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新感觉——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创作比较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59题一、填空题1.新月社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2.川岛是语丝社社团的代表作家。
3.成仿吾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
4.《弃妇》的作者是李金发。
5.《罗大斗的一生》的作者是路翎。
6.《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7.“开电车人开电车”是张爱玲小说《封锁》中的主题句。
8.《小说月报》是新月派的文学会刊。
9. 文学史上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戴望舒。
10.绿原属于七月诗派诗派作家。
1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诗过渡的一种“半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全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
12.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3. 以“土地”和“太阳”为诗歌中心意象的诗人是艾青,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答:五四时期流行问题小说。
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顾名思义,即是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
鲁迅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他只是把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一些问题。
但问题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问题小说,是指那些在明确的创作目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人生问题而自觉创作的小说。
至于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是专指文学研究会作家在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指导下,以小说形式表现新时代到来之际的种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2.新诗戏剧化答:新诗戏剧化: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
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3.新感觉派答:“新感觉派”的得名来源于1924年10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于同年11月在此刊物上发表了《新感觉派的诞生》,“新感觉派”由此而得名。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川端康成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雨后春笋一般的作家”。
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文学风格独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
本文将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追求纯粹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之一是追求纯粹。
他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纯粹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展现在作品中。
在《雪国》中,他用“雪”作为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希望,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离。
在《千羽鶴》中,他更进一步地探索了人类纯粹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用精致的笔调,传达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川端康成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独特的叙事方式。
他常常采用特殊的叙事结构,较少使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选择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丰富、深刻。
例如在《雪国》中,他运用了“雪”、“女人”、“异乡人”等多种意象,在描写主角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时,通过这些意象的紧密联系,达到深刻描写的效果。
三、关注心理描写川端康成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关注心理描写。
他在作品中注重描绘人物之间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抒发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伊豆的舞女》中,他深入描写了主人公安那与舞女黑梅子之间的情感变化,通过对安那心理的描写,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四、历史感和文化感川端康成文学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历史感和文化感。
他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日本古典小说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中,他描绘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追求纯粹、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心理描写和历史文化感等文学特点。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更加卓越、深刻、充满人情味,同时也开创了日本文学的新篇章。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启用时间本考核说明2010年秋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
