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作者:陈佳男索志林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7期[提要]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是国家结构中一个特殊的行政层级,地方政府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关系到国家政府管理的发展和民众的健康生活,不可不慎重。
为此,地方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以及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8年1月10日“互联网+政务”时代下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
地方政府在我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我国中央政府与基层民众接触最广泛的政府机构,其公信力的强弱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共舆情事件频发,其中涉及国家社会治理、教育领域、交通运输、改革政策、公共安全等领域,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达到峰值,引起全国网络民众的广泛议论和关注,成为热度较高的地方性网络舆情事件。
互联网舆情危机给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政府主观自利性。
地方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主要成员,其作用的发挥是以公共性为考量的,但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存在“捂”和“封”现象,回应不及时,信息公开慢,铸成网民对其的信任危机。
具体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中央政府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政府公信力提升过程中,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地运行,建设政府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
而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过程中,工作重点在于贯彻落实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之所以网络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具体实践中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采取维稳政策,等待统一口径而置民众的利益于不顾。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作者:刘丽红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07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借助于网络媒介通过合法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进行舆论监督,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是网络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一)网络政治参与开拓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新渠道、新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信患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民意、畅通民意、集中民智、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渠道。
网络能够放开让广大社会群体表达不同意见,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它的快速与公开特性,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力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府门户网站、政治性论坛、政治博客等。
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公民获得充分的政治信息,成为政治参与的前提。
1999年5月9日北约空军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第二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的“强国论坛”,从此涌现了许多的政治性论坛。
这些论坛就某个问题形成一个舆论中心,对政府施加压力,以改变政治事件的进程。
政治博客的内容一般都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公众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和参政能力。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在传统政治生活当中,一个人的财富、权利、地位等等条件会影响到其政治活动的效果。
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参与者的各种信息都是隐匿的,每个参与主体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参与活动中具有平等性。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
与传统政治生活相比,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一大优势就是参与者能够快捷的通过网络获取、传播和使用信息。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也逐渐侵蚀了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
为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一、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为了全面掌握网络舆情态势,政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
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数据分析工具,政府可以实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网络舆情,并从中发现一些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声音和事件。
只有充分了解网络舆情,政府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社会民意,进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建设舆情应对机制对于网络舆情的管控,政府需要建设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防止舆情危机进一步发展。
另外,政府还需要加强舆情危机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及早发现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事件,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为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去,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能量信息,回应民众的疑问和需求。
