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聚氨酯涂料的研究进展
( 南师 范 大 学 ,广 州 503 ) 华 161
摘
要 : 综 述了聚氨酯 分类 、 性能 以及发展趋势 。并介绍了水性 聚氨酯涂料 的主要制备方法 。
关
键
词 : 聚氨酯 ; 聚体 ;改性 ; 预 水性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 一 95 2o )3 0 一 6 04 o3 (o2 o 17 o
接 晶 2-13) , 研 生 喜 刘意1一男在 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 读 o2 ( -
维普资讯
18 0
20 年 3月 02
中无或 很少存 在 有机 溶 剂 , 适 合 日益 严格 的环 更
主要 包括如下 几 类 : 丙酮法 : 法 是 由 DE E IH公 司首 先 提 该方 IT RC 出. 它是用 二异 氰 酸酯与二 元醇 在 丙酮 中反应 , 得 到聚氨 酯 . 然后 分散 于水 中即得水 性 聚氨 酯涂料 。
保要求 , 所以 目前水性涂料 的发展得到 了广泛的
重视 , 并正 以较大 速度 向前发 展 , 有关这 方 面的新
产品 和专利 不 断涌 现
, 的产 品性 能 可 以与 有
溶剂型聚氢酯涂料相媲美 , 甚至有些性能已经超 过溶 剂型 聚氢 酯 涂 料 。如 B S 司研 制 的高性 A F公 能水性 双 组分 聚氨 酯 清 漆 和底 漆 , 有 极 好 的 综 具
维普资讯
弟 3 卷第 3期 1 20 02年 3月
辽
宁
化
工
L a n n h mia n u t io ig C e c lI d s y r
vn. 131. No. 3 M ac 20 2 rh. 0
清洁压裂液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进展
0 5 K H, 摩 阻 仅 为 胍 胶 的 5 % , 够 满 足 .% O 其 0 能
10 o 2 C以下 的压裂 施工 。 目前 阴离 子 型清 洁压 裂
2 清洁 压裂 液用 离子 型表 面活 性 剂体 系 2 1 阳离子 表面 活性 剂体 系 . 斯伦贝谢公司在 19 97年首次推 出 的CerR C l FA a
0 2 E T +6O K 1+ 10 K H, .% D A .% C .% O 该压裂液
在室温及 10s 7 下表观黏度为 25m a・ , 7 P s最佳使
用温度为 7 — 0℃。李林地 等¨ 0 9 优选 阴离子 型表
洁压裂液是黏弹性流体 , 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分 子 相互 缠绕 形成 良好 的空 间 网络 结 构 , 液 中不 溶
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 的研究应用进展 , 包括 阳离 子表 面活性剂体 系、 阴离 子表面活性剂体 系 、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 子表 面活性剂体 系及表 面活性 剂复配体 系 ; 双 指出应加 强对双 子表面
活性剂及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 [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 机理 表面活性剂 黏弹性 复配
带来伤害。高春宁等 通过研究 阳离 子表面活 性剂 十六 烷基 三 甲基 溴 化 铵 ( T B 在 砂 岩 表 面 CA )
的 吸 附 及 其 对 砂 岩 表 面 润 湿 性 的 影 响 , 现 发 CA T B在砂 岩 表 面 吸 附 量 很 大 , 使 砂 岩 表 面 润 并 湿性 由水 湿 变 为弱 水 湿 。 陈馥 等¨ 通 过 岩 心 流 动性 实 验证 明 了阳离子 表 面活性 剂 清洁压 裂液 对 岩 心基 质渗 透 率 的 损 害 率 达 到 1. % ; 二 , 25 其 阳 离子 表 面活性 剂 的生 物 降解 性 能 较 差 , 且 对 生 而
水性光固化涂料的研究进展
紫外光固化涂料以其固化速度快、节能、生产效率高、涂层性能好等优点 , 近 20 多年来获得广泛应用[ 1 ~ 3 ] 。
但随着紫外光固化涂料的迅猛发展 , 其自身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 如反应性稀释单体及其他多官能丙烯酸酯 (MFAs) 等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组分 , 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 4 ] ; 有些光引发剂的分解产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 带来卫生、安全隐患并影响固化膜的使用性能 , 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一项 UV 光固化涂料产品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许可。
虽然单纯采用官能化低聚物可配制出 100 % 固含量的光固化涂料 , 以消除 VOC 的影响 , 但由于其粘度对分子量的依赖关系 ,体系粘度太大 , 且难以调节和控制 , 故 100 % 固含量的光固化涂料在性能和使用上都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 ,UV 光固化涂料技术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代替反应性稀释剂。
水性光固化涂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UV 固化技术和水性涂料技术的许多优点 , 诸如低成本、低粘度、良好的涂布适应性、设备易于清洗、无毒性、无刺激性、不燃性等。
由于水性 UV 固化体系的优点突出 , 近十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 [ 5 ,6 ] , 目前已有不少产品面世 [ 7 ,8 ] 。
1 水性光固化涂料的特点与传统的溶剂型 UV 光固化涂料技术相比 , 水性光固化涂料主要有如下优点 :不必借助活性稀释剂来调节粘度 , 可解决 VOC 及毒性、刺激性的问题 ; 易于得到光固化前的无粘性干膜 , 尤其对以中、高分子量聚合物为基料的涂料 , 保证了固化膜的光洁度 , 简化了防尘操作 ; 可降低固化膜的收缩率 , 尤其对以中、低分子量聚合物为基料的体系 , 有利于提高固化膜对底材的附着性 ; 可得到薄膜型固化膜 ; 固化前干膜的机械刮伤易于修补 ; 可用水或增稠剂方便地控制流变性 , 便于喷涂 ; 设备、容器等易于清洗 ; 降低了涂料的易燃性。
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6年第35卷第6期·1660·化工进展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研究进展魏进家,黄崇海,徐娜(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49)摘要:表面活性剂较高分子聚合物在流体管道输运中具有可逆机械降解特性的优点,更适用于存在高剪切的场合以及封闭的循环回路进行减阻,但存在对其复杂流变特性及减阻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使得其在减阻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本文回顾了作者近年来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结构、复杂流变学特性、湍流结构以及其与减阻和传热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减阻和壁面微沟槽协同作用减阻的研究成果;指出通过拉伸流的方式能够在压损较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提高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传热性能。