(三)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与主教材配套的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复习,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有关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四)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般的认识;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课程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其中,4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另外10%由各地电大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参加辅导课、上网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专题七”、“专题九”和全部内容后进行,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
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穆时英创作异质论
20 0 2年 5月
河南社会科 学
HENAN S CI CI O AL S ENC S E
M . 20 . 02
第 l 0卷
第3 期
V0 _O No3 【 1
新 感觉派作家施蜇存 、 时英创作异质 论 穆
王 玲 宁
治无望并不等于放弃政治 施蜇存接着参 与到 《 文学1场 》、 《 无轨列车》 新文艺 》 《 等刊物 的创办 中, 翻译介绍 了大量的
无产阶级性 质的书籍 . 力罔 文学的方式介入政治 , 还写 出了
作异质 , 讨个中原因, 探 对于我们认识文学的本 质 . 认识 文学
与作家 , 文学与环境的关系, 颇有启迪 。 2 世 纪 3 年代 , 中国文坛上 以 《 O O 在 现代 》 杂志为大本营 的一批作家—— 施蜇存 . 穆时英 、 刘呐鸥 、 黑婴 、 禾金等 , 除被 砬 以 感觉派”的药 号外 , I 还被文学 史家们冠 以 “ 心理 分析 派” 现 代派” “ 代都市小说 派”等诸多称 号 , 繁多的 现 这 名称使我们从一个侧 面认识到: 这批作家 的特征是多样 的 , 用 任何一个称号来命名这个流派都只能说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
共性 , 而非全部。对此 . 严家炎在 《 论现代小说 与文艺思 潮 : 中 国现代文学流瓶 鸟瞰 》 中有所辨析。他说 , 中国新感觉派来源
于 日本新感觉 派, 其前一阶段主张新感觉主义 , 后一阶段倾 向 新心理主义 :中国新感觉派则可 以说是 日本新感觉派前后期 的混台 , 既有刘呐鸥 穆时英那些 典型的新感 觉主义小说 . 也
统相异的视角重新 阐释这些人物 ,有意识地背弃传统 ,但其
取材 与环境描写 ,仍显示着 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对社会 ^生不 自觉 的关注,使他的大多数作品依然 抹 上了严肃探索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
川端康成——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他在《文学自叙传》中说:“我没有无产阶级作家那种幸福的理想。
既没有孩子,也作不了守财奴,虚名儿也有了。
在我,唯有一颗爱恋之心,才是我生命之本”。
……从他一九二五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男女的恋情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作品的不变基调。
…………川端康成自己宣称,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
他很早就表示“决心要成为日本式的作家,希望能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独影自命》)在战后,并说要以“余生”不遗余力地去表现这种“日本的传统美”。
……日本的审美趣味,着眼点不是华丽,而是淡雅,讲究余情余韵,务求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
尽管一个民族前朝后代的美学理想有其共通之处。
但是,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体现不同的社会风尚和美学特点。
即以日本文学而论,上古时代的万叶诗歌,其风格朴直壮美;中古时代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散文文学,则侬纤哀婉;而中世的和歌,读来幽玄妖艳,余情袅袅;近世的俳句,既有谐谑之趣,又以古雅闲寂的情韵见长。
……川端康成在《发扬日本的美》一文中说:“平安的幽雅侬纤,固然是日本美的源流,但是也还有镰仓的苍劲,室町的沉郁,桃山、元禄的华丽,递传而下,一直绵延到引进西方文明以来一百年后的今天”。
从这段话里,已隐约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美学倾向。
……在川端作品里,表现的是对往昔贵族阶级美学情趣的无限留恋的追怀,是颓废没落的情绪,是窄到无可再窄的男女爱欲世界,缺少的正是那种现实主义精神。
正如他本人在《文学自叙传》中说的,“我写评论时,虽然也用真实或现实这类字眼,可是我每每感到难以下笔,因为我对现实,既不想弄懂,也无意于接近,我只求云游于虚幻的梦境。
”……作家在对待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中,倘若不求其真,结果便只能以表现美为他的文学职志。
在川端看来,美可以无关乎道德,无所谓美恶,在真善美三者中,他纯以美为追求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考研笔记(朱栋霖版)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19.1921.7创造社成立.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载〈教育杂志〉1929.8由开明书店出版.45.1930.3七剧团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化"8.1改称"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46.1932.9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 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4,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5, 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6,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7,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8, 《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 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11, 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3, 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14,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16, 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20,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 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21,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22,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23,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24,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25,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26,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27, 