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

合集下载

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20
10
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0
到 2015 年郑州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了达到了 98%。加大文
城市居民消费倾向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
年份
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些举 措对于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城乡一
图 1 2007-2017 年郑州市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图
体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居民受到 平等的待遇。
(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一体化 郑州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一直是发展优势, 近几年郑州实施都市区便捷交通工程,进一步优化市内交通 路网,继续实施放射道路提升改造,营造高效有序的交通环 境,提高路网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着力提升水、电、气、暖、 能源、垃圾处理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档次,打造坚强智能电 网。推动气化郑州工程,构建多元联网供热体系,加快优化 能源结构,提高垃圾处理能力,从而推进公用设施的一体化 进程。
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对于实现城乡基本生产要
80
素相互融合和自由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州建设国家中
70
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 年)》中提出郑州将优先完成
60
50
中牟、新郑的撤县(市)改区,加快推进新密组团、登封组
40
团、巩义组团建设,尽快实现全域城区化。同时,郑州市一
30
直不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
中等收入”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可能会发生快 要互补。要根据城市的特征进行产业分工,在不同的区域形
速的变化,故本文选取郑州农村居民 2007 年以来消费的相 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郑州也要根据自己的 关数据,对农村居民消费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尝试从城乡 特征做到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均衡发展,不可过度倚重一方[1]。

以城市为引领促进城乡融合:案例与启示

以城市为引领促进城乡融合:案例与启示

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提出宁波要全面实施城乡深度融合 发展行动。率先探索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 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 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提出九大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实施25项重点项目
亮点拾锦
加快卫星城 (中心镇) 建设, 有序适度推进产业和人口 集聚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欠发达地区、山区、海岛为重点 推动农网改造升级和网架结构优化,供电可靠率达到99.9%以上 数字乡村战略,行政村普遍满足用户百兆以上宽带网络应用需求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水质综合达标率达到95% 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和调整户口迁移制度,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
宁波市在培育和发展卫星城、中心镇 和特色小镇,推动产城融合和城乡统 筹等方面,走出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新 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宁波的做法与经验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慈溪作为全省户改试点地区, 2015年底全面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在全市率先 完成户改工作。
同年9月,确定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省级综 合配套改革试点。
2013年3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 务院批复,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 域规划。
苏州推动城乡融合的做法
农民股东化与居住集中化在农民中大力推行换股、 换保、换房的“三置换”,加快“三集中”步伐。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通过各级政府强力 推动,促进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之间的“无缝对接”和共建共享 共用。
推动农业与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融合,提高农民 收入
引导人才、技术、土地、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
落实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乡村地区开发强度、 产业门类和生态红线控制,切实强双流黄龙溪镇东岳村幸福美丽新居

迈向城乡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述评

迈向城乡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述评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产力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壁垒逐步打破的过程。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激发农村地区活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

1982~1986年间,中央连续发布农业“一号文件”,学者重点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进行阐释,提出旨在实现要素流动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9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学者指出协调城乡关系的系统性一体化。

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农业冲击加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是面向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社会经济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论断,“城乡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阶段,要实现从单向城乡一体化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伴随着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学者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重新理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1 研究框架研究以“内容-评估-展望”为基本逻辑,重点对142篇包含高引用量、核心期刊以及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展开综述,总结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

进一步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数据库,以“城乡一体化”为篇名精确检索,时间范畴为1984年至2020年,根据相关度排序取Top100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

从文献背景展开综述,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以洞悉和揭示城乡一体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聚类情况及学科演进脉络,展开研究评估,探讨未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

2 研究内容2.1 城乡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2.1.1 发展内涵:关注城乡区域基础与要素协调机制从发展目标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现代文明。

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城乡融合发展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经历着百年未有的科技大发展。

新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我国的经济格局,同样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城乡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影响很大,并将左右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展望“十四五”时期的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路径。

发达地区以全域城市化为中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变革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已经走过了单一城市聚集的阶段,进入到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在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实施全域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全域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前提是依托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主要在发达地区市域或者县域来推行实施。

一是通过产城融合来解决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问题和农村产业的匮乏问题,当前的路径是通过城郊的轨道交通,把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地区密切连为一体,这样能够防止城市的产业空心化和农村产业失去城市的依托。

