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康道情艺术发展及其特点
非遗背景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背景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的道清戏,面临着诸如缺乏观众、演员流失、没有经费、受娱乐文化冲击、脱离时代发展等困难,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开设校园道情戏课程、加大保护传承人力度、进行商业化模式探索以及保护录音录像资料等方面入手,浅析对传承和保护古老的艺术遗产的方法。
标签:太康道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太康道情戏,它主要存在于河南省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道教乐歌,是在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曲艺说唱艺术,在改革开放后,道情戏被改编为现代戏曾一度文明全国。
由于传统戏曲难以适应人们在精神审美上的新需要,太康道情戏这类小众濒危戏曲面临着逐步退出市场,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和保护古老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深思。
一、太康道情戏的发展现状和困境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康道情剧团编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比较出名的剧目有《王金豆借粮》《访苏州》《双拜寿》《雷宝童投亲》等,改革开放后,由艺术名家蔡清枝主演的现代道情戏《前进路上》,场场爆满,剧团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级的戏曲大赛中取得佳绩今天,坐落在太康县的太康道情剧团,拥有正式演职人员仅63人,在传统艺术的转型、受众面和演员待遇上的状况不容乐观。
艺术的创作要贴近且反应百姓的日常,而反应现代内容的道情戏精品越来越少,百姓认可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要。
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加上演员队伍的规模和后备力量不足,让剧团演出的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剧团的经费捉襟见肘,面临生存危机。
没有受众,没有作品,让经典戏剧艺术只流于戏剧表现技巧。
二、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对策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太康道情戏的转型刻不容缓,首先要给予道情戏专业的传承人必要的物质支持,让传承人安心搞传承搞发展。
第二,借鉴传统戏剧传承、转型的成功经验,探求新的戏剧发展模式,钻研道情戏新的发展机会。
第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太康情道戏的记录、保护和宣传。
简述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现状与前景分析摘要:太康道情是流传在黄淮西部的稀有剧种,源于说唱道情,是梆子声腔系的传统剧种。
2006年,太康道情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太康道情剧团是传承太康道情戏的唯一载体。
太康道情戏曾有一段辉煌岁月,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出现,人们思想的转变,演员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太康道情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问题,本文还通过对太康道情调查研究,针对它现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太康道情;现状;问题;建议及策略一、太康道情的形成关于道情成熟并流进太康的时间存在争议。
一说“大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同治十一年(1844-1872)之间”[1]一说从《宋州政录》记载“清道光五年(1826),归德府尹王风生下令禁演道情戏的禁令”[2]推断的早于此前说法。
对此,我更倾向于后者。
据《洄溪道情自序》称“清代仅存世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
”据道情艺人李继广讲:“今所唱的[老桃红]曲牌又叫[唠叨红]原始前人流传下来的道情老调。
”[3]在豫东民间语言习俗中,又将“小”谓为“老”的传统,所以[老桃红]实为[小桃红]。
[唠叨红]则是民间艺人根据其谐音而成。
既然[小桃红]“实与(河南)民间曲艺‘道情’颇多相似”[4]说明清之前道情就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了,开始吸收其他地方戏曲的音乐材料来丰富自己,并且已经在豫东地区流行开来。
而且另一种在豫东地区盛行的一种说唱形式“鼓儿词”就是其吸收的主要曲种。
“鼓儿词”是“河南早期流行的曲艺形式,不用丝弦伴奏,只用小鼓、犁铧片,击节演唱……据艺人传说,与道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5]这与徐柯在《清碑类钞》中所述十分相似:“道情乐歌词之类,以为黄冠体,盖本道士新歌,为离尘绝俗之语者。
今俚俗之歌儿词,有寓劝诫之语,亦为之唱道情,浙江、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
”[6]此处的“铁板”即为犁铧片。
据此可知,到清代道情与鼓儿词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文化艺术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魏伶旭/文河南太康道情戏是全国比较稀有珍贵的剧种之一,由于道情主要集聚在河南太康县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太康道情”。
其在咬字行腔、板式、调式结构、伴奏乐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戏剧艺术特点,并通过对河南太康道情戏剧团及其团长的调查与采访,从而呈现太康道情戏目前的生存状况。
0 前言河南地区戏曲种类丰富多样。
譬如,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邦、怀邦、怀调、落腔、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蒲剧、大弦戏、道情戏等分布在河南省各地区。
