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解析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岳阳楼记要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概括《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
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竞境。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作者作品《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四、字音字形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淫雨(yín)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朝huī(晖)薄暮míng míng(冥冥)皓(hào)月属(zhǔ)予作文樯倾楫摧(qiáng qīng jí cuī)五.词语汇总(一)通假字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二)一词多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汇总一、生字注音谪守zhé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霏霏fēi 怒号háo 朝晖hu ī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tīng兰 / 环滁ch ú琅lánɡ琊yá辄zhé醉林霏fēi 岩穴暝míng 晦hu ì明伛yǔ偻lǚ提携xié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弈y ì者觥gōng筹chóu交错阴翳yì/ 崇祯zhēn 拏ná更定gēng 一芥jiè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 金樽zūn 投箸zhù侧畔pàn 长zhǎng 精神宫阙què琼qióng楼低绮qǐ户婵chán娟二、文学常识1、《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三、课文理解《岳阳楼记》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太守。
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分析:暗示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胸怀宽广。
具,同“俱”,全、都。
3、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制,古义指规模,今义指制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同学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 、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 、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 、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5 、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二、积土成山1 、丰富的字词①生字:慨(k a i)玄(xu a n)渺(mi a o)仆(p u )摧(cu i )抹(m o )搽(ch a )诓(ku a n g )宰(z a i)诬(w u )刎(w e n)篡(cu a n)蓟(j i )稽(j i )诏(zh a o)晏(y a n)泮(p a n)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 、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
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
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
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
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词汇积累惟余风骚妖娆忍冬襁褓田圃喧嚷洗礼征引旁骛亵渎陨落灵柩凌驾睿智扶掖枘凿垂手凭吊谀词忐忑繁衍阴晦萧索影像心绪易主值年无端如许苏生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打拱惘然隔膜展转恣睢厚实嬉闹驱除拮据栈桥福音书煞白发窘抽噎出风头汲取创意素材田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怡情傅彩学究诘难滞碍阐证要诀狡黠玄虚诓骗端的辰牌干系做大吹嘘恁地怨怅省得打火搬口着意兀的苦也强人兀自数内逞辩口浅却才去休理会吃嘴翻了早是左右不争过口劈手聒噪计较寻思勾当主簿班师号令沉吟禀请谮害惑乱进学带挈体统行事长亲见教腆着同案文会盘费火候把与出榜喜钱草标道是央及高邻报帖拙病在下斋公叙功局不过何消些须桑梓轩敞年谊倒运舍与管待商酌相与三昧笔墨画缯鳏鳏腻烦怔怔润如油膏敬业乐群羲皇上人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气吞斗牛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行相顾强聒不舍弥留之际媚上欺下兼而有之孤军奋战黎民百姓恼羞成怒恪尽职守聚族而居歇斯底里十拿九稳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袖手旁观格物致知文采藻饰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怀古伤今尴尬去处喏喏连声恃才放旷对答如流唯唯连声万贯家私起承转合地灵人杰兴兴头头茶饭无心控心搜胆精血诚聚二、课文理解《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第1篇岳阳楼记(课标篇目) [北宋]范仲淹【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古今异义 ①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制造 ③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具备 ④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 ⑤微.斯人 微⎩⎪⎨⎪⎧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一词多义①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②通⎩⎪⎨⎪⎧政通.人和(顺利)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中通.外直(贯通)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③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④开⎩⎪⎨⎪⎧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 ⑤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数词,一)⑥空⎩⎪⎨⎪⎧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4.词类活用 ①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②以⎩⎪⎨⎪⎧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③乃 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就) ④而 而.或长烟一空(连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⑤则⎩⎪⎨⎪⎧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副词,就)⑥何⎩⎪⎨⎪⎧此乐何.极(代词,相当于“哪”)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代词,相当于“为什么”)然则何.时而乐耶(代词,相当于“什么”) ⑦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词,在) 二、重点句子 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然则/北通巫峡 ④则有/去国怀乡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3)倒装句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3.重点句子翻译 (1)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课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猹chá五行xíng缺土jiàng 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n 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 suī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0课孤独之旅一、重点字词眺tiào望觅mì食撩liáo逗狗吠fèi 撅juē断戳chuō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孤独之旅》作者是曹文轩,节选自《草房子》。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jū栈zhàn桥别墅shù牡蛎lì褴褛lán lǚ撬qiào开煞shà白嘟囔dū nang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糟(tà) 蹋无(lài) 赖阔(chuò) 绰(chà) 诧异倒(méi)霉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等。
中考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一)
记背手册(第三单元)11.岳阳楼记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代表作《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可以状物,如《核舟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谪.守(zhé)怒号.(háo)皓.月(hào)属.予作文(zhǔ)霪.雨霏霏(yín)樯.倾楫.摧(qiáng jí)薄暮冥.冥(míng)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岸芷汀.兰(tīng)心旷神怡.(yí)浮光跃.金(yuè)【易错字词】百废具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锦鳞游泳静影沉璧宠辱偕忘名句积累1.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 文中表作者阔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文言散文。
