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书刻苦勤奋。
返回
快乐课堂:
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
上节回宵节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八
说一说: 甘谷的端午有什么特色
端午风俗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读文本 ——
2.这些习俗的介绍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脱口而出
直率朴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 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请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1.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 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3.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 鸭蛋呢! 4.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 的秀气。
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2.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3.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 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读文本 ——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端午风俗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这和其它地 方一样的
不一样的较 为独特的
那些风俗是略写,那 些是详写?
1、系百索子
2.做香角子
3.
贴 五 毒 , 贴 符
4、喝雄黄酒,画“王”字
读文本 —— 思考:
家乡的鸭蛋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了关于《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祝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更好,祝大家学习进步!亦雅亦俗汪曾祺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方法】总体: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一)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要求,传记的阅读要注意:1.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二)、重点阅读方法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

这就要求阅读者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

要做到这些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散文篇)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散文篇)

八下期末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明白纸课前“开心果”——考试的十种“死法”: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现代文阅读:章——段——句——词第二篇散文阅读的技巧第一件事:完成※问“章”※命题规律:1.注音、汉字 2.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3.景物描写的作用 4.赏析:圈点批注句子、词语5.写作手法技巧的分析6.补写、扩写句子,运用联想和修辞。

19.文章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说“低微的动物总是倔强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麻雀的“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3分)答:不畏寒冷,为沉寂的世界平添了灵性;奔波劳飞,与世无争;桀骜不驯,不可侵犯(骨气像山,似铁;不为小恩小惠所折服的钢筋脊梁);执著坚韧。

〘考点及思路解析〙这个问题从“篇章”上设问。

虽然题干上问的是“第②自然段”但这个段落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因此要逐段阅读,从分说“倔强”的段落中寻找解说”麻雀倔强”的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回答问题。

20.文章赞美的是麻雀,但作者为什么还多次写了燕子和八哥?(4分)答:对比(衬托),用燕子的“高贵”、八哥的“人云亦云”,突出了麻雀虽低微但倔强,进而突出了像麻雀一样普通平凡的人品格的伟岸。

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突出麻雀的倔强1分,普通人品格伟岸1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及思路解析〙本题在考察表现手法“衬托”。

这是我们在课文《爱莲说》里学到的手法。

曾在期中检测《亦俗亦雅汪曾祺》第22题,文章第②段写到了袁枚,第⑥段写到了苏轼、辛弃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试卷讲评里,我们重点讲解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突出的是比较双方的不同,二者均为无主次之分。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石家庄二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自主测试高一语文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6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蒋慧明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

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

”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

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

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

“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

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

事实上,很多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

另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

江西省南昌2022高三第四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语言文明的说法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概念和命题提炼出来进行推广,却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语言生活治理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才出现的。

一提到“语言文明”,大多数人想到的言辞礼貌,不说粗话脏话,或表达形式符合通用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语言不文明”现象,如考察动画片中存在的语言粗俗问题、公共空间存在的语言粗鄙化现象等等。

此类研究确实是语言文明的一部分,但似乎还只是涉及语言文明概念的表层,准确地说,是对“文明语言”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认识语言文明,应该将这一概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个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个体在言语行为上注重礼貌形式,避免语言暴力,这一层次属于语用范畴;第二是言语社区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群体倾向于使用普遍认同的典雅文体,这一层次属于语体范畴;第三是文化共同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特定文化共同体有意识地通过母语来提出本土概念术语、建构知识体系和保存文明成果。

从文化视角看待语言文明,实际上是考察语言在文明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

文明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能够及时反映文明进步。

提出本土术语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建构文明的主要形式。

语言学家李宇明指出:“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为英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了大贡献,但是并没有为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同样的贡献,当前应该增加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中文首发制度是中国科研成果中文化的必由之路。

”概念和术语是思考的基本单位,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的基础成分。

在知识供给中,本土术语的创新通常标志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语言建构文明的一种方式是利用母语生成大量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术语,在文化共同体中广泛传播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文明体质中的“钙质”。

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概念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文的表达能力,但泥沙俱下带来了“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的问题,食洋不化更导致了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的问题。

5.葡萄月令解析

5.葡萄月令解析

﹒﹒﹒﹒
韵。 (
)
答案:×。理由:“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琳琅”指 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语境中侧重指各种美好的东西 (这里是缆船石)很多,应用“琳琅满目”。
5.不论是套头还是开襟毛衫,都能彰显出女艺人的慵懒特质, 带着一抹性感妩媚的气味。 ( )
﹒﹒
答案:√。理由:“慵懒”指懒惰,懒散,懒洋洋的样子。符 合语境。
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 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
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
到普遍赞誉。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自选集》
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 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 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整理的京剧《沙家浜》深受观 众的喜爱。
3.作者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难道仅仅是想写
出葡萄一年的生长状况吗? 参考答案:作者以时间为序,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 况 ,也写出了人的劳动和作者对葡萄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 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表现了作者豁达开朗
的人生态度。
二、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1.赏析文中重要的句子。
三、词语辨用(判断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运用得是否正确。正 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金秋十月,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境内的桂花竞相绽放,社区、街道 处处弥漫着缕缕花香,怡人的桂花香味沁人心肺,带给人们美好的 生活感受。( )
﹒﹒﹒﹒
答案:√。理由:“沁人心肺”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
月份
栽种过程(人) 浇水 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④掐须、打条、喷药、浇 水、追肥 喷药、下果、装筐

