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手术切口分类 (2)

手术切口分类 (2)

手术切口分类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Ⅱ、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标准操作规程

Ⅱ、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标准操作规程
2.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使用 抗菌药物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依据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2015版)
失血量>1500 ml.
染艰难梭菌的风险。
3.术后用药时限: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 4.术中追加时机可结合药物半衰等
时,Ⅲ类切☐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 措施提高术中追加依从性。
时。
留置引流管时,延长术后用药时间。
不推荐的措施 切口局部涂抹抗菌药物。 在关闭切☐前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 术区。
注意事项
1.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 用氨基糖甙类等。
措施类别
关键控制点
说明
给药方案
1. 术前: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
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氟喹诺酮 1.一般给予一次标准剂量即可达到
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预防目的。
1~2小时开始给药。
2.给药间隔应从术前给药时间算,
而不是手术开始时间。
2.术中追加指征: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 3.延长用药会增加细菌耐药性和感
胃、十二指肠、 球菌属、☐咽部厌
小肠手术
氧菌(如消化链球
菌)。
第一、第二代头 孢菌素。
第一、第二代头 孢菌素。
第一、第二代头 孢菌素或头霉素 类。
如复杂性鼻中隔鼻成形术.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 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 苷类+甲硝唑。
结肠手术,直肠 手术,阑尾手术, 肝、胆及胰腺 手术
1.“±”是指两种药物可联合应用, 或可不联合应用(下同)。
2.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 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 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下同)。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 用给药方案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 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3.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 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 物 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 郭德芳 2018.5.16
一、目的
•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 染。 • 文件依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2.《普通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 则》 3.《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 ,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择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 氧菌的抗菌药物。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 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 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细则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细则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细则在围手术期,正确、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为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等法规文件,制定本点评细则。

一、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人工血管移植术、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清洁)切口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手术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

Ⅳ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手术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医院要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的Ⅰ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情况下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超过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3、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标准(试行)一、手术切口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

但无明显污染。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尿道、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会阴侧切、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也属于Ⅲ类。

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如无感染,属于Ⅱ类,有感染存在的,属于Ⅲ类。

脑外科闭合伤,若血肿局限在硬膜外、头皮完好,属于Ⅰ类,血肿在硬膜下,存在脑脊液漏,属于Ⅱ类。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着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切口分级是指将人体手术切口按照感染程度和愈合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医生和护士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监测切口的愈合过程。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切口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切口分级类别和分级标准:
1. 切口分级类别
-Ⅰ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无感染迹象,切口愈合良好。

-Ⅱ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轻微感染迹象,如少量渗血、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明显红肿、有脓液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有明显感染迹象,如大量渗血、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等,但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手术切口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2. 切口分级标准
-Ⅰ类切口:无感染迹象,切口表面干净,无渗出物,无脓肿,无红肿。

-Ⅱ类切口:轻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少量渗出物,轻度红肿,无脓肿,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Ⅲ类切口:中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明显渗出物,明显红肿、有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Ⅳ类切口:重度感染迹象,切口表面有大量渗出物,严重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情况尚可。

-Ⅴ类切口:切口周围有大面积红肿、有大量脓液、切口愈合不良,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切口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医院而有所不同,具体分级标准应以当地的标准为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 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 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如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 物 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 郭德芳 2018.5.16
一、目的
•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 染。 • 文件依据:
三、内容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 (四)考核指标 (五)考核方法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 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2.《普通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 则》 3.《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
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 术部位感染的病例(Ⅰ、Ⅱ、Ⅲ、Ⅳ类) 2.特别是I类切口手术和重点手术(《二甲标准》第 7章第3节第(6)条适用的手术与操作)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 用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 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 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胃肠肿瘤患者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胃肠肿瘤患者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胃肠肿瘤患者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李海茹【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1(14)30【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以便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36例胃肠肿瘤行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情况;记录患者单一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并比较胃癌和肠癌患者围术期抗菌用药不合理发生率;记录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用药疗程不合理情况。

结果136例患者中,采用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抗菌治疗,其中单一用药79例;联合奥硝唑用药57例,包括头孢唑林联合奥硝唑用药15例,头孢地嗪联合奥硝唑用药4例,头孢美唑联合奥硝唑用药9例,头孢西丁联合奥硝唑用药29例,联合用药率为41.91%。

所有患者中,单一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为3.80%(3/79),联合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为91.23%(52/57)。