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公众开展在线讨论和互动,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四、加强合法合规信息发布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需要加强对信息发布的规范和管理。
政府应该通过设立官方媒体平台和专门人员来负责信息发布,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
同时,政府要注重信息的价值,合理安排发布的内容,减少低质量、低意义的信息。
通过加强信息发布的管理,政府能够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五、加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立法保障为了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政府和网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保护公众言论的自由。
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往往会受到各种挑战和压力,包括舆论风向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公众对政府的质疑等。
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政府如何在网络舆情中保持建设性的形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政府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情则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新难题。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政府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在网络舆情视角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有效探讨政府应对挑战的策略,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探讨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挑战时的策略和应对措施,深入了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展望和指导。
通过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建立更加开放、透明、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及社会稳定水平。
通过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实际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1.3 研究意义政府公信力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大,政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研究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政府公信力建设关乎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评价,因此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研究
这些 年来 , 许多 网络热点 事件, 已经越来越体 现出 网络舆论 对政府权力 监督 的优越功能 . 比如最近发生 的庆安枪击事 件 . 通 过广大 网民的质疑和谴责 , 就暴露出 了很多政府治理上 的问题 因此政府在 完善党政体制 内部监督 机制 的同时 .也应该客观地 看待 网络监督这 一群众监督 的新形式 ,重视 网络在反腐倡廉 中 所发挥 的作 用 , 畅通 网络举报渠道 , 将 网络监督列为新 的权力监 督渠道 。当然在肯定 网络监督积极性 的同时, 也要 把握好 网络监 督 的尺度 , 不能滥用 , 应特别注 意“ 人 肉搜索 ” 等行为可能造成 的
1 . 2政 府 危 机 处 理 能 力 善 待 提 高
对于 网络 中出现的危机事件 , 应及时做 出回应 , 抓住危机发 生后 的有效 时间段 , 抓住 网络舆论先天话语权 , 防止公众 因无法 获知真相 而倾 向于非正规渠道和非 主流媒体 的谣言所导致 的流 言 。同时 , 政府人员在 面对新闻媒体时应做到坦诚公 布 。 培养新 闻媒体 的素 养 , 学会 如何 与媒 体打交道的技巧 。 避免 因 自身行 为 素质影 响了整个政府形象 。
媒体治理定义 出的“ 媒治” 也应运而生 。网络 的出现 . 让有关 部门 的压力增 大 , 迫 使其采取应对措施 , 对于推动 问题 的解决起 到了 重要作 用。同时 , 网络的出现也使得信息更容 易被 获取 , 无形 中 提高 了那 些违法犯罪行为 的犯 罪风险 , 对政府 而言 . 不失 为是一 个辅助 工具 。因此 , 政府在完善 自身体制之外 , 还应注 意“ 媒治 ”
因为 我国一直 以来受 到传统观念 的影 响 ,一些公务员 自我 裁量权 比较大 ,缺乏相应 的权力监督体 系。从 利益核算角度来
在网络治理的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
现形 式 有 以下 这 些 方 面 。 ( 一) 政 府 的 合 法 性 程 度在 公 众 心里 收到 了 削弱
中缺乏科学性 、 稳定性 , 就会导致政府 执政和决策 的难度 增加 , 可以看 出政府执政 和决策 的管理 职责 和能力 是与政 府公信 力 是正相关 的。从理 论上 , 执行 力 和公信力 之间形成 相互 制约 、 相互促进 、 相辅相成 的辩 证统 一关系 。公 信力弱化 的政 府 , 不 能取得公 众的足够信 任 , 政府必 定难 以执行 和决策 , 也就不 可 能有很 强的执行力 ; 而 执行力弱 的政府 , 他 的和政策 和方 案都 难 以落实 , 也就是说是极大 的缺少和丧失公信力。
态度 , 政 府的行政效 率就会 急剧下 滑, 在 社会 中就会 形成大规 模的不满 和抵抗 的情绪 , 接着就会影 响政府 的政策执行和社会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4 . 0 8 — 0 3 7 随着我 国经济 的稳步发展和政治 民主程度 的提高 , 同时媒 体和公众对政府 的关注热情也在 明显 的升 温中 , 对政府 的监督 与介入 也越来 越深 , 网络 时代的到来 , 政府所处 的舆论环 境发 生 了质 的变化 , 互联网的高效 、 快捷 的信息传播方式 的普 及, 一 些政府 的政策 就会 遭受 到广大社会群众 的质疑 , 政府 公信力在 这一 新时代 中就会 接受着严 峻的考验 , 如何塑造 、 维持 和提升 政 府公信力成 为政 府、 学者和公众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
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90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解楚一(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日益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型平台。
一方面,由于网络的独 有特点,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深入民情。
而另一方面,也正 因为网络平台的不穗定性和自发性,给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试立足于 网络时代这一大背景下,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产生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4-0090-01政府公信力简单来说是公众对于政府能力的评价和反 映。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一概 念在2006年首次被写人《政府工作报告》中。
随着网络时 代的到来,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传播方式,以其 平台的广泛性、参与的自发性以及传播的高渗透性使得公 民政治参与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更高,从而导致各种社 会问题频发,这些因素都使得政府公信力面临着更大的挑 战和压力。