语丝社的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28, 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29,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3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31, 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32,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33,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名词解释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 解放区文艺运动: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作者:高旭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新感觉派作为出现在中国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艺术流派,其以描绘大都市里人物的灵与肉的冲突和异化为叙述主体,同时积极借鉴了如精神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而又细腻的揭露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虚空和幻灭。
本文通过分析新感觉派在小说叙述上的艺术特征,进而揭示其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自身所带有的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意识流;蒙太奇作者简介:高旭婷,女,1993年3月出生,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现代主义性质的小说流派,它的出现以施蛰存主办的《现代》杂志为标志,作为现代派的大本营,施蛰存就曾表明“这个月刊既然定名为‘现代’,则在外国文学之介绍这一方面,我想也努力使它名副其实。
我希望每一期的杂志能给读者介绍一些外国现代作家的作品。
”[1]因此,《现代》杂志在译介外国作品,传达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有创作“都市风景线系列”的刘呐鸥,最早推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叶灵凤以及在心理分析方面达到独步的施蛰存,还有被称作“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注重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他们的写作以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消费环境的繁华都市作为描绘的对象,揭示了都市男女在沉迷于物质享受的同时,心灵所承受的孤独与压抑。
一、“十里洋场”的精神幻灭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场景多发生在中国的现代都市——上海,一个率先进入现代化生物圈,最先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艺术思潮影响的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文明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消费场所纷纷出现:夜总会、舞会、酒吧等成了人们闲暇之余的必经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释放积压在自己内心的压抑与不满,伴随着澎湃的激情和繁华的喧嚣,恣意歌舞,只不过繁华过后则是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更难以驱逐的孤独与寂寞。
从《南北极》看穆时英小说人性艺术
从《南北极》看穆时英小说人性艺术内容摘要:穆时英是一位对人性艺术深入发掘的作家,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对都市人的心理和思想进行全面透析,一方面披露了社会底层这一特殊人群生存处境被剥夺,而由活的本能所激发的人性之原始、疯狂、毁灭;另一方面揭示了现代都市文明人性复杂性——没落、异化的扭曲历程,彻底暴露出人性中最叛逆、原始、残酷的一面。
关键词:活的本能末日情结人性异化苏雪林说:“以前住在上海一带的大都市,而能作其生活之描写者,仅有茅盾一人,他的《子夜》写上海的一切,算带着现代都市味。
及穆时英等出来,而都市文学才正式成立。
”①上海孕育了穆时英,穆时英塑造了上海。
穆时英的创作,不仅真正着眼都市,把都市作为价值源泉,直接表现都市生活,臧否都市本身,都市第一次真正成为现代文学表现领域中的独立审美对象,而且一改中国作家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原则,以现代都市意识、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新异的艺术形式,言说现代大都市的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叛逆精神。
在这“繁华、富丽、妖魅、淫荡、沉湎、享乐、变化、复杂的生活”中,穆时英以诡魅似繁花的笔调游刃有余地描绘着人性的“骚动、喧嚣、疾驰、冲突、激乱、狂热”,穆时英首先领悟到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所遭遇到的困境。
而穆时英的都市小说则风格迥然一变,在既是地狱又是天堂的“大上海”,穆时英以自己敏感的神经触摸都市的脉动,手执灵笔,通过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对当时主流文学的有意离悖为现代人性构建了全新的小说文本,着力捕捉现代人纤细复杂的感觉、人性在爱欲挣扎中所表现出的虚伪、隔膜、复杂、厌恶、骚乱、乏闷、苍白,表现出在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物欲膨胀、世情异化的生存环境下人性的没落扭曲。
一、活的本能:人性之原始性、疯狂性、毁灭性穆时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的作品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进行研究,且两个时期的风格迥异,对此杜衡曾指出:“穆时英的创作之所以自身形成一个南北极,是因为作者的二重人格。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
由于早年孤独悲伤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政治的淡漠与超然的态度,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与他自己直接相关的人物的生活,和他自己对于这些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这使得他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这也成就了其小说充满抒情色彩的特有之美。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1)独特的美学追求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幽雅纤细、哀愁伤感的美学传统。
