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辅导材料一20050516124240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常见问题解答第1章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布置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常见问题解答第1章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a75ff87502768e9951e7385d.png)
第一章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布置1.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如何?答:高层建筑结构要抵抗竖向和水平荷载,在地震区,还要抵抗地震作用。
在较低的建筑结构中,往往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水平荷载效应逐渐增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却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求有足够的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另外,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相对较柔,因此在地震区,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延性。
也就是说,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仍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足够的变形能力,不致倒塌。
这样可以在满足使用条件下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抵抗水平力的设计是个关键,应该很好地理解上述特点,使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抗震性能,还要尽可能地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消2.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答: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类型。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造价较低、取材丰富、并可浇筑各种复杂断面形状,而且强度高、刚度大、耐火性和延性良好,结构布置灵活方便,可组成多种结构体系等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主导地位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构件断面小、自重轻、延性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构件易于工厂加工,施工方便,能缩短现场施工工期。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建造高度的增加,以及我国钢产量的大幅度增加,采用钢结构的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多。
更为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为钢和钢筋混凝土相结合的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使两种材料互相取长补短,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优良的效果。
组合结构是用钢材来加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钢材放在构件内部,外部由钢筋混凝土做成,成为钢骨(或型钢)混凝土构件,也可在钢管内部填充混凝土,做成外包钢构件,成为钢管混凝土。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1c1887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8.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高层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结构设计和抗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
它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如建筑物的高度、用途、地理环境、风荷载、地震作用等。
首先,高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自重和所承受的风力、地震力也会大幅增加。
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通常会采用更加坚固和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框架核心筒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由外围的框架和内部的核心筒组成。
框架承担一部分水平荷载,而核心筒则主要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和竖向荷载,两者协同工作,使建筑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在结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性能的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同时还能减小构件的尺寸,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
此外,合理的构件尺寸和配筋设计也是确保结构安全的关键。
设计师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分析,确定梁、柱、墙等构件的尺寸和配筋,以保证它们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
除了结构设计,抗震性能是高层建筑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物的破坏力巨大。
因此,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意味着在较小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不应出现损坏;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一些损坏,但经过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不应倒塌,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
基础的设计对于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中,减少建筑物的晃动。
常见的基础形式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等。
桩基础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层稳定的土层中;筏板基础则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建筑物荷载较大的情况,它可以均匀地分布荷载,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c40703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c.png)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迅猛,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地震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结构抗震在高层建筑中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的相关问题。
首先,要了解结构抗震的概念。
结构抗震是指建筑物抵抗地震力量的能力。
地震力量是指由地震引起的震动力。
由于地震很难预测,而且其震动力量可达到巨大的程度,因此高层建筑必须具备强大的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的基础一般为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桩,其目的是分散和传递地震力量,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其次是结构系统的抗震设计。
例如,采用悬挂系统、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等抗震结构,以抵抗地震力量。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和建筑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是通过计算和模拟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研究其抗震性能。
基于动力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适当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然而,尽管有一系列的抗震设计措施,高层建筑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高层建筑的自重较大,这会增加地震力量的影响。
其次,高层建筑中的结构体系复杂,存在许多缝隙和连接点,这些地方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
此外,高层建筑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一些部位的承载能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抗震技术和方法。
例如,采用粘性阻尼器、减震橡胶垫等特殊材料和装置来吸收和分散地震力量。
此外,运用风洞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和改进。