如何在网络时代这一大背景下提升政府的公信 力成为我国政府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7亿多,较去年增长4000多万。
互联网普及率为53. 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跟 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大概7000万。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 年发布的全国热点事件的初步统计来看,网络成为热点事 件的主要策源地。
2016年上半年由网络率先披露的热点事 件占到一半以上,较去年提高了 8%。
各种新媒体例如微 博、微信、网络直播的发展,都成了社会舆情发展的新策 源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数量人口众多,网络生活已经逐步渗透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各个 领域的发展都有着影响作用,政务舆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 化。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政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舆论的喧嚣和议论的纷杂使得政府言行受到更加广泛的监督和批评,政府在舆论中的形象和声誉更容易受到损害。
如何在网络舆情的大环境下有效地开展政府公信力建设,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从网络舆情视角出发,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探讨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网络舆情管理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为政府在网络舆情时代更好地开展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揭示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并探究网络舆情管理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为政府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构建网络舆情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情绪和信息。
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政府公信力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政府在传播信息和回应舆论时需要更加及时和有效。
一旦网络舆情出现负面传播,政府公信力建设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和匿名性使得其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的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政府需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保持公信力。
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点也会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产生影响。
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引发大规模情绪化的讨论和批评,政府在回应舆论时需要更加理性和冷静,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对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政府公信力调查
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态度的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对政府公信力的态度对日后的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关调查。
二、调查目的1、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的看法。
2、针对调查内容,给出分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出谋划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对象和单位调查对象: 安工大本科学生调查单位:安工大东校区每位本科学生四、调查内容此次大学生公信力的调查,我们小组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影响政府公信力各种因素在大学生中的印象设置了13个问题,其中1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在问卷的设计上力争做到主题明确,形式简明,文字通俗,容易理解,便于回答。
五、抽样方式结合调查目的,综合考虑下来,初步确定以所在学校的就读的大一,大二,大三同学为调查对象。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我们有针对的性的将调查群体分为人文经管类和理工科类,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式,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总共100人。
具体如下:首先,把安工大东校区的学生分为两大类,理工科类和人文经管类,各分发50份问卷(共100份);其次,力争做到大一、大二、大三的受访人数无太大差别,我们将用进入寝室分发问卷的方式,即发即收;最后,问卷汇总、整理、分析完毕,得出陈述报告,并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
所得调查数据采用Word、Excel 软件进行录入和处理。
六、进度安排(2010年4月15日——2010年6月15日)确定调查题目,起草调查方案----- (第七周)起草问卷,确定方案------ (第八周)问卷设计和修订印刷----- (第九周)实地调查----- (第十周)数据录入和分析并撰写报告----- (第十周,第十一周)提交调查报告初稿----- (第十二周)陈述报告----- (第十三周)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七、小组成员确定及工作安排小组成员:三人(丁飞亚、梁涛、杨龙)分工合作:制定总体方案杨龙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和制作丁飞亚发放问卷全组成员统计资料,数据录入全组成员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梁涛八、经费预算:打印20元政府公信力调查问卷引言:您好!为了真实反应政府公信力程度,了解目前在政府取得公众的信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探索促进政府为大众服务的途径,从而提高政府形象。
如何利用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
如何利用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部门如何巧妙利用网络舆情,提升自身形象与公信力,成为了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建立积极形象、增强信息公开、加强舆情监测和处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利用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积极形象政府形象的建立是提升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网络舆情时代,政府部门应主动积极地树立自身形象。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类网络用户的宣传,积极向用户展示政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形象。