在河南太康县民间流传着“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太康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不怕加重遭了贼,也得看看朱锡梅(朱锡梅为著名太康道情戏表演艺术家。
)”;“有病不吃药(方言读为yo),也得看看嘚啦喔(道情戏中的典型发音)”等谚语,由此可见道情戏在河南太康民间的兴盛程度。
太康道情戏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其在咬字行腔、板式、调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并与2006年河南太康道情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它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太康道情戏的产生与发展“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至今还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从南宋过后道情的声腔分成了诗赞体和曲牌体两支不同的音乐体系。
主要流传于南方的是道情中的诗赞体,这个时期道情仍多数是说唱形式;曲牌体主要流行北方,在山东、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方逐渐发展,并成为戏曲道情。
清代后期,大约在1860年,道情从河南沈丘、郸城地区流传到太康。
由于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的发展,道情艺人就开始尝试群体演唱和对口演唱,原先纯粹的道教故事题材得到了突破,扩展到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的范围。
当时道情表演特别注重唱功,大部分擅长演喜剧,演员那时不化妆,行当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划分,将其道情称为“坐摊道情”。
1902年道情艺人龚长发首先在西华县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这也是当时豫东最早的道情戏班。
1905年道情艺人张广志创办戏班,教徒长达10年之久,随后将疏散的几个道情班合并在一起。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现状与保护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现状与保护摘要:太康道情是流传在黄淮西部的稀有剧种,源于说唱道情,是梆子声腔系的传统剧种之一。
2006年,太康道情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太康道情剧团是传承太康道情戏的唯一载体。
太康道情戏曾有一段辉煌岁月,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出现,人们思想的转变,演员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太康道情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通过对太康道情戏的调查研究,针对它现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时可行的策略,希望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太康道情;现状;保护;传承太康道情正式定名于1957年,以太康道情剧团的成立为主要标志,此前称其为“坠子翁”或“蛤蟆瓮”。
太康道情戏虽以太康命名,但其流传范围不仅仅集中在太康境内,主要集中在豫东平原和安徽的阜南,颍上。
太康道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地方特色方言与北方道情和南方说唱道情区别开来自成一家。
一、回顾太康道情戏的历史进程道情艺术在河南,特别是在豫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傅惜华说:“元明两代散曲中,此体(道情)颇为不解,其旨唯在超脱凡尘,敬醒顽俗而已。
凡歌此曲者,从无伴奏乐器,完全徒歌,仅一手执简板,一手抱渔鼓,相击成声,以为节拍,音调简古。
推原时代,最迟亦当于盛元。
豫鲁齐各地,均见流传。
”[1]仔细分析傅氏之语可知:这种道教传教之曲在豫鲁齐之地的兴盛,当始于盛元以前。
这正好与南宋周密所叙情况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中国现代曲艺表”中“河南道情戏形成于元代”的记载相吻合。
它也说明此时的道情演唱形式还相当简陋,还保留很多道教“新经韵”[2]的诸多特征,并且演出场所也不正规,真正使太康道情走上戏剧舞台的是道情艺人张广志。
1905年以后他同李远志、沈长法等在太康干张村首创道情戏班小窝班,到了1925年以后,这个道情班的成员纷纷离团自己组建剧团,成为太康道情戏的黄金时期。
下表4—1—1可对当时的盛况做一下了解[3]年太康县组建了第一个职业道情剧团,也是现在唯一的一个。
太康道情
灿烂的戏剧文化----太康道情历史文管邵宝凤 100612030一:简介太康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它历史悠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
它稀有珍贵,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戏曲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剧团的发展期。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道情戏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流传着不少谚语,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太康道情体载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
三大类别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
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即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串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现仅存太康道情传统剧目七十多部,现代剧目四十多部。
