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松口古镇老街建筑改造模式研究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市松口古镇老街建筑改造模式研究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以松口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与传统客家民居的整治为例,以多
元化产业模式为契机,引入新的建筑使用功能,延续古镇的历史风情,改变目前
古镇改造利用过程中模式千篇一律的现象。

拟通过对新旧建筑功能转换的模式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古镇老街;功能置换;多元产业;模式探讨
一、背景现状
“自古松口不识州”,可见旧时的松口镇在整个粤东地区的区域重要性。

松口
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又处于广
东梅县东北部,位于梅江的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古就是商贾贸易重镇,同时也是客家人南下西洋的必经之地,在外华侨众多,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侨资丰富,造就了松口境内众多的极具南洋风情的老旧建筑,同时,松口镇是客
家人的聚居地,当地的传统客家民居也很有代表性,松口镇城区的建筑群落呈现
出传统民居与南洋骑楼式建筑夹杂的布局形态。

(图一)
图二汛期水患
随着科技的发展,轨道交通和公路的普及,效率较差的内河水运逐渐没落,依靠水运发
展起来的松口辉煌也慢慢地成为历史,人们外出另求新的谋生方式。

由于城中建筑的使用者
众多,但日常的养护维修却无人问津,这就使得建筑迅速破败。

而建筑空间的混杂又影响了
必要的市政管线的通达,使建筑内部无法满足今天已经十分普遍的各种生活设施配套。

另外,加速老街建筑破败的原因是常年的水患。

每年汛期沿江老街水位达两米多高,建
筑底层常年经受洪水的浸泡冲刷,部分建筑木质的楼板出现严重的腐朽甚至垮塌,但整体建
筑外观保存良好,而为什么会这样?经现场调查,沿江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隔墙
多为素混凝土浇筑,这也是建筑历经一百来年的江水反复冲刷浸泡而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所以寻求解决水患成为建筑整治的关键。

而解决水患问题治本之道是上游水库加大蓄洪能力,或下游疏浚河道,但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基础建设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同时也不是
短期能够实现的事情,也存在着其他复杂的因素制约着。

(图二)
因此,老街的老旧建筑的改造和发展宜从建筑的个案改造模式入手,使改造后的建筑自
身能抵抗洪水的侵蚀,并通过注入新的多元化商业发展模式,让古镇在新的经济背景条件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留历史文化风貌,让建筑实现重生;另一方面,如何将传统客家民
居与西式建筑实现整体协调也是历史文化街区重塑的重点。

二、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基本思路
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利益涉及面广。

它既是一项经济与
历史文化的战略,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改造过程中,由于建筑都属于私人不动产,现如
今也有许多居民生活在里面,部分建筑多年荒废,无人修葺。

因此,前期的产权归属问题应
结合实际情况。

首先是以动迁或置换的方法分流建筑中过多的居住人口;
其次是拆除原建筑中的杂乱搭建物,以尽可能地恢复建筑原有的面貌;
第三是利用设备的置入改善和优化使用功能。

对于建筑内部空间使用功能有较大调整的,也可以采取局部改造的方式,但需要考虑与
周边建筑乃至整个街区风貌的协调。

而那些质量极差且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或
临时及违章搭建则应考虑予以拆除,以扩大庭院空间和公共空间。

(图三)图三建筑现状
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镇松口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古镇居民的生活、工作的境域,
应该因地制宜,而不能将其统一改造为千篇一律的旅游景区或巨型的陈列博物场馆,应该让
游客在日常的生活气息中体验当地的地道文化氛围。

因此街区中传统建筑以及古城整体可持
续的发展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利用形式,以保护好街区整体历史环境及风貌,即在依法保护
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街道水系、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
的前提下,激活和复兴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优化整治应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能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在体现街区真实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以
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图四)
三、改造模式探讨
古镇现如今的单体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钢混结构和木结构混搭的低层南洋骑楼
式商铺,立面样式统一却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一层为店面,二层以上为居住空间,整体色
调为黄白色,沿街而建,格局清晰。

具有现代商业街道的特点,改造思路可以是重现百年前
繁华的商业场景,二楼以上可以改造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民宿客栈,房间格局多样化,满足
不同消费群体。

以新概念的展示形式,用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流型媒介传播当地文化,其中,我们将处于街道尽头的一处两开间的废弃商铺改造为名为“微松口”的展馆,展品利用微雕技术,将就是火船码头的日常生活景象浓缩成面积一平左右的艺术微雕,把松口古镇旧时的生
活点滴作为题材,以有趣的角度去浓缩旧时的繁华,让游客驻足仔细端详,整体的以极具生
活气息的风格,让年轻人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

另一种是传统的客家围龙屋。

在我国古代,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前堂后室”的布置,前后之间往往界限明确,以区别内外[1]。

利用这样的布局特点,格局围绕中央天井
展开布局,前庭开阔,后围为居住空间,灰白色调,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且多数为名人故居,属控制性保护建筑,控保建筑数量较多,所以并不宜于将他们全部辟为展示、陈列场馆。

图四客家民居现状
由于它们不像文物建筑那样具有显著的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但其存在对于整个街区
乃至松口古镇整体风貌的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它们的再利用可以在不破坏甚至是
不改变原有形象的前提下予以改造,经过功能置换,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由于许多古镇改造千篇一律,商业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结合西方优秀
的改造案例,产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是成功案例所具有的特点,松口古镇周边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护优良,空气清新,是居家养老的适宜环境,结合围龙屋的“前庭后院”格局,非
常符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格局,前庭可以开辟为老人休闲共享空间,后院是单元居住空间,倒座为服务中心,开阔的明堂是老人活动中心,同时可以开辟周边土地,让老人们可以体验
农耕之乐。

(图四)
传统建筑再利用中,最为棘手的可能要数防火问题,因为木结构易燃,而火灾一旦发生
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其实在传统建筑中,古人对于防火已有考虑,如里弄、前后建筑间的高墙、相邻建筑间的封火山墙等等。

众多建筑能留存至今,这些建筑上的处理
是功不可没的。

今天里弄、高墙等依然具有防止火情蔓延的作用,当然为进一步防范可以将
城市消防用水系统延伸到传统建筑集中的小巷、甚至里弄之中[2]。

在建筑内部梁架的隐蔽处
设置喷淋装置。

通往各处的电线,外加金属套管。

另外在一定的范围内安放手提灭火器。


了这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就不一定要拘泥于消防通道(主要指建筑外部道路系统)、防火涂料
等的限制。

近几年,老街区在延续过去的保护开发策略外,更加注重街区内原住民、留住民生活条
件的改善,从市政、交通等各个方面解决居民实际问题,避免历史街区的开发给普通居民的
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通过这一方式留住居民,使得老街历史街区成为真正“有人气的”生活
化的“活”的历史街区。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5-76.
[2]雍振华,高朦.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苏州:中国知网,2011
作者简介:
董作荣: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注册规划师;
谢泽鑫: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景观建筑设计),在读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