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汇总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
常见实例
因素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温度
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光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的相互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实例蚂蚁群体噬菌体与细菌杂草和水稻猎豹和羚羊
——地衣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

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

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

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
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
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D
【解析】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
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
是一种保护色,属于防御行为,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D。

方法点播
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
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
谁影响了谁。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
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

2.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D.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答案】B
【解析】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是生物适应环境,ACD错误;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

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

故“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故选:B。

考向二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对照实验时应当注意()
A.所有条件都相同B.所有条件都不同
C.只有光这一个条件不同D.除光外其他条件都不同
【答案】C
【解析】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

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的数量、湿度等。

因此“设计对照实验时”,将鼠妇生活的环境分为明亮和阴暗两组。

故选:C
4
(一)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2)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

将10
(3)设计实验: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
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组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4)处理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_________,这是为了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是:鼠
妇在___________处的明显多于在__________处的。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和交流:
(5)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我想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这样更方便,你觉得合适吗?_________。

你觉得合适可以不答,不合适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实验所用鼠妇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对照实验
(4)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阴暗明亮
(5)不合适如果只用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6)放回适于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学习小组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因此将提出问题变成肯定或者否定的陈述句,即,作出假设: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

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

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

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计算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防止出现偶然因素。

实验结果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在明亮处的。

由此可见: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5)不合适,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

只用一只鼠妇不行。

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成后,我们小组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冬天,我们见不到青蛙、蛇等小动物,它们都冬眠了,这是由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4.荔枝不能在北方地区很好地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温度低B.北方降雨少
C.光照强度不够D.土壤酸碱度不适合5.下列哪项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
A.阳光
B.害虫
C.温度
D.水
6.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够破坏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7.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大树底下好乘凉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植物
B.动物
C.细菌、真菌
D.水分和阳光
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吗?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
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3)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__(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
高。

(5)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10.(2020•泰安)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在进化上一定比较高等
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C.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温室效应,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11.(2020•连云港)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12.(2020•齐齐哈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
13.(2020•德州)下列诗句或歌词中,能体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一项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14.(2020•沈阳)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C.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
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
1.【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

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

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2.【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B正确;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C正确;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 错误。

3.【答案】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B不符合题意;
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解: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

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因为在北方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阳光、温度、水等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故选B。

6.【答案】A
【解析】物对环境在适应的同时,又对环境有影响的作用,可以从蚯蚓的生活习性方面来解答。

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实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蚯蚓对环境有影响。

故选A。

7.【答案】D
【解析】北极熊白色的体毛与北极雪地的颜色一致,有利于保护自己,是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鱼的体型为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是鱼类对水生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牦牛的绒很保暖,是与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 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C符合题意。

9.【答案】(1)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
(2)海拔高度(变量)
(3)b组
(4)平均值
(5)D
【解析】(1)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是: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

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

(4)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5)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

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10.【答案】B
【解析】解: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不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A错误;
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主要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正确;
C、引进一些外来物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的生物生存,C错误;
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应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才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正确;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
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

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光照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抑制顶端优势的结果,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
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C错误;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照,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带给环境得改变,能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A正确。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
类稀少,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总与周围环境相似,不被天敌发现,是长期的进化形成的,是对其生
活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选:A。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
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2.和差倍分问题: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3.等积变形问题: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S·h= 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 V=长×宽×高=abc
4.数字问题
一般可设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十位数可表示为10b+a,百位数可表示为100c+10b+a.
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市场经济问题
×100%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2)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6.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1)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不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7.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8.储蓄问题
利润=每个期数内的利息
×100%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金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题型归纳(练习题答案)
类型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行程问题
【变式1】甲、乙两人相距36千米,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小时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解:设甲,乙速度分别为x,y千米/时,依题意得:
(2.5+2)x+2.5y=36
3x+(3+2)y=36
解得:x=6,y=3.6
答:甲的速度是6千米/每小时,乙的速度是3.6千米/每小时。

【变式2】两地相距280千米,一艘船在其间航行,顺流用14小时,逆流用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解:设这艘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x千米/小时,则水流速度y千米/小时,有:
20(x-y)=280
14(x+y)=280
解得:x=17,y=3
答:这艘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17千米/小时、水流速度3千米/小时,
类型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工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