他善于描写孤儿的哀愁,下层女子如艺伎的不幸,表现这些人物内心委婉而细腻的伤痛,具有“物哀”的传统审美特点。
此外,川端康成描写自然景物,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他曾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夜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雪夜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的情感美在内。
这是日本的传统。
川端康成力图继承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力图将自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联系在一起,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因此,他的作品经常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使之与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2)重视对微妙细腻心理的刻画①长于刻画卑贱者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②另外,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往往以女性为中心,以男性形象为陪衬。
③善于灵活处理模特儿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④注重感觉,刻画细腻。
川端康成是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即重视人物的主观感受。
例如《雪国》中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常常从细微处进行捕捉和表现。
(3)结构布局方面,“单纯而自然”特点川端的优秀短篇小说,无论是采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式,还是采用正叙和倒叙、插叙,现实和梦境、联想交织起来的方式,在结构布局上的基本特点是单纯而自然,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匠心独运,读来毫无斧凿之痕,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穆时英施蛰存小说创作比较
71
2 1 年五月刊 01
才
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观感觉来贯穿全篇,作者写人们通过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所产生的瞬间感觉和 印象来表现客观事物。 以这 些感 觉 和 印象 交 融 的描 写 ,来 表 现 都市 光怪 陆离 、 热 闹喧 嚣 的都 市 生活 ,他 不是 纯粹 的复 制再 现 都 市生 活 而 是将 人 的主 观 感 受和印象融汇到生活中然后经过作者个人的润色加工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如 《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 “ ‘ 大晚夜报 !’卖 报的孩子张着蓝嘴 ,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他对面的那 只年红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 向他 的嘴。 ‘ 大晚夜报 ! 忽然他又有 了红嘴,从嘴里伸 出红舌尖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 出葡萄酒来了。红的街 ,绿的街 ,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 的 都 市啊 !”这一 部 分 写 的是 都 市繁 华 街 道 的夜 景 ,作 者 通 过视 觉 , 红 的、蓝 的、绿 的、 紫 的 ,听 Nd 孩 叫卖 报 纸 的声 音 等 不 同 , 的感觉交错复合起来写出了都市之夜的亲身感受,作者运用 了夸张 的描写使读者感觉事物就在眼前,非常逼真的效果。 2 、心理分析 新感觉派都注 重心理分析 ,提倡作家要 “ 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 的潜 意识、隐意识活动 ,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 中由某种 客 观 事 物 引起 的微 妙心 理 和变 态 心 理 。尽 管 穆时 英 的 小说 也 表现 了都 市背 景 下 的人 物 心理 ,但 真正 把 心理 分 析推 上 一 个 新 的高度
艺术百 家 争鸣
穆 时英 施蛰存 小说 创作 比较
李娟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 ・ 冈 黄 4 80 ) 30 0
摘 要 :本人试从都市题材、都市叙述方式、都市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揭示穆 时英、施蛰存小说创作 的异同, 旨在揭示出二人在 小说 创 作 中的创 新之 处 。
莫言与川端康成及以川端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以民族性的世界写作、感觉世界的构建为中心
莫言与川端康成及以川端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以民族性的世界写作、感觉世界的构建为中心
魏雯
【期刊名称】《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提要:直至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国文坛才开始掀起了关于川端康成研究、翻译及其技法讨论的高潮,川端开始被作为亚洲作家学习的榜样加以关注。
川端的《雪国》直接导致了莫言的转型,从川端身上,莫言寻找到用新的现代派表现手法进行民族性、本土化写作的一种可能性。
这对当时正在寻找今后的创作方向的莫言至关重要。
另外,虽说川端后来转入新心理主义,但在80年代,川端康成在很大程度上被介绍得最多的就是作为新感觉派作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
新感觉派运动虽在日本文学史上如昙花一现,但却对80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对莫言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在莫言早期作品中能够找到明显的新感觉派特征:重视主观感觉;感觉成为了外在世界与内部心理世界的桥梁,建构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魏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川端康成感觉世界的构筑——《雪国》女性形象建构艺术手法探微 [J], 陈雪
2.莫言小说中的感觉世界和色彩语言 [J], 赵晓芳
3.莫言小说中的感觉世界和色彩语言 [J], 赵晓芳;
4.川端康成与莫言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为中心视域 [J], 李红
5.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J], 刘江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异同
作者: 刘凤娟
作者机构: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23-223页