针对表面活性剂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4条建议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未来研究方向,分别为开发环境友好型高效表面活性减阻剂、强化换热装置的优化设计及优化布置、表面活性剂与其他减阻方式耦合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表面活性剂在尺度放大、防腐和减阻持久性方面的实际工业应用研究。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湍流;流变学;传热中图分类号:TE08;TV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6–1660–16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6.007Research progress concerning turbulent drag reduction of surfactantsolutionWEI Jinjia,HUANG Chonghai,XU 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wer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anxi,China)Abstract:In turbulent flow drag reduction applications,surfactant additive is more applicable than polymer for the flow with high shear or in the closed circulation system due to its reversible mechanical degradation advantage. However,there is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rheology and drag-reduction mechanism of surfactant solution,limiting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drag reduction field.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rfactant drag reduction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in recent years on microstructure,complicated rheology characteristics,turbulent structure,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 with drag reduction and heat transfer,and analyzes the combined drag reduction effect of surfactant additives in the flow and microgroove fabricated on the wall. The stretch devic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surfactant drag-reducing flow with a lower pressure loss penalty. To the shortages of present surfactant drag reduction research,sever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future study. The first i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ffective surfactant,the second is optimal design and layout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device for drag-reducing flow,the third is the study on synergetic effect of drag收稿日期:2016-01-15;修改稿日期:2016-02-15。
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新 型高 分子 表面 活性 剂 。
化或 破乳 、 消泡 、 溶 、 稠 、 增 增 絮凝 等作 用 , 化 工 、 在 纺 织、 印染 、 机械 、 油 等 领域 有 广 泛 的应 用 。许 多 聚 石 合物 具有 双亲 性分 子 结 构 和 表 面 活性 , 年来 已发 近 展为 ~类 新型 的表 面 活 性 剂 , 中聚 氨 酯 就是 非 常 其
重要 的一类 聚合 物 。 聚氨 酯 是 一 类 分 子 链 中含 有一 N 0 一 的 大 HC 0
1 水性 聚氨 酯表 面活 性 剂 的分类
水性 聚 氨酯 表面 活性 剂按 照其 在反 应体 系 中所 起 的作用 不 同 , 分为 非反 应 型和反 应 型 ; 照水性 可 按 聚氨 酯表 面活 性剂 引入 的亲 水 基 团结 构 不 同 , 可分 为非 离 子型和 离 子型 ; 除此 之外 , 性聚 氨酯 表 面活 水
量 的限制 , 性 聚 氨 酯 获 得 了 广 泛 的研 究 和 应 用 。 水 水性 聚氨酯 是一 种分 子链 上含 有 亲水性 基 团 的聚氨 酯 ,0世 纪 9 2 0年代后 期 , 性 聚氨 酯 的 发展 进 入 高 水 潮 , 多水性 聚氨酯 改性 产 品相 继 问世 , 许 其应 用 范 围
不断拓展 , 使用性能不断提高 , 并逐渐应用于皮革涂 饰 、 物 整 理 、 物 涂 层 、 粘 剂 、 张 涂 饰 等 织 织 胶 纸
领 域 ~ 。
基金项 目: 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 金资助项 目; 河 河南 省第 7 科 资助项 目。
( o 8~ 0 0年 ) 20 2 1 省级应用化 学重点学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研究进展
型 的 P 与 P 的复合 乳液 主要集 中在两 者 的互 穿 U A 网络 聚合物 、 壳乳液 、 核/ 超浓 乳液 、 封端 型乳液 等的 合成 与性能 研究 , 些 方法 都 能 使水 性 聚 氨 酯 的性 这
能 得到显 著 的提高[ 1 。 丙烯 酸酯 改性 阳离子 水性聚 氨酯 主要是 通过加