这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结起来,结构抗震在高层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计、结构系统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然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自重和结构复杂性等。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案)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4693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a.png)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研究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了解目前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教学目标:1. 了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2. 掌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3. 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4. 了解目前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教学内容:1.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介绍地震对高层建筑结构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以及地震对高层建筑产生的位移和变形。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和基本概念,包括刚度、强度和延性等。
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介绍常见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例如等效静力法、动力时程分析法等,并讲解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4.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概述国内外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以及其他国际通用的设计规范。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导入:通过观看地震引发的高层建筑倒塌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以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概述。
4.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其结构抗震设计方案,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5. 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度、思维能力、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他们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相关课件和教材;2. 实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资料;3. 相关电子资源和视频资料。
教学参考书目: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理与实践》;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a8a8b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4.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综合练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人类建筑技术的杰出成果。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概述高层建筑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组成,具有布置灵活、空间大的优点,但侧向刚度较小,适用于层数较低的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主要依靠墙体来抵抗水平荷载,其侧向刚度大,但空间布置相对受限。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既能提供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好的抗侧力性能,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
筒体结构包括框筒、筒中筒等,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侧力性能,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二、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是一种突发的、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水平和竖向的地震波,对高层建筑施加复杂的作用力。
水平地震作用是地震对高层建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它会使建筑产生水平位移和扭转,导致结构构件的变形和破坏。
尤其是在结构的薄弱部位,如节点、连接处等,容易出现裂缝甚至断裂。
竖向地震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可忽视。
对于大跨度、长悬臂结构以及高层建筑的顶部,竖向地震作用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内力和变形。
三、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强柱弱梁在设计中,要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大于梁的承载能力,使柱子在地震中不先于梁破坏,以维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强剪弱弯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构件在受弯破坏之前先发生受剪破坏,因为受剪破坏具有更大的延性,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
3、多道防线在结构体系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和剪力墙、筒体结构中的外框筒和内筒等,当第一道防线破坏后,后续的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避免结构的整体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8fe64558fb770bf68a5527.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2004年09月15日)浏览人次120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工学科土建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升本)的一门限选课程。
该课程是针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以已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等)为基础,进行抗震计算理论和多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学习。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震计算理论基础,掌握抗震设计原理,掌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主要要求是:了解高层建筑各种结构体系、体系特点及应用范围;熟练掌握风荷载及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掌握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三种基本结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方法,理解这三种结构内力分布及侧移变形的特点及规律;学会这三种结构体系包含的框架及剪力墙构件的截面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非抗震设计的不同要求、原则及方法。
对筒体结构的内力分布、计算特点、结构设计有初步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概念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一、课程教学总时数、学分数本课程为3 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安排在第五学期。
二、媒体的选择及相互关系本课程的媒体建议选用文字教材、IP课件、录像教材件等。
其中文字教材是课程的基本媒体,不但包含所有教学内容,而且包含教学要求、其他媒体使方法及必要的教学信息等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教材。
IP课件、录像教材是强化媒体,主要是分层次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是对文字教材某些内容的强化与补充。
防震减灾材料
![防震减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6c35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f.png)
防震减灾材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选择合适的防震减灾材料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充分发挥钢筋的延性和混凝土的韧性,从而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倒塌风险。
此外,钢筋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塑性,能够满足不同建筑结构的需求。
其次,钢结构也是一种优秀的防震材料。
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吸收能量,减少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的施工周期较短,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新型的防震减灾材料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另外,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钢材也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防震减灾材料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以及新型的防震减灾材料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该更加重视防震减灾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1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1](https://img.taocdn.com/s3/m/cd3ce88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4.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1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同一座座挺拔的巨人,它们不仅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也是人类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