其次,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理念与行动相统一,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项目,提高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增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政府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第一时间公开政府决策与政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主动公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向社会公众展示政府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成果,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建立政务微信、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向公众发布信息,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理舆情监测与处理是政府提升公信力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及时了解社会对政府的评价和关注点,找准矛盾和问题所在。
在舆情处理方面,政府应倾听不同声音,接受来自民众的建议和批评,并根据舆情反馈及时修正政策和工作方向。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舆情的预案,通过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府公信力。
四、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对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舆情的规范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准则,明确政府工作的边界和底线。
同时,政府还应提高政务人员的网络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对政府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摘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但目前政府公信力现状相对缺失,导致政府公信力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尚未能有效契合、彰显作用,继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导向、传递、约束作用的发挥。
对此,政府要在舆论导向、利益需求、道德基础三大方面全力推进,充分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概念,“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
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电讯技术迅速兴起与发展,政治参与的形式已由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
公民能够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进一步展现现实中的政治现象以及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机构及其决策。
自2008年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反映出作为个体的领导人及作为集体的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
然而,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既是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也是新问题,更是新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价值意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
作为政治参与的形式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的真正优势,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传达民众舆情,是凝聚民意的聚水塔网络政治参与的时效性使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形式即时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民生小事的各种意见,彰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关注,表达自己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网络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路径选择
员缺 乏为 民服务 的意识 , 官 老 爷 的做 派 和 习 气 在 许多 场合屡 见不 鲜 , 许 多 行 业 部 门领 域 依 然 存 在
2 、 网络 时 代 政 府 公 信 力 现 状 伴 随着 我 国 的 政 府 机 构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 政
府 的执政理 念 , 政务 行 为和工作 方法 均有 了- 4 " 人 可喜 的改进 和提 高 , 越 来 越 受 到 群 众 的信 赖 。但
是 , 目前 我 国 的政 府 机 关 内还 是 存 在 不 少 工 作 人
d o i : 1 0 . 3 9 n g / j . i s s n . 1 0 0 9 —4 7 3 3 . 2 O 1 5 . 0 4 . 0 1 6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府 立 场 认 为 公 信 力 是 政 府 利 用 自身 建 设 谋 求 社
会 公 众 的认 可 情 况 , 如龚 培 兴 提 出“ 政 府 公 信 力 是 指 政 府 依 据 于 自身 的 信 用 所 获 得 的 社 会 公 众 的 信 任 度 ”; 而公众 立 场认 为公 信力 是 社 会公 众
信 力缺失 , 与 网 络 的 迅 速 普 及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关 联 。 在 信 息 多 元 化 的今 天 , 政 府 的 各 级 各 类 行 为
可 以被轻 易 的聚焦 和曝光 , 并 且 很 容 易 被 歪 曲 放
任等 ) 的状况 ” 。 另外 , 唐 铁 汉 从 政 府 和公 众 两 者 之 间 的关 系 进 行 定 义 , 认 为 公 信 力 既 是 政 府 的
第3 5卷 第 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网络政治视野下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政府公信力
2 0 0 9( 0 5 ) .
府 的公信力带来 了一系 列的机遇和挑 战; 网络作为政 府了解民意 、 汇集 民 智 的重 要渠道 、 平 台。 因此我 国政府 只有不 断加强对 网络政治的重视 , 不断 提 高 自身能力建设 , 积极构建法 治型、 责任 型、 高效型 的“ 阳光 ” 政府 , 才能
1研究背景 随着 网络 社会的发 展, 网络政治作 为中国政治 发展的特殊表现 , 对政