Ab ta t Th y t e i m e h n s a d me h d fwa e o n a i n c p l u e h n n s sr c : e s n h ss c a im n t o s o t rb r e c t i o y r t a e a d i o t m o iia i n we er v e d n t e d v l p n s i t o u e th me a d a r a n d fc t r e iwe ,a d isn w e e o me twa r d c d a o n b o d i o n t i a e .Th n t e d v l p e tt e d o t r b r e c to i hsp p r e h e e o m n r n f wa e o n a i n cPU sl a h rfn s i g a e t a e t e i ih n g n wa u o wa d sp tfr r .
氨酯 的大分 子 中而制得 的。通常 用含叔 胺基 的二醇 作扩链 剂 , 用烷基 化 剂 或合 适 的酸 进行 季 铵 化 而得
的主要方 向[ 。为了获得稳定 的水性聚氨酯乳液 ,
在 聚氨酯 预聚体 分 子 中引 入 亲水 基 团 , 其 在 水 中 使
收稿 日期 :0 l O 2 2 1 一1 一 1
实验报告-表面活性剂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综合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纯化、表征及在精细化学产品中的应用姓名:路璞学号:1011080312专业:应用化学班级:0803班同组人:刘慧刘晓蕾刘国普指导教师:赵永光张建平赵莹完成时间:2011.12.0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室目录摘要 (3)1 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原理 (4)3 仪器、药品 (5)3.1 实验仪器 (5)3.2 实验药品 (5)4 实验过程 (5)4.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备 (5)4.2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纯化 (5)4.3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5)4.4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6)4.4.1 餐具洗涤剂的工业制备及性能测定 (6)4.4.2 牙膏的制备及检验 (6)4.4.3 水基涂料的制备及检验 (7)5 结果与讨论 (7)6 结论 (8)参考文献 (9)摘要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离子硫酸醋类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采用氨基磺酸法制备十二氨基硫酸钠,并对粗产品进行纯化,测定其表面张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制备餐具洗涤剂、牙膏和水基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结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制备出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出的精细化工产品符合要求。
关键词:氨基磺酸法;十二烷基硫酸钠;餐具洗涤剂;牙膏;水基涂料1 绪论具有明显“两亲” 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阴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接 结 构 不 同 可 分 为 羧 酸 盐 、磺 酸 盐 、硫 酸 酯盐 和磷 酸酯盐 等 四大类 。按 其 亲水基团的结构分为 :磺酸盐和硫酸酯盐 ,如十二 烷基苯磺酸钠 。使用时若与三聚磷酸钠等络合剂 复配 ,通过络合去除钙 、镁离子 ,就可在硬水、土壤 污染治理 中使用 ,以增强脱洗效果 J。
非 离子 型表 面 活 性剂 其 亲 水 基 是 由醚 基 、羟 基和酰胺基等含氧基团构成 ,可分为烷基醇酰胺 、 烷 基酚 聚氧 化 乙烯醚 、脂肪 醇 聚氧化 乙烯 醚 、多元 醇 多元 酸及 其 聚氧 化 乙烯 醚 、烷 基 多 苷及 其 衍 生 物 等 。因其 在溶 液 中不 是 离 子 状 态 ,所 以稳 定 性 高 ,不 易受强 电解 质无 机盐 类存 在 的影 响 ,也 不易 受 pH 的影 响 ,与其他 类 型 表 面活 性 剂 相容 性 好 , 因而综 合性 能更 为优 越 。大 多为液 态 、浆 状态 ,在 水 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对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 来说 ,亲水 性 取决 于醚键 的多少 ,而醚 键 与 水 分子 会发 生化 学结 合 ,并 放热 ,因此 当水分 子逐 渐 脱离 醚键 时 ,因溶解 度 降低 而析 出 ,溶 液会 出现 浑浊现 象 ,此 时表 面活 性 剂 失 去 作用 。刚 出 现浑 浊现象的温度称为浊点 ,而浊点越高 ,使用的温度 范 围广 。
聚氨酯研究进展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氟硅改性;水性;非异氰酸酯;纳米复合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urethane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f polyurethane, including fluorine-modified, water-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demonstra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polyurethane.Keyword: polyurethane; fluorine-modified; non-isocyanate; nano-composites引言聚氨酯树脂(PU)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硬度范围宽、强度高、耐磨、耐油、耐臭氧性能优良,且具有良好的吸振,抗辐射和耐透气性能,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耐磨损性、抗挠曲性、耐溶剂性,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它的产品形态多样,如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纤维素、合成革等;因此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家具等诸多领域。
1.氟硅改性氟硅改性聚氨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氟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表面能较低,因此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富集,可赋予改性聚合物涂膜优良的耐水、耐油污、耐候、耐高低温使用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