然而,要让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在风雨和地震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其结构与抗震性能。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首先是重力荷载,这包括建筑自身的重量以及内部人员、家具、设备等的重量。
这些重量会沿着垂直方向向下传递,因此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
在高层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柱组成,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但在抵抗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方面相对较弱。
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来承受水平和垂直荷载,其抗侧力性能较强。
筒体结构,如框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将建筑的外围或内部形成一个或多个封闭的筒体,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力,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然而,仅仅有强大的结构还不够,因为地震是高层建筑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地震会产生强烈的地面运动,使建筑受到水平和竖向的震动作用。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抗震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意味着在较小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不应出现损坏;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可修复的损坏,但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而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虽然可能会遭受严重破坏,但不应发生倒塌,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程师们在设计中会采用多种抗震措施。
首先是合理的结构布局,使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薄弱部位。
其次,会增加结构的延性,例如通过合理配置钢筋,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而不立即破坏,从而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在高层建筑中,基础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基础要能够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递到地基中,并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过大的沉降或倾斜。
常见的基础形式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等。
高层住宅楼结构与抗震设计(全文)
![高层住宅楼结构与抗震设计(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dede1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e.png)
高层住宅楼结构与抗震设计(全文)高层住宅楼结构与抗震设计1. 目录1. 引言2. 高层住宅楼结构1. 结构种类2. 结构材料3. 高层住宅楼抗震设计1. 设计阶段2. 抗震要求3. 设计方法1. 静力分析2. 动力分析3. 损伤控制设计4. 结构配置与布置1. 承重墙布置2. 柱网布置3. 框架配置5. 结构性能评价1. 抗震性能目标2. 抗震性能分级6. 结论7. 参考文献2. 引言本文旨在讨论高层住宅楼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3. 高层住宅楼结构3.1 结构种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
3.2 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复合材料。
4. 高层住宅楼抗震设计4.1 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监理。
4.2 抗震要求:根据当地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确定。
4.3 设计方法:4.3.1 静力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受力情况进行静力计算和分析。
4.3.2 动力分析:应用地震波动力学理论进行动力分析。
4.3.3 损伤控制设计:采用一定的设计措施以减小地震作用造成的损伤。
5. 结构配置与布置5.1 承重墙布置:应满足建筑物的受力要求,合理布置在建筑平面布局中。
5.2 柱网布置:柱网应合理布置,保证结构稳定性。
5.3 框架配置:框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置,提高结构整体刚度。
6. 结构性能评价6.1 抗震性能目标: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确定抗震性能目标。
6.2 抗震性能分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等级确定抗震性能分级。
7. 结论通过对高层住宅楼结构和抗震设计的详细讨论,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附件:1. 高层住宅楼结构设计图纸2. 高层住宅楼抗震设计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规范:国家编制的规范文件,规定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2. 重要性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确定的等级,用于确定抗震性能目标。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cef8a703fad6195f312ba62b.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第一讲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布置§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特点及类型现代高层建筑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
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有利于节约用地、解决住房紧张,减少市政基础设施和美化城市空间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高层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
我国是高层建筑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
我国古代建造过不少高层建筑,如公元704年在西安建造的大雁塔,高64m;公元1056年在山西应县建造的木塔,高67m。
这些古老的高塔建筑经受住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风吹雨打,甚至若干次大地震的考验,说明我国古代在建筑设计、结构体系选择、施工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很高的水平。
但是,我国近代高层建筑发展迟缓。
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我国高层建筑甚少。
我国自己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1958~1959年,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推动了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如1959年建成的北京民族饭店,12层,高47.4m。
到了6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有了新的发展,1964年建成的北京民航大楼,15层,高60.8m;1966年建成了18层的广州人民大厦,7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代表性的高层建筑为:1974年建成的20层北京饭店新楼,高87.4m,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1976年建成的33层、高114.1m的广州白云宾馆。
与此同时,在大城市和某些中等城市建成了大量的高层住宅。
上海首先建成了漕溪路20幢12~16层剪力墙住宅楼;北京建成了前三门高层住宅一条街,在8㎞长的街上建造了40幢9~16层大模板施工的剪力墙住宅。
从此,高层住宅就成为我国高层建筑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高层建筑迅速发展,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
仅1980~1983年所建的高层建筑就相当于1949年以来30多年中所建高层建筑的总和。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稿件.docx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稿件.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0e11101d0d233d4b14e69fa.png)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第1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1. 随高度增加,多、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增加较内力增加()。
(A) 一样;(B) 更慢;(C) 更快;(D) 无规律。
正确答案:C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
(A) 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B) 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C) 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D) 不一定。
正确答案:C3. 框架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B)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C4. 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它适用于()。
