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21课《创造宣言》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创造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创造宣言》的阅读与理解。

2. 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创新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新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教案内容待补充。

1. 教材:《创造宣言》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创新思维、创造力的研究文献。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讲解:分析《创造宣言》的主要观点,讲解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心得和经验。

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创新的前沿动态。

2. 开展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邀请成功的创新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1《创造宣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创造宣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创造宣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上《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创造宣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

陶先生写于1943年的这篇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论证时,陶先生引用大量经典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优美有激情,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不难找到陶先生对“创造"的主张与“宣言”,但真切领悟“创造"精神比较困难。

除此之外,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这些事例没有展开叙述,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需要在言语实践中明确这些事例与观点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一)准确概括陶行知先生对于“创造”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二)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论证方法(三)品味演讲语言的感染力与精妙(四)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一)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论证方法(二)品味演讲语言的感染力与精妙五、教学难点(一)理清论证思路,学习的论证方法(二)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齐读这三段名言1.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

——爱德华·波诺2.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

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十九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

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

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

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

——卡尔·艾里3.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会认为这是个奇迹。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励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发明或艺术作品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你们是不是也为人类的创造力所折服?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 年 10 月 18 日-1946 年 7 月 25 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是如何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的?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如“罗丹塑成《巴尔扎克》”“玄奘万里取经”等,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平凡”与“创造”进行对比,突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陶行知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预习: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了旨在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创造宣言》(板题)。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重点字词: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脱应付的话。

懦夫:软弱胆小的人。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

形容极端孤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读懂课文,概括段意。

2、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3.领悟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1课时1.看视频,说感想。

2.展示目标,朗读目标。

自主学习任务一:记一记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

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

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自主学习任务二:积累运用1.读一读,写一写。

中伤(zhōng )懒惰(duò)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灌溉(gài)繁殖(fán)自暴自弃(bào)▲当堂检测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汗.水/可汗.中.伤/一语中.的降.妖除魔/从天而降.B.鲁钝./打盹.偷懒./天籁自我崇.拜/鬼鬼祟.祟C.尽.量/尽.管参.差/参.天大树烦闷.不已/闷.闷不乐D.塑.像/追溯.懦.夫/风流儒.雅用心栽.培/别出心裁.【答案】B【解析】 A.hàn/hán,zhòng,xiáng/jiàng;B.dùn/dǔn,lǎn/lài,chóng/suì;C.jìn(jǐn)/jǐn,cēn/c ān,mèn;D.sù,nuò/rú,zāi/cái;故选B。

2.词语积累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1.诬陷别人使受损害。

()2.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3.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4.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贵州女子杨丽开了一家工艺品店。

为了使生意更上一层楼,她决定参加当地为民间工艺制作者举办的比赛“两赛一会”。

怎么能脱颖而出呢?她想到了在树叶上刺绣。

为了使树叶柔软,便于刺出美丽的图案,她反复试验,掌握了醋煮树叶的恰当时间。

最终,她的“叶脉绣”夺得了特等奖。

从此,她的“树叶”作品变得畅销起来,有的一件竟高达7000元。

一年下来,杨丽凭借这项技艺赚了900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鼓励人们去创造的议论文《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现代著名教育家。

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目睹了旧中国的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

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体形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议论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7)四大论证方法的作用:①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创造宣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把握论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学习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把握论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难点:品味语言,学习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问:什么是创造?(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创造”:是作者论述的话题。

有两个含义:(1)造出未曾有过的,首次做出或首次建立。

(2)首先完成或建立的成果。

“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

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

表明作者对“创造”极其重视。

那作者对“创造”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见解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实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

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部分。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文体知识复习文体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参考:论点、论据、论证。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创新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宣言》中的理念,进行实际的创新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造宣言》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创造宣言》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将《创造宣言》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创造宣言》相关内容。

2. 投影仪、电脑等辅助教学设备。

3. 创新实践所需的基本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创新的重要性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创造宣言》。

2. 讲授新课讲解《创造宣言》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创造宣言》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学会如何进行创新。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将《创造宣言》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 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所学理念付诸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

7.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创新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创新。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创新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创造宣言》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价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和勇于创新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第21课《创造宣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创造宣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提问: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 观点,鼓励读者勇于创造。
.提问: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说标题。 “宣言”本义是:宣告,宣布;或(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文题的 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 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二)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层次结构。 1.布置:文章的标题是“创造宣言”,文章是用哪些段落引出了“创造”这一论题的? 明确:第1-4ao .布置:默读全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看看在文中的什么位置。 学生交流后明确: 作者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J在文中第H自然段(文章的中间部分)。 .提问: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的?
明确:“宣言”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 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第16自然段)提出来的。
.布置:结合上面的分析,给本文编写一个结构提纲。 学生交流后,明确: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边交流边在多媒体上展示如下: 一(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二(5-11):驳斥"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提出正面的观点。 三(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论证创造力的重要性。 四(16):发出创造宣言。 四、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4段)内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案

