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 下册(课本第二章)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第二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第二章)
【学习方法】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战胜国按照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 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复苏、政局稳定,但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矛盾重重。

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寻找出路。

⒋本阶段历史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四条线索掌握。

【学习内容】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1. 1919年初,巴黎和会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

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

各自抱有不同的野心:
⑴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⑵英国:①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

②剥夺德国的殖民地。

③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

④为了制止法国势力的过分膨胀,不主张过多削弱德国。

⑶法国:①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自己的宿敌和对手德国。

②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③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④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⑷意大利:要求按它同英法原先签订的密约,扩大领土。

⑸日本:要求把它在战争中攫取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
①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

②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2. 《凡尔赛和约》
⑴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定。

⑵和约规定:
①重划德国的边界:
a.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c.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

d.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归还给波兰。

②军备问题:
a.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

b.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

c.解散总参谋部。

d.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殖民地问题:
a.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

b.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数被日本占有。

④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3. 协约国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和约,
⑴这些条约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变化是:
首先是奥匈帝国解体:
①奥匈分立。

②奥地利南部的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

③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捷克斯洛伐克。

④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立南斯拉夫。

⑤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

其次土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

在欧洲仅存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⑵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4. 评价:
⑴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

⑵隐含着的许多矛盾:
①和约的掠夺性必然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②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

③由于分赃不均,巴黎和会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必然不能持久。

(二)华盛顿会议
1. 背景:
⑴美日争夺
①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②与此同时,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

日本的扩张:
a.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b.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⑵美、英、日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

2.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⑴目的: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由美国发起,1921年召开华盛顿会议。

⑵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条约”:
a.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b.四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②美、英、法、日、意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条约规定五国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评价:使美国获得了同老牌海军国家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由于中国人民的坚持斗争,中日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把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a.中国出钱赎回胶济铁路。

b.日本放弃“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

④“九国公约”
评价:a.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b.实质上是“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 评价:
⑴会议签订的条约,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⑵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表现在:
①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

②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⑶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①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三)国际联盟的成立
1.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里,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3. 虽然美国总统威尔逊积极倡导建立国联,但美国参议院因为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4. 国际联盟实际上由英法操纵。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二. 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英国
1. 经济方面:
⑴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

⑵伦敦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英磅的地位也发生动摇。

⑶到1924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才超过战前水平。

2. 政治方面:战后的经济困难,使英国的政党政治发生变化:
⑴由战前的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转变为标榜社会主义的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⑵评价:
①战后,自由党的势力逐渐衰微,表明它所奉行的自由贸易和国家不干涉经济事务的原则已失去意义。

②1924年,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阁,标志着工党开始取代自由党成为执政党,工党执政后:
a.在资产阶级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

b.但在战后严重的劳资纠纷中,工党反对工人罢工,袒护资本家。

c.在殖民政策上,工党同保守党也无区别。

3. 外交方面:
⑴一战前的英国殖民地分为三类:
①直辖殖民地:完全受英国政府管辖。

②保护国:保留君主,但受英王派遣的总督监督。

③自治领:a.由白人统治的自治殖民地。

b.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c.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⑵一战后,英国的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

⑶爱尔兰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大大加强:
①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的一些郡脱离它的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享有自治权。

②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
a.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的地位。

b.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

c.但自治领仍须承认自治领是英帝国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

(注:见课本P27页英联邦成员地图)
(二)法国
1. 经济方面:
⑴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要比英国严重得多,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⑵20年代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原因是:
①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取得了萨尔煤矿的开采权。

③得到了德国的部分赔款。

④扩大了殖民版图。

⑶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法国政府实行了财政改革,稳定法郎,取得了成效。

2. 外交方面:
⑴法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

⑵为了寻求安全保障:
①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

②法国也希望英国加入它的安全保障体系,但被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拒绝。

(注见课本P27页地图)
(三)意大利
1. 法西斯势力上台,原因是:
⑴意大利是一个较为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

⑵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涨。

⑶为了巩固统治,意大利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统治。

2. 墨索里尼法西斯组织
⑴以残酷的手段镇压工人运动,赢得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⑵1922年,法西斯分子:
①控制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②准备向罗马进军。

⑶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四)美国
1. 经济方面:
⑴一战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战后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⑵美国逐渐掌握了经济霸权,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⑶美国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发展:
①由于:技术不断更新;固定资本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水平提高。

②1920年,美国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40%,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居首位。

⑷这一时期美国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时期,所以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①国内:分期付款的普遍推广,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表面繁荣。