此外,肠癌患者围术期抗菌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为高于胃癌(P<0.05)。

用药时机不合理14例,不合理发生率为10.29%;用药疗程不合理109例,用药疗程不合理发生率为80.15%。

结论胃肠肿瘤患者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欠妥,尤其是在联合用药、用药疗程上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页数】3页(P177-178)【作者】李海茹【作者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调查以及合理性分析2.367例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观察3.北京市大兴区某三级医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4.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5.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持续质量改进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切口分级及切口愈合等级基本知识

切口分级及切口愈合等级基本知识

切口分级及切口愈合等级基本知识(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切口分级及切口愈合等级基本知识一、切口等级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一) 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的手术以及经皮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各类血管造影、栓塞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以及各类穿刺术,如腰椎穿刺术、淋巴活检等。

(二)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新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三)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四)Ⅲ类切口(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切口愈合类别:(一)甲类:切口愈合良好。

(二)乙类:切口愈合欠佳。

(三)丙类:切口化脓。

(四)其他:指出院时切口未达到拆线时间,切口未拆线或无需拆线,愈合情况尚未明确的状态。

三、切口等级和愈合类别按以下要求填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分析 该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主要选用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和硝基 咪唑类作为预防用药。主要选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甲硝唑等,基 本符合(原则)和38号文件规定的要求,主要以第一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为主,妇科手术主要选用头霉素类为主。目前我院在选药品种超出相 关管理规定方面占不合理用药类型的46.88%,仍存在选用注射用哌 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甲肟和左氧氟沙星作为预防用药的不合理 现象。选择抗菌药物要根据手术种类,广泛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诱 导细菌耐药菌性的产生,增加用药风险。调查发现,我院产科的剖宫 产术基本按照(38号文件)规定选用头孢唑林预防围术期感染,但也有 部分病例未应用抗菌药物,且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这与医院严格的感 染控制措施和医务人员良好的无菌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用药给药剂量分析 研究表明,临床医师通常采用药品说明书治疗严 重感染的剂量给药作为预防用药剂量,导致预防给药 时单次给药剂量偏大。给予的预防用药日剂量过高, 不但导致短时间内血药浓度偏高而增加药品毒性和不 良反应发生的机会,更可能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和术 后感染的发生率,造成患者经济和医疗负担加重。调 查发现,单次给药剂量偏大主要表现在骨科开放性手 术,预防性应用头孢呋辛钠3g/次,不符合原则和38号 文件的要求和规定,头孢呋辛属于时间依赖性杀菌剂, 单次给予大剂量与给予正常剂量相比在降低术后感染 发生率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反而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 用。

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相关费用比较分析 与未用药组相比,用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 总费用“检查费、手术治疗费、西药总费用、 抗菌药物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大于未用药组。两 组比较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 提示,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Ⅱ类切 口手术患者所需付出的各项医疗费用均大于未 预防用药患者。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利于 减轻患者所付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医疗费用。见 表5
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 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前卫生部尚未对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 防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检查和整治。 各个医疗机构对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不够“普遍存在抗菌药物 品种选择不合理和长疗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 现象。而正确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术 后感染的机率“使Ⅱ类手术患者获得最佳的手 术治疗效果。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围手 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 相关药品说明书评价Ⅱ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 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 采用excel统计分析,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 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 用x2检验“均以P<0.时机分析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要求,住院患者手 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剖宫产手术除外).(指 南)指出,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 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 有效浓度(>MIC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研究表明, 术前预防用药的时间过早,并不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术后给药 则错过最佳的预防时间,预防效果不佳。189例Ⅱ类切口手术术前给 药时机不适宜的病例共20例,占不合理用药类型例数的31.25%,主要 表现为术前>2h给药或术后预防用药,提示部分临床医师尚未掌握Ⅱ类 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尚有待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相关知识的规范培训。

联合用药情况分析 指南指出,预防外科手术感染一般选用一种抗菌 药物即能达到目的,涉及下消化道、阴道及口咽部黏 膜的手术可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本次调查中,仍有 25%的病例无指征联合用药,多集中在妇科和胃肠外 科,主要表现为是头孢西丁钠联合甲硝唑预防用药。 头孢西丁是头霉素类,其抗菌谱及抗菌作用类似于第 2代头孢菌素具有抗厌氧菌作用,故作为预防性用药 时不需联用抗厌氧菌药,头孢西丁与甲硝唑联用预防 感染,属于重复用药,不但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 医疗负担,更增加了二重感染的风险。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用药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主要选用头孢 菌素类、头霉素类和硝基 咪 唑 类 作 为 预 防 用 药,分 别 占 选 用 例 数 的 75.83%,11.37%和9.48%,主要包括头孢唑林 和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甲硝唑等。结果提示, 该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主要选用1代或2代头 孢菌素和甲硝唑作为预防用药,基本符合38号 文件规定的要求。