二是城市发展中地价、劳动力价格上升促使工业产业等退出城市,而郊区的城市化可以为这些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三是伴随开发区的重组,老旧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变,实现产城融合,也为城郊地区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城市综合发展是全域城市化的一种路径。

这种路径主要针对人的城市化问题,重点解决户籍带来的福利差异问题。

这类全域城市化通常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先导,进而对地方财政、户籍制度进行过渡性调整,并最终实现一体化。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的招商引资让昆山从沪苏之间的一个县城转变为一个工业新城,但过度开发的工业园区却在2021年后遭遇中西部地区强劲的劳动力竞争。

昆山转变发展思路,主要依托老城进行工业区建设,走“产城融合”道路,即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有序拓展,配合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与周围其他城市的产业联结和城市体系的构建。

西安都市圈获批:落子区域协同关键棋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西安都市圈获批:落子区域协同关键棋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REGION西安都市圈获批:落子区域协同关键棋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2月2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

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五个、西北地区首个都市圈规划。

该规划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

文|潘睿日前,随着《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获批,西安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以及长株潭之后,第五个落地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西北第一个。

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了西安都市圈的4个战略功能,即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都市圈不仅可以提高区域能级,还可以扩大区域总量、增强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富裕。

此次《规划》获批,将有利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西安都市圈的辐射能力也将更好地推动周边区域发展。

就西安而言,对提升其经济的量级,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西安都市圈获批,多城协调发展迈入“加速度”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点名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两年过去,南京、福州、成都以及长株潭4个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批。

如今,西安都市圈终于迎来晋级,于2月22日正式获批。

3月25日,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成为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

为什么西北第一个都市圈会落户西安?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关中城市群的中心,是西北地区的龙头和对外交往门户,是我国区域格局中承东启西的关键支点。

根据陕西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接近陕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十四五”时期,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梳理发现,陕西省对于都市圈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02年。

都市圈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绥化市为例

都市圈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绥化市为例
保护好哈尔滨的上风上水。从常年风向频率来看, 绥化处于哈尔滨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呼兰河作 为松花江的重要上游支流,处于哈尔滨上游,绥化的产 业发展、生态保育和环境治理将对下游的哈尔滨市会 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松花江
2021
下 41
区域发展I中国经贸导刊
干支流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共同打好松花江流域“碧 水保卫战”;共同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做好重 污染天气应急联动,特护期内与哈尔滨同步启动应急 预警响应,在重度大气污染预警情况下.协同采取紧急 临时措施,共同打赢区域“蓝天保卫战”。
为哈尔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相应支撑。哈尔 滨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
造、现代生物医药、特色文化和旅游等4个主导产业为 核心,以信息、新材料、金融、现代物流等4个优势产业
为重点,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为 基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区域市场,因此绥化对哈 尔滨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应配套及消费也是哈市未来产 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好哈尔滨人的“菜篮子”。绥化是哈尔滨重要的 农副产品“供货方”,保障哈尔滨农副产品餐饮需求。 “哈大一体化”发展缺少绿色元素,如果没有绿色农产 品的充足供应,“哈大一体化”发展这个“圆”就画不圆, 而绥化正好具备这个优势,绥化的寒地黑土品牌已经 写入了中央文件,已经叫响全国大江南北,绥化是闻名 全国的绿色物产之乡,能够为哈尔滨、大庆提供丰富的 绿色有机食品。
“哈大绥”三地各有千秋。发展至今,绥化、大庆、齐 齐哈尔与哈尔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产业分工格 局。其中,哈尔滨重点强化对俄开放合作、物流集散、 创新引领等功能;打造哈尔滨都市圈;提升高端装备 制造、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促进 与哈长发展主轴和哈大齐牡发展带等周边城市联动 发展,建设成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商贸 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旅 游名城。大庆重点建设成为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装备 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齐齐哈尔着力打造重型 装备制造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生态旅游基地。而绥化 作为哈长城市群北部重要节点城市,在绿色农产品加 工、物流集散、寒地黑土生态宜居等方面形成了较明 显的相对优势。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议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议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建设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都市圈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同城化程度也不够高。

因此,建议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交通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都市圈同城化的基础条件,应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运输效率。

