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得食”。
3.评价(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与马克思的设想相比,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灭亡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3(2010江苏姜堰中学高三期中考试,18)列宁生前曾经回忆某个时期说:“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列宁心目中的“那时”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C.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D.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4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6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
这主要得益于( )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俄(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之一是( )A.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B.将部分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C.对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D.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8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础夯实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答案:C2.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
答案:B3.导学号5244008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
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
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评价 ①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 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 进工业管理。 ②效果: 对 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 苏联军 事和 综合国力 大为增强。
第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复习本专题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和 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进行的政 治经济改革探索相联系。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活动,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
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 20 世纪 50 年代,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背景●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①积极方面: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时间: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二)形成过程:1、形成背景: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③与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④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必修2(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在此背景下,列宁( )A.领导了十月革命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领导俄国坚决退出一战【解析】根据时间“1918年”和“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可得出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列宁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故A项错误;开展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1917年11月8日,列宁签署《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战,故D项错误。
【答案】 B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导学号:68230104】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 C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解析】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答案】 B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2、苏联的成立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②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点②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2、斯大林模式制,缺乏群众监督。
③思想: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1)历史功绩:基本适应苏联当时国情,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评价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①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弊端:c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文化上:文化专制,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09年高考试题】一、选择题1. (2009高考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答案:A2.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带来的灾难B.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A项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B项表述符合材料,但不是最准确的理解;C项未能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D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抓住关键词“市场角度”,固定粮食税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便于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将剩余粮食投入市场,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B、D两项是固定粮食税的积极作用,但不符合“市场角度”;C项“消除了”说法有误。
答案:A4.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 )④完成了农业集体化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解析:注意题干中“新经济政策实施”这一信息,并观察表格中数字变化情况——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耕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该政策符合苏俄国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测试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重点难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知识梳理:【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1)背景1)十月革命成立第一个社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2)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3)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2、内容农业: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开始的标志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普遍义务劳动3、评价: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政权,消极作用: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4)实质:(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⑴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建立: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专题八的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探究思路: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⑵该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由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⑶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的,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思路提示: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意图和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⑴“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正面作用)是什么?⑵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负面影响)是什么?⑶为什么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重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评价新经济政策。 Nhomakorabea教法问题法、图表法、比较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_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2016·浙江湖州期末)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于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可看出题目并没有强调与生产力水平的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渡过了难关,但危机过后很快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矛盾,故D项错误。
故选B。
2.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D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解析】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的武装叛乱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符合题意和史实。
3.(2016·江苏扬州期末)“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指( A ) B.实行余粮收集制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D.大中小工业国有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解析】注意题目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 正确;B、D均不符合题意,故B、D错误;C项是A项具体内容,排除。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专题七ZHUANTIQI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后篇稳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苏维埃政权公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选B项。
2.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表达了( )A.十月革命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开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开展。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被取消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应选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
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参加农业合作社,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自由支配。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跟踪检测(含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B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战争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C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造成这种“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C )A.以阶级斗争为主B.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从现实生产力实际出发,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选择题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垄断资本主义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故排除A、C、D三项。
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混合市场经济的场景D.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尝试解析:选A。
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排除B项。
而C、D两项分别是二战后英国和联邦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变化,故均排除。
3.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A.苏俄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B.为二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D.确立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解析:选C。
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
典题精讲
例1 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B.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封锁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思路解析: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清C、D两项的区别: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一些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从而也造成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这一政策已不能适应战后的新情况,所以政府决定由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据此,可判断C项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D项则是根本原因。
答案:D
黑色陷阱:因为混淆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所以做题时容易错选C 项。
变式训练1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思路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
所以,A项正确。
答案:A
变式训练2标志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会议是()
A.俄共(布)九大
B.俄共(布)十大
C.联共(布)九大
D.联共(布)十大
思路解析: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根据这一报告,党内一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答案:B
例2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思路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A项符合教材中的表述;B项错在“长期”二字,因为1927年联(布)十五大开始取消新经济政策;C项错在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上,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D项错在与事实不符。
答案:A
绿色通道: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熟记其实质,注意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两者内容容易混淆
变式训练3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B.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
C.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
D.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借制
思路解析: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同时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变式训练4下列有关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不适应新情况
B.它的主要内容具有不断丰富的特点
C.引起了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D.导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思路解析:本题为一般选择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现象背景的能力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C、D两项明显不对,A项并非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B
问题探究
问题自1918年至1927年,苏俄(联)曾经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既对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产生了极为重要而不同的影响,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深刻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启示?
导思:本题为比较问答题,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对此问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区别。
留给我们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当时的现状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而得出结论。
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即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否定了小生产者、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作用,将它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根除出去,影响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办法;不考虑俄国的经济条件、人民接受能力,不要任何中间环节,使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企图直接使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则完全不同,它是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间接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
上述两种政策的实施结果表明,对于小生产者应该关心和尊重他们的利益和兴趣,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于资本主义成分,因为它毕竟比小生产者先进,所以很有利用的必要,可以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对于商品经济,应将其作为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纽带,作为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合点,通过它沟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