二:戏剧风格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
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
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
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
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三:剧目《王金豆借粮》是道情传统剧目。
又名《小过年》、《皮袄记》、《李双喜借粮》《王金豆借粮》剧情是:河南太康王湾村,王金豆自幼与张爱姐订婚,不料王家遭火灾而家败。
除夕,王金豆前往岳父家借年,不敢走正门,越墙至爱姐绣房。
爱姐除暖酒款待,还以父之皮袄相赠。
其嫂刘氏从柜中拉出王金豆,戏谑后,取来年货,让其夫张广套车送妹夫回家。
还有剧目:《红尘》、《走娘家》四:音乐分类弦乐: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太康道情管乐:唢呐、笙、横笛;拨弹乐:瑟瑟、棕软、三弦、筝;打击乐: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锣(中、高、低)、钹、铰、镲、鱼鼓(即道情简)、木梆、碰铃等。
浅谈道情声腔及韵辙特点
43艺术论丛浅谈道情声腔及韵辙特点罗阿丽太康道情剧团太康道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首选应该归功于以唱腔为主的独具特色,音乐也是区别道情和其他不同剧种的根本标志。
我国戏曲艺术的不同剧种,尽管它们都有各自特有的不同剧目,不同表演风格等等,但各个剧种的最大不同则是它们的音乐(包括唱腔,唱法,曲牌,伴奏等),它们是因为声腔不同而各自独立发展着。
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剧种,虽然它们采用相同的方言,也都因为不同的唱腔和伴奏而行成剧种的,如我们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等等。
太康道情的艺术特色,更多的也是体现在它独特的音乐,特别是唱腔方面。
我国的戏曲声腔,大致可分为板腔体、曲牌体和混合体三大类。
而所谓的板腔体也间或使用一点曲牌,所谓的曲牌体也常呈现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所谓混合体也各有不同的一面。
太康道情的唱腔应该属于混合体一类,它不仅有[慢板]又叫“一枝梅”,[二八板]又叫“铜器垛”,[流水板]等,也使用[数落板],[耍孩儿][滚绣球]等曲牌。
不仅如此,由于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他们还创作和积累了许多特殊的变化唱腔,有的强调变板,如“小五板”“一锣切”等;有的强调变腔,如“哭落锁”等;也有的板腔都有较大变化,如‘夺口’‘两扯平’等。
还有因变化唱词结构而构成不同唱腔的‘四字顿’‘五字嵌’‘筋斗摞儿’等;加花儿与加衬字的有‘肉大锣’等等。
这就增加了太康道情音乐的变化,丰富了太康道情音乐的表现力,这样才形成了太康道情一唱到底的独特风格。
这种一唱到底的唱腔并不显的单调,因为它有丰富的板腔和曲牌的变化,而这种唱腔的变化,并不以宽广的音域,华丽的花腔为主要手段,演员又以真声演唱,所以显得更加朴素自然、亲切动人。
太康道情的唱腔是以说唱结合为其重要特色的。
这不只是因为它刚从说唱音乐变过来,也不是因为它的唱词太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太康道情剧目多为表现家庭生活故事,唱词又通俗易懂,因此要求唱腔与唱词保持一致,于是形成了它字多腔少,表演起来有说有唱的特点。
太康道情起源与发展状况
唱道情 。在不 同地 区与 当地戏 曲艺术 相结 合, 进而发展形成 了各地的戏曲道情 。有 的 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 。 太康道情是河南 地方戏 中一个稀有剧种 , 是 由民问说 唱艺术 道情 ( 渔鼓 ) 、鼓儿词 、颖 歌柳 ( 又叫 莺歌柳 ) ,吸收 了越调 、梆子 戏的长处互相 融合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戏 曲剧种 。 清同治十年 ( 1 8 7 2年 ) , 太康县老冢镇 干张村早期道情艺人张广志 ,由南 乡返里 , 在本村收徒传艺 , 首创道情科班 , 教 唱道 曲 乐歌 , 传习曲 目戏文 , 数月出师 ,由张广志 领班 ,巧明太 、赵德主演 ,约十五人左右 , 成立了太康县第一个道情班 , 在老冢镇首次 登台演出。 清光绪三十年 ( 1 9 0 5年 ) 前后 , 豫东南 连年灾荒,新蔡 、平舆等地灾 民逃离家乡 , 道情艺 人纷纷外 逃 。当地著名 艺人 杨体荣 ( 生角 ,原唱渔鼓道情 ) 、杨 全生 ( 乾旦 , 原唱颖歌柳 , 后改唱道情 ) , 张好铭 ( 丑角 ) 、 孙明学、叶老三等受生活所迫 ,沿路 乞讨 演 唱, 来到太康附近的富楼投靠 一富家管 主 , 成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道情班 , 在 太淮附近 广大农村庙会集镇流动演出。干张 、富楼 两 家道情班经 常相遇在同一集镇 上唱对 台戏 , 颇有影响。 自此以后 。 太康 四乡流散的道情艺人争 相仿效 , 戏主们大力举 办道情科班 ,组织建 立道情班社 , 数年以后 , 太康道情班的发展 出现 了极为繁盛的局面 。据统计 , 太康四乡 就发展 了道情班社 十五个 ,科班二十余班。 外地不少道情艺人也云集于太康境内 , 太康 县形成 了早期的道情之乡 。 民国十四年 ( 1 9 2 5 年) 前后 , 太康县道 情班社 的发展极为昌盛 , 许多有名气 的道情
浅谈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艺 术与 人 文
浅谈 河南太康 道情戏 的艺术特征
族 优 秀 的戏 曲文 化 遗 产 。 ’
关键词 :道情 ;太康道情戏 ;艺术特征
基金项 目: “ 新疆师范大学研 究生科技创新项 目基金 ” 1河 南道情 Nhomakorabea 的渊 源
“ 道情 ”是 至今 还在 流 行着 的一 种 古老 的曲 艺形 式 ,它起 源 于道 教音 乐 ,唐 朝玄 宗 皇帝 李 隆基 十分 崇信 道 教 ,并将 其 奉 为 国 教 ,各地 大 建宫 观 ,从 而带 动 了频 繁 的道教 活 动 ,继 而渗 透 到 了 国家 礼 乐文 化 中,成 为 唐高 宗 时期 教坊 音 乐 中道 曲和 道调 创 作 的 直接 原 因。唐 崔 令钦 《 教坊 记序 》 : “ 国家 玄元 之 允 ,未 闻颂 我 德 。高 宗乃 命乐 工 白明达 造道 曲、道调 。” 这些音 乐 是具 有道 教 神 仙思想 特色 的一种 仙乐 。 在 流传 过程 中经过 演 变 , 自南宋 以后 ,道情 声腔 分 成 了两 支 不 同地 域 的音 乐体 系 , “ 道情 中诗赞 体 的一 支主 要流 布 于 南方 , 仍 多 为说 唱道 情 ; 曲牌体 的 一支 主要 流 布于 北方 ,并在 陕 西 、 山 西 、甘 肃 、河 南 、 山东等 地 发展 为戏 曲道 情 。它 以耍 孩 儿 、皂 罗 袍 、清 江 引 等 为 主 要 唱腔 ,吸 收和 采 用 秦 腔 或 梆 子 戏 的 一 些 锣 鼓 、 唱腔 、表 演 、剧 目, 以及 民歌 、小 戏 ,逐渐 形成 为各地 的道 情 戏 。其形成 的时 间 ,大 约在 梆子腔 兴起 之后 的清代 末叶 。 ” 明清 以后 , 中国社 会 在政 治 、经 济 、文 化等 领 域发 生 了重 大 的变化 ,随之 带动 了各 地 方戏 曲剧 种 的 兴起 。这 个 时期 的道 情 , 广 泛吸 收 了各 地 民间 说唱 艺术 和 民 间小 曲及 戏 曲的精 华 , 开始 了