2. 推进城市空间整合。

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推动城市空间互联互通,实现城市的空间整合。

同时,城市规划应统一,避免城市空间重叠和冲突。

3. 促进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都市圈内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衔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建立都市圈一体化管理机制。

建立都市圈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的协作和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都市圈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总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应该积极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实现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加稳健的支撑。

- 1 -。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姚士谋1王书国1,2 崔旭1,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省市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重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

特别是通过国情分析,强调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并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论证有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思维,以求在学术花园中百花争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型城乡规划,健康城市化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 in ChinaYao Shimou1Wang Shuguo1,2Cui xu1,2(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2 Graduate School, CAS, Beijing, 100039)Abstract: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any provinc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be healthy and steady by exploring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China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resources sav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dopted,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pace. New good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promot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reasonedly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academic garden more colorful, to promote exchanges to 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y.Keywords: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althy urbanization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

云南将建1城4群1带,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云南将建1城4群1带,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云南将建1城4群1带,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云南省,有“彩云之南”的美誉,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0多万,经济总量2.45万亿,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7位。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大西南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接壤,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根据云南省的最新规划,未来将建设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城市群和一个城镇带,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一、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昆明位于云南中部,是云南省省会城市,云南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城市,我国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今天的昆明,已经成为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不仅国际贸易频道,而且还有许多东南亚学生在此留学进修,让昆明正在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为此,云南将立足昆明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和科教文卫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全省的辐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省会城市。

同时,将利用昆明的文化优势和国际大通道的作用,增强昆明与东南亚以及南亚的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将昆明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云南是我国通往南亚诸国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二、建设国家级城市群——滇中城市群,打造省域经济增长极在国家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有一个城市群就位于云南省,它就是滇中城市群。

滇中城市群位于云南省中部,包括昆明、玉溪、曲靖、楚雄以及红河北部的部分地区,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云南将以滇中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辐射引领整个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滇中城市群还将云南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辐射东南亚、南亚的核心引擎。