相关医疗费用比较分析 抽样调查的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中,用药组的人均住院总费用、西 药总费用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0882±7397.92元,463.29±1552.84元, 和8.97±7.52天,远远大于未用 药 组 的 2652.89±419.09 元,319.29±90.12元,2.06±0.95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提示行Ⅱ类切口手术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需要付出的 医疗费用远远大于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这可能与未用药组主要为 妇产科的会阴侧切缝合术、裂伤缝合术、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和 骨科的韧带修补术、残端皮肤修整术、皮肤组织清创术、股骨开窗引 流术等较普通手术有关,也与用药组主要为手术级别较高、手术风险 较大等复杂疑难手术有关。此外,也不排除与用药组存在过度用药治 疗和随之因住院时间延长产生的医疗费用有关"

预防用药疗程分析 (原则)规定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疗程为24h(必 要时可延长至48h。研究表明,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疗 程小于48h与超过48h比较,两者术后感染率并无显著差 异.调查发现,用药组患者预防用药疗程过长(预防用药 >48h)占不合理用药类型的93.75%, 抗菌药物平均用药 疗程为3.08±2.67天,最长达16天,三甲医院开展的Ⅱ 类切口手术复杂疑难程度有关,但也说明三甲医院的临 床医师尚未熟悉掌握Ⅱ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存在 过度用药等严重不合理用药问题,不但加重患者经济负 担,而且增加了二重感染的风险。预防用药疗程过长已 成为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最主要的不 合理表现和最突出问题。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 用药组189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不合理预 防应用抗菌药物共64例,占用药组的33.86%。不合 理应用抗菌药物类型主要表现为预防用药疗程过长、 选药品种不当、术前给药时机不适宜、给药剂量偏大 和无指征联合用药等。结果提示,Ⅱ类切口手术围术 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总体规范性不足,预防用药疗程 过长和选药品种超出相关管理规定是Ⅱ类切口手术围 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最主要的不合理表现。见表4


开展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 用调查研究“对提高医务人员对Ⅱ类切口手术 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国家开 展针对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进行专项整治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大 的实际意义。 某院2103年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 应用抗菌药物有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评价 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经济效益” 以促进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40份样本病例中,用药组189例,未用 药组51例,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78.75%用 药组单联用药和二联用药病例数分别为174例 和15例,无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病例;用药组 患者抗菌药物用药疗程为3.08±2.67天,用药 组和未用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级别、 风险分级和切口愈合级别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随机抽取医院2013年每月11-20日出院的Ⅱ类切 口手术患者病例各20份,排除术前伴有感染诊断或住 院期间伴有感染症状的患者病例,共240份。 回顾性调查,调查和统计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 出院科室和住院天数、手术信息(手术名称、手术级 别、手术风险分级及切口愈合情况)等;抗菌药物应 用情况(选药品种、给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 和联合用药等)和住院相关费用等信息。并对240份 病例进行分组,分为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用药组) 和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未用药组),比较分析两 组患者相关费用的差异性。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分析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预防术后切 口感染、部位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的全身性感染。研 究表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Ⅱ类切口手术患 者术后感染的几率有一定的作用,根据(原则)和(38号 文件) Ⅱ类切口手术有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笔者调查的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率为78.75%,21.25%患者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虽 然21.25%患者围术期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能会 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不符合(原则)的要求。但Ⅱ类 切口手术患者可根据手术相关风险评估和患者病情实 际情况选择性和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以尝试控制 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在未能够按照原则和38号文件的要求和规定正确 选择预防用药品种,也未能正确把握预防用药疗程!存 在较普遍的过度用药情况,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和经济 负担沉重。预防用药疗程过长已成为Ⅱ类切口手术围 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最主要的不合理表现和最突出 的问题。按照原则要求,对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前 0.5-2h内预防给药,术后48h之内停药是科学合理的。 总之,严格遵照原则和38号文件的要求和规定,减少 或规范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时间,不但可以减少因抗 菌药物过度使用而增加的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风险,更 有利于降低患者因用药时间过长和住院时间延长而增 加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