明确: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梳理·总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三、研读课文,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了举例论证。
分析: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4段):引出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5~12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3~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交流·提升】
一、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1.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的驳论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有些人可能会因此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勇于创造,就能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陶行知先生是如何鼓励我们创造的。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原名陶文濬,青年时期因推崇理学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 的学说,改名“陶知行”。

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 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创作于 1943 年 10 月 13 日,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字音(1)教师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塑像(sù)遁词(dùn)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哑口无言(yǎ)屋檐(yán)(2)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中伤” 的“中” 读“zhòng”,“走投无路” 的“投” 读“tóu” 等。

九 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1 创造宣言

九 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1 创造宣言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1*创造宣言设计说明此文作者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

他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创造宣言》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这篇文章立中有驳,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五种批驳的观点的表述较为生活化,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学习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此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此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此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大量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能带来丰收的成果、奋斗的喜悦和生存的信念。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崇.(chóng)拜倘.(tǎng)若监.(jiān)牢懒惰.(duò)遁.(dùn)词鲁钝.(dùn)懦.(nuò)夫豢.(huàn)养樵.(qiáo)夫灌溉.(gài)自暴.(bào)自弃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愚笨,不敏锐:鲁钝喂养:豢养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走投无路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陷入绝境:山穷水尽3.文学常识。

第21课《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和他在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明确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驳论与立论结合:一般是先提出错误观点,再用相反的事例进行驳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立中有驳;也是一篇演讲词,激情洋溢,鼓动性强。

该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特点。

首先,观点精辟,富含哲理,值得深思。

例如:“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这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值得反复咀嚼,体会其妙处。

其次,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论证,使文章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增强了论证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体”的特点。

例如:本文第5-6段和第8-10段的排比段,以及排比段中的排比句,使得文章气势非凡。

最后,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进行论证,使得说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既不枯燥乏味,又体现出了高超的说理艺术。

例如: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等等。

二是论证结构。

开篇作者首先提出“我们要创造”的观点;紧接着用“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来阐释观点;接下来是驳论部分,举出五种情况,批驳”我不能创造“的谬论,进而树立”我们能创造“的正确观点;然后以东山樵夫的寓言比喻论证了“创造之心的重要性”;最后喊出了只要肯流血流汁,何出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的创造宣言。

三是教育思想。

作者提出的“教育者要永怀创造之心,要用我们的汗、血和热情去创造”这一观点,对我们教师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教育行业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行业,教师通过创造一个个鲜活的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个体,为国家未来造就人才,改变世界。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7.总结与拓展
老师根据各组的探讨成果,总结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
8.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创新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9.作业布置
2.辅助材料:收集和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实验器材:如果课程中涉及实验环节,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互动的环境。
-创新的意义
-创新的障碍
-创新的途径
-创新的要求
2.重点词、句
在课文中有许多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它们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将这些词语和句子板书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如:
-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
-打破常规
-勇于实践
3.艺术性和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板书设计时可以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使用图形、颜色、线条等元素,将板书设计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运用一些创意的符号或图画来代替文字,使得板书更具吸引力。
-《创新者的窘境》(Clayton M. Christensen):这本书讲述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面对创新时的困境。
-《思考,快与慢》(Daniel Kahneman):这本书介绍了人类思维的两种模式——快思维和慢思维,以及它们对创新的影响。
-《黑客与画家》(Paul Graham):这本书鼓励人们发挥创造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1 创造宣言(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1 创造宣言(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21 创造宣言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生活中,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当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人生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那么,如何重拾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范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鲁钝”“豢养”“走投无路”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集萃”。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本文即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2.目标任务二:理清思路,明晰观点。

◎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发表自己的“创造宣言”的,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提总论点②值得自己崇拜的人③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理清结构。

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2—4):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5—11):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确立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21《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1《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1《创造宣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1课创造宣言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对“宣言”的解释,学生自由朗读。

宣言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如《共产党宣言》。

通过理解“宣言”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中伤()遁词()樵夫()鲁钝()玄奘()懦夫()烟囱()镰刀()灌溉()屋檐()六贤祠()经石峪()遁词:____鲁钝:____豢养:____众叛亲离:____画龙点睛: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材料与作者的观点,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完成课件中的问题。