在滇中城市群的建设上,将以昆明为中心城市,以昆明都市圈为核心发展区(昆明都市圈以昆明为中心,加上周边部分地区形成的1小时都市圈),以昆明、玉溪一体化发展为引领,促进整个城市群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科教文卫和社会公共资源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实现滇中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强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江苏强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量基础上 ,综合高效利 用城 市空 间,
到 立体 的 “ 转 型 ”。
促进城市 空间从地上到地 下 、从平面 乡、校 际和区域差距 ,如何 解决外省 环 境承 载 能 力相 适 应 。
《 意 见 》还 提 出 ,研 究 制 定 农
举 措 之 三 是 推 进 小 城 镇 差 别 化 子 女 升 学 问 题 ,合 理 规 划 布 局 城 乡基 业 转 移 人 口市 民 化 的住 有所 居 相 关 政 发 展 。小 城 镇 集 聚 功 能 不 强 ,是 江 苏 层 医疗卫 生机构等等 ,在 《 意见 》中 策 ,完 善外 来 务 工 人 员 住房 保 障 政
加 快 南 京 都 市 圈 和 宁镇 扬 同城 化 建
设 ,提 高 苏 锡 常 都 市 圈联 动 发 展 水 出城 乡规 划 、 产 业 布 局 、基 础 设 施 、 互 补 ,成 为 具 有 国 际竞 争 力 的 长江
2 . 5 亿 的农 民工 ,并且每 年还 以1 0 0 0
平 , 加 强 与 上 海 的 产 业 和 空 间 资 源 公 共服 务 、就 业 社保 、社 会 管 理 等 万 以上 的速度 增加。农 民工 既离城 市 “ 六 个 一 体 化 ” 。 而 与 农 民 息 息 相 关 很 近 ,又 离城 市 很 远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 意见 》提 出深化户籍 制度改革 。统
发 战 略 , 促 进 沿 海 城 镇 轴 和 沿 东 陇 务 ,2 0 1 5 年 , 集 中 式 饮 用 水 源 地 全 筹 考 虑 各 地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水 平 和 城 市
海 城 镇 轴 集聚 发 展 ,提 升徐 州都 市 面达 标 ,城 乡统 筹区域供水 乡镇覆 盖 综 合 承 载 能 力 ,根 据 大 中 小 城 市 不 圈 核心 城 市 综 合 功 能 。 而在 城 市 内 率提 高到8 5 % 。 同 步 配 套 污 水 收 集 管 同情 况 ,稳 妥 有序 推 进 户 籍 制度 改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收 稿 日期 :081-8 2 0 -00
为节点, 连点 成 线 , 串线成 网 , 谋 发 展 。大 都 市 圈 共
发 展模 式突 破 了行 政 区划界 限对 区域经 济发展 的刚
基金项 目: 本文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 目“ 西部经 济一体化 研究 : I 经济 区走 新型 工业化 道路 为例” 阶段 性成果 。 以J 渝 f 的
Vo . 6 No 3 13 , .
M a 20 y, 09
大 都 市 圈 的 形 成 与 区域 一 体 化 的 关 系研 究
王德 忠 , 晓曦 , 吴 高小青
( 川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学 院 , 都 6 0 6 ) 四 成 1 08
摘要 : 大都 市 圈 的 形 成 是 区域 一体 化 的 重要 路 径 , 通过 产 业 共 生 促进 产 业 集群 发展 是 大 都 市 圈形 成 的 关 键 , 通
项 目批 准 号 :6 J 0 5 0 XL 1 。
作 者 简 介 : 德 忠 (9 O ) 男 , 庆 云 阳 人 , 士 , 川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究 方 向 : 王 1 7一 , 重 博 四 I 研 区域 经 济 学 、 融学 与 西 金 方经济学等 ; 吴 晓 曦 (9 9 )男 , 庆 市 人 , 川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研 究 生 ; 1 7一 , 重 四 高 小 青 ( 9 4 )男 , 西 吉 安 人 , 18 一 , 江 四川 师 范 大学 经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研 究 生 。
片城市 群 , 就是 著 名 的 大 伦 敦都 市 经 济 圈 ; 后 , 这 随 出现 了法 国大 巴 黎都 市 经济 圈 , 国莱 茵一 鲁尔 盆 德 地 等几 大片都 市 经 济 圈 。 当美 国主 宰世 界 经 济 时 , 出现 了东 北部 沿海 经济 圈 、 大纽 约经 济圈 、 五大 湖经 济 圈 、 杉矶一 旧金 山 经 济 圈和 达 拉 斯一 休 斯 顿 经 洛 济 圈 。亚 洲 的 I本也 产 生 了大东 京经 济圈 等 。上 述 t

都市圈实施方案

都市圈实施方案

都市圈实施方案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通常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将加大对公共交通、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为都市圈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二、优化产业布局。

都市圈内的城市通常拥有不同的产业优势,我们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互补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还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都市圈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都市圈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我们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同时,还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确保都市圈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内通常包括城市和周边的农村地区,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都市圈内的城市通常规模庞大,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我们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六、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

都市圈内的城市通常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我们将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人才资源的跨城流动,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七、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

都市圈内的城市通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我们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跨城流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2023年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2023年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整合城乡资源相互融合,使城乡居民共享和发展成果的过程,建立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大民政顺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摒除了传统的民政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机制来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共同解决民生问题,以适应社会建设大发展的需求。

二、北京市推进民政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开放以来的民政工作,已经非常重视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差别近些年有所减少,但距离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具体表现在:(1)北京城乡二元结构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正在不断转变经过充分实践,我们认识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现和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靠城乡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来共同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北京郊区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要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郊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

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大局,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上来。

(2)认识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乡共同繁荣警惕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旗号下城市新的扩张和对乡村新的掠夺。

在制定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相关政策时,必须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工业论工业、就城市论城市的固有模式,应以城乡统筹考虑,做到城乡协调发展。

(3)首都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首都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正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依然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在规划实践中,对功能地域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叫法。

虽然学术界试图将其规范,但成效不大。

①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②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④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⑤都市圈: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都市圈,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都是指城市的生活圈。

⑥城镇密集圈: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

评价:总之,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很多,内涵不一,但其本质内涵又相差不大。

从学科角度看,无可非议,从法定规划看,也许还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过程。

都市圈、都市区、城镇密集区的提法在规范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总结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总结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总结都市圈是指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具有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进,都市圈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次发展调研主要对都市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对都市圈的发展做出了以下总结。

