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资料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图集
古罗马建筑
万神庙(罗马穹顶技术)
第度凯旋门(单拱门)
塞维鲁斯凯旋门(三拱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三拱门)
图拉真纪功柱
马采鲁斯剧场
大斗兽场
卡拉卡拉浴场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图拉真巴西利卡
戴克利提乌姆官
图拉真广场
拜占庭时期古代建筑
君斯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圣保罗教堂外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老沙里宁)
美国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沙利文)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彼得·贝伦斯)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水晶宫
一战后初期建筑流派
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孟德尔松)表现派
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里特维德)风格派
第三国际纪念碑(塔特林)构成派
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双层塔壁、塔心室、原 9 现 7 层)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国最早被考古发掘的王墓
宋
汴梁(今开封) 里坊制度被突破
太原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最高砖塔 84 米)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俗称铁塔、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
辽
一、原始社会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西安半坡
临潼姜寨
商朝
西安客省庄
河南侵师二里头一号、二号宫殿
殷墟遗址
西周
陕西歧山凤雏村(第一四合院)
战国
四合院
咸阳秦一号宫殿
秦
兆域图
阿房宫
秦始皇陵
汉
汉长安城(斗城)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一.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抬梁式:柱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穿斗式: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区别:穿斗式和抬梁式的使用上的区别: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加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2。
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二.三.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2。
单体平面构成要素:间3.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②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③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12。
为下列屋顶形式赋予恰当的名称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重檐庑殿顶盔顶悬山顶穹窿顶盝顶八角攒尖北京圆明园蔚林亭四:佛教建筑石窟寺: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如甘肃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等。
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遗存最早的佛塔(密檐式砖塔)。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汉明帝创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历史价值: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金厢斗底槽)隆兴寺:摩尼殿(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殿基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七开间,平面为金厢斗底槽与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
四周正中出抱厦,檐柱有侧脚和生起。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
左:胜利神庙:(公元前427年)其形制属前后廊 端柱式。前后门廊均设4根爱奥尼克柱子。
上:伊克瑞翁神庙:公元前421年-前405年,根据 地形要求,运用不对称的构图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 庙一贯对称的格式由3个小神殿、两个门廊和一个 女像柱廊组成。东面门廊是爱奥尼克柱式,风格轻 快。南面为女像柱廊,为一片白色大理石墙衬托。 与巴底农神庙形成鲜明对比。
狮子门:
迈锡尼的卫城 建于群山环绕 的高岗上,现 在只留下卫城 的主要入口—— 狮子门。
建于公元前1350—1300年。门宽 3.5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 上过梁是块巨石,重达 20吨,中 间比两头厚,在巨石的门楣上有 一个三角形的叠涩券,用以减少 门楣的承重力,中间镶着一块三
角形的石板,上面刻着一对雄狮
自此,原来为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包括希腊本土,全部归入了罗马帝国的 版图。罗马成为希腊之后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 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 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就决定了罗马人 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也有神话,但却是沿用希
4、公元前4世纪后期为希腊化时期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典文化时期的“古典建筑”,其建筑类型除神庙外, 还有大量公共活动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 希腊盛产色美质坚的云石,因此建筑材料也以石材为主。
雅典卫城:由山门、帕提农神庙、
胜利神庙、伊克瑞翁神庙等建筑构
成。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 主次分明。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 守护神雅典娜· 巴底农的铜像。高约 11米,为著名雕刻家菲底亚斯的作 品。
古代园林建筑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地理位置独特2.人口众多3.没有遭到古代中国建筑一脉相承,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是:1.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异己或被同化或被驱逐。
