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诸子百家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
三诸子百家… 今天晚上7:14【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政治上:1.思想核心是“仁”
2.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
3.“克己复礼”
教育上:“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讲究“性善论”。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主张“君舟民水”的思想;讲究“性恶论”。
【4】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
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进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6】(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综合比较】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专题史:百家争鸣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后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融合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儒学经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新发展。
▲1.百家争鸣 • 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及主要观点 • 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述材料反映了先秦主要学派的什么观点?
古为今用
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用科学发展观,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
儒家: 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 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法家: 法治——依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关键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创建和谐社会。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政以德……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儒家: 重德治、礼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 主张实行仁政。
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 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墨家: 尚贤事能。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存废,存仁义……法令 道家: 无为而治; 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 法家 : 严刑重罚,实行法治。 不起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之一,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包括三大王朝、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其中,三大王朝是指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
对于这三大王朝,必须掌握它们的开创者、时代背景及其贡献等方面的知识。
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开创者分别是禹、汤、周武王,他们都是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通过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体系,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
此外,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出现了诸如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并不断固定,许多城市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也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王莽之乱、唐朝的开元盛世等,每个时期的高潮和低谷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现代中国史现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每个事件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
例如辛亥革命是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四运动则是在十九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现代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继续,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篇章。
三、世界史高中历史必修三涉及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世界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个板块。
而这三个板块中各有许多重要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本文将为大家归纳总结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夏继槐、商汤、周武王三位帝王的崛起,到夏朝、商朝、西周等朝代先后统治。
这些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三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学习古代中国的重要起点。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代表着战争、动荡、分裂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这个时期是由众多小国家的崛起和消亡组成的,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儒、道、法、阴阳家等思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为今天的中国社会的道德和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秦朝通过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化的制度和方便人民生活的措施,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汉朝的时期则是对秦朝时期政治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之时。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落后向开放现代化的转型。
鸦片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运输、贸易、制造等过程。
2.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之一,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走向结束。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后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造,开始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3.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艰难的一个时期,标志着中国走上了自由、民主和现代化的道路。
这场战争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持续了整整8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1)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士的阶层崛起思想:学术下移,“学在民间”(2)派别及代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3)历史影响: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中国文化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核心——“仁”,“爱人”、“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2)孟子:“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发展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本善”,以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发展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伦理观:“性本恶”,以法治导人向善(吸收法家、道家学说)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家(1)历史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代表作:《春秋繁露》(3)贡献: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建立新儒家体系(4)主张:针对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民本思想:反对土地兼并:伦理观:提出“三纲五常”(5)成为主流思想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6)评价:积极——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利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消极:造成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武帝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政;兴办太学与地方教育系统(2)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垄断;中央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三、宋明理学1、宋朝的程朱理学(1)二程(北宋):天理是万物本原(理学核心);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仁与万物俱生(2)朱熹(南宋)地位: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孔孟之后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思想:理气论(先有理而后有气);心性论: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2、王阳明心学(明代)地位: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思想:主观唯心论:“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人是万物本原)发展“仁”:致良知,“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四、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李贽(离经叛道)(1)代表作:《焚书》(2)主张:挑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学说的迷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肯定农民起义(3)评价:矛头直指封建主义和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三大进步思想家1、共同生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处在动荡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2、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天下之大害”;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耕者有其田)经济上:重视手工业与商业(“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思想上:构筑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天下为主,君为客”;顾:实践中求真知;王:物质第一性)4、评价: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必修三历史思想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思想总结高中必修三历史思想总结在高中必修三的历史课程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思想。
这些思想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高中必修三历史思想进行总结。
古代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四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孝道、礼制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思想则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追求社会秩序和效率;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与公正。
这些古代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思想:启蒙思想是欧洲近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主张人的理性和科学思维,反对迷信和封建制度。
欧洲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由主义和人权等重要观念,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近代思想的重要分支,其核心观点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近现代中国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兴起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这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思想的兴起。
清末维新思想如变法维新和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的新文化运动和胡适等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倡了科学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想体系,主张武装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对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高中必修三的历史课程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思想。
这些思想涵盖了古代和近现代的各个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规律,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也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
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2.政治: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3.文化:士阶层的活跃与私学兴起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3.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育思想和实践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5.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西汉)——影响深远
6.对孔子评价: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老子与道家思想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本源
(2)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3.对老子评价: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
(2)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3)人性本善说
(4)养浩然之气
2.历史地位
唐代《孟子》为经典,南宋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
四、荀子
1.天人观:“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思想主张
(1)性恶论
(2)主张礼法并施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
(3)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4)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3.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
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六、庄子与道家
1.提出“齐物”观点——齐物论
任何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4.历史贡献(思想/文风)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韩非与法家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主张变法革新(历史观)
3影响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
2.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㈡董仲舒新儒学
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北方游牧民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2.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核心思想《春秋繁露》
(1)“大一统”思想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2)君权神授
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
(3)天人感应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难来谴责和威慑
4.三纲五常
5.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文化: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㈢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儒学、佛教、道教)
九、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朱熹继承程氏兄弟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2.理的含义:“理”是世界的本源
3.认识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4.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5.理学地位的确立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代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十、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发明本心
2.王守仁(明中期)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的影响
⑴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追求
⑵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源)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的僵化,推行文化专制制度
十一、李贽
1.代表作:《焚书》《藏书》
2.进步思想主张
(1)否认孔孟之学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皆有私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使个性得到发展
3.意义和实质
冲击了正统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十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人物及代表作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日知录》
①主张经世致用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众治”取代“独治”
(2)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法治”取代“人治”
(3)王夫之《读通鉴论》
2.主要思想
(1)思想: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2)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政治: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3.历史意义
(1)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2)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