主题词: 新感觉派;现代主义;新的本质;感觉的本质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属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产生的。
最早的新感觉派小说于1924年产生在日本,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片冈铁男、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诞生在30年代的上海。
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等。
同是新感觉派小说,由于中日二国各自不同的现实环境,其相同与相异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对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比较左翼和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小说(以茅盾和穆时英小说为例)
比较左翼和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小说(以茅盾和穆时英小说为例)1.两者虽然都着眼于现代都市(尤其是上海)生活的描写,但其立场和文学表现方式都是不同的,因而分属不同的都市文学类型。
2.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着眼于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主线来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而新感觉派小说有强烈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特征,对都市的描摹更多集中在对工业文明的物质性体验上,兼有建立在这种体验基础上的对于现代文明的一定程度的批判。
3.左翼的社会剖析派小说追求对时代的全景表现,多取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而新感觉派则更多采用现代主义文学技巧,来表现心理层面的现代都市情绪,因而两者的语言文字、结构模式等风格迥异。
4.可以具体作品如《子夜》、《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为例,进行更为细致的文本特征分析。
中国“新感觉派”的消失与小说创作的局限——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例
中国“新感觉派”的消失与小说创作的局限——以刘呐鸥、
穆时英为例
张颂卿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6)1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流派——“新感觉派”,该流派把繁华的都市上海通过具有现代感的语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很快消失在中国文坛上。
这条文学之路的折断,有时代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原因。
他们成功之处是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但对文学形式的执着成为他们创作的局限。
我们可以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讨论对象,从其电影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生硬转变、肉体的色情化描写、对人性挖掘能力的贫乏这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新感觉派”的局限与消失的原因。
【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张颂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世纪末思潮浇灌下的都市之"花"——论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2.上海新感觉派的欲望叙述——以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为例
3.新感觉派小说现代
性浅析r——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例4.现代都市的"卡吉娅"——穆时英、刘呐鸥都市小说中的女性身体5.新感觉的解剖——论刘呐鸥、穆时英的都市小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何乃英近年以来,由于日本新感觉代表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和与日本新感觉派有密切联系的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发行,所以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来龙去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
一新感觉派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
新感觉派的始末兴衰是与《文艺时代》杂志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的。
1924年10月,《文艺时代》的创刊号由东京金星堂出版发行。
《文艺时代》是个文学刊物,采取同人形式,参加者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青年,不过并非完全的无名者,而是初登文坛的年青作家,目的在于团结一致开拓自己的道路,打破文坛沉闷的气氛,创造所谓新型的文艺,据说最初的发起人是jiān ①忠雄、今东光和石滨金作三人,以后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参加进来,逐渐形成一个具体方案。
他们所选择的同人,大多是对既成文坛势力表示不满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有戒心的人。
按照这个标准,最后形成一个14人的集团。
其中川端康成、石滨金作、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四人是从第六届《新思潮》到《文艺春秋》的编辑同人,横光利一、中河与一、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等四人是《文艺春秋》的编辑同人,此外伊藤贵麻吕、加宫贵一、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管忠雄、诹访三郎等六人则与《文艺春秋》无关(其后同人队伍又有变化,从第二号起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加入,第二年今东光退出,第三年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加入)。
刊物编辑采取同人轮流负责的办法,创刊号由川端康成和片冈铁兵编辑。