一、都市圈的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都市圈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经济相对较发达,而周边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人口流动加剧:都市圈内人口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中心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地区面临着交通拥堵、供水不足等问题。

二、都市圈面临的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都市圈内资源分配不平衡,中心城市占据了大部分资源,导致周边地区发展缓慢。

2.城市发展压力大:中心城市发展压力巨大,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

3.区域协调发展不足:都市圈内各地区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互相竞争与合作并存。

三、都市圈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政府的调控和规划,推动都市圈内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3.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都市圈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4.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提高都市圈的生态环境质量。

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也有许多机遇与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区域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才能实现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都市圈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农发展新思路——推进中心镇和卫生城市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发展新思路——推进中心镇和卫生城市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j .夯 实基 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优 化 环 境 ,促 进 公 城 镇化 道路 。
( ) 二
今 年 中 央 “ 号 文 件 ” 明 确 提 一
出 ,把 建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和 推进 城
建 设 用地 ,培 育试 点镇 土 地 自我 平衡 、 自我 统筹 、挖 掘 发展 空 间 的 能力 。 利 用 盘 活建 设 用地 的 出让 收益 、财 政 资
色 产业 基地 。 5 抓 内部挖 潜拓 空 间。健 全 集 约 .
观海卫镇、奉化溪 口镇、宁海西店镇 、
象 山石 浦 镇 、 江 北 慈 城 镇 、 鄞 州 集 士 5 左 右 的 试 点 ,将 这 七个 中心 镇 发 年
展成 为平 均 G DP 达 到 6 0— 1 0亿 元 、 0
限 赋 予 试点 镇 ,优 化 内部 行 政 职 能 设 置 ,进 一 步增 强 中心 镇 发展 动力 。 共服 务 均 等 化 。推 进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由 城 镇 向 农 村 延 伸 ,按 照 “ 步 实 施 , 分
符 合 宁 波 实 际 、具 有 宁 波 特 点 的新 型 地 增 加 与 农 村 建 设 用地 减少 相 挂 钩 试 点 。鼓 励 通 过 闲 置 土地 回 购 、建 设 标 准 厂 房 和 土地 综 合 开 发 等 方 式 ,盘 活
区 的 6个 中心 镇 以及 慈 城 镇 、溪 口镇
镇 化 作 为 保 持 经 济 平 稳 较快 发展 的 持
久 动 力 。为 此 ,要 在 现 有 的工 作 基 础
抵 押 贷 款 ,用 于 卫 星 城 试 点镇 基 础设
施 开 发 和 发展 公 共 服 务 。探 索 建立 高
上 , 以科学 发展 观 为 统领 ,统 筹 谋 划 , 深 化 改 革 ,积 极 推 进 城 镇 化 发展 的 制 推进 中 心镇 建 设 向卫 星城 市 跨 越 式 发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 •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统筹城乡生态结构,建设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花园城市。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经验
• 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 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 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 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 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 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经验
• • • • • • • • • (一)规划引领,以城带乡 1、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编制。 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培育产业,以工促农 1、壮大二三产业。 2、发展现代农业。 (三)项目带动,城乡共享 •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 (四)资源统筹,城乡均衡 3、加快旧城、城中村改造步伐。 2、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 • • • • • • (四)资源统筹,城乡均衡 1、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 3、加快发展城乡文体事业。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 (五)生态至上,美丽城乡 1、启动生态绿化项目建设。
德国城乡一体化经验
• 当前德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高达 90%左右,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 式。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要经验有: • 1、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 • 2、开展城乡“等值化”建设。
• 3、统一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城市化”的门槛。
未来目标
作为一名未来的城乡规划 师,一名未来城乡一体化 的促成者,我们的任务仍 然任重而道远。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城乡一体化与上海都市现代化