外来影响和冲击减弱。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
(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如: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是——唐晚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简介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木构架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1. 材料来源广泛:(古代森林茂密;树木可再生)2. 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由于木构架采用榫卯结构,地震力的作用下允许有一定的变形。
木材本身具有柔韧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消减地震力的破环程度,@木构建筑中分隔空间的墙体是自承重墙体,可以进行自由的分割,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3. 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从唐代时期进入成熟期,民间建筑和管式建筑呈现高度程式化,尤其是官方建筑的程式化达到及其严密的程度,使用建筑模数制的方法。
) 4. 便于加工和运输(青铜,铁器)5. 利于迁移和维修(木构架采用构件组合的形式进行装配式施工,节点采用榫卯构造连接方式,拆卸性非常强。
维修替换很容易。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1. 大型材料逐渐减少:(木材生长需要时间,特殊材质的大型木材越来越少,《营造法式》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2. 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虫蛀,水灾腐朽的损害,火灾的毁坏性)3. 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木材的承受荷载的能力有限,所以木构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与石材建筑相比受到的限制比较大)4. 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免受风雨的剥蚀,需要经常对结构构件和装饰构件表面的油漆.彩绘进行护理甚至重新修缮,日积月累,成本很高)5. 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断水等) 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色两种基本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
【精品作文】中外建筑史
13.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1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11. 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例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 ”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中外建筑史
第六节中外建筑发展史一世界建筑发展史1建筑概述(1)建筑的起源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
Heidegger,1889-1976年)说:“建筑的本质是让人类安居下来。
”在长期的蒙昧和野蛮时期,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先民们利用天然的石块、树枝,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来进行最原始的营建活动。
这些史前建筑功能单一,且受环境条件支配,他们所创造的建筑形式是基本相似的,但它们是人类建筑创作的原点。
(2)建筑是什么建筑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对建筑的意义做如下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究竟什么是建筑,这一问题存在多种解释,至今仍在学术界争论着。
第一,有人认为,建筑就是空间。
建筑的空间论,既有实体又有虚空间,而且这里的虚空间是人活动的场所,实体是为虚空间而设的。
第二,在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前的西方建筑界,往往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强调建筑的艺术性。
第三,现代著名建筑师格罗庇乌斯提出:“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
”另一位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也提出:“建筑是住人的机器。
”这些见解,就意味着人们对建筑有了解的认识。
建筑,首先是应当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而这些活动,则无疑是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
所以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
”他承认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建筑又具有构成建筑物的科学性和人们使用建筑物的合理性。
不难看出,现代建筑把建筑艺术不看成是独立的纯粹的艺术,而是把这种艺术也包含在供人使用这一范畴,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求。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建筑发展的源泉之一。
《中外建筑史》课程应该通过讲授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规模及造型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建筑,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关注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中外建筑史》课程应该紧紧抓住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时期和地域建筑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材料,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中外建筑史》课程应该通过讲授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审视建筑,使学生了解到建筑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
四、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建设意识,加强对学科思政建设的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榜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学识过硬、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专业人才。