《文艺时代》创刊不久,千叶龟雄便在《世纪》第二号(1924年11月)上发表文艺时评,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指出《文艺时代》青年作家的倾向是重视技巧和感觉,喜欢站在特殊视野的绝顶,从中透视、展望和具体形象地表现隐蔽的人生全貌,通过小孔窥视人生内部全面的存在和意义,他们比迄今所出现的任何感觉派艺术家都具有更新的词汇、诗情和节奏感,在如今令人窒息的文坛空气中,作为某种新嫩芽的萌发期,他们的活动不能不令人关切,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新感觉派的诞生。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实用版)目录一、新感觉派概述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正文一、新感觉派概述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起源于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中国上海文坛得到广泛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感觉表达方式,重视心理分析,并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
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新感觉派最早起源于日本,其创立者包括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 14 位作家。
他们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于 1924 年创办了《文艺时代》,从而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此后,该流派在日本文坛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更多的作家加入。
20 世纪 30 年代,新感觉派传入中国,成为上海文坛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包括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并结合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心理型的小说作品。
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新感觉派在中国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1.施蛰存:《Last Dance in Xanadu》2.刘呐鸥:《都市风景线》3.穆时英:《夜色忧伤》4.叶灵凤:《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心理描写和感觉表达,展现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中人物的病态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以及微妙的心理活动。
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新感觉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感觉表达方式:新感觉派小说重视感觉的表达,通过捕捉新奇的感觉和印象,将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
2.重视心理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提倡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3.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结构:新感觉派小说在结构上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小说,通过流动的意识来组织情节,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从夏目漱石到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
从夏目漱石到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说起日本文学,我们会想到夏目漱石、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作家和《心》《雪国》《罗生门》等作品。
这些日本近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
近日,日本文学研究学者谭晶华教授接受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的采访,与大家分享了日本文学的魅力。
Q1:请问您个人最喜欢的近现代日本作家是哪一位呢?您觉得日本文学作品的魅力有哪些呢?我从1983年开始教日本文学,已经有30多年了。
我比较喜欢唯美派的作家,比如川端康成、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也喜欢夏目漱石这样的大家。
我很难回答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
我一直研究的是日本的近代文学,日本近代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明治维新以后的社会百态,写的是近代日本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文学是社会的反映,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
近代的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都知道,鲁迅、郁达夫等文人都曾到日本留学过,日本的文学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是根据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进行翻译的。
Q2:您第一次读日本文学作品是在什么时候?还记得读过的第一本日本文学作品吗?我是1968年到江西插队,1974年到上外读书的。
当时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记得当时学校图书馆里有小林多喜二、二叶亭四迷、樋口一叶等日本作家的书。
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反映的都是当时日本社会的阴暗面和底层人民的疾苦。
我上大学的时候,能接触到的日本文学作品数量很少,大家都轮流借阅,除了阅读,还会去背诵里面的精彩段落。
Q3:您的新作《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共收录了80部作品,您的选文标准是什么呢?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吗?选文要客观,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
收录哪些作家、哪些作品,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我参考了《近代日本文学史》《日本名作事典》《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等很多著作,书中介绍的都是收录在文学事典里的作家和作品。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特点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特点作品特点思想倾向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群生活与情感上的矛盾纠结,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
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
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