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
情 戏的 形 成 ,并根 据 其 唱 腔形 态进 行 了音 乐 的板 式 类 型 划 分 , 试 图通 过 它 作 为进 一 步 探 索太 康道 情 戏音 乐的 切 入 点 , 最终 全 面 了解 太 康道 情 戏音 乐 。 关 键词 太康 道 情 戏 声 腔 系统
态 。 它 虽 然仍 由 民 间道 情 艺人 演 出 , 保 留 了诸 多 道 情 艺 术 的 也
太 康道 情 戏 是 流 传 在 黄 淮 西部 的稀 有 地方 剧 种 , 它正 式 定
名 于 15 9 7年 ,以 太 康道 情 剧 团的 成 立 为 主要 标 志 。… 在 此 之
前, 民间 称 其 为” 坠子 嗡” 亦 有 称 “ 蟆 嗡 ” 。 l2 , 蛤 的 96年还 曾用 过 “ 阳 调 ” “ 祥 调 ” 名 。 太 康 道 情 戏 虽 以 太 康命 名 , 五 或 五 之 但 其 流传 地却 不 取 决 于 行 政 区 划 , 传 播 范 围大 约 北起 黄 河 南 岸 其
相 吻 合 。 再次 , 时 的道 情 演 唱 形式 还 相 当简 陋 , 用 简板 、 此 仅 渔
沉 浮 于 15 9 7年 才得 以正 名 。 自元 代 的 河 南 说 唱 道情 到 太康 道 情 戏 正 式 定 名 的五 百 多年 的 发展 过 程 中 , 步 架构起 自成 一 家 逐
特 点 , 却 初 步 具备 了走 上 戏 剧 舞 台 的基 础 条 件 。 但 据 《 溪 道 情 自序 》称 : 代 “ 存 时 俗 所 唱 之 ‘ 孩 儿 ’ 洄 清 仅 耍 、 ‘ 江引 ’ 曲 。 ” 道 情 艺 人李 继 广 ( 南 太康 人 ) :今 所 唱 清 数 据 河 讲 “ 的 ‘ 桃红 ’ 老 曲牌 又 叫 ‘ 叨 红 ’ 原 是 前 人 流传 下 来 的 道情 老 唠 , 调 。 I 按 :老 桃红 ” 为 “ 桃 红 ” 在豫 东 民间 语 言 习 俗 中 , ”I “ 实 小 。 有 将“ ” 为“ ” 传统 , “ 哥” 小 谓 老 的 如 小 称作 “ 哥 ” 类 就 是 故 “ 老 之 老 桃 红 ” 是南 北 曲 中的 “ 就 小桃 红 ” “ 叨 红 ” 是 当地 民 间 艺人 ,唠 则 根 据 其 “ 桃 红 ” 谐 音讹 传而 成 。 小桃 红 ” 曲牌 名 , “ 名 老 的 “ 为 而 同 者 有 三 : 属北 曲越 调 , … 或用 为 小 令 , 一 … 或用 在套 曲中 … … 。
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
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
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
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简介太康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它历史悠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
它稀有珍贵,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戏曲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剧团的发展期。
太康道情编辑本段种类康道情体载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
三大类别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
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即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串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现仅存太康道情传统剧目七十多部,现代剧目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现状太康道情谱系,有四个班,六代传承人,再加道情音乐调式和配器的传承人分为四个部分。
现有健在名老艺人31人是道情的第四代传承人,第五代、第六代是现太康道情剧团的主要骨干力量。
荣誉满载的太康道情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陷入困境,党和政府给予很多支持,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道情戏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流传着不少谚语,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宣传媒体的多样化,戏剧消费层次化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作为戏曲表演形式之一的道情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道情剧团的生存也开始受到威胁,现在正规的道情剧团只剩下了太康道情剧团一个。
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分析
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分析太康道情戏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流传于豫东地带,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穿越历史而来的艺术表演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特征,这些表演特征使得太康道情戏不曾丢失于历史长河之中,而是在新时代由焕发出了新的色彩。
