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c0e265852458fb770b563a.png)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条线 南方大米北方面
“南船北马”
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图文探究
知能演练
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
情景诱思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 ,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 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示】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
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 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 态方面加以分析。
水田耕作业 为主,水产 业发达
玉米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 为主,兼有
大豆 畜牧业
地理环境 影 响 区域发展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
北 弱。
屋顶坡度小,房 冬季寒冷。
方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且楼间距大
区域 要素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贸易
水热条件 水源条件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业地 域类型 交通条件 原料、燃料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良好
河网密布,水产业发达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 花等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758a3358fb770bf78a5557.png)
长江三角洲
耕作方式 农 业 人 类 活 动 差 其 异 他 生 产 活 动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主) 主要粮食作物 油菜、棉花等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 发展畜牧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周围 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 重化工业。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什么是区域 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划分依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1.长江中 下游平原 地区地理 环境
太湖平原
湖口 鄱阳湖 平原
洞庭湖 平原
2.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社会期间
自然状 开发时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 况 期 产活动的影响
稠密的 水系 早期
交通的阻隔 交通的天然水道
原因分析
人们利用和改造 自然能力低下 船作为交通工具 被广泛使用 人们利用和改造 自然能力低下 农业生产工具的 改进和生产技术 的提高
二、区域特性
•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 • 整体性: 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 可变性:区域范围、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性; • 层次性: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 分为下一级区域;
•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三、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1c51ee10a6f524cdbf85e9.png)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 食商品率高。
【典例示范】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局部农业结构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1)、(2)题。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的限制,_耕__作__农业发 展缓慢。 2.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丰富的_劳__动__力__资源使其成为 我国粮食生产基地,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主要的_桑__蚕__和__棉__花__生产基地。
【解题思维】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问
与地名相关的自然要素
思
地名及图示区域特点的结合
答
水文、地貌、植被
题目(2) 甲、乙两地区的对比 对比甲、乙两地区的环境特点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以“河”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 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 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 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区 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 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 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自然环境变化较 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
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04305f33687e21af45a961.png)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粮食单产高,为何
商品率低?
参考答案 一、1.地理差异 空间单位 发展方向 (2) 亚热带季风
人 教 版 地 理
2.区位特征
相对一致
北纬 43°~ 48° 黑土 旱地
二、1.生产、生活特点 2 . (1) 北纬 30° 温带季风 大陆性 水田 石油 (3)水稻土 (4)贫乏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人 教 版 地 理
测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5.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 (GIS)在城市管
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内容概要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研究是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和特色。从这一认识出发,在初中区域地理 和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以区域 整治和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本模块教材。本章内容主要
人 教 版 地 理
(6)其他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自主探究 ]
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否一定能发展成工业
人 教 版 地 理
区,并形成工业城市?为什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 平原为例)
人 教 版 地 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自主探究 ]
人 教 版 地 理
1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 ____________ 、区域的发
展水平、______________。 2.个案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 (1)地理位 置 (2)气候条 件 地 (3)土地条 理 件 环 境 (4)矿产资 差 源 异 (5)农业生 产活动 位于________附近,地处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地处____________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以________为主,耕地多为 _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小 矿产资源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主要种 植________,熟制为 ______________,水产业发 达 商业贸易发达,是我国重要 的________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大致位于________,地处我 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地处____________气候区,雨 热同期,但________稍强 ________分布广泛,耕地多 为_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 大 有较丰富的________等矿产 生产活动差异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种植________、春小麦、 大豆,熟制为________,西 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基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79947c5acfa1c7aa00cc3e.png)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水稻、油菜、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发达
玉米、 玉米、春小麦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从上表看,这两个区域在农业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从上表看,这两个区域在农业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请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请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矿产资源条件 等方面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等方面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2.区域的特征 .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内部)特征,以及一定的几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内部)特征,以及一定的几 区位 何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 何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区域内部的特定性 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 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 毫米 以上。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 以上。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分为下一级区域。 分为下一级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 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 区的原因是( 区的原因是 D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 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 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 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 坦 A. ①② C. ①③ B. ③④ D. ②③
