不是从整体以外去寻找,而是由互相依存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来说明”[1]。
《新青年》范式的场域构成具体表现为同人的聚合、报业的崛起、文化的选择、思想的推进、文学的革命和大学的建制以及论坛的设置七个方面。
一、《新青年》与同人的聚合集合在《新青年》旗下的同人,讲究同气相求、通力合作。
这种同道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理想而互相支持的精神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召唤的成果[2],这样的结果也便创造了一个新的范式——《新青年》范式。
《新青年》范式不仅是思想与文学的变革,更是为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创造了一个空间并形成了一个场域。
列斐伏尔说,“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3](P47)。
「有以自觉而奋斗」:《新青年》的取态
「有以自觉而奋斗」:《新青年》的取态作者:张春田来源:《读书》2015年第08期当一百年前,《青年杂志》的创刊号在上海问世之时,主编陈独秀所面对的,是新生民国不断的政治动荡与宪政危机,是他为之奋斗的共和理想与建国大业(founding)的未完成状态。
不久之前,陈独秀还在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月刊。
《甲寅》是章士钊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于一九一四年在东京创办的。
《甲寅》作为政论杂志的代表,在当时影响是比较大的。
《甲寅》不仅在人事、经济等方面渊源颇深,而且,“甲寅文体承担了文学媒介发生变化后文言散文的新功能”,“它与新文学虽立场不同,却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孟庆澍)。
那么,继《甲寅》而起的《青年杂志》/《新青年》(以下除具体涉及第一卷外,概以《新青年》称),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与《甲寅》、与清末民初的那些新兴杂志产生了质的差异,而成为“新文化”的代表呢?最简单的回答是《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倡导文学革命。
但这还不能解释它与《甲寅》在文化政治上的根本区别。
两种杂志同样重视对于政治的讨论,但《新青年》的自我理解已经不是简单地要成为一本“政论杂志”,或者说,《新青年》所理解和期待的“政论”乃至“政治”本身,与晚清以后流行的“政论”乃至“政治”本身有了一些差异。
这是意味深长的,表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理解以及讨论和介入政治的方式发生了一种转变。
相对于直接地就事论事,针对当下各个具体的政治事件来发表看法或引发舆论,陈独秀以及后来参与编辑的同人们显然深刻意识到这种直接反应式的批评的有限性,他们更倾向于一种透过纷繁的政治现象,重新理解当时中国的总体性结构和时代精神状况,寻找解释和解决的方案。
以一卷一号为例,其中虽然还有多篇署名“记者”的即时性报道和评论,如《大隈内阁之改造》、《葡国政变》、《倭尔斯特(Worcester)之今昔》、《华沙之役》、《青岛税官交涉之结果》、《宪法起草之进行》,但刊于杂志前半部分,更为重头的,是那些从宏观的角度讨论“文明”、“国家”、“新旧”等根本性问题的文章。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导论》考试试卷(220)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 制度性社会福利答案: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把社会福利看成任何社会都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
在制度型社会福利视角看来,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现代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永久性的、必需的而且值得称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空2. 场域答案:场域是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它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逐渐形成。
它是由附带一定权力(资本)的各种位置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客观关系的网络,是一种结构机制和运作、争夺和投入的空间,是一个力量场和斗争场,每个场域的特征既取决于特有的合法资本,又表现为能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空3. 伦理守则[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伦理守则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其团体的讨论与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订立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专业守则或公约。
具体来讲,专业伦理有三种功能:①可以成为该专业的指针,使该专业的人员言行及治疗行为有所规范;②可以使专业人员在完成工作时能凭借其伦理守则而维护专业原则;③可以提供一种标准,来评判专业的实施有无瑕疵。
解析:空4. 本土性社会工作[北京城市学院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答案:本土性社会工作是指与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在本地存在的、具有一定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服务。
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在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传入的背景下使用的一个概念;②它指的是有一定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服务。
所谓“有一定社会工作性质”是指在社会服务的主要方面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的某些特征,比如为民众服务的价值观、讲究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体系等;③它是在外来社会工作传入之前在本地就存在的。
现代文学30年题库-名词解释
1、《新青年》2、文学研究会3、创造社4、学衡派5、甲寅派6、爱的哲学7、新格律诗派8、湖畔诗社9、语丝派10、随感录作家群11、言志派散文12、民众戏剧社13、自叙传抒情小说14、零余者15、精神胜利法16、小诗体17、问题小说18、太阳社19、左联20、早期象征诗派、21、艾青式的忧郁22、中国诗歌会23、京派24、新感觉派小说25、社会剖析小说26、性灵文学27、东北作家群28、民族主义文学29、鲁迅风杂文30、文协31、七月诗派32、九叶诗派33、乡土小说34、孤岛文学35、论语派36、新歌剧37、冰心体散文38、时代新女性39、天知派新剧(进化团)40、甲寅中兴41、国剧运动42、上海戏剧协社43、爱美剧44、小剧场运动45、二元三人模式1、《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迁到北京后,围绕《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代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思想特色,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2、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刊物作为会刊,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3、创造社1921年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以《创造》、《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作为会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同时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转向提倡革命文学。