网络舆情环境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研究与探讨Y1832019年11月·下网络舆情环境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姜晓芸 □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摘 要 眼下,网络已成为人们表达民意、发表意见的新型方式,由网络交流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一个新环节、新领域,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只有提高对互联网的把握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才能全面、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 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决策;应对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与深度发展,深刻影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网络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论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意见,表达诉求,反映呼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1 公信力与网络舆情公信力是政府的软实力,是获得社会和群众认可的无形资产。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表达民意、发表意见、互动情感的新型方式。
以博客、播客、论坛等网络为载体,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在网上自由地表达思想,进行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评论。
民间的“草根记者”、网上“意见领袖”等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并进而构成了现实中的各种私人或集体行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格局。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决策的“情报部”,观察态势的“晴雨表”,反映问题的“预警器”。
如何有效强化网络舆情管理,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引导民众发表意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考验。
伴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出现,电子政务应用而生,网络被政府广泛运用,现代人们也更加依赖互联网媒体。
据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8.7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了63.2%,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7.53亿,且逐年增长。
今天,网络已经演变成公众、公共组织发表意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
然而,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一些现实问题和矛盾在网络上发酵升级,容易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扩散和放大,模糊是非,把矛盾矛头指向政府,如果政府缺乏有效应对策略,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大学生政府信任度与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相关
鼓励大学生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增强其对政府的信任感。政府可以积极邀请大学 生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过 程,从而提高其对政府的信任度。
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建议
建议一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大学应该开设相关的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识别 网络信息、分析网络政治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
假设三:网络政治参与态度反作用于政府信任度 。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活动,能提升他们对 政府的信任度。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需要采用合 适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利用SPSS、R等统计软件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并做适当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通过在线问卷、社交媒体 调查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对政府信任 度、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数据。
二者关系研究
分析大学生政府信任度与 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相关 性,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 影响。
研究意义
政策制定参考
为政府提供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 任度和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参考 ,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社会稳定因素
了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度和网络政 治参与态度,有助于预测和防范潜 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 定。
•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积极,但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引导其 保持理性和客观,同时,个人、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其网络 政治参与态度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提高其 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04
政府信任度与网络政治参与态度的相关性 分析
相关性研究假设
网络信息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部分负面 信息对大学生政府信任度产生
网络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
、
一
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还可 以成为信息 的发布者 ,自由地 表达对于 网络事件 、政府行 为等 的态度 和意见。这样 ,公众通过 网络进行意见 、观点的交流碰撞 ,受政府 主导的对传统媒介的垄 断格局开始被打破 ,公众 的政 治参 与热情空前高涨 。 四 、网络背景下我 国政府 公信 力提升路径 第一 ,转变政府职 能,塑造服 务型政府 不受 限制 的权力 必然 导致 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政府权力是有 限 的;政府不是万 能的,其 能力 也是有 限的 。政府权力和能力 的 有 限性决定 了政府职 能的有 限性。 现代公共治理有别于传统政府治理 以国家和政府 为主体 的方 式,政府不能再充 当管制的角色 、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干预,应实现 从统治性行政向有限型行政 的转变 。政府职能只有在 合理的范围 内、适度放权才 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小政府大社会”也必将成 为 现代政府发展 的趋势【 l 】 。另外 ,政府 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 的 存在应该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只能 是为民服务的工具, 理应 以服务的姿态出现而不是高高在上。 因此 , 政府必须摘掉传统管制型时期的 “ 全 能政府 ” 、“ 无限政府” 、“ 管制