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二、重点讲解三、素养提升文中出现多处对比:(1)描写登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景色时的阴与晴的对比;(2)描写“览物之情”时的“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对比;(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或喜或悲与“古仁人”的“览物之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比。
作者用这几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进而表达出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详细版)你一定很想知道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的知识要点都有什么吧?我们一起把它们整理出来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来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资料。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
这些文章或议论治国得失,或谈论人生志趣,或阐述修身养性之道,都闪耀着古人思想智慧的光芒。
学习本单元,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文分析。
1. 文学常识。
2. 内容要点。
- 结构层次。
-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简要地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 中间两段,第2段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作铺垫。
第3段则从“若夫霪雨霏霏”到“感极而悲者矣”,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第4段从“至若春和景明”到“其喜洋洋者矣”,写迁客骚人在春光明媚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 最后一段,作者以“嗟夫”开启议论,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写作特色。
- 情景交融: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时,通过不同天气下景色的描写,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情感,景与情相互交融。
- 对比手法:文中用“淫雨霏霏”时的悲景与“春和景明”时的喜景相对比,同时又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 文学常识。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 内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同学们,第三单元的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二、积土成山、丰富的字词①生字: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
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
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
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
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素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素材)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者文常: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有《杜工部集》。
背景资料: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原文解析及常考题汇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译文】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点评】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常考问答】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画面题)意象:边防驻军的鼓声、边境的秋天、失群的孤雁。
画面:通过描绘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的图景,展示了一幅悲凉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2、请简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点评】“露从今夜白"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让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常考问答】此句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谪.守(zhé)淫.雨(yín)潜.行(qián)岸芷.(zhǐ)汀.兰(tīng)环滁.(chú)林壑.(hè)林霏.(fēi)阴翳.(yì)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颓.然(tuí)更.定(gēng)毳.衣(cuì)雾凇.(sōng)铺毡.(zhān)金樽.(zūn)投箸.(zhù)宫阙.(què)琼.楼(qióng)婵.娟(chán)绮.户(qǐ)琅琊..(láng yá)伛偻..(hàng dàng)日星隐曜.(yào)薄暮冥.冥(míng)..(yǔ lǚ)沆砀宠辱偕.忘(xié)心旷神怡.(yí)浩浩汤.汤(shāng)樯.倾楫摧(qiáng)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3)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2.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增其旧制.(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3)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
)(4)则有去.国还乡[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
今义:景致,风景。
)(6)沙鸥翔集.(古义:停息。
今义:集会,集体。
)(7)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轻微。
)(8)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心愿;意向。
)(9)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
今义:芳香。
)(10)佳木秀.而繁阴(古义:茂盛。
今义:清秀。
)(11)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0课《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介绍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二、生字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樯(qi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兰三、重点词义1.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5.胜状:胜景,好景色。
6.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7.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8.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9.大观:雄伟景象。
观,景象。
10.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11.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语文版)生字词语慨(kǎi)叹省(xǐng)悟脊(jǐ)梁前仆(pū)后继抹(mǒ)杀污蔑(wū miè)搽(chá) 诓(kuāng)骗王莽(mǎng)篡(cuàn)位燕蓟(yān jì)校(jiào)订祠(cí)堂贩(fàn)马晏(yàn)婴泮(pàn)宫惹(rě)恼疑虑(lǜ)⒈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⒉诓:骗。
⒊渺茫:因遥远而迷糊不清。
⒋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的注视。
⒌地大物博: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⒍老谋深算:形容人精明老练,算计非常周到。
⒎自欺欺人: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和手法来欺骗他人,既欺人,又自欺。
⒏怀古伤今:怀恋古代社会,哀叹现实社会。
表示悲观厌世、倒退复古的思想。
⒐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⒑无稽:毫无根据。
⒒典籍: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
⒓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
⒔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⒕前呼后拥:形容随从众多。
⒖疏忽:粗心大意,忽略。
⒗深奥:道理高深不易理解。
相关链接议论文: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整理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分类: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三要素:论点定义:整理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论据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整理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类: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定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有关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议论文的论点要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整理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单元总结与提升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三单元1.易错字音装弶(jiàng) 髀(bì)间 伶仃(líng dīng)愕(è)然 掺(chān)杂 撅(juē)断潺潺(ch án ) 拮(jié)据 栈(zhàn)桥褴褛(lán __lǚ) 煞(shà)白 棱(léng )角窸窣(xī sū) 毛毛剌剌(là)2.易错字形wǎng(惘)然 zì suī(恣睢) chuō(戳)破qū(驱)除 郑重其shì(事) 阔chuò(绰)zān(簪)子 抽yē(噎)3.多音字吓⎩⎨⎧xià(惊吓)hè(恐吓) 模⎩⎨⎧mó(模范)mú(模样) 壳⎩⎨⎧ké(贝壳)qiào(地壳) 提⎩⎨⎧tí(提取)dī(提防) 勒⎩⎨⎧lè(勾勒)lēi(勒紧)4.形近字⎩⎨⎧萧(xiāo)萧索箫(xiāo)竹箫 ⎩⎨⎧晦(huì)阴晦诲(huì)教诲⎩⎨⎧撩(liáo)春色撩人缭(liáo)烟雾缭绕嘹(liáo)歌声嘹亮潦(liáo)字迹潦草 ⎩⎨⎧抠(kōu)抠出呕(ǒu)呕心沥血讴(ōu)讴歌怄(òu)怄气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与日俱增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斩钉截铁 从容不迫1.想象:《故乡》中“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段,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画面,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2.类比:《故乡》中以“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的类比,表现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