常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含有羟基或胺基的硅氧烷树脂或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将有机硅氧烷引到水性聚氨酯中,利用硅氧烷的水解缩合交联来改善聚氨酯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在环氧硅氧烷作为后交联剂引入到体系中,形成环氧交联改性聚氨酯体系。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卢先博;雒香;王学川;袁绍彦;罗忠富;张勇【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research situation on polymeric surfactants, with focus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polymeric surfactants, including starch, celulose and chitosan, and of special surfactants, such as silicone, fluorocarbon and polyurethane.%介绍了近年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淀粉、纤维素、壳聚糖类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硅类、氟类、聚氨酯类等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期刊名称】《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5页(P87-91)【关键词】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特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者】卢先博;雒香;王学川;袁绍彦;罗忠富;张勇【作者单位】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63;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63;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63;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显著提高表面活性的精细化学品,广泛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类化学品一般都具有润湿、乳化、分散、起泡、消泡、渗透、柔软、印染、洗涤以及杀菌等多种功能。
其用量一般不大,但是必不可少,因此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区别于一般表面活性剂的精细化学品,一般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高于103~106的表面活性剂,使用时可以形成尺度在10~1000 nm区间的介观相区,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使用条件不同,介观相区可以形成球状、柱状、层状、囊泡、胶束等有序结构[1-3]。
聚氨酯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聚氨酯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聚氨酯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材料。
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材料特性,广泛应用于鞋材、汽车、建筑、电气、医疗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聚氨酯材料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聚氨酯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聚氨酯是通过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合成而成的高聚物。
它的结构特点是由于醇基与异氰酸酯基的反应形成尿素键结构、酯键结构、芳香环结构或环氧结构等多种结构单元基团,因此可以制备出多样化形态的聚氨酯材料,如硬质泡沫、软质泡沫、弹性体、涂料、胶粘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
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材料特性,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耐酸碱腐蚀性能好,同时也具备优异的阻燃性、绝缘性、耐疲劳性等特点。
因此,近年来聚氨酯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材料特性展开。
研究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工艺涉及到配方设计、反应条件、传质和流变学等方面。
其中,配方设计是关键的方法,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制备工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例如,采用新的多官能团多醇设计合成聚氨酯,可以得到具有高分子化程度、高交联程度的硬质泡沫材料;改善反应控制,可以控制聚氨酯的聚合速率和反应时间,使聚氨酯材料得到优化。
在传质和流变学方面,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等首尾相连的方法可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低碳环保问题,实现高效和可持续。
二、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聚氨酯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气、医疗等行业中。
聚氨酯建筑保温材料是传统保温材料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重量轻、隔热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房屋保温材料中。
聚氨酯填充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作为一个结构材料可以用于汽车的制造、电子设备和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制造。
在工业领域,聚氨酯应用广泛,例如钢板、铝板或塑料板的保温、隔热、纵向及横向联系可以用聚氨酯型材加以实现。
抗菌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活性氧或 自由基 ,它们具有很强 的还原 能力,从而使有
