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起病大多迅速恢复。 “原发性获益” “继发性获益” :致使
病程迁延,经久难愈。
9
诊断
正确的临床诊断应建立在充分排除能出 现本症症状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 疾病的基础之上。具有临床特征。
10
鉴别诊断
癫痫: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应消失,夜间发作,咬伤唇 舌,二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EEG改变。
5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临床表现
(1)分离性运动障碍:肢体瘫痪、起立不能、 步行不能、 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失 声症。 (2)痉挛发作 (3)分离性感觉障碍:感觉过敏、 感觉异常、 感觉缺失、 视觉障碍、听觉障碍 。
6
分离(转换)性障碍其他形式 临床表现
1、多重人格障碍: 2、Ganser综合征: 3、情感爆发
7
分离(转换)性障碍特殊表现形 式临床表现
集体发病: 此种情况多发生于常在一起生活的 群体中,起初有一人出现癔症发作,周围目睹 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
8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起病大多急骤,常由明显的精神因素促 发。分离症状,和痉挛发作等常为阵发 性发作;心因性遗忘症、肢体瘫痪、感 觉障碍及躯体化症状等往往呈持续病程。
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 般无人格缺陷。
18
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要表现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 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 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分离(转换)性障碍
1
概述
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 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 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疾病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成丧失对过去的记忆、 身份意识、躯体感觉及运动控制的正常整合。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 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 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分裂症
11
治疗:心理治疗是首要措施
暗示疗法: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 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
催眠疗法 解释性心理疗法:适用于除癔症性精神病发病
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分析性心理疗法:主要运用于癔症性遗忘,多
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 行为疗法: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
21
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
(1)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 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 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
(2)有人格缺陷者,可予以认知治疗 (3)药物治疗:抗抑郁、抗焦虑、抗精神病 (4)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
动者 (5)支持治疗:应注意补充营养、饮水或输液。
急性应激反应:无表演型人格障碍,不具有表演性、戏剧性或夸 张色彩;无反复发作,没有症状完全缓解的间歇期。
诈病:癔症的症状受无意识机制的支配,与原发性或继发性获益 有关,并非故意伪造。诈病有明确的目的,症状受意志的控制。
躯体疾病: 在某些器质性疾病早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不易发现, 则需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临床随访,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22
物理治疗 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 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 可有良好效果
13
应激相关障碍
14
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
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 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15
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
(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 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 接病因;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 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 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 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 病程可长达数年。
20
适应障碍
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有一 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 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 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病程往往较长,但 一般不超过6个月。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 改变发生后1个月内起病。随着事过境迁,刺 激的消除或者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精神 障碍随之缓解。
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家庭疗法
12
药物和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 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 挛发作时,可用盐酸氯丙嗪25—50mg肌肉注 射;或安定l 0、20mg,静脉注射,急性期过 后,精神症状仍然明显者,可采用盐酸氯丙嗪 口服给药,处于昏睡状态的癔症患者,给予氨 水刺激鼻粘膜,可促使患者苏醒。
2
流行病学
国外报告女性终身患病率为3-6‰;男性 少见。我国患病率为3.55‰,农村患病 率5‰明显高于城市2.09‰。文盲半文盲 者的患病率(18.30‰)显著高于较高文 化者;在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地方患病 率显著低于经济文化条件较差的地方。 近年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预后较好,60-80%一年内自发缓解。
4
分离(转换)性障碍 临床表现
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成丧失对过去的记忆、身份、 或出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发作性意识范围狭 窄、选择性遗忘、漫游、人格改变。症状可为发作性。 发病心理因素明显,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获取 同情。
1、遗忘 2、漫游 3.木僵 4.出神与附体 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一般 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预后 良好,缓解完全。
17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指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续一定 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 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 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急性或亚急 性起病,病程短暂,仅个别病例超过1个月。 消除病因或改换环境(如解除拘禁)后症状迅 速缓解。
3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 女性一级亲属患病率6.4%;男性2.2%。 心理社会因素 1、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2、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 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人格特征,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 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 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本症。 4、社会文化差异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
度和信念等; (4)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16
急性应激障碍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 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 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 目性;可有轻度意识模糊。或者为精神运动性 抑制,甚至木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