(A) 单层建筑;(B) 多层建筑;(C) 高层建筑;(D) 多层及高度不大的高层建筑。
正确答案:D5.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灵活,刚度小侧移大;(B) 平面受限,刚度大侧移小;(C) 平面灵活,刚度大侧移小;(D) 平面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B6.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B)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正确答案:C7. 下列条件中,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
(A) 结构有较多错层(B) 质量分布不均匀(C) 抗扭刚度低(D) 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正确答案:D8. 高层建筑在天然地基上时,其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A) 1/20(B) 1/18(C) 1/15(D) 1/12正确答案:D9. 在框架结构布置中,梁中线与柱中线()。
(A) 不宜重合(B) 必须重合(C) 偏心距不宜过小(D) 偏心距不宜过大正确答案:D10. 在地震区须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房屋,缝宽均按()考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9495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3.png)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范本一: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1.3 参考文献二:建筑设计概述2.1 建筑物特点2.2 结构形式选择2.3 抗震设计目标三:荷载计算3.1 建筑物自重计算3.2 预测地震作用3.3 设计地震动参数3.4 水平荷载计算3.5 竖向荷载计算4.1 设计方法选择4.2 结构材料选择4.3 基础设计4.4 框架结构设计4.5 剪力墙结构设计4.6 钢结构设计4.7 防护与加固五:结构分析5.1 静力分析5.2 动力分析5.3 稳定性分析六:局部构件设计6.1 梁柱设计6.2 墙体设计6.3 地板设计6.4 楼梯设计7.1 焊接连接设计7.2 螺栓连接设计7.3 锚固设计八:施工措施8.1 浇筑顺序8.2 材料验收8.3 施工工艺九:结构监测与维护9.1 测量方法9.2 监测周期9.3 维护注意事项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10.1 结构风险评估10.2 应急预案制定附件:结构设计图纸、计算表格等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和规范要求,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2. 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3. 基础设计: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设计,包括承台、承台桩、基础柱等。
4. 静力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和材料特性,通过静力学原理进行的结构分析。
5. 动力分析: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通过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进行的结构分析。
6. 锚固设计:对结构中的锚固件进行设计,保证其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范本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序言1.1 文档背景1.2 文档目的和范围1.3 参考文献二:建筑设计概况2.1 建筑特点介绍2.2 结构形式选择说明2.3 抗震设计目标确定三:荷载计算3.1 建筑物自重计算方法3.2 预测地震作用3.3 设计地震动参数选取3.4 水平荷载计算过程3.5 竖向荷载计算分析四:结构设计4.1 结构设计方法选择 4.1.1 弹性设计方法 4.1.2 塑性设计方法4.2 结构材料选择与说明 4.2.1 混凝土的选用 4.2.2 钢材的选用4.3 基础设计与优化4.4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4.5 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4.6 钢结构设计与优化4.7 防护与加固策略五:结构分析5.1 静力分析方法与结果5.2 动力分析方法与结果5.3 稳定性分析方法与结果六:局部构件设计6.1 梁柱设计6.2 墙体设计6.3 地板设计6.4 楼梯设计七:连接件设计7.1 焊接连接件设计要点7.2 螺栓连接件设计要点7.3 锚固设计要点八:施工措施8.1 施工工艺流程8.2 建筑材料验收规范8.3 浇筑顺序与技术要求九:结构监测与维护9.1 结构监测方法及频率9.2 维护注意事项及要求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10.1 结构风险评估要点10.2 应急预案制定规则与流程附件:结构设计图纸、计算表格等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和规范要求,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1a262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1.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大城市的地标和发展的象征。
然而,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地震的威胁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的持续深入是至关重要的。
高层建筑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地震造成的震动。
地震的破坏能力源于其产生的横向振动力,这种强烈的振动力可能导致建筑结构的损坏和崩溃。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工程师们在结构设计中融入了多种技术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抗震墙和柱-梁-板结构。
抗震墙是一种墙体结构,通过其间的加固作用能减轻地震时的振动。
柱-梁-板结构采用了更加坚固和稳定的建筑组合,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来抵御地震引起的外力。
除了结构设计上的改进,高层建筑还需采用先进的材料来提升抗震能力。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在减轻地震冲击的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
该材料的特点是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压能力,可以有效地承受地震带来的力量,从而保护结构的完整性。
钢筋混凝土也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其较高的强度和柔韧性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
除了结构和材料的改进,高层建筑的抗震研究还需要考虑地震波传播的问题。
地震波是从地震震源传播到地表的波动信号,其传播路径和速度直接影响高楼的反应。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将此规律应用于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振动控制技术和防震设备的应用也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中,建立实时监测系统以及采取预警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工程师能够实时获得建筑物受力情况,及时调整设计和结构参数以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
灾难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地震的信号,通过及时发布警报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在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研究中,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确分析和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楼安全地承受地震带来的振动力。
《高层建筑与抗震设计》复习题
![《高层建筑与抗震设计》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7e5d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0.png)
《高层建筑与抗震设计》复习题一、协议关键信息1、考试范围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地震作用计算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结构的弹塑性分析2、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具体时间总分:具体分值3、复习资料教材:教材名称课堂笔记老师指定的参考资料4、答疑安排答疑时间:具体时间答疑方式:线上或线下5、考试违规处理作弊行为的认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二、考试范围详细说明11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11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11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剪力墙结构的分类和计算方法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113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协同工作原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计算和调整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114 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筒体结构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筒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12 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121 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含义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的设计方法122 