本文便从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发展过程开始梳理,介绍太康道情戏独树一帜的表演特征,从板式类型、调式结构、伴奏乐器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标签:太康道情戏;表演特征;发展河南太康道情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是我国珍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最初为宣传道教思想的工具,随着时间发展,后被民间艺人作为谋生工具,在清末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
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颇具特色,这也是它传承百年依旧存在的重要原因。
一、太康道情戏的发展过程太康道情戏的发展是从说唱道情到渔鼓班再到道情班的发展过程。
太康道情戏最初是道教传播思想所用,产生之初多为说唱的形式和腔调。
后来,太康道情戏流传到北方地区,见识到了更多丰富的剧种,于是被其他剧种影响,宗教色彩逐渐变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地方戏曲。
清朝末年,太康道情戏经过多年的吸收融合,集百家之长,确立了它在说唱这一艺术形式中的地位,“道流之词,多非正轨”的形势由此开始改变太康道情戏开始走向正规之流。
据考证,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前身便是集“莺歌柳”、道情、鼓词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村落广为流传,最终成为了如今备受观众好评的太康道情戏。
二、独树一帜的表演特征(一)别具风格的板式类型太康道情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中的板腔体,板腔体比起其它形式更加注重戏剧,“三小戏”是板腔体的主要表演形式,具有“轻歌曼舞”的艺术特点,而这一艺术特点便铸就了太康道情戏别具风格的声腔特色。
太康道情戏的演唱主要以大白嗓为主,提倡使用本音,唱腔主要有“夺口”“紧打”“慢唱”“小五板”等十余种形式,形成了太康道情戏的基本腔调。
太康道情戏节奏简短、明快,主要是上下句的基础上的变形,并且还具有下句往往多于上句的特点。
河南太康风俗作文
太康道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
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
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相继发展成为舞台剧。
道情的早期剧目内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扬道教教义,《经堂会》、《二度林英》、《高楼庄》等。
中期剧目内容多为道家修贤劝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小桃研磨》等。
中后期剧目内容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老少0 》、《打灶君》、《顶灯》、《打刀》等。
道情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大板胡、小板胡,武场除渔鼓、简板外,其他乐器与梆子相同。
脚色则分红(须生)、黑(净脚)、生、旦、丑五行,表演重文轻武,以唱工取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应县、临县建立了专业的道情剧团,使道情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竞争加剧,道情戏受到很大冲击,民间业余演出越来越少,专业剧团生存艰难,亟待抢救、保护。
太康县道情属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周边地区。
它稀有珍贵,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戏曲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剧团的发展期。
太康道情体裁种类繁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
三大类别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
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河南太康道情戏程式化分析
河南太康道情戏程式化分析摘要:河南太康道情戏从出现都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历史,一个剧种能够传承至今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魅力,但是想要更加长远、有活力的发展,肯定免不了专业的发展态势,河南太康道情戏也不例外。
太康道情戏从出现到专业的程式化与中国传统戏剧大多数剧种的发展过程一致,本文便从音乐的程式化和形制的程式化两方面对太康道情戏的程式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程式化;音乐;形制2005年,河南太康道情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康道情戏也由此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这一流行于豫东、皖北平原等地的剧种从产生到走向正规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也终究有程式化可寻,它体现了中国大部分戏曲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流程极为相像。
一、音乐的程式化剧种之间拥有最大区别的地方是音乐。
剧种音乐是区分地方戏的鲜明标志[1],往往戏曲音乐一响,喜欢戏曲、了解戏曲的人便能分辨出是哪类剧种。
按这一理论,戏曲的音乐是不能被程式化的,但是,太康道情戏却告诉我们,现实与理论是恰恰相反的。
太康道情戏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各类剧种中的优秀元素,将各种适合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应用于自己的优化中,很好得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色。
(一)容纳各家的音乐风格早期的太康道情戏又被人称为“渔鼓班”,“渔鼓”便是“渔鼓道情”的渔鼓,也就是说,太康道情戏最早就是吸收了渔鼓道情的音乐风格,渔鼓道情擅长说唱腔调,太康道情戏便直接学习了这一特色,在早期运用自如。
后来,太康道情戏不断发展,又吸收借鉴了许多其它剧种的优秀风格。
1957年,河南太康道情剧团成立,众多专业的戏曲从业者加入到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发扬光大中来,太康道情戏也有了一个更加专业、长足的进步,音乐风格的发展也是由此走向正轨。
剧团的各位专家到处走访学习其它剧种的发展模式和风格特色,取其精华进行学习,而后将其加以优化运用到太康道情戏的发展中来。