关键词 :网络;政府 公信 力;提升路径 政府公 信力的内涵 政府 公信 力, 就 是指政 府依据 自身资源展开行政活动并 由此 所 获得 的社 会公 众 内心上对 政府 的运 作方 式 以及与政 府行 为相 关 的整个社 会制度的认可和信任程度 , 是政府行政 的一种庞大 的 无形资产 ,是行政行为的客观结果 。 简单来说 , 它表示 的是政府 和公众 的相 互关系,一方面指 公众对 政府的信任程度 ,另一 方面 指政府 获取 公众信任 的能力 。 二、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 力面 临的机遇 网民人 数的增多 、网络 的普及 ,深刻地影 响了人们 的工作、 生活和 学习 ,对于政治、政府公信力 同样影 响深远 。网络 具有 自 由平等 性、交互性、传播 的即时性 、 信息 的丰 富性和 匿名性 等优 势, 为公众知情权 、 参与权和表达权 的实现提供 了平台, 一方面 , 公众可 以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另一方面,政府可 以通过 网络了解 公众 需求和期待 。 2 0 0 8年被称 为中国的 “ 网络 问政元年 ” ,各级 政府领 导与网 民实现 了面对面 的在线交流 ,网络 问政这种新型 的民主形式 ,在 定程 度上消除 了公众参政议政 、发表个人见解 的障碍 ,满足 了 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为公众方便快捷地与 政府沟通 提供 了相
浅析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
浅析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宣传者”首先,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一些政策。
网络由于其具有开放性、直接性、匿名性的特点,因而公众可以以与政府平等的身份去对网络上公布的一些信息政策进行评论,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不用为自己的言语承担很大的负担,比如最近几年以来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发帖子、逛论坛、微博还有一些网站比如“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督导”“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一切权力行使的关键在于监督,因而,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过程中,网络由于其相对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代表社会公众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对政府施政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地提高政府施政质量,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例如2011年12月发生的“甘肃校车”惨案,广大网民在网上强烈呼唤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到位,最终有了校车政策的出台。
还有2010年上海的“钓鱼事件”,网民对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使得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政能力问题。
三、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政府自身因素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存在政府官员虽然是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但同时也具有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因而在政府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寻租现象,钱权交易,大量贪污受贿。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的腐败行为在网上频频曝光,腐败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得国家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使得政府的威信在公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2.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存在暗箱操作现象政府信息公开是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政府却存在“暗箱操作”“缺位”、“越位”现象在政府的工作中一直存在着该管的没有管住、没有管好而不该管的又去管的现象。
首先,近年来由于政府行为缺位引起的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例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有关司法不公的事件,例如“药家鑫事件”、“躲猫猫事件”;灾害安全事件如“山西襄汾坝溃事件”“7·23高铁追尾事故”;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事业服务,比如2011年的惊心动魄的“甘肃校车事故”等所有这些事件无一不是由于政府缺位引起的。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公信力建设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对于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
政府公信力建设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响应,需要更加注重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引导。
现实中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舆情频繁,信息传播速度快,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回应。
网络舆情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多维度、多角度地加以考量。
网络舆情参与度高,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互动。
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以网络舆情为视角,深入挖掘网络舆情中蕴含的民意,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升政府公信力。
1.网络舆情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数量化、分级化分析,辨别舆情的关键词、主题和情感色彩,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发现社会热点、民意诉求、政府形象等信息,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利用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方向,净化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积极开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建立政府公开信箱、网络问政平台等机制,接收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网上政务服务,倾听民意诉求。