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从《千只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独创的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美的另一种象征。
创作倾向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
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
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
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
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
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
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
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一样的“新感觉”———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创作比较戴忠星收稿日期:2007-09-19作者简介:戴忠星(1983-),江西上饶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
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关键词:新感觉 川端康成 穆时英 中图分类号:I 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08)01-0077-(04) 中日两国新感觉派存在时间都不长,但对文坛的影响不可低估。
然而对比来看,中日两国的新感觉派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具体到作家的创作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日本新感觉派在出现伊始就是带有改造革新文坛停滞状态的历史任务的,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引起了日本政治、经济的大混乱,资本主义危机深化,人们的精神遭到极大冲击,出现虚无享乐的消极和绝望情绪。
此时长期统治日本既有文坛的自然主义盛极而衰,以“私小说”(亦称心境小说)为中心的日本纯文学走向末路,其间的“白桦派”、“新思潮派”文学企图以新的技巧来挽回资产阶级文学的颓势,但仍未能改变文坛的停滞状态。
于是许多新起的作家开始对旧的文学传统、旧的文学思想表达方法和旧的文学形式产生怀疑和叛逆,乃至全面否定和破坏,尝试探索一条新的文学创作之路。
于是,在欧洲现代主义的催化下,日本新感觉派应运而生。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新感觉派虽然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但其创作实践更多的目的在于借助现代主义新奇的表现手法来打造一种新鲜的、时髦的、媚俗的现代都市大众文学。
求新求异可看作是中国新感觉派审美趣味的类型特征,它属于轻松有趣而无危险的休闲文学。
因此,中国新感觉派作家接受的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主要在表现技巧上,以及审美形式上追求的新鲜、奇峭和突兀的美感特征。
究其根本,日本新感觉派的产生是受西方的现代主义影响。
也就是说,日本新感觉派起到的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中国新感觉派从日本新感觉派那里间接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而且,在现代文学广泛吸收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感觉派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也必然有受到西方其他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多方的共同影响造成了中国新感觉派的审美特征。
作为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在创作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川端康成被称为日本新感觉派双璧之一,但其创作中纯粹的新感觉作品并不多,只有《春天的景色》和《浅草少男少女》等少数几篇,他的建树主要还是在新感觉派的理论方面。
而且日本新感觉派衰亡以后,川端康成重拾日本传统,结合新感觉派时探索的现代主义表现技巧,创作出了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雪国》、《古都》等作品。
作品中带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
而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创作主要是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来描写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的资产阶级男女的声色犬马,展现其堕落的生活境况。
穆2008年第1期No,1,2008 九江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ujiang University (总第144期)(Su m N0144)时英不懂日文,其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刘呐鸥翻译的《色情文化》以及其他人的译介,且如上所言,穆时英接受的表现手法归根结底还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
所以,虽然川端康成和穆时英之间存在交流影响的客观历史事实,但本文还是倾向于将两者的创作作平行的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看出二者的得失。
一、迥异的表现题材中相似的思想情绪从创作选择的表现题材看,川端康成与穆时英描绘的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前文已经提到,川端康成纯粹的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并不多,而日本新感觉派衰亡以后,他一直以来对《源氏物语》等古典文学的热爱又促使他重新返归日本传统。
在传统的基础上,他运用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手法,达到日本传统美与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完美融合。
其代表作《雪国》继承和发展了日本文学中“余情美”的传统,充分运用意识流手法,采用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来剖析人物的深层心理,同时又用日本文学传统的严谨格调加以限制,使自由联想有秩序展开,两者巧妙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协调。
而穆时英始终都是在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对“地狱上面的天堂”———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声色犬马作直接的描绘,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展示都市人生的“心理荒原”,其间流露出作者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态度。