城乡一体化与上海都市现代化

快 近 郊 城 市 化 , 生 了 “ 城 市 化 ”效 应 , O 产 逆 1
多 年 来 , 已有 1 0多 万 市 中 心 居 民 动 迁 到 闵 0 行 、 山 等近 郊 区 。农 民市 民 化 , 不 等 于 农 宝 并 民 都 要 进 人 市 中心 ,要 防 止 新 的 城 市 “ 胀 肚 病 ” 因 此 要 通 过 高 起 点 的规 划 设 计 、 业 支 。 产
发 达 国 家 特 大 型 城 市 的 发 展 规 律 ,在 人 均
着 浦 东 开 发 开 放 和 市 中 心 区 旧城 改造 目标 的 基 本 实 现 ,上 海 城 市 建 设 重 点 正 在 向 郊 区 转 移 , 标 志 着 进 入 新 世 纪 , 乡一 体化 将 成 为 这 城 上 海 建 设 经 济 、 融 、 易 、 运 中心 , 市 场 金 贸 航 向
G P超 过 4 0 D 0 0美 元 后 ,都 会 出 现 “ 城 市 逆
化 、 际化 、 代 化 、 息 化 国际 大都 市 迈 进 国 现 信
的 重要 战略部署 。
化 ” 郊 区城 市 化 的 发 展 趋势 . 而 使 郊 区 成 和 从
为 中 心城 市 重 要 的 辐 射 、 伸 和 发 展 空 间 。 延 近 几 年 来 , 海 人 均 G P 已超 过 4 0 上 D 0 0美 元 , 去 年达 到 40 5 0美 元 , 人 了上 中 等 的 发 达 国家 步
成 “ 中 心 区 、 城 、 心镇 、 镇 、 心 村 ” 市 新 中 集 中 等
现 农 业 现 代化 ; 村 , 农 定位 于 郊 区 , 上海 特 大 是
型 国 际 城 市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农 民 , 位 于 现 定

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

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

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1.引言1.1 概述都市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且空间上紧密相连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组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系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都市圈逐渐崛起并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都市圈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中国都市圈呈现出高度的人口集聚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特征,这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其次,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推动了经济的高效协同发展。

此外,都市圈还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便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

鉴于中国都市圈的重要性和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都市圈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规划和管理都市圈发展。

同时,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评估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并阐述建立这样一个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对都市圈的概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都市圈的内涵和影响力,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首先将介绍都市圈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和意义。

随后,重点关注中国都市圈的特点,探讨其与国外都市圈的比较和区别,以及中国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都市圈指标体系的重要性,阐述为何建立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是必要的,并探讨其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展示出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的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都市圈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的必要性。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黄河沿岸地区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但也同样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发挥黄河沿岸地区的潜力,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黄河‘几’字弯”指的是黄河在陕西和宁夏的地理弯道,被称为“大陕西腹地金腰带”和“中国蔬菜之乡”。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生态优美,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农业和生态屏障,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既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筑牢生态保护的坚实基础。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区域规划和统筹城市布局。

目前,该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要加快都市圈协同发展,首先要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科学设计城市功能布局,推动都市圈内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现城市化进程的也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通联。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通联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打通城市间的交通“瓶颈”,推动都市圈内交通通联,增强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提高都市圈内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