4、学衡派1922年9月,《学衡》杂志创刊,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标榜“学贯中西”,其宗旨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5、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提倡读经救国,并反对白话取代文言,称“甲寅派”。
6、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法律的力量 评述
《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评述摘要:场域、惯习、资本等都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他指出形式主义忽视了法律的社会约束与社会压力,而工具主义则忽视了法律的相对自主性。
法律的社会实践事实上就是司法场域运行的产物,布迪厄通过对法律学者与法官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司法场域内行动者的行动逻辑及其结果.他指出法律职业惯习的首要方面就是中立性.我们要运用场域的理论对法律进行研究,就要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把法律看作是动态的、斗争的领域。
关键词:场域;法律;关系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的社会学大师,与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布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同样,布迪厄运用其独特的理论工具对法律进行了研究,对司法场域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建构了独特的司法场域理论。
其专门论述法律的仅《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一文。
布迪厄以法律内外部对立视角、关系主义视角等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对法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场域、惯习、资本场域(field)这一概念,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field的意思有:田;(作某种用途的)场地;(学习或研究的)领域:运动场.他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般的领域,地域,而是有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空间。
在布迪厄看来,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场域,比如司法场域、教育场域、科学场域、经济场域等等。
这里所说的各种不同的场域,他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性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场域是由客观关系所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域《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摘要:场域和资本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自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文化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与“五四”同人们的努力和主撰们的经营、策划是分不开的。
《新青年》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通过场域之间相互的内外部斗争来获得符号资本,进行资本占位,从而获得“五四”时期的绝对话语权,成为在那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杂志。
关键词:《新青年》场域斗争符号资本资本占位《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杂志,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但很少有从传媒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布迪厄的传媒理论因其自身过强的逻辑性、学术性,很少有人对他的理论进行颇为深入的研究。
而布迪厄的传媒理论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尤其是他对资本与文学场概念的提出与深化,使这一理论更加充实。
布迪厄的很多理论都可用到杂志、社团等的研究中去,但是目前为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并不是很多。
因此,本文将两者进行结合,通过媒介的理论来研究现代的杂志报刊。
一“五四”是一个社会全面变革的时代,《新青年》这一文学杂志高举新文学运动的旗帜为“五四”打响了第一枪。
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办《新青年》时,正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的四年,但中国的面貌并没有随着辛亥革命的冲击焕然一新,反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中央政权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多数中国人的面貌并没有改变,南方革命党人虽然进行各种武装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大多数人还是受封建君主思想的侵蚀。
满怀政治热情的陈独秀因在反袁斗争中呐喊了几声,就被迫流亡日本。
在这样的局势下,陈独秀更加明白了仅仅靠军事与政治斗争进行反抗是远远不够的。
当他重返上海后,毅然决定用思想文化作为武器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希望把进步的青年联合起来建设一个新的国家。
因此,他创刊《新青年》这一杂志来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通过宣传进步思想,改变国民的意识来配合“五四”运动的开展。
由于这一杂志创刊人的背景与思想从而决定了这一杂志日后的发展方向及其社团的性质。
《新青年》创刊之始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反响,于是,陈独秀就通过各种渠道同文人学者们进行约稿,与此同时,他还和撰稿人不断在杂志上以不同的名字进行投稿和争论来吸引读者的关注。
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逐渐形成了同人局面,由此开始,《新青年》在文坛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席位。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是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拥有绝对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学杂志。
在同人们的积极努力下,《新青年》不断地向前发展,通过在场域内外的“斗争”,聚拢了大量的符号资本,成为了当时最具权威的杂志。
二在文学场中,《新青年》与其他的文学杂志一直存在着竞争。
这种内部“斗争”是已获得经典地位的作家与希望获得统治地位的作家之间的符号斗争。
斗争的目的在于通过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获得在文学场内的支配权与统治权。
新生的作家经常用新的文学价值来废除当下文学观念的合法性,以增加自己的符号筹码,来获取在文学场中的资本占位。
《新青年》在1915年创刊之时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功,自出版以来“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①,在1916年出满1卷6期后不得不暂时停刊。
但中国时局的变化为《新青年》提供了一次发展契机。
袁世凯死后,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于是,陈独秀在复刊后的《新青年》中对这一传统经典思想进行了批判,借此提出自己的文学与政治思想。
可见,“在有限的场的内部持续出现的变化来自场的结构本身,也就是对抗位置的共时对立(统治者/被统治者、至尊者/新手、正统/异端、衰老/年轻,等等)”②。
《新青年》旨在一个“新”字,用新的思想、新的价值来对抗以往的思想价值体系,重建一个新的价值标准,来增加自己的符号筹码,以获得符号资本,改变自己在文化场中的被统治地位。
在以陈独秀为主的新青年同人们的努力下,《新青年》开始逐渐显示出它的影响力,并在1917年销售量最高达到一万五六千份之多。