穆时英的小说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他的成名作《上海的狐步舞》对30年代上海滩十里洋场那种腐败污浊的市风,对那种纸醉金迷、熙攘喧嚣、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样的生活割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联系,而都市中冷淡的人际关系,以及人因漂泊产生的无家可归感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
然而,进一步探寻会发现,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穆时英,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现代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厌恶。
“在新感觉派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对比的深层结构,在前者的描写中总不忘含沙射影地对后者加以贬斥,在对后者的否定中总充满对前者的向往。
”穆时英的作品既有发生在现代大都市的,也有以乡村为背景的。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就是以现代大都市为背景的,而《公墓》的故事发生在郊外。
与穆时英直接描写现代大都市男女的生活情感不同的是,日本新感觉派往往用一种感伤、悲哀和易了解的调子装在他们的作品里,他们也是现代主义,但他们不在机器、速、电和外国的东西上找题目,他们只是蜷伏在常见的乡土材料里。
川端康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避开直接描绘五光十色的病态都市文明,而更多地从田园乡土中取材。
然而,往深处窥伺会发现,川端康成笔下的田园乡土不过是一块跳板,一面镜子,是为了返照出一种非人间、非世俗的艺术境界,达到对超现实的真与美的谛视。
川端康成写乡土恰恰是为了追求现实的资本主义世界里所缺少的真与美,表达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环境及人际关系淡漠的失望。
对比川端康成和穆时英的创作可以发现他们小说的故事环境是不同的,但却都有一种特殊的男女性情结。
首先这归因于他们两人都有过初恋的失意和烦恼,这种情结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各有体现。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对舞女阿薰就有一种淡淡的感情。
穆时英的《公墓》、《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五月》等表现的也是资产阶级男女的爱情追求,《CRAVE N“A”》更是以幽雅的笔调来描写肉欲。
川端康成小说是借年轻男女的纯洁情感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作为对立面来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际关系。
而中国新感觉派因其追求新奇的大众化文学的特点,男女性情结只是一个手段,与小说的传奇性、都市情调一样,迎合了都市市民的时髦口味,同时也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声色男女之间的赤裸关系。
然而,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的男女性情结,它们都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孤独、虚无与颓废。
《雪国》中岛村在实际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无意义的存在,并为此而烦恼,企图从同女性邂逅中寻找慰藉,以追求一瞬间忘却自己的非现实感。
他也不止一次觉得驹子的追求是一种徒劳,充满了孤独、哀伤和虚无的基调。
其后的《千鹤》和《山音》在这基础上更增加了颓唐的色调,这主要归因于川端康成本人的性格特点。
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促使川端康成干脆以一种欣赏的目光来描写其中的病态美。
穆时英也偏爱一种病态的美・87・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感,喜欢表现都市人的变态心理,写出上海畸形繁华的炎症性质。
小说《夜》中主人公因为对自身存在及价值的不确定性,于是到夜总会寻求肯定。
“作家因有感当时社会的嬗变,本身精神危机也随之加剧,从而产生虚无心理,于是便把表现忧郁、孤独、寂寞作为他们作品的共同主题。
”[2]所以说,川端康成对都市现代文明是一种回避,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而穆时英则采取的是一种揭露甚至抨击的姿态。
川端康成以一种温婉的笔调表达对都市的逃遁,而穆时英是一种身在其中的揭露,前者是淡淡的感伤情怀,后者更具有悲痛挣扎的意味。
然而,穆时英所描绘的毕竟仅是小范围的30年代大上海这个现代都市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着重暴露的是资产阶级男女醉生梦死、腐朽堕落的生活。
他的作品着眼点在都市文化的消极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只是浮光掠影地描摹灯红酒绿的生活。
而川端康成运用意识流和其他现代派手法,从潜意识的深层去捕捉现代人的内在不安和变态心理,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
从这点上看,川端康成比穆时英技胜一筹。
二、相同的表现形式下有别的创作技巧小说的形式除表现技巧方面,还包括情节结构的方式和语言特征等方面。
应该说,川端康成和穆时英的小说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是相似的,而小说整体的情节结构与语言风格又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的新感觉派自产生始就特别重视新感觉手法的探索。
穆时英的写作也始终抱着一种试验及锻炼自己的技巧的目的,因此特别注意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的运用。
川端康成在他的著名论文《新进作家新倾向解说》中把新感觉派的表现技巧概括为新感觉、表现主义的认识论和达达主义的想法。
川端康成认为“感觉至上,天地万物存在于自己的主观之内”,强调主观的感觉力量。
穆时英的创作也同样重视主观感觉。
然而对比还是会发现二者细微的不同。
川端康成评价日本新感觉方法说:“在那里有一种特别的拟人手法描写,通过直观万物使其彻底生命化,在捕捉了对象刹那间个性化特殊形态的同时,赋予其生命,作者的主观无数的分散开来,跃入所有的对象,使其活跃起来。
”[3]中国新感觉派更喜欢使用一种直观感觉的表达方法,是把主体主观的感觉作为一种固有属性强加到客观事物中去。
而所谓的表现主义的认识论即是指新感觉派强调作家主体性的作用,将主体融入客体,凭借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外界对象个性特征。
达达主义的发想法即漫无边际地发挥联想,具有意识流的特征,其中含有很强的主观性、直观性和感觉性。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的创作都表现出了艺术上的表现主义特征。
首先,他们通过人物形象瞬间的幻觉、梦境,来表达一种主观感觉上的神秘。
《雪国》的开头,岛村在车窗玻璃上看到的叶子的影象而出现瞬间的幻觉,偶然的景象创造了虚幻的美的境界,表达了主人公真实的感觉印象。
相似地,穆时英在《Pierr ot》中将客观现实描写与主观意识结合,描写潘鹤龄先生笑着走进一家南国的饭店,一边应酬孙先生,一边出现和琉璃子幽会的幻觉。
其次,着重展现了人物脑中突如其来的想法,以显示人物形象突兀抽象的本质。
《雪国》中的驹子对岛村时时冒出突然的想法,往往是缠绵情话之后的猜疑之类的意思相反的话,表现了人物心理无常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