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分析
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分析摘要:流传于豫东地区的河南太康道情戏声腔独特,这种独特的声腔特色使得太康道情戏表现出了与其它剧种截然不同的戏曲特点,也使得它具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便从太康道情戏的声腔出发,分析太康道情戏独特的声腔特征,并对研究意义做出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声腔;特征作为流传在黄淮西部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河南太康道情戏所受到的关注相比其它剧种来说是少之又少,它仅仅流行于以河南省太康为中心的豫东和皖西平原地区。
但是从它最大的特色—声腔来说,它是我国所有北方剧种中声乐部分占据戏份最重的剧种[1]。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唱或对唱,唱的比例比大多数剧种都要高,因此,这一剧种对于演员的唱功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势下,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声腔就变得格外不同。
一、以方言为基础的咬字行腔豫东方言发声多以嘴唇和口腔为基础,发出的声音多为本色,字音扁平,句尾略长,语速偏快,这就使得声音语调更加抑扬顿挫,充满曲折感。
而发源于河南地区的太康道情戏表演就主要以豫东方言为主,咬字行腔大多与豫东方言一致,这一特点在太康道情戏的各个发展阶段均有体现。
比如在太康道情戏《张廷秀私访》中,“亲家”被读为“qi-yo”,这就是典型的豫东方言。
这种以方言为基础的咬字行腔大大拉近了剧种与平民百姓间的距离,使得听众产生了极大的熟悉感,没有获取艺术感受的障碍,也就更愿意接受和更容易喜欢这一表演形式。
而这种表演形式也因为与其它剧种截然不同的咬字行腔习惯,拥有了自己独有的声腔特征。
二、乐句多下句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声腔有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话的下句多,一个上局能够连接多个下句,少则四五,多能达到十个及以上,这是其它剧种所远远不能达到的。
这种结构形式配合上平稳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得整个段落都朗朗上口。
另外,太康道情戏大多是一宫到底,整本戏结束都不换宫,而且是一韵到底,很少去改变唱词的韵脚,这两种特点使得听不惯太康道情戏或是第一次接触太康道情戏的人会觉得单调。
非遗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一、道情戏的渊源道情起源于唐朝,是一种说唱艺术,从道教音乐中发展而来。
唐朝时,皇家以道家始祖李耳为尊,崇尚道教,广建道观,大力宣传道教教义,宗教活动频繁。
唐高宗李治曾命乐工制作“道曲”、“道调”,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记载:“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
”[1] ,借助道教音乐传播道教思想,唐朝最为著名的道教乐曲《九真》、《承天》就是典型的代表,以道教故事为蓝本,以说、唱、词、曲为演绎形式宣扬道教出世思想。
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道情也开始从皇宫贵族走向市民百姓,在勾栏瓦舍中流行开来,《武林旧事》曾记载:“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
太上(宋高宗)云:‘此所张伦所撰鼓子词'。
” [2] “诸色技艺人唱耍令,叶道情唱道情。
” [3] 在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仕途之路也无可能,倡导出世思想的道情戏遂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许多元杂剧中都有道情说唱的描写。
到了明清两代,道情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众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道情的变革和推广之中,《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中都有道情的身影,特别是清代文人郑板桥、徐大椿、袁学澜等人都喜爱道情并且力推这一娱乐方式,郑板桥创作有《道情十首》,徐大椿作有《洄溪道情》,袁学澜写作《柘湖道情》,加速了道情的地域化、市民化的发展进程。
道情在不同地域生根发展,与当地文化不断融合,产生了极富地域民风的道情艺术,如流行于南方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江西道情”、“四川竹琴”等,流行于北方的有“周至道情”、“河湟道情”、“湖北渔鼓”、“河南道情”等。
各地独特的声腔体系、角色行当、演奏乐器和舞台表演方式使得道情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二、太康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太康道情主要流布范围包括太康、开封、商丘、驻马店等地,又因为太康道情是“河南省内豫北道情、灵宝道情、豫东道情中唯一形成戏曲形式的剧种”,所以又被称为“河南道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反思--以周口太康道情戏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反思--以周口太康道情戏为例
杨丹
【期刊名称】《神州(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近年来,全国都在开展轰轰轰轰烈烈的申遗活动,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加入和非议的行列。
在历史的发展中,河南民众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也拥有很多非遗项目,像马街书会、太康道情等。
太康道情戏以起独特的表演力和浓郁的乡土味而成为太康县的一大特色,并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道情戏现在处境困难,本文通过探讨道情戏的现状,来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反思。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杨丹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天下独一戏"安徽阜南嗨子戏为例 [J], 范小虎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J], 杨志敏