3.对比:《孤独之旅》中“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一句,将这里的孤独与杜小康以前感受到的孤独对比,突出了在芦荡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孤独的可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岳阳楼记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一词多义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2):备齐词类活用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古今异义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⒏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⒐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⒕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句式分析⒈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语文版)生字词语慨(kǎi)叹省(xǐng)悟脊(jǐ)梁前仆(pū)后继抹(mǒ)杀污蔑(wū miâ)搽(chá) 诓(kuāng)骗王莽(mǎng)篡(cuàn)位燕蓟(yān jì)校(jiào)订祠(cí)堂贩(fàn)马晏(yàn)婴泮(pàn)宫惹(rě)恼疑虑(lǜ)⒈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⒉诓:骗。
⒊渺茫:因遥远而迷糊不清。
⒋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的注视。
⒌地大物博: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⒍老谋深算:形容人精明老练,算计非常周到。
⒎自欺欺人: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和手法来欺骗他人,既欺人,又自欺。
⒏怀古伤今:怀恋古代社会,哀叹现实社会。
表示悲观厌世、倒退复古的思想。
⒐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⒑无稽:毫无根据。
⒒典籍:国家重要文献,泛指古代图书。
⒓诬害:捏造事实来陷害。
⒔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⒕前呼后拥:形容随从众多。
⒖疏忽:粗心大意,忽略。
⒗深奥:道理高深不易理解。
相关链接议论文: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分类: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三要素: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论据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类: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定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有关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议论文的论点要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要点: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要点: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作者资料及全文主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本文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未失去自信心的观点,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着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本文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并明确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指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大小猫洞》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江西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
金克木还是著名的”未名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
着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学术作品《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等。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含蓄的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中有道理,要善于领会。
《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1934- ),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
着有《魔鬼出没的世界》《接触》等。
本文告诫成年人应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予指导,启发孩子对科学的探求。
重要语段⒈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对派的御用文人,“脂粉”是指用以掩饰和装饰的东西,“筋骨和脊梁”是一个人的人格、节操、精神、气质的品质。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
⒉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本句是全文的总结句,又隐含着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
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⒊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
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
品析:本段概括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特点,提醒读者在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应给予帮助。
同时,本段明确了本文论点:世上没有傻问题。
重要问题⒈作者既然知道对方观点错误,为何还要一再承认对方的是事实?这是运用驳论证的方法,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方法,更能收到讽刺效果。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⒉“中国的脊梁”是什么人?为何他们的牺牲不为人所知?“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权得知。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人民的宣传发动。
(了解写作背景和理解课文)例题Ⅰ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就批驳的对象来说,选文是驳敌论的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句话中两个“也”字的含义。
第一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题型解析]这四道题均为主观试题。
第一题考查反驳方法,及驳论过程中推出的正确观点。
只要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找出正确答案。
第二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角度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出来。
第三题考查副词在句中的作用,解题时只要把副词放入原句仔细体会其语气即可。
第四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含义,需结合下文内容来理解。
第五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文中可以找出相关原文,但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只答论证也算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第一个“也”:有姑且承认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
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
3、“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人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
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4.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15. 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1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3分)17.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3分)答案:14.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
(如答“针对…做工苦‟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论点”也可给分)评分:本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