害细菌 分解 ,得 以杀灭 。虽然银等 金属本身有抗菌能 力, 但是他们单独 的金属盐类不稳 定或很容易溶解,因 而 人们通过离子交换 、溶胶 、凝 胶、玻璃化等方法将其 固定在不 同的载体上 。常用 的金属离子载体有沸石 、磷 酸盐 、二氧化 硅胶 体和银 活性 炭等 。 2 12 纳米无机抗菌剂 .. 纳米无机抗菌材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本身具有抗菌 活性 的金属氧化物如 T 0和 Z 0 i n ;二是 以银锌复合物为主 抗菌体 ,以超细 S 0 和 T 0 等为载体 的抗菌性沸石。 i i 纳米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主要分为光催化杀菌机理 和接触 反应机理 [, 7 与传统 的金属离子抗菌剂抗菌机理相 I 类似。 同的是利用 了纳米技术, 不 材料在抗菌过程 中由于 具备强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的影 响, 使之与微生物接触 更加密切 、 反应更加活泼 , 抗菌性能有极大改善 。 将纳米 技术应用在抗菌材料上, 使得材料的抗菌性能有 了质 的提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P 术 ・ 菌 聚 氨 U技 抗
对伤寒菌 的 M C见表一 。 I
离子的抗菌 除臭效果 把无机抗菌剂加入到聚氨酯是 目前制备抗菌聚氨酯最
M C (o / ) I/ m lL
6 ’O l 0
库仑 引力 ,使二者牢 固吸附 ,A 穿透 细胞壁进入细 胞 g 内,破坏细胞合成 酶的活 性,细胞丧失分裂增殖 能力而 死亡。A 也能破坏微 生物 电子传输系统,呼吸系统 ,物 质传递系统b。 ]另有报道指出银 的杀菌机理是活性氧抗菌 机理 ,即在 光的作用下 ,抗菌剂和空气或 水作用 ,生成
敷 料 ,抗 菌 效 果好 。
c2 o
表面活性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表面活性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表面活性剂概况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结构为两亲性结构(亲水基亲水、疏水基亲油)的一类化合物,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
表面活性剂上游主要为石油衍生物和天然油脂衍生物,由于表面活性剂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较高,因此表面活性剂价格的波动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关系密切。
表面活性剂行业下游应用非常广泛,被誉为“工业味精”,品种多达数千种,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水处理、玻纤、涂料、建筑、油漆、日化、油墨、电子、农药、纺织、印染、化纤、皮革、汽车工业、航天航空等。
按照化学结构进行分类,表面活性剂一般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进一步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二、现状2018年全球表面活性剂消费量超过1680万吨,市场价值392亿美元。
预计未来5年,全球表面活性剂市场将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1910万吨。
增长将主要由亚洲市场推动,中国将继续保持每年 4.1%的增长率,印度和越南等新兴市场增速较快。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市场的年增长率将在 1.2%-1.6%之间。
2018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消耗量占比约50%,在家用洗涤剂领域应用较广。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消耗量占比约39%,发展态势良好,未来增速有望超越行业。
据调查数据显示,家用洗涤剂仍然是表面活性剂最重要的应用领域,约占全球主要消费区域的43%,在未来五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
个人护理应用仍然是表面活性剂消费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0%,但预计在预测期内增长率将高于平均3.1%。
其他主要下游还包括工业与公共清洗、食品加工等领域。
不含聚醚大单体,2018年国内表面活性剂产品合计产出243.22万吨,销量合计242.11万吨,2013年以来平稳增长。
国内表面活性剂分类与国际结构类似。
其中阴离子产销量为120.31万吨和120.71万吨,非离子(含聚醚及减水剂大单体)产销量分别为210.23万吨和207.67万吨,阳离子产品产销量分别为7.91万吨和7.98万吨,其他及两性离子产品产销量分别为11.73万吨和11.32万吨。
聚氨酯防水透气涂层织物的进展
聚氨酯防水透气涂层织物的进展关键词:涂层整理聚氨酯防水透气整理1前言新型纺织品向人们提供各种优异的服用功能,防水透气织物就是其中之一.防水透气织物也叫防水透湿织物,国外又称“可呼吸织物”.消费者可以指望穿在身上的外衣,既能防雨防凤,又能排汗、透气、穿着舒适.这类织物从根本意义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雨衣”.实际上,有些品种巳经开始受到时装界的青睐[5].其主要特征是能够较快地将人体形成的汗液、汗汽蒸发排出,避免在衣服内凝结,保持服用者干爽、温暖的感觉.国外有人曾对获得了人在运动时的大致出汗量作了研究.服装透气性低于人体出汗量时,人就有闷热感.因此,透气性大小是衡量织物服用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运动服.防水透气织物首先被开发用在军服、防护服的生产,现在巳广泛用于运动服、旅行包、帐篷等的制造.国际市场上对这类面料的需求逐年增加,1996年产量巳达6700万平方米[1],国内这类产品也正在开发中.1.1 高密度织物采用超细纤维(细度小于1dtex)紧密织造,使纱线间隙小到不允许水滴通过,有些纱线,遇水膨胀,间隙会变得更小.然而对于直径仅为万分之四微米的水蒸汽分子,通道却是足够宽敞了,从而达到防水透气的目的.1.2 簿膜层压此工艺是将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薄膜,通常是微孔簿膜,采用特殊的粘合剂,层压或粘接到各类织物上,获得防水透气的效果[3]。
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复合织物即属此类,笔者也研究开发成功。
1.3 织物涂层将被加工的织物,用直接或转移涂层工艺涂布,涂层封闭织物表面孔隙,获得防水性。
其透气性,则是通过成形过程中在涂层内部形成的大量微孔,或亲水性“分子梯级通道”而获得[2].上述方法都巳得到应用。
但加工成本都较高,性能也有待不断改善。
80年代后期,采用聚氨酯材料(PU)制成的涂层或薄膜的研究异常活跃,新工艺、新品种不断面世,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采用聚氨酯防水透气材料,除可获得满意的防水透气性外,其优异的弹性、耐寒性以及滑润的手感,特别是相对低的加工成本,深受消费者和生产厂家的青睐,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国外已有十几个品牌。
