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岳麓版选修一)

合集下载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8张PPT)

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8张PPT)

知识梳理
——改革的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逐水草 而居 游牧 文明
游牧 为主
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南方 民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农耕 文明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三专题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
三、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 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 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岳麓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精品课件

岳麓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精品课件

先看一段中国通史的视频,结合视频回答问题 1.视频中主人公是谁?
2.视频中提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小档案: 起讫时间:386年—534年 首都:平城 洛阳 所属民族:鲜卑族 土地制度:均田制 地方行政制度: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开国君主:拓跋珪 官方语言:鲜卑语、汉语 拓跋宏( 467年—499年),即北魏孝文帝,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后改名元宏。北魏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主要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Hale Waihona Puke 生产方式农耕化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 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三、改革的影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
2.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3.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4.社会潮流: 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展示: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二至第五黑色大标题, 自主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均田制---袁泉(6组) 2、三长制---张一诺(9组) 3、整顿吏治---曲超(9组) 4、迁都洛阳---李世龙(1组) 5、移风易俗,推行汉制---高申(10组)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 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进程。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所有权属于国家;北 不是主要类型, 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 魏隋唐均田制 但一直存在; 土 地 私 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开 支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成为扩大 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或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完全没有土地 占主导地位;兼 并引起动荡 因兼并等因素而 破产
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丰足,巩固北魏统治。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 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探究二:学案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 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亩、女 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多同于晋朝”。
——《魏书·官氏制》
拓跋珪“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
——《魏书》卷一五《毗陵王顺传》 与自身原有生活状态相比,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实质是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二、改革的内容
措施名称
均田制
措施内容
主要影响
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给农 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 民,农民交纳赋税,担负徭役、 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 兵役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 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 亩和征役 实行俸禄制,考核政绩,严惩 贪污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禁胡服、胡姓、胡语、同姓通 婚;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 胡汉通婚 国家真正掌握了地方政权, 巩固中央集权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生活 安定,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推动民族融合,使改革深 入 加快民族融合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件(50张)(共50张PPT) - 上课用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件(50张)(共50张PPT) - 上课用
西安工业大学附中 李铮
名词解释: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 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 构成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 作用、共同发展。各种文明组成整个人类 文明,各种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 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一、文明的碰撞——改革迫在眉睫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 可能性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 奠定了基础。 3.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引发统治危机 必要性 5.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落后的鲜卑文明与先进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汉文明的矛盾
巩固练习(一)
上篇 文明的碰撞
改革迫在眉睫
学习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要求 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改革
的目的;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注意从当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 说明 化等方面来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时代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1、俸禄制和任期考核制
改革前
(1)官吏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中获得 财物人口。 (2)官员贪污现象严重。 (3)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4)加深了社会矛盾。 (1)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不许自筹,官吏无权征收赋税。 (2)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作用:吏治有所好转,促进了农业生产,巩 固了国家政权。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北魏 孝文帝
主要问题 前 期 创 建 新 制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二三
制度
设立 三长 制
推行 新的 租调 制
续表
基本内容
历史作用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 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 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 控制
一二三
一、初期的改革——建立各项新制度
制度 基本内容
历史作用
制定官 吏俸禄 制,整顿 吏治
推行均 田制
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 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
使吏治有所好转
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 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一二
2.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后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 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部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孝文帝继位后,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 的统治经验。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 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 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 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29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29张PPT)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进 和变化。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 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 革的? 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 改变?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 透。包括少数民族汉化,也包括汉族对少数民族 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 汉族为核心 发生。
综 合 探 究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 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减少政府税收。 目的:巩固政权。 实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 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 律。
3、可能性
民族大融合趋势 冯太后和孝文帝 顺应趋势
4、改革目的
巩固统治 促进社会发展
综 合 探 究
1、假如你是北魏皇帝,面对现 状,你会怎么办? 2、拓拔宏是怎么做的? 3、你认为谁的主张会更合理些?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 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 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202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1