抗震概念设计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建筑体型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设计123 抗震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的适用条件和应用13 地震作用计算131 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特点和参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132 重力荷载代表值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组成和计算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133 结构自振周期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方法经验公式和简化计算方法的应用134 地震作用的分配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地震内力调整14 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141 梁的抗震设计梁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142 柱的抗震设计柱的轴压比限制柱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柱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和构造要求143 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剪力墙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和构造要求144 节点的抗震设计框架节点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式框架节点的核心区箍筋配置和构造要求15 结构的弹塑性分析151 弹塑性分析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法和应用152 性能化抗震设计性能目标的确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流程三、考试形式21 闭卷考试本次考试为闭卷形式,考生不得携带任何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进入考场。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培训讲义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培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7a086095f0e7cd1842536d5.png)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2018/9/2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2018/9/23
27
构造柱
构造柱2
房屋层数
6度
四、 五 六、 七 八
设置部位
9度
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山墙 与内纵墙交接处, 内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墙局部较 小墙垛处,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 (轴线)交接处。
7度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 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 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 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 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 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 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
4.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制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房屋破坏往往是从薄弱部 位开始,如窗间墙、尽端墙段、女儿墙等部位。 为了保证在地震时,不因局部墙段的首先破坏, 而造成整片墙体连续破坏,导致整体结构倒塌, 必须对墙体的局部尺寸加以限制,见表4.4。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
2018/9/23
6度 7度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1.0 1.0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 1.0 1.0 部 位
下表为丙类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结 构 类 型
高度(m) 框架 结构 框架 -抗 框架 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 高度(m) 框架 抗震墙
≤ 60 ≤ 30
烈
6
>3 0 三 三 >6 0 三 三
≤ 60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教学辅导(1).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教学辅导(1).](https://img.taocdn.com/s3/m/593d4049f5335a8102d22044.png)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教学辅导(1)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第一章之后,同学们应该理解掌握如下几个主要问题:1.高层建筑受力的特点
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高层建筑结构类型
(1)钢筋混凝土结构;
(2)钢结构;
(3)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
3.高层建筑常用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体系;
(2)剪力墙结构体系;
(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4)筒体结构体系。
4.“概念设计”
对一些难以做出精确计算分析或在某些规程中难以具体规定的问题,应该由设计人员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采用相应的措施,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结构设计。
5.高层建筑的“三缝”
(1)温度缝: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裂缝,常隔一定距离设置之;
(2)沉降缝:在高层部分和低层部分之间,由于沉降不同而设置之;
(3)防震缝:在地震区,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应设置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辅导材料一荷载与作用(一)学习目标1. 了解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对高层建筑的影响;2.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及类型、地震震级、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3. 掌握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反应谱法;4. 掌握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学习重点1. 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2. 地震的传播及类型,地震震级,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3. 反应谱法;4.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一、荷载作用于高层房屋的荷载有两种: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和楼(屋)盖上的均布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在多层房屋中,往往以竖向荷载为主,但也要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特别是地震作用的影响。
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越来越大,会直接影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成为控制荷载。
因此在非地震区,风荷载和竖向荷载的组合将起控制作用,而在地震区,则往往是地震作用与竖向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
1.竖向荷载竖向荷载中的结构自重和楼面均布活荷载均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以下简称《荷载规范》)确定。
楼面均布活荷载是按“楼板内弯矩等效”的原则,将实际荷载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
对于作用在楼面上的活荷载,并不是所给的等效均布荷载同时布满在所有楼面上。
因此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应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性。
在确定梁、墙、柱和基础的荷载标准值时,还应按现行《荷载规范》对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
2.风荷载风受到地面上各种建筑物的阻碍和影响,风速会改变,并在建筑物表面上形成压力或吸力,这种风力的作用称为风荷载。
风力在整个建筑物表面的分布情况随房屋尺寸的大小、体积和表面情况的不同而异,并随风速、风向和气流的不断变化而不停地改变着。
风荷载实质上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动力荷载,它使建筑结构产生动力反应。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通常将风荷载看成等效静力荷载,但在高度较大的建筑中要考虑动力效应影响。
(1) 基本风压值0w基本风压值0w 系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 高统计所得的重现期为50年一遇10min 平均最大风速0v (m/s )为标准,按0w =20v /1600确定的风压值。
它应根据现行《荷载规范》中“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采用,但不得小于0.3 kN/㎡。
对一般的高层建筑,按《荷载规范》中所给的0w 采用;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应考虑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