【精品】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类生产活动,多种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表面活性剂科学不断发展,迄今方兴未艾,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分子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的功能型表面活型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关系,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单位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一般常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而讲的,通常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且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像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性质,广泛应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黏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
因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在水中电离后亲水基所带电荷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如阴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甲基)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缩合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缩合烷基苯醚硫酸酯等。
两性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丙烯酸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丙烯酸-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两性聚丙烯酰胺等。
非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类共聚物等。
阳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烯烃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亚乙基多胺与表氯醇共聚季铵盐、淀粉或纤维素高取代度季铵盐、多聚季铵盐、聚多羧基季铵盐等.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类生产活动,多种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表面活性剂科学不断发展,迄今方兴未艾,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分子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的功能型表面活型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关系,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单位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一般常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而讲的,通常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且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像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性质,广泛应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黏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
因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在水中电离后亲水基所带电荷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如阴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甲基)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缩合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缩合烷基苯醚硫酸酯等。
两性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丙烯酸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丙烯酸-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两性聚丙烯酰胺等。
非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类共聚物等。
阳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烯烃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亚乙基多胺与表氯醇共聚季铵盐、淀粉或纤维素高取代度季铵盐、多聚季铵盐、聚多羧基季铵盐等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世界聚氨酯市场分析和进展
美 国环保局 申请获得新化学物质认可 ,以便列入
有 毒 物质 控 制 法 案 ( S A)目录 。在 美 国吉斯 玛 TC 的 商 业化 装 置 将 于 20 02年 中期 启 动 。 近 年 来 世界 液 晶聚 氨 酯 研 究 比较 活 跃 ,主 要 集 中 于原 料 的 选 择 、 工艺 路 线 的优 化 及 物 性 改善
美 己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还开发了一项技术 ,可
将 环 戊 烷 发 泡 的 硬 泡 聚 氨 酯 的 绝 热 性 能 提 高 1%。 另外 , 一般 硬 泡 聚 氨 酯 长 期 使 用 的温 度 最 0 高 为 10 50,而 l s gm 公 司开 发 的一 种 聚 异氰  ̄ t ta . o h 脲 酸 酯 硬泡 塑 料 ,其 短期 使 用温 度 可 达 51 0 3,国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宇航部门正在用其作宇宙飞船燃料贮罐绝热应 用试验。美 国霍尼威尔 ( o ew l H ny e )性 能聚合物 1
和 化 学 品 公 司开 发 了用 于硬 泡 聚 氨酯 塑料 的 第三 代 发 泡 剂 HF 一4 f,可 应用 于聚 氨 酯 绝 热泡 沫 、 C2 5a 喷 涂 泡沫 等 ,具 有 不损 耗 大 气 层臭 氧 的优 点 。现 己进 行 半商 业化 的 大规 模 生产 。0 1 1 20 年 1月提 交