1.第二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2.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如何进行批驳的?3.作者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文章的题目是《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试着从文中找出来。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课题与课时】课题:《创造宣言》(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1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3.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学习目标】1.判断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准确概述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重点)2.归纳运用具体事例、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难点)3.简述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力争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评价任务】1.朗读、积累句子,并画出表明文章总论点的话、结论的话、宣言的话。

2.从三大文章体裁里选择演讲词的文体类型,从论证方式来上判断文章论证的特点。

3.文章用法国雕塑家罗丹打造石像来比喻教育者创造学生的表达效果。

4.用四字短语归纳批驳了哪五种错误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驳斥的。

5.用四五句话简述“东山樵夫”的故事,在文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一、妙引明标齐读屏显文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0课《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作者名片: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

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21*课《创造宣言》教案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

文章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2.解析分论点。

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作者首先提出,美术家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石像;而教育者与之类似,教育者的成功是创造出真善美的人。

之后,作者进一步说明,师生之间是会彼此塑造的,因此,学生和先生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

这里运用了喻证法,将教育比喻成塑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3.逐一反驳错误观点。

第5-11段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驳论法和例证法。

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的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驳斥这种观点的错谬之处。

例如第5段,作者先针对有人认为“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指出“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一块石头”,然而画家、雕塑家却可以将“平凡”创造成伟大的艺术品。

通过这样的反例,证明了即使平凡也可以创造。

作者又依次驳斥了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等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指出: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错误认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充满气势。

4.引用事例,说明道理。

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东山樵夫因为心里只知道割草,因而到了泰山,对泰山的种种名胜古迹、参天大树都视若无睹,只发现了泰山的茅草没有东山多,因而得出了“泰山没有东山好”这样一个结论。

而在泰山的树苗听樵夫说东山好,便想去东山看看,结果被樵夫随手拔下,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

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教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5.发出宣言,呼吁创造。

第14-15段,作者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意识,让创新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6.回扣事例,强调论点。

第16段,回扣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

1.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和批驳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本文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时候,就是运用举例论证法一一进行辩驳的。

2.大量运用排比,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与生动性。

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又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1.作家作品。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我国教育家。

他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学校。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教育家。

2.作家轶事。

四糖故事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并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拜(chóng)倘若(tǎng)监牢(jiān)懒惰(duò)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樵夫(qiáo)灌溉(gài)自暴自弃(bào)2.解释下列词语。

(1)鲁钝:愚笨,不敏锐。

(2)豢养:喂养。

(3)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一:“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生命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泰戈尔的名言。

在泰戈尔看来,创造是生命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在遭遇挫折时也不知如何打起精神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重拾信心,创造灿烂人生呢?今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导入二:陶行知是我国的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创造宣言》,看看他是如何阐述教育者应如何创造的观点的。

导入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以每日清洁身体比喻道德日进,从勤于省身这动态的角度强调了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以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

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创造的思维,这样人们才可以弃旧图新。

那么,什么是创造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和我一起去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1.作者简介。

2.字词梳理。

1.朗读课文,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2.通读文章,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列举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反驳,得出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3.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开始就提出了“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这一观点,他是怎样阐释自己的观点的?【明确】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中的创造精神,首先强调应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一个人创造如此,集体创造也是如此。

然后进一步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从实践升华到了理论,使论述更加深入。

4.文章的第三部分像是片段性的驳论。

作者驳斥了哪些错误的观点?是怎么样批驳的?在批驳的同时,又确立了怎样的观点?【明确】举了八大山人等事例批驳环境平凡不能创造的观点;举《易经》《正气歌》等事例批驳生活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进而总论所谓平凡单调不过是“懒惰者之遁词”。

举莫扎特、爱迪生等事例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观点。

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批驳太无能不能创造的观点,并以蚕吃桑叶而能吐丝做比喻论证。

举玄奘、哥伦布等事例批驳陷入绝境而不能创造的观点,并引用歌德的话和古语,用道理论据加以论证。

得出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一般是先提出错误观点,再举反例进行驳斥;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5.有人说,文章写到这里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后边再举东山樵夫的例子,进一步论述显得有点多余,你怎么看?【明确】多余。

文章首先提出我们要有创造,然后重点讲教育者的创造,再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来推出自己的主张,论述已经很完备了。

不多余。

东山樵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失去创造力的可怕后果,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先是正面说要创造,什么是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然后从反面说不创造就会出现可怕的局面,顺势呼吁“创造之神!你回来呀”,提出了“创造宣言”。

有了后面的内容,文章更完整,也更切合题意。

6.大声朗读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文章最后提出了怎样的“创造宣言”。

【明确】呼吁创造之神归来,号召我们用汗、血、心、热情和生命去浇灌创造的大地,让其开花结果。

以《我的创造宣言》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清晰,语言流畅,用到两个以上本节课所学到的论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