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经典常谈》知识点(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经典常谈》知识点(含答案)

《经典常谈》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简介】《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创作背景】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

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

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

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字词与句子翻译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字词与句子翻译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参考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长)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扬。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尽这片桃花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尽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和狗叫的声音。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村民)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回答他们。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民)便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渔人)。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民)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往来)。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概述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概述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 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 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 不可即,主人公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桃花源记》建议2—3课时 《小石潭记》建议2课时 《核舟记》建议2课时 《〈诗经〉二首》建议2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 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 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 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 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 文言词语。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 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 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写,反映 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 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 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 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 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 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八下《〈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情感相契相合,情景交融。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4.诗中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的?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静。

③虚写手法。

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单元写作要求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写作实践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提示】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学生作文】爱国、团结、无畏——观《红海行动》有感陈锐辉异国,茫茫沙漠中,为祖国荣誉。

抢战,搏击。

正义与犯罪……却醍醐灌顶,令我动容……电影据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蛟龙突击队深入中东叙维亚,营救中国人质,反击叙维亚叛军。

“战场上,子弹是躲不掉的。

”枪剑无眼,一不小心,便血染黄沙。

即使如此,电影中的战士依旧无畏无惧,为国奔赴异国他乡,征战,救赎人质。

不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军人,祖国的需要,公民的安全,他们敢于担当,义无反顾,奔赴沙场。

叙维亚国家,正值战乱,当地政府对叛军无能为力,中国军队蛟龙突击队乘军舰开赴叙维亚撤侨,他们作为一个团队,各尽其职,伤亡巨大,终于击败叛军,完成任务。

几十年前,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国土沦陷,经济停歇,人民饱受战争,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政治岌岌可危,曾经多少次被外国认为:中华民族将要灭亡。

但是,中国人民决不会轻易放弃,一批批爱国军人,为解放中国作艰苦斗争,一批批优秀的军人,怀揣梦想,抱着救国救民的决心,将热血洒在中华大地,用血肉之躯,去唤醒中国雄狮。

军人,一个神圣,伟大的词,短短两个字,却包含无限情怀。

责任,祖国,他们花费自己的青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正如蛟龙突击队队员们所做的,只为不辜负祖国与人民。

一个细节:蛟龙突击队女队员佟莉,在激战中,把防弹衣脱给了人质邓梅,邓梅后来把防弹衣了一个小女孩。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讲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讲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赏析: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情。“欲济无舟楫”, 由眼前浩渺湖水触发感想,巧用比喻,抒写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心情。尾 联再进一步,运用典故,将自己无由仕进、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情感委婉 含蓄地传达出来。
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壮观雄伟的景象,委婉地表明 了自己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心愿,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 世而感到羞愧。端居,闲 从政而无人引荐。济,渡。 居、平常家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 观 垂 钓 者 , 徒 有 羡 鱼 情 。 默写常考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诗意:想渡湖却无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盛世而感到羞愧。坐看垂 钓之人悠闲自在,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默写常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意:海内有你这个知己,远在天涯也如身在近前。 赏析:颈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与友人的真挚 情谊,道出了诚挚友谊可以超越空间限制的哲理。
泪沾手巾,形
不用,不须。 岔路口。
容落泪之多。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诗意: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别像恋人那样泪落涟涟。
诗意:三秦辅卫着长安,(我)透过风烟遥望蜀州。
赏析:首联第一句写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地方—— 蜀州。诗人着一“望”字,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 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诗意:与你离别有(无限)情意,因为同在宦海滚翻。 赏析:颔联承首联写惜别之情,宽慰友人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 是宦游人”,惜别之中显出胸襟的阔大。
女子在城楼等候她的恋人,故属于 “思念”一类。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内容概括+真题集锦+朱自清轶事+读后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内容概括+真题集锦+朱自清轶事+读后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内容概括+真题集锦+朱自清轶事+读后感《说文解字》内容概括仓颉造字说: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zhòu)篇》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史籀”是“书记必读”之意,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仓颉篇》:李斯《仓颉篇》七章,赵高《爰历篇》六章,胡毋敬《博学篇》七章,所选字,大部分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汉初,三篇合一,单称《仓颉篇》。

西汉史游《急就篇》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小篆外,兼收籀文,“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杨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l“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称“小学”,文字学。

【编者按:“小学”即是“学小”。

中国学问上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呢,那当然是文字啦,没有比汉字更基本的啦。

它就像一块砖一块瓦一样,由每块砖瓦才组成高楼大厦。

在国学上的“小学”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

在清朝又开出来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门学问在国学里被称为“小学”。

大学: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六书”: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字到汉人书里才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互训)、假借。

书体衍变:小篆、隶书、汉隶(晋唐之间,又称为六分书)、草书(章草)、今草(魏晋)、正书、楷书(晋代)、真书(宋)、行书(起于晋代)。

【重点】名著与中考2021年中考首次出现古诗书法抄写题型,实际上考点是“书法字体识别与鉴赏”,与本书《说文解字》第一中的“字体衍变”对标。

2021年广东卷2022年广东卷2022年禅城一模2022年南海区、三水区二模2022年禅城华英三模随读演练1.仓颉造字的传说,末期才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每章内容概括一《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是假的内容概括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 (源自书中)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特点:1 、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2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还标注读音作用价值:1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2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3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4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