1. 7 %,工 业 绝 热 设 备 占 96 ,包装 和 运 输 业 分 6 . %
( o -cmi )和美 国威特科公司 ( . t ) G l Sh d d t CKWio c 的表面活性剂产品均适用于液态二氧化碳发泡制 软泡聚氨酯产 品。 试验结果表 明, 以环戊烷/ 异戊
烷 混 合 物 ( 量 比 为 8 :2 )发 泡 生成 的硬 泡聚 质 0 0 氨 酯 制 品的性 能较 好 。 目前 环 戊 烷类 发 泡 剂在 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张晶1,王香梅2(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山西太原,030051)摘要:Bola型表面活性剂是以一根疏水链连接两个亲水基团构成的两亲化合物。
介绍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与性能,概述了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的优点及其在体相中形成的囊泡的特征。
重点介绍了各种类型的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及用途。
最后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囊泡;合成中图分类号:TQ072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Bolaform SurfactantZhang Jing1,Wang Xiang-mei2(chemistry of science colleg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030051)Abstract:Bolaform surfactant is a hydrophobic segment which connected two hydrophilic segments. Intoduce bolaform surfactant molecule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ola type surfactant and classic surfactant and the vesicles insolutions are outlined. With a detailed recommend the major synthetize and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bolaform surfaetants is prospected.Key words:bolaform surfactants;vesica;synthesis1引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目前一般认为只要在较低浓度下能显著改变表(界)面性质或与有与此相关的性质的物质都可以划归表面活性剂范畴。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里和界面上能够自行结合形成有序的组合体,从而在润湿、铺展、起泡、乳化、分散、洗涤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属功能高分子,可分为无规型、嵌段型和接枝型等几种分子构型。
其中嵌段型和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结构,在表面活性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能。
随着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信息材料以及许多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一种新型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对于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一个亲水基和一个亲油基分别位于分子的两端不同,bola型表面活性剂是由两个极性头基用一根或多根疏水链连接键合起来的化合物[1],它因形似南美土著人的一种武器bola(一根绳子的两端各连接一个球)而得名,最简单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示意图(两端为亲水极性基团;中间为疏水链)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应用性能。
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是由一个疏水链和一个亲水的极性头基组成,改变和提高其表面活性的方法局限于加长疏水链或几种表面活性剂复合使用;而bola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自身的结构即可轻易改变其表面活性,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型表面活性剂。
1951年,Fuoss和Edelson把疏水链两端各连接一个离子基团的分子称为bola型电解质(bolaform electrolyte,简写为“bolyte”或“bolion”)[2]。
上世纪70年代末,对此化合物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到1979年,Kunitake 首次得到了由bola化合物聚集形成的单层类脂膜对于其中疏水链较长的bola型化合物。
德国的Fuhrhop[3]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使用了bola两亲化合物(bola-amphiphile)这一名词,并且在2004年发表了长达37页的有关这一方面的综述[4]。
另外Zana、Menger、Mitsutoshi、Masuda等和其他许多化学家[5]也就bola型表面活性剂发表了大量论文,申请了许多专利。
由上世纪80年代开始,bola化合物形成的单分子膜的优异热稳定性被发现,由此掀起了bola化合物研究的热潮,持续至今。
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情况,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2基本性质Bola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这样几个优点:当疏水链段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在气液界面形成单层类脂膜(MLM),进而形成单分子层囊泡(在水相中形成有序分子聚集体);临界溶解温度较低,在常温下溶解性较好;临界胶束浓度(CMC)一般高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水相中形成的聚集体数目较小,并且可以形成球形、棒状和盘状等多种形态的聚集态胶束。
bola化合物溶液的表面张力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降低水表面张力能力不是很强。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在疏水基相同、多一个的情况下,bola化合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高于前者[6]。
