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1.学习理论:学习是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学习是通过环境的激励和惩罚来形成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侧重于理解和记忆;社会认知理论则关注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影响。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经典的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者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
它研究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归属感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帮助理解学生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和学校氛围等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5.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政策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测量工具和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态度,从而提供改进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依据。
6.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材料,提供恰当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7.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
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解决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评估等多个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归纳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错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五要素① 学生——学习的主体要素(其集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 教师——授课中起重点作用(授课过程的主导)③ 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大纲、教材、课程④ 授课媒体——授课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⑤ 授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授课设施及空间部署)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 授课过程——教师组织授课的过程③ 讨论/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授课前对授课方案见效的展望和评判;授课中对授课的监察和剖析;授课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 1903 年初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 1867-1869 年初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确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确实定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 1877 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初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归纳一、心理发展的见解(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色: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温序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笔记重点
《教育心理学》笔记重点一、名词解释。
1、(重点)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2、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3、感受性:是对事物属性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yǜ)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4、智商:即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比率来表示智力测验结果。
5、表象:是曾经感受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
6、倒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对先学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
7、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8、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
9、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
10、性格:是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11、反射:是有机体生活的一切活动的产生的方式。
12、前摄抑制:前面所学材料对后学材料产生干扰。
13、需要:是个体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4、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15、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
16、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7、幻想:是人所渴望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违反客观规律)。
18、能力:是影响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使学习、工作、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19、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
20、差别感受性:就是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23、记忆表象:是我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
2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25、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研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后被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在我国,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例如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方向性与顺序性。
循序渐进其三,不平衡性。
不同教育内容、方法其四,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的矛盾。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开始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意性在显著增长,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青年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量力性原则”(二)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5岁以前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
2~3岁时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2~3岁时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时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时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觉动作阶段(0~2岁)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这个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他们不仅能从具体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食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斯基强调,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给中学生带来的种种变化表现在:1.喜欢争论2.理想主义(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即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的转化。
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老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老年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同伴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看,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与序列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IQ超过130的人为智力超常,仅占2.27%。
IQ低于70的为智力障碍,也仅占2.27%。
加德纳认为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成熟时间的差异。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特征、类型、性别差异(一)性格的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二)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三)性别差异:美国的麦考比和杰克林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认为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他们认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其次是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
(四)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杜威“学习即生活”,适应就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