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是一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补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教语文的小裁缝二《周易其二》内容概括——儒家的夹带私货内容概括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 (筮法) ,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 (源自书中)1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

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野望》王绩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

“徙倚”,即徘徊,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和内心的苦闷之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①画面:树木都染上秋天的颜色,山峰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②情景交融:一片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画面: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回猎获的鸟兽。

③四个动词“驱”“返”“带”“归”,凝练自然。

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冷清。

4,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近景。

②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③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一层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5,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②用典及作用:借“采薇”的典故,直抒胸臆,道出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暗含隐居不仕之心。

③感情:抒发知音难觅、孤独与彷徨、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传说,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构成强烈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惆怅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情景交融: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白云在空中飘荡。

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岁月易逝,世事茫茫,更显失落惆怅之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画面: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极其茂盛。

②写黄鹤楼前实景:写登楼所见,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空明悠远、生机勃勃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字音】豁然(huò) 怡然(yí) 语云(yù)及郡下(jù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佁然(yǐ)悄怆(qiǎo) 为坻(chí) 俶尔(chù)犬牙差互(cī) 器皿(mǐn) 多髯(rán)椎髻(jì) 篆文(zhuàn) 壬戌(xū)石青糁之(sǎn) 雎鸠(jū) 芼之(mào)溯洄(sù) 蒹葭(jiā) 寤寐求之(wù)【字形】yǎn(俨)然阡mò(陌) 叹wǎn(惋)往来xī(翕)忽pèi(珮)环幽suì(邃)寂liáo(寥) 日光下chè(澈) 衣zhě(褶)yǎo(窈)窕xìng(荇)菜白露未xī(晞)【释义】1.重点词解释(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2)落英缤纷(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3)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4)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又满足的样子)(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7)悉如外人(全、尽)(8)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9)后遂无问津者(渡口)(10)伐竹取道(砍伐)(11)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12)水尤清冽(格外)(13)日光下澈(穿透)(14)悄怆幽邃(忧伤)(15)寂寥无人(空旷,寂静)(16)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1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18)珠可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19)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21)窈窕淑女(美、美好)(22)君子好逑(配偶)(23)寤寐思服(思念)(24)悠哉悠哉(忧思的样子)(25)溯洄从之(逆流)(26)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2.通假字(1)具答之(同“俱”,全、尽)(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3)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4)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3.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5)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6)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10)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1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1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1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1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锥形发髻)(15)琴瑟友之(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亲近)(16)钟鼓乐之(钟鼓,名词作动词,敲击钟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4.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精品文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精品文档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乐歌。

【通假字】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古今异义】1.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味道好。

5.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精品文档7.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8.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9.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

10.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寻病终。

(寻:副词,随即,不久)2.舍便舍船。

(舍:读shě,动词,舍弃,抛开)屋舍俨然。

(舍:读shè,名词,房屋)3.志处处志之。

(志: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

(志:名词,标记)之4.) 的:助词,忘路之远近。

(之)这件事代词,:闻之。

(之) 起协调音节作用助词,处处志之。

(之: 为5.) ,作为wéi,动词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读) 对、向i,介词,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wè遂6.)终于遂:遂迷。

() :于是、就遂与外人间隔。

(遂 7.清) 清澈(清:水尤清冽。

) :凄清以其境过清。

(清可8.):(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精品文档不可久居。

(可:可以)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由,自)隶而从者。

(从:跟随)10.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读qí,奇异、罕见,这里指手艺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读jī,零数、余数)11.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木头)以至鸟兽、木石。

(木:树木)1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

(为:是)13.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扇子)【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

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气透骨。

4.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7.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精品文档(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中人语(渔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溪水)斗折蛇行。

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3.倒装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尝贻余核舟一。

(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

(定语后置,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细若蚊足。

(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文章主旨】《桃花源记》本文描述了一个作者所憧憬的桃花源,一个和谐美好、安定和平、自食其力的社会,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优美、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凄苦之情。

《核舟记》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中人物等,充分展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讴歌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有现实中求而不得的焦虑,也有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痴情人的心理感受,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心情。

【写作特点】《桃花源记》虚实结合。

本文是虚构的故事,却用纪实的笔法,如加入了历史人物刘子骥;桃花源是虚构的,但秦时之乱却是真实的。

《小石潭记》1.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

3.情景交融。

《核舟记》1.语言平实、洗练,描写细致。

例如,文中对舟中人物情态状貌的描写,句句都是作者审.精品文档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让人仿佛有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2.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关雎》1.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强诗歌的和谐美和人物的生动性。

2.以偶句入韵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运用起兴手法。

《蒹葭》1.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二)能力要点能力要点一: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能力详解】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

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

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蒹葭》两首。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典例分析】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技巧总结】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精品文档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

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文章,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能力要点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能力详解】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

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问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诵读训练。

三篇文言文,都比较“具象”,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桃花源、小石潭的景象和核舟的形象;都有比较清晰的写作顺序,如《桃花源记》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小石潭记》有明确的游踪《核舟记》按中、头、尾的顺序来介绍核舟;都以散句为主,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四字句。

《关雎》《葭》以四言为主,风格质朴,节奏铿锵,在写法上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这些特点,可以使诵读过程变得丰富有趣,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诵读的效率。

此外,很多教学内容,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重要语句的思考等,都可以与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典例分析】《小石潭记》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试做具体分析。

【技巧总结】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

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

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精品文档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

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

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能力要点三: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能力详解】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们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