当时有很多的大型杂志正处在勃兴之际,像《申报月刊》《语丝》《甲寅》《新民丛报》等。
《新青年》凭借自身对政治局势的敏感度以及各路名流作家的加盟,使得它在杂志市场的大潮中占据了大量的文化资本,逐渐拥有了在文坛上的话语权力。
在场域中,“每个行动者都程度不同地谋求获得更多的资本,从而获得支配性位置。
”③而《新青年》就是在场域内部的竞争中获得优胜的杂志之一,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勉强支撑,到后来的销量过万,并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
这不得不归功于《新青年》领导者对文化资本的抢占。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各种文章,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妇女、语言、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还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为了扩大影响,也便于与读者之间沟通,还设立了“通信”、“随感录”、“读者论坛”等专栏。
通过以上的方法,《新青年》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符号筹码,再加上众多的享有一定盛誉的文化学者的加盟,像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的积极摇旗呐喊,使这一杂志紧紧抓住了它在文化场内的统治地位。
三在文学场中不仅存在着内部“斗争”,还存在着外部“斗争”。
文化场与权力场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与制约。
文学场拥有自主性,其发生发展要经过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也即在场域内部获得话语垄断权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学场可以脱离政治、经济等因素而独立存在。
文化场在权利场中处于从属地位,权利场域是构成其他场域的基本场域,每个场域都处在权利关系之中。
《新青年》发展中就受到权力场的影响和制约,虽然一开始闭口不谈政治,但是随着日后时局的发展,新青年的同人们发现政治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的任何变革都会在媒体中得到一定的反映,而这在《新青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影响媒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政治。
《新青年》从创刊之始就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不断地表现出政治热情。
他不加掩饰地发表众多的政治文章,并且还“‘劝’说他人‘做关于政治文章’”。
④陈独秀作为媒介人不断地向公众传递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在面对胡适等人的责难时,陈独秀也给予了有力的还击,他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讲道:“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⑤陈独秀从开始就希望借助文学界的思想革新,从而促进社会革命的发展。
《新青年》在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专门开辟了“俄罗斯研究”这一专栏。
这就为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陈独秀等人通过杂志引导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对时局的关注和宣传,使其更为家喻户晓。
《新青年》通过与政治场的配合,使得这一杂志具有了政治的色彩,占据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从而使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人们购买阅读《新青年》,并不仅仅因为杂志自身的文学逻辑,同时也是由于它与权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与政治的潜在联系,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望,从而使得它的销售量达到万余册。
四文学场处在永无休止的符号斗争之中,而进行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符号资本,从而在文学场中占有主导地位,进行资本占位。
《新青年》为了占据一定的社会空间,不断地获取符号资本,牢牢地抓紧那个时代的话语权,并通过场域的“斗争”使它在媒介中占有权威性的地位。
在《新青年》初期,为了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陈独秀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邀请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作家,进行邀稿。
为了在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关注,主撰们通过鼓励人们投稿来为《新青年》造势,吸引更多的读者,占据大量的读者资本。
在因战事停刊半年后,《新青年》为了重新占领市场,获得话语垄断地位,开始邀请颇具声望的文人学者加盟,吸引了大量青年读者,使得《新青年》一扫之前的尴尬局面。
随着《新青年》影响的扩大,陈独秀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往北京。
背靠北京大学这一高等学府,北大师生们积极参与投稿、撰写,使《新青年》的发展更加迅速,占据了充分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自1918年开始,《新青年》的大量稿件均由新青年同人和北大师生们共同完成,形成“以报刊传媒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⑥。
这时的《新青年》已经把握住了绝大部分的市场。
虽然《新青年》并不是当年最畅销的杂志,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无法代替的。
这不仅因为《新青年》占据了大量的符号资本,还因为其特有的经营方式,使得各种资本之间得以相互转化。
“资本不同类型的可转换性,是构成某些策略的基础,这些策略的目的在于通过转换来保证资本的再生产。
”⑦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使《新青年》占据更多的符号资本和社会空间,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制定文学规则的权利。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杂志之一,陈独秀等新青年同人打着思想改革的旗号配合革命运动,宣传革命政治思想。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青年》为文坛风气的改变做了很大的贡献,如宣传西方思想,提倡白话文等。
虽然配合着政治运动,但是其对文学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新青年》通过场域的内部斗争以及同权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取占有了大量的符号资本,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虽然当时它的销售量并不是最多的,但它却具有很大影响力,在文学场中占有重要的席位,获得话语权和价值垄断地位。
《新青年》杂志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文学史上仍然拥有重要的资本占位,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①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M].中华书局,1959:316.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6.③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83.④ 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7.⑤ 陈独秀.新青年[J].19208(1).⑥ 周海波、杨庆东.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8.⑦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9-210.省略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