3.浅析地方小剧种的发展前景--以太康道情戏为例 [J], 焦海丽
4.简述地方小剧种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太康道情戏为例 [J], 焦海丽
5.“非遗”视野下地方戏发展探究——以太康道情戏为例 [J], 杨志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老百姓的戏唱不完——记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本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通讯员赵风雷1月1日上午11点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八里庙村“舞台艺术送农民”现场人山人海,由太康道情剧团划转而来的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道情戏《楚宫恨》刚刚谢幕,饰演剧中人物“伍奢”的张天印突然昏倒在舞台上……这是担任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张天印,近几年第三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
这一次,穿着戏装的张天印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诊断为脑梗塞。
两天后,病情刚有好转,张天印又开始在病房里了解剧团演出情况。
太康道情在豫中、豫东流传久远,当地人说:“宁可少锄二亩地,也要看看道情戏。
”知名度颇高的太康道情剧团成立于1957年,曾于199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大赛中荣获8项大奖。
2006年,太康道情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6年,16岁的张天印进入太康道情剧团。
1997年,张天印被选举为团长。
在担任团长的第4个年头,剧团发展处于低谷,濒临解散。
如何保住太康道情?张天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一次,忙完回到家,张天印一头昏倒在楼梯上。
2012年10月,太康道情剧团面临体制改革,为让剧团发展步入正轨,应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张天印天天兜里揣着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顾不上去医院看病,两个半月的时间,身体消瘦了许多……这期间,在太康县张集乡演出时,张天印又一次在后台昏倒。
在太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成功划转为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张天印长出了一口气。
张天印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人。
在有关部门和演员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下,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发展逐渐有了起色,原先剧团派人出去联系“台口”,转变为演出商主动找上门来。
全团由原来年演出100多场发展到2014年演出802场,几乎每天都连轴转地下乡演出。
张天印对剧团情况了如指掌,无论哪位职工有了难事,他都用心帮助解决。
河南太康道情戏调查提纲
河南太康道情戏调查提纲一、调查方案1、在民间拜访年纪最大的、最善唱的两三个人进行采访录音,听他们唱,然后针对所演唱的曲子记谱,然后与正规的曲目原谱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2、在当地寻找当地老百姓认为的“乡村传承人”若干个进行录音采访,尽量整理记谱。
3、调查县城里的正规剧团,询问他们是否定期去乡村演出。
4、寻找五六十年代之间、七八十年代之间等不同时期的艺人若干个,比较一下所演唱和表演及乐队编排上有什么区别?5、拜访文化馆的还专门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交谈,获取关于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和演变。
6、回到城市访问部分社区,寻找在群众文化娱乐中是否有唱道情戏的现象,也是其中的一种传承方式。
二、采访要点1、太康道情戏一般情况下是在什么特定时间和场合表演的?为什么?2、表演场次最多的时候在什么季节?一般一天几场?3、本地的人看来,太康道情戏在生产与生活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表演功能?譬如,有专门用于传授知识、娱乐、求偶、宗教仪式、治病等目的的歌舞表演吗?4、按照传统习惯,表演演员一般有没有职业或者性别限制?以什么形式表演(包括同时伴随的器乐伴奏、舞台表演等形式)?多少人表演,及表演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怎样?如果是多人表演,乐队演奏者和演唱者怎样编排?主要(典型的)伴奏乐器是那些?目前是否加入了西洋乐器?如果有,大概从何时加入的?起到什么作用?每件乐器是怎样定弦的?有什么特点?各个乐器在演奏中主要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功能?有没有在表演中起领导作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通常是那些人?有没有单独由老人、妇女或儿童表演的节目?5、从太康道情戏正名到现在,音乐本体(唱腔、节奏、调式调性等)的改变有哪些?6、在乡间演出与舞台上有什么区别?是否吸收民间艺人和老百姓演唱时的精彩东西?7、体裁和题材是否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8、一般演出是关于文场多还是武场多?9、道情戏与老百姓的关系?老百姓一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演唱(以前,现在有什么演变?)10、有无流派之分?11、太康道情戏是否有核心音调?是什么?12、在此地区的人看来,一个“好的太康道情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一个“好的太康道情戏艺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如何?13、本地太康道情戏剧团演员是业余的还是职业的?这些团体的组织方式如何?资金来源?