中外建筑史资料
中外建筑史资料1、四大文明发源地是什么?古代埃及——尼罗河文化古代中东——两河文化古代中国——黄河文化古代印度——印度河文化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居住、祭祀)以氏族为单位的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居住之所有着巨大尺度的巨石建筑——为所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是什么?独特性、统一性、稳定性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组织、协作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彩色轴侧图)建筑成就——开创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了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城市(卡宏城)、陵墓、庙宇等类型的建筑;建成了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了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了巨石建筑的水平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7、两河流域的文明指哪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建材:土——日晒砖,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代表作——乌尔山岳台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个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迈锡尼的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克里特的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爱奥尼柱式-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科林思柱式-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点是什么?目的——赞美雅典、纪念胜利、炫耀地位‘繁荣宗教和文化、给自由民提供就业机会组成部分——卫城山门、胜利神庙、雅典娜铜像、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空间特点——相继出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条理井然,构图变化起伏大,建筑和雕塑交替成为构图的中心,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则。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史的起源和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和聚居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逐渐从简单的住所发展为复杂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建筑。
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寓意着古代中国人民对木材资源的尊重和珍视。
中国古代建筑以“檩柱”、“长条对称”、“凸梁”和“合院”等形式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在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敬仰和借鉴。
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之外,欧洲古代建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影响。
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砖瓦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精美的玻璃窗而著称,文艺复兴式建筑则以其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闻名。
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建筑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分为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类型。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其严谨的对称美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神庙和城市规划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典范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窗户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教堂、修道院和堡垒中,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著称。
文艺复兴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城堡、广场和城市规划中,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中外建筑史》是一门学科的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思政建设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思政建设。
一、课程目标《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思政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思辨能力。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掌握建筑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作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对建筑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思政建设要注重选取具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的教材内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教学。
要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文化传承。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原理、工艺技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介绍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和风格,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比较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关注当代建筑发展,介绍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思政建设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要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和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作品,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中外建筑史讲义
