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课时跟踪检测十七人口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人口的迁移
一、选择题
(2018·宿迁模拟)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如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完成1~2题。
1.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
C.迁出率下降D.人口容量下降
2.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
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A错。
总人口减少,就业人口上升,说明就业率提高,B对。
总人口减少,说明迁出率上升,C错。
总人口减少,不表示人口容量下降,D错。
第2题,根据材料,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刺激人口迁入。
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对。
(2018·江西新余二模)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3.C 4.B 第3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
第4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
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18·湖南湘中名校联考)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6.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
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解析:5.D 6.B 第5题,我国流动人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外出务工收益甚微,即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故回流至农村的乡镇企业。
所以D正确。
第6题,由于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我国“民工荒”状况将进一步加剧,短期之内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侧面则会加速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018·湖北新联考模拟)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8.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D.交通条件
9.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7.B 8.A 9.C 第7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丁地的人口净迁移率在0附近,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北京市,乙表示广东省,则A、D错误。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
第8题,甲表示北京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
第9题,乙表示广东省。
1995年以前,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5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导致1995年以后,广东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回落,故C正确。
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5日,全国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达2.08亿人次。
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
据此完成10~11题。
10.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反映出( )
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
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
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
D.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农村之间
11.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解析:10.B 11.C 第10题,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区经济、科技发达,有大
量人口前来务工、求学,主要为人口的迁入区;春运期间客流方向复杂,不一定是在城市之间或者在农村之间。
第11题,北京等地务工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关,学生流的形成主要与科教发达、高等院校众多有关,而与政治、环境因素无直接关系。
二、非选择题
12.(2018·扬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1)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
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3.(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
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限制或不限制均可,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