同步练习一
一、填空题: 填空题:
1、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___________、青藏高原以东, 、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 大兴安岭 、_________以东 以东,
张明在旅游时能观赏到“竹海” 张明在旅游时能观赏到“竹海”景 观的是( 观的是 D ) A.哈尔滨 哈尔滨 B.锡林郭勒 锡林郭勒 C.江苏南部平原 江苏南部平原 D.井冈山 井冈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73f8188bd63186bdebbc91.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说出区域的含义;2.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4.初步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形成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5.初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呈现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9幅景观图,大家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反映人们对地理环境不同的划分,即不同的区域。
新课学习: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内涵及特点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
思考如下问题:(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东部的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1.区域的概念、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基础是差异,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fe139c9240c844769eaee9a.png)
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 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 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
为集中。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 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
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江南水乡
呼伦贝尔草原
东北平原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 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 来的。
区域的划分:
按性质: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 按内部分布状况 ……
黑土
形成:地表植被经过一个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最终 演化而成,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 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中国东北黑土外, 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 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 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矿产资源
棉花、油菜等旱作。
矿产资源
1.从总体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矿产资源贫乏, 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2.非金属资源:明矾、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 灰岩等储量较大。
• 本区的长江内河水运发达,特别是太湖流域,通航条件良 好,拥有1.6万公里以上的内河航道,因而大大加强了区 内的经济联系。迄今内河水运量约占本区货运总量的34.6 %,占全国内河水运总量的35%。如果将铁路、公路、航 道连在一起计算,单位面积上拥有的交通运输线路密度为 全国平均数的4倍多。以上情况说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良好,一方面具有和国内广大地 区联系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具有发展国际贸易和引进先进 技术、设备和传递信息的巨大发展潜力,本身又有强大的 经济实力和腹地资源。这些优势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其它一 些大河三角洲不可相比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91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9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a8b92d4028915f814dc287.png)
——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 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 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探究活动
暑假,哈尔滨某高中的学生张明准备从家乡出发,按如下设计 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 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 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 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 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工业 交通
人口
科技 ……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 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纬度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 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 太2.阳长辐江射三量角少洲,和年松平嫩均平气原温的低年降水量 分布长各江呈三现角什洲么的规年律降?水形量成大这致种从分南布规 律的向主北要递原减因主分要别是是因什为么该?地南部距
中国中三国大三自大然自区然:自区然:自区然域区域
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横断山 (3000米等高线)
大兴安岭—长城 (400㎜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方
青藏高寒区
东 部 季 风 南方 区
秦岭—淮河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社会文化区
2 区域的特点
• 具备一定的区位特征 • 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1)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 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 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的文庙,又有西 方古典式建筑基督教堂。夏季可在太阳岛上 玩沙戏水,冬季可欣赏各种栩栩如生的冰雕。 (沿途可见温带落叶落叶林和混交林,黑土 地、麦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63f6653b3567ec102d8a67.png)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
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
要自然因素是 (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
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思路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第(1)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 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 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的不利影响。第(2)题,不同的 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还是畜牧业主要看当地降水的多少。 第(3)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 答案:(1)C (2)A (3)D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对区域特征的理解。第(1)题,区域 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 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 法不同,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第(2)题,有的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图中 区域A的边界类型是明确的边界,而热量带、干湿区、三江 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答案:(1)A (2)C
【备选例题】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1)新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有什么 差异? (2)根据两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你认为新疆与珠江三角 洲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各是怎样的? (3)结合新疆的地理条件分析,你认为新疆的棉花生产基地 应布局在哪里?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差异,新疆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 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同。农业的区 位选择就是因地制宜。 答案:(1)新疆地处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 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种植长绒棉历 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季 风区的南部沿海,靠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 等交通发达,市场广阔,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共58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68634058fb770bf78a558e.png)
1600 1600
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分布呈什么规律?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 东 向 西 递减.
400 500 600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表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 区中部长江 入海口
43N—48N, 地处东北地 区中部
境条件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C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位特征
④内部性质的差异性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 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 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 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两地环境存在什么不同?