演员的年平均收入?是否对这些收入满意?14、广播、电视、录音机等现代媒体对太康道情戏的传播,对本地太康道情戏的生存与传承,造成了什么利弊影响?怎么看待这种影响?15、太康道情戏在音乐结构、乐调、节奏、节拍、旋法、律制、伴奏等音乐形态方面有那些特点?16、在填唱的歌词方面是否有即兴性?填唱哪些歌词?其来源和主要表现内容是什么?一般情况每段分几句?压韵格律和每句歌词的乐节是否有规律?17、师承传统状况,主要传承手段是什么?(你的老师怎样教授你?你又是怎样教你的学生?时代的转变,传授方式有无变化?)18、你所知道的太康道情戏与其它地区的道情戏有什么渊源,且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这些异同点是怎样形成的?19、太康道情戏与当地的道教音乐在音乐结构、乐调、节奏、节拍、旋法、律制、伴奏乃至生态环境、文化依托等方面有否关系?异同点是什么?20、在历史上是怎样流传和传播的(历史沿革)?21、观众群的男、女比例是否知道?如果有差异?你认为此现象是怎样产生的?22、是否有自己的戏校?目前的状况怎样?三、演员调查1、演员(艺人)简况姓名(或艺名)/ 出生年月/ 性别/ 民族/ 学历/ 职业(及职业的变更)/ 收入情况/ 出生地/ 现居地(及迁徙原因)/ 婚姻状况及家庭成员/ 兴趣爱好/信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计划经济 , 走向市场经济 , 对内全面改革 , 对外全方位开放的 一 l - . 世 纪八 十年代 , 一些 院
团散火 了,一些演员改行下海 了。太康道情
中和 、衬托 、协奏”的我项作用 ,故坠胡在
道情戏 中作为 “ 主弦”是恰到好处的主伴乐
器, 也是道情戏 的伴奏乐器区别于别类剧种
《 张廷 秀私访 》 、《 田螺女 》 、《 玉梳记 》 等近
人物年龄 、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 被细分为老 生、 小生 、 红生等。 且行又分为青衣 、 花旦 , 彩旦、老旦 、婆旦 、闺门旦等 ,丑行 分为小 丑、老丑 、官丑 、丑婆等。
新 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 十分关 心道情 的发展 ,1 9 5 3 年 ,中共太康县委 指示文化馆
题材 并诵唱 ,“ 道义、道情” , 合 二为一 ,其
名日 “ 道情 ” 。
开始 时 ,道 士们 在 民间布道 时诵 唱的 “ 道歌” 即为 “ 道情” 。说唱 时用 “ 渔鼓 , 简板 ”伴奏 。演绎后来 ,这种 唱 “ 道义”的 说唱道情 ,广泛地被陕西 、山西 、河南 、山 东等地 的乡 民学唱 ,并且 又逐步形成 了 “ 道 情戏 ” 。“ 太康道情”就属那时的演变剧种 。
情角色行 当划分也相 当精细了。生行中根据
借粮 》一鸣惊人 ,共获演 出、演员 、导 演、
音乐设计 、唱腔设 计 、 美术 设计 、灯光设计 等八项大奖 ,名列各 展团前茅 , 受 到文化部 领导和专家评委的称赞 , 太康道情也再 次名 扬四海。
法。用 诗、词 、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
康道情是我 国珍贵的稀有剧种之一。它源于 我 国的道教 ,时奉 老子为道 教之祖 ,以 《 五
淄博举办 了全 国 “ 天下第一 团” 优秀剧 目展 , 太康道情剧 团汇报演 出的代表剧 目 《 王金豆
道情 的表演 、 化妆和服饰 与其它剧种差
千文 》 、 《 道德经 》和 《 和平调极论 》 为 主要
艳丽。
年 已初见成效 , 如 由现已退休 的道情传承人
朱锡 梅领衔 主演 的 《 王金 豆借粮 》 、 《 跪洞 房》 、 《 张廷秀私访 》 等, 在农村巡 回演出中 , 深受观 众喜爱 ,今 天太康 六十岁 以上人 群 中, 能整段唱的仍不在少数 。1 9 5 8 年初 , 太 康县成 立 了第 一个 刀是全 国唯一 的一个 道 情 专业剧 团——太康县道情剧团。
三十个剧 目 获省 、市 比赛大奖 ,并被录像 和
录制 了唱片 、光盘 、由电 台、电视 台多次播
放 《 王金豆借粮 》曾被 中央电视 台播放 。 今 日, 太康道情剧 团的演职员已收编为
在全县选拨道情中老艺人来县培训学习 , 排 练节 目,经过几年 的培 训和发展 ,到 1 9 5 7
论典 ,至东汉 时又制定 ( 道 曲音乐 ) 诵戒新
别不大 ,主要 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 , 善演喜
剧, 其 演员不 习武功 ,科班也无 武科 , 没有 严格的行当区分 。除生 、 旦须有专业演员扮 演外 ,净、末 、丑则无固定行 当。但是 ,随 着时代 的发展 , 剧本人物的要求 ,今天的道
鼓 ,简板”伴奏就太显单调 了, 所 以当时 的 艺人借鉴 了 “ 河南坠子 ” 。和梆子戏的主弦 “ 胡琴”为 主要伴奏乐器 的形式 , 道情戏从
而有 了 自己剧种的主要乐器 ,即现在的 “ 坠
财政工资 ,由财政按月足额发放 。解除了后
顾之忧 的道情人 ,演好道情 的精神更饱满 , 干劲更足 , 他们决心秉 承 “ 德艺双馨 ” 宗 旨, 努力演好每一 出剧 ,每一个 角色 , 并不 断推 出新剧 目, 不 断革新 唱腔及 音乐伴奏 , 让 戏 剧百 花园里 的奇 葩—— 太康 道情 更 加光 彩
诵唱 “ 道义”的 “ 道情 ”演变为民间艺 术, 并且形成 “ 戏班 ” 式 的演 出, 单纯用 “ 渔
五十 多年来 ,太康 道情 演 出节 目上 百 个 ,其 中 《 王金 豆借 粮 》 、《 王金 豆还粮 》 、 《 跪洞房 》 、《 前进 路上 》 、《 雷宝 童投 亲 》 、
“ 两为”方 针,送戏下乡 ,为农 民演 出。仅 最近十多年就乡演 出万余场。除演传统剧 目 外, 还 常配合形势演现代戏 , 1 9 7 2 年 由蔡清 枝主演的现代剧 《 前进路上 》 一炮打响 。引
道情最大的特点是以唱为主, 很少有道
白,根据剧情 。有一板 下来就上百句唱词。
主要板式有 : 慢板 、流水 、垛 口 等等 。不管
演员唱何 种板 式 ,男女唱腔均用真嗓 ,吐字 清晰。 唱腔 中时有重叠句 , 而且有那个呀嗨。
起轰动 , 像豫剧三 团上演 《 朝阳沟 》 那样 。
太康道情风风火火一路走来 。到中国打
胡” 。坠胡 的制作是我 团老艺人根 据河南坠 子的主弦 , 整个缩小三分之一定做的。制作
多选用 于檀木 ,以优质的桐木板做 面板 ,其 音质纯 净 ,音色优美动听 ,即有低沉婉转之 深韵 ,又有音明亮之挺拔 。更有高而不噪之 动听。在整个乐 队中能起到 “ 独奏 、领奏 、
文史艺术特点
孙 贤 港
( 太康道情剧 团,河 南 太康 4 6 1 4 0 0) 民间雅调唱乡俗 ,渔鼓 丝竹 品道情 ,太 唱就能懂 。听戏一大晌 ,觉得浑身轻 ,要是 有 点小毛病 ,听戏 比吃药还灵 。 ” 扶植基层剧 团,文化部 1 9 9 2年 7月在 山东
音乐 的一大风格。
也走 向低谷 。怎么办?时任县委 、 县政府断 然决定道情剧团不能散 , 太康一百 多万人 口
养起来 ,分乡镇 巡回演 出。
随着伴奏乐器的不断更新 ,道情 的演唱 形式也发生 了巨大变化 ,由原来的 “ 坐摊道
情”发展成 由不同脚色伴演 的戏班 。
太康县道情 建团五十多年来 , 一直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