中外建筑史讲义第⼀讲中国古代宫殿,坛庙,陵墓⼀、古代宫殿·周制三朝五门:三朝:外朝——决定国家⼤事。
治朝——王视事之朝(平时办公)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
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门、内朝两仪殿。
紫禁城宫殿——中国仅存的⼀处宫殿。
⼆、坛庙1坛庙建筑的产⽣与作⽤(1)产⽣:源于祭祀;(2)作⽤:助⼈伦、敦教化、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礼制建筑。
2类型(1)祭祀⾃然神皇帝亲祭:祭天(天坛)地(地坛);(⼤祀)祭⽇(⽇坛)⽉(⽉坛);祭农(先农坛)桑(先蚕坛);祭国⼟政权(社稷坛)(2)祭祀祖先:太庙、祠堂、家庙;(3)祭祀圣贤:⽂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
3实例(1)北京天坛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1)为衬托天坛祈年殿⾼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m⾼的⼤平台上,平台四周遍植4m⾼的常青松柏等;2)天坛庭院及丹陛桥,皆⾼出地⾯4m,⾏如步云;3)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5)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不⼊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之势;6)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7)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
(2)北京社稷坛(3)北京太庙(4)太原晋祠(5)曲⾩孔庙三、陵墓1墓葬的等级及名称林——孔⽒宗族陵——帝王墓葬墓——王侯将相坟——⼀般百姓2基本形制及沿⾰(1)基本形制——地下墓室:存放棺椁之处——地⾯纪念性建筑:供后⼈凭吊(2)发展历史1)上古:地下——⼟坑⽊椁地上——不封不树2)商周时期地下——⼟坑⽊椁地上——坟丘、⽊构建筑3)秦汉:地下——砖⽯墓室地上——“⽅上”(⼈⼯封⼟)⼗字中⼼式布局4)三国、两晋、南北朝:神道柱、⽯兽、⽯碑等。
5)唐:因⼭为陵墓;⼗字中⼼式布局,发展了南向⼊⼝前的引导空间6)宋:承上启下—北宋:陵区更加集中;规模较⼩;北低南⾼——南宋:上、下宫在⼀条轴线上;攒宫7)明:有多处,南京孝陵,葬太祖朱元璋;风阳皇陵,葬明太祖⽗、母及亲族;北京⼗三陵,葬成祖以下⼗⼆帝,占地40平⽅公⾥。
(完整)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推荐文档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历史: 历史: 历史 古埃及建筑史的三个主要时期: 古埃及建筑史的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 公元前三千纪。 第一: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三千纪。这时候氏族公社的 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 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反映 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阔的。 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阔的。 第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手工业和商业 第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 21 世纪 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有经济意义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 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有经济意义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 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神庙的基本型制。 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神庙的基本型制。 第三: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 11世纪 16- 世纪。 第三: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这是古埃及最 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 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奴隶是 建筑工程的主要劳动者。最重要的建筑物是神庙, 建筑工程的主要劳动者。最重要的建筑物是神庙,它们力求 神秘和威压的气氛。 神秘和威压的气氛。
(2).奴隶主、自由民民主制度:希腊、罗马 奴隶主、自由民民主制度:希腊、 特点:当政者由选举产生; 特点:当政者由选举产生; 有人本( 有人本(文)主义精神; 主义精神; 建筑尺度宜人,建筑风格:严谨完美 轻巧典雅, 严谨完美, 建筑尺度宜人,建筑风格 严谨完美,轻巧典雅,雄伟 明朗; 明朗; 劳动力是自由民,积极主动去创造。 劳动力是自由民,积极主动去创造。 4.自然与人文情况 自然与人文情况: 4.自然与人文情况:影响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盛产木材,石头,粘土地区; 盛产木材,石头,粘土地区; 天气,雨水,海洋,河流,山川; 天气,雨水,海洋,河流,山川; 文明类型,历史发展,经济状况, 文明类型,历史发展,经济状况, 周边环境等等
方尖碑,圣羊像,宗教的。 方尖碑,圣羊像,宗教的。 大门,世俗的:彩色浮雕,象形文字, 大门,世俗的:彩色浮雕,象形文字,程式化的 人物,彩旗猎猎。 人物,彩旗猎猎。 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门的统帅作用。 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门的统帅作用。 大门的尺度: 大门的尺度:观赏尺度与使用尺度的巨大反差 富丽,喧嚣,热烈的宗教气氛。 富丽,喧嚣,热烈的宗教气氛。强调恩的一面 b. 空间上:塞满柱子的大殿。 空间上:塞满柱子的大殿。 神秘, 神秘,压抑的气氛 光线, 神秘 光线 高侧窗 柱子,巨大的尺度, 压抑 柱子,巨大的尺度,密集的布局 从金字塔到太阳神庙,都表达崇拜,手法不同效果不同。 从金字塔到太阳神庙,都表达崇拜,手法不同效果不同。 从外部形象向内部空间,从纪念性向宗教性转化。 从外部形象向内部空间,从纪念性向宗教性转化。
中王国时期Middle Kingdom——崖墓 中王国时期 崖墓