加快“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撑,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快都市圈协同发展,要着力构建产业新格局,推进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
……
!""#$ %
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
! 张建华
! 南京大学 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江苏 南京 #$%%&’ (
洪银兴
都市圈是城市化的主体形式,城乡一体化总是发生在都市圈内,都市圈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 体化的过程。 都市圈内实现城乡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建设农村, 造就发达的农业, 促进城市聚集和功能调 整,是实现城乡集约发展的路径。资本原始积累和增长极的聚散过程构成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机 理。都市圈内实现城乡一体化, 中心城市要转变工业化发展战略, 突出小城镇城市功能建设, 构建不同 的城乡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 都市圈; 城乡一体化; 机理; 整体互动
在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 工业化的加快促使一些区位条件较好、 经济基础和创新 能力较强的城市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它们迅速吸引城镇和 农村的人口、 资金、 技术等向这里汇集, 并在极化效应的推动下迅速成长。 当中心城市增长到一定规模时, 过度集中引发的各种城市问题开始出现, 与城市有限空间的矛盾日 益突出, 如城市地价高涨、 基础设施能力供给不足、 生态环境恶化等, 城市经济活动需要空间和功能上重 新配置。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中心城市开始优化自身的产业和功能结构,一方面通过经济协 作、 技术扩散、 企业搬迁等, 将一部分生产要素、 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服务职能等, 外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 有要素优势的城镇; 另一方面, 城镇和农村符合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要素和产业积聚进来。这 种双向的流动逐渐调整了中心城市、 城镇和农村的功能分布, 形成一个符合各自不同资源禀赋特点的、 高效的产业分工和职能协作体系。 一般情况是, 中心城市把制造业分散到周边的城镇, 自身产业结构高度化, 从物质生产中心转向先 进服务中心, 表现为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 在城镇承接从中心城市迁移过来的部分职能的同时, 从 农村向城市聚集的一些中小企业因逐渐增加的城市级差地租, 也在城镇集中, 城乡企业的聚集又吸引着 劳动力在这里集中, 结果使这些城镇成为就业和居住的集中地, 这又必然要求增强和延伸中心城市的服 务功能。目前, 我国都市圈的城镇聚集能力弱, 中小企业、 乡镇企业、 城区企业还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迁移 到这里。在人口及生产要素聚集在城镇后, 留下了广袤的土地和稀疏的村落, 从而为土地的规模使用, 村落和乡镇整合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提供了动力、 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实现 城乡的平衡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一体化, 城乡之间的联系逐渐扩展演化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联系, 也使城乡成为一个高 度关联的社会体。当这个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和城乡间真正形成了地域上交叉和渗透,经济社会功能互 补协同, 经济社会一体, 城乡互促、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 彼此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因, 当这种依存关系强大到一定程度时, 城乡就成为一个在经济、 社会、 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高度一体 化的整体, 这时一个由中心城市、 次中心、 城镇和农村组成的都市圈就形成了。 ( 二) 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效应 第一, 提高农民收入, 有效地建设新农村。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人口能够自由流动, 选择 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提高收入。经合组织认为, 如果允许农民迁往城市定居—— — 很多情况下这个距离 — 他们的终生收入可以提高 " ) ’ $ * & ’% 。在一定量的农民进城后, 农村人口减少, 会使一些 不到 ’# 公里—— 村落衰败和土地闲置, 有助于土地规模使用和村落整合。既节约农村建设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益, 又为农 业资本积累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农民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提高土地生产力, 也 有助于吸引其他产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 有利于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市场, 促 使城乡劳动力平等使用、 实现优化配置。同时, 这些效应能够增强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 第二, 造就发达的农业经济。 都市圈是农业经济强大的支撑力量。 首先, 都市圈的产业布局中, 农业 生产主要聚集在外围地区, 都市圈、 特别是中心城市以其大量的人口为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其次, 都市圈的先进服务业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高水平的信息、 技术和服务支撑, 农产品得以 ! "## !
!"#$#%&’(
……
!""#$ %
借助发达的服务体系销售到世界各地, 造就了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竞争优势和农民的高收入。 第三, 为城市带来聚集和功能调整。尽管我国城市人口在增加, 但是受经济发展战略和户籍制度的 允许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能够显 限制, 人口的城市积聚度仍然很低, $#% 的城市低于其最优规模 & ’ ( )’ , 著地发挥其规模效应, 提高经济效率。 根据 *+,,-. 等人的研究, 城市人口或劳动力密度增加一倍, 生产率 可以提高约 /% & 0 ( 。 人口在城市聚集能够改变其功能结构、 有利于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功能。 卡斯特强调, 先进服务业居于一切经济过程的核心, 先进服务业集中于中心城市, 展现了最高的就业增长和投资率, 聚集后的城市创新和势能不断得 同时又将其触角伸向所能达到的最大服务范围, 强化其服务功能 & "# ( )/1 。 到提升和扩大, 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条件。 第四, 城乡集约化发展的路径。 都市圈是一个组织, 组织是实现一定目标的手段。 诺斯强调 & "" ( , 有效 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集约和可持续 发展。 都市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必然引 发两次聚集。首先是农村分散的经济活动集中到城镇, 而后是土地和村落的集中, 结果是节约土地、 资 源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种聚集使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的有效路径。 