自然方面
人文方面
地理位置 气候 土地 植被 资源
……
语言 文化 饮食 建筑 农业 工业 交通
……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两个区域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32º 30º
50° 48°
45° 43°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形状和边界。
一、 区域
(二)、特点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形状和边界。
明确的
2、边界
过渡的
干旱区 200
半干旱区
400
半湿润区 800
必修三人教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张ppt)
![必修三人教版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dacdc0a58da0116d17490a.png)
• 7.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 东北平原,说明了 ( ) A • A.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区域地 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会改变 • B.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使长江三角洲的土壤肥 力不断下降 • C.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比长江三角洲优越 D.东北平原的劳动力资源比长江三角洲丰富
• 5.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 A.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 B.主要的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 • C.位于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 商业贸易发达 • D.依据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 6、造成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粮仓”地位下降 的相关原因是(C ) • ①稠密的人口和相对较少的人均耕地 • ②农村也以发展工业为主 • ③稠密的水网导致较为破碎的耕地 • ④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食商 品率低 •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14.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西北地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稀少。形成这 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 A.地形 B.气温 • C.降水 D.生物
• 15.下列区域通常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D ) • A.干旱区 B.自然带 • C.气候带 D.行政区 • 16.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是( B )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 23.松嫩平原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的主要条件是( ) C • A.地方人稀 B.地形平坦 • C.石油资源丰富 D.农业发达
• 18.以下区域的边界,最不明显的是( • A.国界 B.流域边界 C.板块边界 • • • • • • • • • •
C
)
D.日界线
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
![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https://img.taocdn.com/s3/m/8951dd85dd3383c4bb4cd25b.png)
地
理 气候条件
环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组 合好
①多为水田,水稻土 ②较为分散,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少
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 合不如长三角
①多为旱地,黑土 ②集中连片,人口较少
人均耕地多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自然差异:
农业 人
1 地理位置
们 工业
2 气候条件
影响 生 交通
B 3.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D 4.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较,其相似点与相异点有 ( ) ①地势平坦,但海拔高度差异大 ②同属中纬度,但海陆位置差异大 ③湖泊众多,但湖泊性质和类型差异大 ④受季风影响显著,但季风来源差异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②③
能力
增强
苏湖熟,天下足
近现代时期: 粮仓地位被取代
工
商 业 的
人口、城市稠密、 人均耕地少
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商品率低 生产规模小
展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阅读: 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50年代淘米洗菜 人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6700年年代代洗 水衣 质灌 变溉 坏 后期阶段:80年代鱼虾绝代
1 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 1.概念:区 在域 地是 理地差球异表的面基的础上空,间单按位一,定是的人指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2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48542aad51f01dc381f127.png)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水网稠
密 ④地势平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活动
从工业发展的视角,比较长江三角洲与 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列表比较)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会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
研
变而改变
究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 分散 ②人均耕地少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 连片 ②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主)\油菜、棉 花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
玉米、小麦、 大豆等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 位置优越,对内外联 系方便,商贸发达
沿河、沿海分布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活动:
一、从农业发展的视角,比较长江三
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列表 比较)
二、从工业发展的视角,比较长江三
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列表 比较)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铁路线分布
……
……
案例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
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利用 和改
———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
造自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然的 能力
限制性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低下
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利用
—船的使用扩大交通联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张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645c247f1922791788e878.png)
——船的使用扩大交通联系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克服土壤限制
限制性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第六页,共17页。
利用 和改 造自 然的 能力 低下
利用 和改 造自 然的 能力 增强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sōnɡ nèn pínɡ yuán)农业区域的比较
第七页,共17页。
水田(shuǐtián)耕作业
旱地(hàndì)耕作业
农 主要农作物
人 业 作物熟制
类 其它部门
活
工业城市聚落
水稻(shuǐdào)(主)、油菜、 玉米、春小麦、
棉花等
大豆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位置优越,对内外联系方便,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 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分散 ②水稻土为主 ③人均耕地少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 ②黑土分布为主 ③人均耕地多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第四页,共17页。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页,共17页。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水源条件
差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dìxíng)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zhōnɡ bù),长江入海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业达标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1~2题。
1.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第1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2题,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答案:1.B 2.C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a、b、c、d B.b、c、a、d
C.c、d、b、a D.c、a、b、d
4.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 )
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
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解析:第3题,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先形成城市然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故B 选项正确。
第4题,由于b阶段城市刚刚形成,其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故B选项正确;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大;c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d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答案:3.B 4.B
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结合下图,回答5~7题。
5.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开发历史悠久
D.石油资源丰富
6.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区域竞争力下降
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
D.传统产业衰退
7.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 )
A.杭州市B.济南市
C.黄山市D.大同市
解析:第5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
第6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
第7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
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答案:5.B 6.C 7.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材料二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
(1)据图分析河西走廊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
(4)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述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条件是决定生产、生活的主要条件。
第(2)题,河西走廊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
第(3)题,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风力作用强劲,降水稀少。
第(4)题,由于气候干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
答案:(1)特点:多沿河流分布。
原因: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可以作为水源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2)资源丰富
(3)河西走廊多大风天气,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北方土壤呈碱性,扬尘、扬沙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河西走廊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4)荒漠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能力提升
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①甲—土地②乙—劳动力③丙—资本④丁—科技进步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2.关于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描述正确的是( )
①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③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科技进步
④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劳动力在原始文明社会影响最大,甲对应的是劳动力;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乙对应土地。
第2题,由图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和劳动力,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主导因素由资本慢慢转化为知识和技术。
答案:1.D 2.C
3.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期阶段的是( )
解析: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对比四幅图,城镇最少、结构最简单的是C图。
答案:C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
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5.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从1990年至1994年持续加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199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第二产业并没有占主导地位;图示一段时间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整体看该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说明经济不断发展。
第5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应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4.D 5.B
6.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解析:第(1)问,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水稻种植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其原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郊农业利润更高等。
第(2)问,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可结合图例读出。
第(3)问,可以从图中判断出该地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转变为以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迁移、集中,电子工业在西部高校密集区聚集。
(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