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
水平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blood lipid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as well as changes in blood lipid level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8,40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B as acute hepatitis B group,44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s chronic hepatitis B group,and 35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cirrhosis as hepatitis B cirrhosis group were selected. Th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liver function and blood lipid level of patients.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ute hepatitis B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in ALT、AST、TBiL、DBiL (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ute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 in 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 (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 in ALT、AST、ALB、PT、PTA、INR (P0.05). The TG was higher in acute hepatitis B than that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HO was highe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than that in acute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 in HDL-C and LDL-C (P0.05).Conclusion The blood lipid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acute,chronic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 gradually decreased,mainly TG. The changes of blood lipids have related to liver function damage,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hepatitis B disease.
Key words:Acute hepatitis B;Chronic hepatitis B;Hepatitis B cirrhosis;Blood lipid levels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发国家。

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最主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1,2],约85%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携带HBV感染标志。

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 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说明HBsAg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发现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随着肝功能的损害加重,血脂水平可出现下降,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血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功能状况。

但关于急性乙型肝炎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继而进展为乙肝肝硬化的一系列连续病程中患者肝功能情况及血脂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及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急性乙型肝炎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41.02±16.87)岁。

慢性乙型肝炎组,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7.82±10.81)岁。

乙肝肝硬化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5~87岁,平均年龄(46.83±11.23)岁。

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急性乙型肝炎纳入标准①参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中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②既往无乙肝病史;③HBV感染在6个月以内;④临床上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和体征;⑤实验室检查外周血HBV感染在6个月以内,HBsAg(+),HBV-DNA (+),抗HBcAb-IgM(+),或肝穿结果提示急性乙型肝炎。

1.2.2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1年版)》;②乙型肝炎病史;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HBV感染超过6个月,HBsAg(+)、HBeAg(+),抗-HBe(-),HBV DNA(+),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1.2.3乙肝肝硬化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1年版)》;②组织学或临床提示存在肝硬化的证据;③病因学明确的HBV感染证据。

1.2.4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肺、肾等系统疾病、严重免疫系统疾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硬化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方法所有患者均禁食12 h后,采集外周静脉血20 ml,以4000 r/min的转速离心5~10min,所有标本均无溶血,乳糜血等现象。

采用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物化学仪器检测ALT、AST、TBil、DBil、ALB、CHO、TG、HDL-C、LDL-C等生化指标,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观察指标比较三组肝功能及血脂水平。

肝功能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50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40 U/L、总胆红素(TBiL)5~2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 μmol/L、白蛋白(ABL)40~55 g/L、凝血酶原时间(PT)9.9~1
2.80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80%~12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0~1.20。

血脂:总胆固醇(CHO)5.18 mmol/L、三酰甘油(TG)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1.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
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肝功能比较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血脂比较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組CHO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肝脏在脂肪的合成、储存以及代谢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参与脂蛋白代谢的酶和蛋白质。

患者体内各种脂蛋白的代谢正常与否和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当肝脏持续受到损害时,会严重影响患者体内脂类代谢过程,造成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水平异常,并且所出现的异常程度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报道,HBV感染后长期定植于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HBsAg,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发展至乙肝肝硬化阶段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的合成量减少,导致TC浓度下降,最终导致血脂偏低。

卢燕辉等研究发现,HBV感染者血脂水平偏低,并以LDL-C及其主要载脂蛋白ApoB的下降最明显,HBV感染可降低ApoB对HBV 复制的抑制作用,促进HBV的复制。

麦强才等研究发现,血清中TG、CHO水平会随着肝细胞受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

周婧研究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与
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肝脏受损伤的程度越重,患者血脂水平越低,说明肝脏受损害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可通过血脂水平作为判断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肝病情况及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HO 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随着乙型肝炎病程的不断进展,炎症程度逐渐降低,血脂水平逐渐下降,以TG 下降为主;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最高,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较差。

综上所述,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逐渐降低,以TG下降为主,与肝功能损伤有关,是评估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