现实是, 改革开放 以来, 遍地开花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分散, 造成土地资源滥用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这 种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已经受到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 束。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一、 问题与设想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在于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消除城乡差距, 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元结 构的现代化结构, 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政治、 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 公共物品的享 受基本一致。它不是完全消除城乡的差异, 而是在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特色和职能的同时从经济、 社会 和空间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之后的城市和乡村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 又自由流动, 城乡经济、 社会、 文化相互渗透、 融合与高度依存。从区域经济角度看, 城乡一体化总是在 都市圈内进行的 0 & 1 &#* 。 都市圈是具有单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以及与中心城市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 一体化的次中心、 城镇和农村所构成的圈层式地域,是中心围。 它既是一个经济圈, 也是一个社会圈。 都市圈形成的动力在于中心城市、 次中心和周边地区( 城 镇和农村) 异质空间中, 各种经济活动要素的聚散作用, 以及在不同空间形成的职能分工和协作。伴随 经济活动的聚散和职能分工, 必然带动社会活动在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社会都 市圈。建立都市圈在于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 按经济与空间、 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 构筑相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编号: ;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 编号: *+234*(( ) %**,*5**"%& )
! "# !
!"#$#%&’(
……
!""#$ %
对完善的城镇乡群体空间单元, 建立高度联系的区域经济社会, 并以此作为更广空间组织的基础 # $ % 。 国外经验表明, 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 都市圈就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日本、 美国和欧盟的 一些国家已是以都市圈为主的国家, 都市圈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在全国占有较高的比重, 城乡高度一 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在快速地促进着城市化, 区域经济社会的都市圈化越来越明显。 如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是我国正在形成的三大都市圈, 近几年不少地区也都开始规划自己的都市圈, 如南京都 高汝熹根据特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可能 市圈、 武汉都市圈等等。王建提出我国可建 " 个大都市圈 # & % ’() , 影响范围, 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等级规模的 ’) 个都市圈 # * % ’) , 雷曼根据县级数据, 按一小时交通半径, 划分 出中国的 +& 个都市圈 # + % ’++ 。 作为城市化主体形态的都市圈, 其形成既包括城市之间的一体化, 也包括城乡之间的一体化, 而城 乡之间的一体化是基础。 这就自然的要求在都市圈的形成中, 解决“ 三农” 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 目前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 没有把都市圈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 主要是探讨如何城镇化, 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别, 建设统一的市场和社 会经济体制, 以及提倡农村城市化、 建设新农村。而在都市圈的研究中, 又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内城市之 间的竞争与合作、 产业聚集、 如何消除地区壁垒等方面。两方面的研究都没有把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圈建 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 各地区的都市圈和新农村缺乏一体化的规划。一方面, 在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 中, 目光只集中在城市 ( 特别是中心城市) 自身的建设与城市间的利益协调, 如城市的规模、 面积和层次 等, 城市间的基础设施连接、 产品和要素的流动等, 没有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如何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 如何在都市圈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另一方面, 在建设新农村时, 没有考虑如何融入都市圈建 设中, 使得“ 三农” 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的方式和载体。在发达地区, 农村要素向城镇集中的愿望和趋势 很强烈, 虽然为都市圈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仍然是在既排斥农村、 又廉价利用农村资源的条 件下建设城市, 实际上在加剧农村的固有问题, 长期地使经济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实现合理配置, 其结 果使城市建设缺乏农村根基, 也使农村发展缺乏引力和来自外部的反哺力量。所以, 如果仍然局限于传 统的思路, 把都市圈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割裂开来, 必将继续强化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着重阐述都市圈与城乡一体化二者关系内在一致性的基本原理。由此提出这 样的设想: 其一, 都市圈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机 制和方式。基于都市圈的城乡一体化, 能够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以较少成本和更 高效率建设新农村。 其二, 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后的都市圈, 城市、 次中心、 城镇和乡村各有分工、 功能互补, 相互促进、 协 调发展, 浑然一体。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圈繁荣如画, 城乡各具特色, 产业在不同优势地区聚集并 彼此协调, 圈内资源共享, 社会发展质量提高, 人们工作和休闲适得其所。这样的都市圈就是现代城市 文明与纯朴乡村的最佳结合, 是一个高效率的、 可持续的、 实现低成本增长的组织, 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一个个极化地区, 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坚实地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