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完整word版初二物理上册必背重要笔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物理上册必背重要笔记知识点整理1、质量(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 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2(cm),(Km),分米(dm)厘米常用的单位有千米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nm)纳米(mm)微米(um)毫米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长度的单位换算时, 、正确使用刻度尺3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 ,必须放正重合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不能歪斜①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②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③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数时④, 、正确记录测量值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1)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2) 读数时, 、误差5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改进测量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卡尺法(2).(3)代替法二、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我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对,)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参照物2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 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则这两,,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个物体相对静止.、匀速直线运动4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速度5.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在匀速直线动动中(2)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 S t (3) 速度公式:(4) 速度的单位km/h 1m/s = 3.6 km/h 国际单位:常用单位:m/s、平均速度6叫物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 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测平均速度7.v = s / t原理:) 或其它计时器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 三、声现象、声音的发生1.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2、声间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那就也需要靠无线电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 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回声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秒以上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1). ,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低于(2) 0.1秒时(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还跟声源到人耳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 的距离远近有关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声间等级的划分8.超过,安静较是理想的环境,30dB声用人们分贝来划分音的等级—40dB在活长期作话会眠会50dB就影响睡,70dB以上干扰谈,影响工效率,生. 会影响听力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 、噪声减弱的途径9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四、热现象、温度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摄氏温度2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把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1. 100度3、温度计(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3)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②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寒暑表的主要区别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体温计②用前需甩也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50—30 —℃1℃同上寒暑表无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点和凝固点6.(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叫熔点(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凝固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这,,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要吸热、蒸发现象8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的汽化现象液体表面空气,(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流动的快慢、沸腾现象9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继续吸收热量②①(2)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升化和凝化现象10.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1)) ,冬天看到霜((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凝华放热,11、升华吸热五、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线发了了弯折,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 、光速3,真空中最快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C = 3×108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2/3C 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像等.、光线5并在直线上画,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 光线是假想的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使,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线的两侧; ,两角相等”,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理字当头”,(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结果:返回原;(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介质中反射角,,,(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只能在某一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1)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即在各个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2)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像(1)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1,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的大小(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 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2.虚像不是.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只能用眼看,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不能用屏接收到, 、平面镜的应用13 潜望镜(3)(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六、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这种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叫光的折射只是反射光,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光的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光的折射规律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在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中光路可逆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3)(2)两线分居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光从空气斜射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③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3 、透镜及分类4且透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 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5,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透镜中心可,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认为是光心这点叫透镜,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表示用“F”的焦点,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 ,所以叫虚焦点,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表示用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如图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6) 如图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 成像像的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透镜两侧放大镜f < v u u > 2f 缩小实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物运像变小虚像同侧正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 口决二:; 成像随着物距变,三物距、三界限. 物近实像大而远物远实像小而近,; 正立放大虚像现如果物放焦点内,; 物处一焦二焦间幻灯放像像好大,.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口决三:;照相、幻灯和放大,本领大,凸透镜; ,二倍焦内倒实大二倍焦外倒实小; 像物同侧虚像大,若是物放焦点内.物近像远像变大一条规律记在心,.幻灯片要倒着插正立“”(朝上),8、为了使幕上的像我们调节、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9,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胶片就应靠,物离镜头越远,并非调焦距调焦环,,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近镜头七、质量和密度. “m”表示用字母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 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置, 质量的单位及换算:(3)(mg)和毫克(g)、克(t )常用单位有吨(kg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1t 103 kg 103 g 103 mg、质量的测量2其中包括托盘,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 天平和物理天平天平的使用方法:(1)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这时横梁平,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②衡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③.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2) ,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④(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也叫秤量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 量数3、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表示用字母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1),叫密度.“ρ”密度的计算公式:(2)g/cm3,1g/cm3=103kg/m3 实验中常用单位是(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 八、力、力的定义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2)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力的概念的理解2.没有物体也就是说的物体存在,,或两个以上发生力时(1) ,一定有两个() 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受力,,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2)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3) ,. ”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定没有力“接触与否.(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①,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消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②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 体也就改变了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运动的方向改变.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2)4、力的单位大小相当于来表示.1N用符号力的单位是牛顿国际单位制中,,简称牛,N. 2个鸡蛋的力拿起5、力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工具:测力计(1) , 弹簧伸长就越长(2)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6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1)读数时(2) ,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8 、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9.球形可用圆圈(1) 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表示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2) ,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接触面的中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的力.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3) 确定标度:如用用来表,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4) ,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示力的大小表示力的方向(5) 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 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6)、力的示意图10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 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重力的概念11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1)物面附近的一切体的地力重(2) 理①力的施物体是球,它受力物是地. 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②、重力的三要素12G = mg(1) 大小:)(2)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质量分布均匀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3)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13、合力的概念这(1)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取代了分力,“(2) 理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两个力,.②. 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14、力的合成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方向与两力(1)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 的方向相同=F1 + F2数学表述:F合方向为较大力(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的方向F1 > F2 )其中:—F2 ( 数学表述:F合= F1怎么学好初二物理2万“物理讲的是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物之理识。
(完整)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重点定义: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精)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注意:a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b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为参照物c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0(2)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3.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s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
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t=sv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长度(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精)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能够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可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可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经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能够经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能够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
1.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3. 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4.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参照物选择无关。
5.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光年是长度单位。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一带三”。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三可两不可”。
5.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四指定”。
第三章:光学仪器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光屏上时,光发了了了乱了。
2.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一带三”。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三可两不可”。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四指定”。
5.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五互联”。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整理
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笔记整理全纪录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要笔记(公式).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要的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 I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一介质一鼓膜或头骨一听觉神经一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重点定义: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疑点: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重点定义: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重点定义: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
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重点定义: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重点定义: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拓展: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
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重点定义: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要点: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要点:1 回声定位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疑点: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难点: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
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
这一点不同于“X光”二:声与能量要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作用: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
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 倒立缩小实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实f<u<2f 倒立放大实投影仪u=f 不成像u<f 正立放大虚放大镜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明视距离为25cm。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