202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1

A.386年 B.439年 C.485年 D.493年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 靡有止矣”,反映了 B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 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C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 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 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 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 固了北魏的统治。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8.北魏时台湾名称 B
A.朱崖洲 B.夷洲 C.流求
D
.琉球
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D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 穿汉服 D.迁都洛阳
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D
A.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 利于控制中原
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整肃了 官僚机构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D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B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 段特点的比较
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 目的是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 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随着北魏的发展,平城的种种劣势逐渐显 露: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 需要。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 制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_ 逐渐 柔然
强大,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②定都洛阳有很多优势:洛阳在黄河之南, 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 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 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特别提醒:(1)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
人民起义不断。 (2)改革的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 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 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3.政治方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进程。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都城 项目 政治 经济 洛 阳 平 城
军事
地理
数朝之都,长期是中 旧都,保守势力强 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阻挠改革 经济落后,粮食供 农业经济发达 应困难 摆脱都城威胁,还便 北方柔然威胁 于举兵南下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地处偏僻,控制中 便利 原困难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2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PPT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2单元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PPT
临危机。
栏目导航
史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 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史料表明孝文帝受到汉族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文化影响。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栏目导航
【史料应用】
栏目导航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②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
栏目导航
(3)过程:493 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 的保守派。
栏目导航
3.主观努力 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栏目导航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的前提、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前提: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②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③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 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栏目导航
[图解示意] 用图示法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栏目导航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经济方面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 献。 3.政治方面 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栏目导航
[深度点拨]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待孝文帝改革 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 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 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 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北朝动物纹锦
知识梳理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改革影响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课本第28页思考题: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 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4、迁都洛阳 (1)原因
----推动改革的深化
①平城地处偏僻,农业生产条件差;易受外族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 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②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 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 控制。 ——主要原因 原。” ——《魏书· 任城王传》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 化了社会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 可能性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4.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人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 导致 统治面临危机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 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
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 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 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 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 冯太后生活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况
主内容 均田制 主持 时间 具体内容
国家把荒地分给?农 民义务?
作用
农民、土地制、国 家、北经济、封建 化
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
五胡内迁:从西晋末年始,以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为 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 (五胡),先后进入中原,与 汉族杂居,建立了很多割据政 权—十六国,出现民族融合。
内蒙古大兴安 岭的嘎仙洞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 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 的自然融合。它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 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南北朝时期两个石窟的佛像服饰有何不同?说 明了什么?
扬场图 (魏晋墓葬 壁画)
耕牛图(魏 晋墓葬壁画)
壁画和图片反映出北魏经济和 政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方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南方
北 朝 北魏 386-534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 西魏 北齐 北周581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589 618
南 北 对 峙
南 宋[刘裕] 齐[萧道成] 梁[萧衍] 陈[陈霸先] 420 589 朝
禁 露田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国家所有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变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迁都洛阳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 差,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地处黄河之南,周 边农业生产发达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 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 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 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 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考考你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 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 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促进了…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 的进步。在改革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胆略和卓识。因此, 对孝文帝的改革应该…孝文帝是杰出的…对孝文帝改革 我们应充分肯定。这种观点错在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 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实行改革的两个原因。 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 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 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 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 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 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 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 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 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 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先进汉族文化,数个朝代 制度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 级合作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 族先进文化:1-5
三、改革的影响与特点
1.影响:①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与繁荣。
②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大融合。
③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2.特点: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 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 族也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 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 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 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矛盾尖锐;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时、人)与统一黄河流域(时、人)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教育 4.长期战乱和鲜卑族社会的落后。 5.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中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根本目的?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 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年 仅十二岁拓跋弘即位,即献文帝, 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 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长大,母子间的矛 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 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 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 但献文帝仍统兵南征北伐,而且还 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 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 献文帝毒死。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中学
徐圣伦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 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 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 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 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 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 革运动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
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
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 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 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 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 2: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 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太 后
4 8 5 4 9 4
制度来源、三长来 源、三长职责
经济、政治 吏治、北方经 济政治
洛阳与洛阳城、对 改革与民族融合
地方官任期与考 核、俸禄制度
汉制与汉 孝 化 文 帝
穿汉服、用汉姓、 说汉语、与汉族 通婚、采用汉族 政治制度
鲜卑族、民族 融合、少数民 族封建化
思考:北魏政府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 均田制的性质如何?均田制发展过程与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