这是由于bola型化合物具有两个亲水基团,分子在溶液表面采取倒U型构象,即两个亲水基伸向水中,中间弯曲的疏水链伸向气相。
Bola化合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表面张力——浓度曲线往往有两个拐点,在溶液浓度大于第二转折点以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保持恒定。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现象[7-13],但是直到近10年间,这一现象才得到比较清楚的解释。
Bola型分子在水相中可以形成单分子层囊泡与单头基两亲分子形成的囊泡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由于MLM是由一层分子形成因此其囊泡较薄厚度在1.5-2.0 nm之间而BLM 膜厚度在3.0-4.0 nm电导率较低(约10-8 Ω-1cm-1)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单分子膜构型受膜曲率影响较大。
采用不同结构、功能的bola化合物,可以得到形态、功能各异的MLM膜和囊泡。
例如,若所用bola化合物两端的两个亲水基是不同的,就可以得到不对称的单分子层囊泡:通常,较大的极性头处于囊泡的外表面,较小的极性头处于囊泡的内表面。
利用特殊的极性基团,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MLM膜,如氧化还原活性的膜等[14]。
此外,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bola两亲化合物,以获得具有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人工单层膜,也一直是bola两亲化合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5-17]。
Bola两亲化合物也可以参加到通常的双分子层膜BLM中,并对其稳定性性产生影响[18-22]有的bola两亲化合物在膜中还可以起到在膜内外传递电子或输送离子的作用[23-26]。
因此,bola化合物与普通的BLM膜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
3 bola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3.1 离子型bola表面活性剂3.1.1阳离子型bola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bola表面活性剂是其分子溶于水中发生电离后与亲油基相连的亲水基带阳电荷的一种bola型表面活性剂。
这种表面活性剂通常用作织物柔软剂、油漆油墨印刷助剂、抗静电剂、杀菌剂、沥青乳化剂。
因为一般基质的表面带有负离子,当带正电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基质接触时就会与其表面的污物结合,而不去溶解污物所以一般不做洗涤。
刘萍萍以1,10-癸二醇、环氧氯丙烷(ECH)为原料反应得到l,10-癸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以此为原料与三甲胺盐酸盐反应得到一种bola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CPS.经试验证明这种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在阳离子染料染腈纶中具有较好的缓染性。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CH2CHO CH2Cl+HO(CH2)10OH2NaOH+2CH2CHO CH2O(CH2)10OCH2CH CH2O+2NaCl2H2O+CH 2CH OCH 2O(CH 2)10OCH 2CH CH 2O +2(CH 3)NHClH 3C N CH 2CHCH 2O(CH 2)10CH 2CHCH 2CH 3CH 3OH OHNCH 3CH 3CH 32ClDCPS 的合成方法 清华大学的张希等[27]以联苯二酚和11-溴代十一酸为原料合成了阳离子型bola 表面活性剂BP-10,如图所示Br (CH 2)10+SOCl 2DMF THF Br (CH 2)10COCl 2COOH (C 2H 5)3NTHFOH HO O HO C O(CH 2)10BrO OC O (CH 2)10N C O(H 2C)10N Br Br CHCl 3N 2BP-10的合成 该小组在合成BP-10以后,又围绕这一合成路线进行了关于超分子自组装和聚合物薄膜的进一步探索,合成了一系列含联苯或偶氮苯介晶基团的阳离子bola 型表面活性剂,如下图: N C 2H 5C 2H 5C 2H 5C 6H 12oN N O C 12H 25BrC 12AzoC 6N +NC 11H 22O C ON N C O O C 11H 22N BrBrazo-11带有介晶基团的阳离子型bola 两亲分子 Sano [28]等以富勒烯为主体设计合成了一种阳离子bola 型表面活性剂。
它是采用可提供亲水极性头基的11-溴代十一酸与富勒烯反应,合成了两端含有铵离子的bola 型富勒烯C 60。
利用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散射法,对其在水中的自组装特性,分别进行观察分析后得出:该具有介晶尺度的结构是自相似的,且分形维数D=1.4。
3.1.2阴离子离子型bola 表面活性剂阴离子离子型bola 表面活性剂是在水中电离后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带负电荷的一种bola 表面活性剂。
因为其具有较好的去污、发泡、分散、乳化、润湿等特性,所以广泛用作洗涤剂、起泡剂、润湿剂、乳化剂和分散剂。
不可于阳离子类的表面活性剂一起使用,否则易在水溶液中生成沉淀而失去效力。
柴月娥等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先由相对分子量4000的聚乙二醇PEG4000与2一溴丙酰溴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引发剂Br-PEG-Br ,然后在CuCl/2,2联吡啶催化体系下引发苯乙烯(St)单体合成ABA 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S-PEG-PS)。
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S-PEG-PS 对炭黑在水中的分散性能。
具体合成路线如下:HO CH 2CH 2O CH 2CH 2OH m +BrCCHBr O CH 3CH 2Cl 2 , DMPATEA BrCH CH 3CO O CH 2CH 2O CH 2CH 2OC CHBr O CH 3n CuCl,bipySt,110℃ClCH H 2C CH CH 2C CH 3CH 2m O O CH 2CH 2O CH 2CH 2O C O CH CH 3CH 2CH CH 2m CHCl蒋惠亮等[29]用聚丙二醇 PPG 为原料,经氯磺酸磺化,再用氢氧化钠中和得到了一种Bola 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丙二醇二硫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