当没有100年一遇的风压资料时,也可近似将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乘以1.1后采用。
(2) 风载体型系数s风载体型系数μ是指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
它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静态压s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与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
当风流经建筑物时,对建筑物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产生压力和吸力。
(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荷载规范》确定。
z(4)风振系数βz风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通常把风作用的平均值看成稳定风压(即平均风压),实际风压是在平均风压上下波动的。
平均风压使建筑物产生一定的侧移,而波动风压使建筑物在平均侧移附近振动。
对于高度较大、刚度较小的高层建筑,波动风压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动力效应,使振幅加大,在设计中必须考虑。
目前采用加大风载的办法来考虑这个动力效应,在风压值上乘以风振系数β。
z二、地震与抗震设防1.地震波、震级和烈度(1)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蓄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体波和面波。
(2)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M可用公式表达如下:=(2-1)M logA式中A即是上述标准地震记录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最大振幅。
例如,在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记录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0000μm,则5M,即这次地震为5级。
==Alog10log5=地震发生时不可能正好在100km处记录,而且所使用的仪器不尽相同,为此应根据震中距和使用的仪器对实测的震级进行适当的修正。
震级M与地震释放能量E之间有如下关系:11= (2-2)log+ME5.18.根据式(2-2),可计算各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震级差一级,能量就要差32倍之多。
根据震级可将地震划分为:微震(2级以下,人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有感地震(2~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
(3)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即不同地点的烈度不同。
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于1992年联合发布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
2.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1)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现行《抗震规范》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建筑。
(3)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抗震承载力计算和采取抗震措施,已达到抗震的效果。
抗震设防标准的依据是设防烈度。
《抗震规范》附录A给出了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在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
各类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4)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总思路是: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建筑物应具有不同的抵抗力。
即对一般较小的地震,由于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求防止结构破坏,这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以做到的;强烈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如果遭遇到强烈地震,要求做到结构不损坏,在经济上不合理,因此允许结构破坏,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导致建筑物倒塌。
《抗震规范》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提出了“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为简化计算,《抗震规范》采用二阶段设计法,即: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一定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构件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抗震规范》以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满足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上述“三水准,二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可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地震波到达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作用。
因此,地震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作用。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和一般荷载共同作用下,如果结构的内力或变形超过容许数值时,那么建筑物就遭到破坏,乃至倒塌。
因此,在结构抗震计算中,确定地震作用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地震作用与一般静载荷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烈度大小,而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结构的自振周期、阻尼)有密切关系。
因此,确定地震作用比确定一般静荷载要复杂得多。
目前,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采用反应谱理论来确定地震作用。
这种计算理论是根据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实测纪录,通过计算分析所绘制的加速度(在计算中通常采用加速度相对值)反应谱曲线为依据的。
所谓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一定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函数曲线。
如果已知体系的自振周期,那么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或相应公式就可以很方便地确定体系的反应加速度,进而求出地震作用。
应用反应谱理论不仅可以解决单质点体系的地震反应计算问题,而且,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振型组合的方法还可以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反应。
反应谱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抗震设计中的主要理论,因为它方法简单,便于掌握,所以为各国工程界所广泛采用。
1.运动方程的建立为了研究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我们首先建立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图2-1表示单质点弹性体系的计算简图。
由结构动力学方法可得到单质点弹性体系运动方程:)()()()(t x m t kx t x c t x m g ∙∙∙∙∙-=++ (2-3)其中g x (t)表示地面水平位移,是时间t 的函数,它的变化规律可自地震时地面运动实测记录求得;x (t)表示质点对于地面的相对弹性位移或相对位移反应,它也是时间t 的函数,是待求的未知量。
若将式(2-3)与动力学中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动荷载)(t F 作用下的运动方程)()()()(t F t kx t x c t x m =++∙∙∙ (2-4)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个运动方程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式(2-3)等号右边为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而式(2-4) )等号右边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动荷载。
由此可见,地面运动对质点的影响相当于在质点上加一个动荷载,其值等于)(t x m g ∙∙,指向与地面运动加速度方向相反。
因此,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时,必须知道地面运动加速度)(t x g ∙∙的变化规律,而)(t x g ∙∙可由地震时地面加速度记录得到。
为了使方程进一步简化,设mk =2ω(2-5)mc kmc 22ωζ==(2-6)将上式代入式(2-3),经简化后得:)()()(2)(2t x t x t x t x g ∙∙∙∙∙-=++ωζω (2-7)式(2-7)就是所要建立的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2.运动方程的解答式(2-7)是一个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它的解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应于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另一个是微分方程的特解。
前者代表自由振动,后者代表强迫运动。
(1) 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为求方程(2-7)的全部解答,先讨论齐次方程0)()(2)(2=++∙∙∙t x t x t x ωζω (2-8)的通解。
由微分方程理论可知,其通解为:()t B t A e t x t 'sin 'cos )(ωωζω+=- (2-9)式中21'ζωω-=;A 和B 为常数,其值可由问题的初始条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