• 首都底比斯,B.C2060~1588 首都底比斯, ~ • 中王国时期,埃及首都由孟菲斯迁至底比斯,这里自然环 中王国时期,埃及首都由孟菲斯迁至底比斯, 境有所不同,不再是平原和沙漠,尼罗河两岸是峡谷深窄、 境有所不同,不再是平原和沙漠,尼罗河两岸是峡谷深窄、 悬崖峻峭,自然环境改变了。 悬崖峻峭,自然环境改变了。法老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从 原始拜物教的巉岩崇拜汲取灵感, 原始拜物教的巉岩崇拜汲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墓葬形 崖墓。 式——崖墓。 崖墓
第一章
奴隶社会建筑
一、概 说
1.就原始社会来说,“奴隶制是一大进步” ——恩格斯 就原始社会来说, 奴隶制是一大进步” ——恩格斯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战争 2.建筑特点 (1)尺度宏大。 尺度宏大。 3.两种奴隶制并存 (1)奴隶主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埃及、西亚、中国 奴隶主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埃及、西亚、 特点:国家机器强大,政教合一,王权无限; 特点:国家机器强大,政教合一,王权无限; 建筑风格:沉重压抑,肃穆神秘,震慑人心; 建筑风格:沉重压抑,肃穆神秘,震慑人心; 劳动力是奴隶。 劳动力是奴隶。 (2)艺术高超。 艺术高超。
晚期( 世纪以后) 晚期(B.C11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三)古埃及建筑成就和艺术特点: 古埃及建筑成就和艺术特点:
(1).奴隶主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给贵族以物质力量 奴隶主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给贵族以物质力量 (2).掌握了突出建筑的纪念性的基本构图原则 掌握了突出建筑的纪念性的基本构图原则 (3).利用大自然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利用大自然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4).运用雕刻 运用雕刻 (5).明确建筑是统治和镇压的精神力量 明确建筑是统治和镇压的精神力量 (6).柱式的雏形的产生,丰富了柱头 柱式的雏形的产生, 柱式的雏形的产生
崖墓的特征: 崖墓的特征:
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新结构形式的出现: 新结构形式的出现:梁柱体系 内部空间的重要性 金属工具发达了 群体建筑的轴线作用
新王国时期The Empire(帝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The Empire(帝国时期) B.C1580~ B.C1580~1020
※太阳神庙 • 太阳神庙的型制 来自于古埃及的地方神庙的布局, 来自于古埃及的地方神庙的布局,是在一纵轴线上依 次排列着大门——围柱式院落 围柱式院落——大殿 大殿——密室。当太阳 密室。 次排列着大门 围柱式院落 大殿 密室 神成为主神之后,神庙也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神成为主神之后,神庙也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 太阳神庙的艺术特色:强调崇拜,恩与威 太阳神庙的艺术特色:强调崇拜, a.实体部分:采用雕像(法老),方尖碑(献给日神, 实体部分: ),方尖碑 实体部分 采用雕像(法老),方尖碑(献给日神, 象征太阳的一束光芒),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 ),圣羊像 ),大门 象征太阳的一束光芒),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大门 墙体)之间对比(方尖碑的尖与墙体)。主从( )。主从 (墙体)之间对比(方尖碑的尖与墙体)。主从(实墙为 的构图处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特色。 主)的构图处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特色。 实墙上的浮雕和门前长达一公里的圣羊像, 实墙上的浮雕和门前长达一公里的圣羊像,突出一种气氛 ——宗教气氛。 宗教气氛。 宗教气氛
二. 古埃及建筑
(B.C5000~A.D100) ~ )
(一).自然状况: ).自然状况: 自然状况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 家之一, 家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 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 筑物。 筑物。埃及的领土包括上 下埃及两部分。 下埃及两部分。上埃及是 尼罗河中游峡谷, 尼罗河中游峡谷,下埃及 是河口三角洲。 是河口三角洲。
(二).人文状况: ).人文状况: 人文状况
1.宗教:相信灵魂不死,人死后保护尸体,是灵魂复活。 宗教:相信灵魂不死,人死后保护尸体,是灵魂复活。 多神教, :Ammon:阿蒙,太阳神, 多神教,如:Ammon:阿蒙,太阳神,夫 阿蒙 Mut:玛特,众神之母, Mut:玛特,众神之母,妻 玛特 Khons:孔斯,月神, Khons:孔斯,月神, 子 2.社会:最高统治者是 Pharaoh:主掌神权,司法,军队,政府 2.社会: Pharaoh:主掌神权,司法,军队, 社会 主掌神权 其次是僧侣,军官,农民, 其次是僧侣,军官,农民,奴隶 最早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即国王于守护神成为一体。 最早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即国王于守护神成为一体。 3.文字: 3.文字:象形文字 文字
5.建筑 5.建筑 (BC3000~ 古王国时期 Old Kingdom (BC3000~2000) • 首都:孟菲斯 (THE MEMPHIS) 首都: • 建筑的代表作——金字塔 建筑的代表作—— ——金字塔 金字塔的发展演变: (1).金字塔的发展演变: 型制: 型制:平台式 阶梯式 方锥式 由功能实用型 艺术纪念型发展 装饰手法:仿木柱、 装饰手法:仿木柱、 芦苇花纹 石头所特有的风格 祭祀厅堂:墓顶(平台上) 祭祀厅堂:墓顶(平台上) 塔前 相对次要(突出塔) 位置重要 相对次要(突出塔) 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由平缓 高,向集中式方向发展 对死者: 由祭祀性 对死者: 纪念性发展 材料: 符合纪念性建筑特性, 材料: 土坯 砖 石,符合纪念性建筑特性,永久性
外国建筑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 刘松茯
上篇:古代社会建筑 上篇:古代社会建筑——作为手工艺产品的建筑 作为手工艺产品的建筑 26学时 学时) (共26学时)
绪
一.学习外国建筑史的目的: 学习外国建筑史的目的:
论
1.学习历史经验,了解历史规律. 1.学习历史经验,了解历史规律. 学习历史经验 2.了解制约建筑的各因素: 2.了解制约建筑的各因素:自然与人文 了解制约建筑的各因素 3.放宽眼界、活跃思想. 3.放宽眼界、活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 放宽眼界 4.修养与应用 4.修养与应用 二.学习外国建筑史的方法:讲授、讨论 学习外国建筑史的方法:讲授、 三.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内容:史实→是什么;理论→为什么 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内容:史实→是什么;理论→ 四.外建史发展概况:六大源流: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 外建史发展概况:六大源流:爱琴海地区; 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中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