《自然天成汪曾祺》阅读题及答案

《自然天成汪曾祺》阅读题及答案

《自然天成汪曾祺》阅读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压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蹙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乏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幺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汪曾祺《五味》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五味》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五味》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五味》原文及赏析【导语】:五味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五味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江苏省南京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A.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留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似乎是__________________,细致推敲,就会发觉未必周延。
C项,“不懈拼搏”与“为球迷们呈现出更加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语意上连接紧密,因此“多次荣获世界冠军”应放到句子最终。
D项,“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宾语残缺,应在最终加上“规定”;“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宾语残缺,应在最终加上“应用”。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鼠年将至,诚心祝福篮球队的同学们机智如米老鼠,英勇似小牛犊!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洁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练习及答案

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练习及答案

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练习及答案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练习及答案【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原文】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检测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检测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读书重要,但是,生活实践更重要,一个对身边事物毫不关心毫无兴趣的人,是难以成材的。

所以,我们应该像作家沈从文那样,既读一本小书,更读一本大书,捕捉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生命的本真和快乐。

水上的人和事,便也有水的柔情。

美字体赏美文养就胸中一段春赵凤贞沈从文一生很有戏剧性。

新中国成立前,他是蜚声文坛的作家、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作品及写作方式遭到全盘否定,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和批判对象。

然而,折戟沉沙后的沈从文并未因此颓废,转而把全部的热情和能量投入到“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在研究衣服、扇子和日常器物中独辟蹊径,将自己锤炼成为研究古文物的一代大家.很多人认为,沈从文跑到博物馆里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过是消磨时光罢了,殊不知,他是真的喜欢,且把它当成新的事业。

沈从文在馆里的地位十分低,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家里住房窄小得仅容下一张桌子,沈从文就和妻子轮流使用桌子;没有办公室,他就在午门城楼一条走廊的角落里,放上一张办公桌.除了在馆里鉴定、收藏文物之外,他还常常到午门楼展览会上当解说员。

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常会问:“这人是谁啊?懂得可真多!”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从文时,都很诧异。

相熟的朋友看着年过半百的沈从文,从堂堂大学教授到如今不起眼的讲解员,心下凄然。

倒是沈从文本人乐在其中,从未觉得跌份。

沈从文喜欢淘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见好东西,都会想办法买回来,自己垫钱也无所谓。

有时买回来馆里又不要,他就自己留下,看得时间长了,别人也分不清哪个是公家的,哪个是沈从文的,结果一并变成公家馆藏了,沈从文也不在意.历史博物馆在午门两廊布置过一个内部“反浪费展览”,展出的就是沈从文买来的“废品”。

譬如他从苏州花30元买来的明代白绵纸手抄兵事学著作、花4元钱买来的织有“河间府制造"等字样的宋代暗花绫子,主办者皆以“浪费”为名借以嘲讽。

没想到,沈从文不以为耻,反倒开心,他兴奋地带着各地来的同行参观、解说,那些领导看不上的“废品”,在他心里可是实实在在的珍宝啊。

2019-2020学年北京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5.葡萄月令

5.葡萄月令
葡萄月令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世纪绝唱——汪曾祺 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 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 了天下人干涸的心。……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 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 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3.作者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难道仅仅是想写 出葡萄一年的生长状况吗? 参考答案:作者以时间为序,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 况 ,也写出了人的劳动和作者对葡萄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 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表现了作者豁达开朗 的人生态度。
二、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1.赏析文中重要的句子。 (1)“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 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 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上架后的葡萄,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在地窖里藏了一个冬天的葡萄,苏醒后舒展、快活、 舒坦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铰链(jiǎo) ﹒ ﹒蒿草( hāo )
玛瑙﹒( nǎo ) ﹒缚着( fù )
铁﹒锹( qiāo ) ﹒泱泱( yānɡ )
﹒摽紧( biào ) 土﹒墩( dūn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劲 使劲( jìn ) 苍劲(jìnɡ)
扇面(shàn ) 扇
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 到普遍赞誉。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自选集》 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 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 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整理的京剧《沙家浜》深受观 众的喜爱。

河南省鹤壁市一高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河南省鹤壁市一高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河南省鹤壁市一高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

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
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

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

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

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

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

”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

……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

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

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

”“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

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
意。

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

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

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

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

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

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

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

“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

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

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

(6分)(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俗亦雅”,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

(8分)参考答案:
(1).B理解全面给3分,E ,理解准确,和主旨关系密切,给
2分,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给1分,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


(2).(6分)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

②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

③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

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

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

(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现实谈看法3分)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喜‘小菜’这样的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

(1分)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1分)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

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2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