通过网络舆情互动,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阳光性和亲民性,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中的相关问题和热点事件,认真倾听和处理公众关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大学生网络政 治参 与 ; 政府公信 力; 提 升路 径
中图分 类号 : G 7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3 ) 0 8— 0 6 5—0 3
根据《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的概念, “ 政治参 集有关民 意以 及公共政策的信息, 听取民 众对政策问题、 与” 是指“ 参与制订、 通过或贯彻公共政 策的行动。这一宽 处置方式的 看法及意见, 做到集思广益, 尽量照顾到绝大 泛的 定义 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 无论他是当选的 多数人的利益。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分子, 其在网络政治中 政治家、 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 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 参与意识高涨、 发声建言踊跃, 既凸显了 个人、 个体性对于 以 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 …。随着以 互联网为 公共权力的 实践和公民自由的追求, 又整合了群体、 社会 标志的电 讯技术迅速兴起与发展, 政治参与的形式已由 现 性对于政府公信力提升和政府权利分配公平的期许。可 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 公民 能够通过微博、 博客、 论坛 以 说, 大学生网 络政治参与是凝聚民 情、 民 声、 民意的聚水 等网 络平台 进一步展现现实中的 政治现象以 及政治过程, 塔, 上至国 家领导人下至地方领导干部, 纷纷通过网络媒 影响政府机构及其决策。自2 0 0 8 年起, 国 务院总理温家 介了解民情、 听 取民 声、 体察民 意。 ( 二) 大 学生网络 政治 参与 构建官民 互动, 是促进和 谐 宝已 连续三年在全国“ 两会” 前夕与网友 进行在线交流, 反 映出 作为个体的领导人及作为集体的政府对网络政治参 的润滑剂 与的重视。 然而, 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 既是共产党 长期以 来, 大学生习惯政府主导民意的局面, 政治参
政或公共决策。近年来 , 随着微博用户的提速增长, 即时 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 - l 3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来面临诸多新 旧体制性、 的微博发布更是成为披露身边事件原委, 集结媒体介人并 变化” 二来缺少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完 进行深入报道的重要平台。由此 , 大学生网民作为事件的 机制性的摩擦与矛盾,
力具有 重要 的价值意蕴 。但 目 前政府公信 力现状相对 缺失, 导致政 府公信 力与 大学生 网络政 治参与 的积极 性 尚未能 有效契合、 彰显作用, 继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导向、 传递、 约束作用的发挥。对此, 政府要在舆论导向、 利益需
求、 道德基础三 大方 面全力推进 , 充分提升政府公信 力。
网络政治参与的时效性使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通 它是促进官民 关系 和谐的润 滑剂。 过博客、 微博、 论坛等网络交流形式即时表达自 己对国家
大事、 民 生小事的 各种意见, 彰显自己 对公共事件的 关注, 表达 自己对政治权利的诉求。另一方面, 网络政治参与的
( 三)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敦促政府行动, 是监督行政
的价 值意 蕴
各种主流 媒体具 有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 官民 之间是一 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 心( C N N I C ) 发布的《 第3 1 次中 种不 平等的传 受关系。 这主 要体现在, 政府往往以 维护公
国 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高中和大专以 上学 共利 益为 借口, 不及时听取民 意或不能按照严格程序听取 历人群中 互联网 普及率已 经到了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大专 民意, 制定公共决策。而大学生网 络政治参与则打破传统 以 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 J 。 作为政治参与的 自 上而下的 信息传递, 借助网络信息内 容的 海量性及影响 形式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的 力广泛传播民意, 自 下而上地进行信息反馈, 促使政府关
继 续教 育研 究
2 0 1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 8 期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 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莫 楠 傅 义 强
5 1 0 5 1 5 ) ( 南方 医科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 东 广州
摘要: 大学生网络政 治参与是一种新型 、 有效 的政 治参与方 式, 大 学生积极、 主动 的网络政 治参 与对提 升政府公信
的助推器
大学生网 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全新、 有力的 舆论监督方
开放性, 有利于政府节省人力物力, 以较低的行政成本收 式。网 络舆论不仅仅吸 引众多网民的“ 跟帖” 、 “ 围观” , 还
必然造成众多缺乏理性的“ 网络喷子” 带动传媒乃至政府部门的报道、 跟踪 , 促进问题的直接解 行进行指向或导向,
决。尤其是在政府部门受到各种外部约束或内部规范导 产生。 致行动迟缓或缺席的 情况 下, 通过网络表达的政治要求和 ( 二) 利益调整的 不公平性, 影响大学生网 络政治参与 诉愿在客观上形成集体效 应, 使政府机构明确民众的利益 的传递 作用 “ 我国已 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 要求和支持意向, 敦促政府采取政治行动、 监督政府的行
注民 意, 修正民 策。大学 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双向的互 交 互沟通及时反馈, 使传受角色界限变得不再明 ( 一)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传达民众舆情, 是凝聚民 意 动形式, 的聚水塔 显, 官民之间充分体现出 一种地位平等、 交流融洽的特征,
真正优势, 对提升政府 公信力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执政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也是新问题 , 更是新挑战。
一
、
大学 生 网 络 政 治 参 与 对 政 府 公 信 力 提 升
与积 极性、 主动性较低, 因 为传统政治参与形式主要是政 府党 委宣 传部门或各种主流媒体自 上而下地将主旋律思 想、 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大学生, 政府党委宣传部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