②国外:美国商品大量输出,占据着过去英德所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

⑸这种经济繁荣是暂时的,因为:
①农业的长期不景气。

②采煤、造船等旧的工业部门开工不足。

③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

2. 外交方面:美国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

⑴推行“金元外交”政策,其重点是首推拉丁美洲,其次为东亚,再次为欧洲。

⑵在东亚: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特别是争夺中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五)日本
1. 经济方面:一战的受益者
⑴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的债权国。

⑵但在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发生了经济危机。

2. 政治方面:
⑴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地震中人民死伤惨重,政府以维持治安为由:
①乘机大肆逮捕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

②残杀无辜的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

⑵1927年,军阀田中义一组阁,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
①为阻止中国的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②为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

③《对华政策纲领》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实际上是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

(六)德国:
1. 经济方面:
⑴战后,德国支付10亿金马克后,政府收入锐减,经济陷入混乱,提出延期支付赔款的问题,英美同意,法国坚决反对。

⑵法国联合比利时,1923年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结果:
①鲁尔危机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通货膨胀。

②英美两国感到,法国以武力相逼的做法会使德国:
a.经济陷于崩溃。

b.造成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

③法国:
a.没有从占领鲁尔中得到好处,又要支付高额的占领费。

b.在英美的压力下,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审查赔款问题。

⑶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过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

这个计划:
①没有确定德国赔款总数。

②规定了税收作为赔款的主要来源,一小部分为铁路和工业企业的收益。

③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

评价:
①道威斯计划后,法比从鲁尔撒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等得到解决。

②这一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

即由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③此后,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a.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b.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

2. 外交方面:洛迦诺公约
⑴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⑵1925年,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①内容:
a.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b.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裁决。

c.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②评价:
a.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

b.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c.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三.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一)1929——1933年产经济危机
1.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⑴这次危机影响到各行各业:
①银行纷纷倒闭。

②工商企业大量破产:
a.生产锐减。

b.市场萧条。

c.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③农产品价格下跌:
a.农民收入减少。

b.很多人濒于破产。

2. 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到世界各地,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 这次危机的特征:
⑴来势猛烈。

⑵范围特别广。

⑶持续时间长。

⑷破坏性特别大。

注:“大萧条”、“大恐慌”成为这次危机的专用代名词。

4.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

②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不断。

③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
①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造成各国间矛盾和磨擦日益尖锐。

③为摆脱困境,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二)各国是如何摆脱危机的?
1.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
①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废。

②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希望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③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⑵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

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见课本P37表格。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所以:
a.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b.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 法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背景:
①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

②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魏玛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③统治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

对内:镇压不断高涨的群众运动,稳定统治秩序。

对外:继续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a.提高国际地位。

b.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④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积极扩涨势力:
a.他们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骗取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b.希特勒竭力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⑵纳粹势力的上台
①1932年,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②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③1934年,希特勒集总理、总统和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⑶德国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政治上:
①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目的是:
a.为了打击德国共产党。

b.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c.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大权。

②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希特勒政府:
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

②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思想上:
①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

②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军事上: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①大量扩展陆军。

②积极重建海军。

③开始建造军舰。

对外关系上:
①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②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评价:德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
①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激增。

②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民破产。

③阶级矛盾尖锐。

⑵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①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作为核心力量,军部:
a.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b.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对外侵略扩张。

②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事件:
a.1931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

b.1936年,“二.二六“兵变”,虽然由于内讧未能得逞,但军部的势力大增。

c.不久,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评价: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四. 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一)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1.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
⑴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号召在工人阶级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⑵大会决定,为适应各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具体需要,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2. 评价: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⑴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

⑵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亚非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 为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法西斯国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在亚洲和非洲扩张。

2. 亚非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⑴在亚洲:
①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②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展开了英勇斗争。

⑵在非洲: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
①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抵抗,使意大利侵略军速胜的企图没有得逞。

②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
a.英法控制的国联,迫于世界舆论,不得不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并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英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

b.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
评价:这些政策,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③1936年,意大利军队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不久,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三)西班牙内战
1. 原因:
⑴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共和国。

⑵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法西斯势力。

⑶1936年夏天,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

2. 各国对西班牙内战的态度
⑴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因为:
①西班牙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如果控制了西班牙:
a.可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

b.又能控制地中海,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

②资源丰富,有铁、煤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评价:德意法西斯的公开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⑵英法害怕引火烧身,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①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②听任法西斯在西班牙胡作非为。

⑶美国执行《中立法》:
①表示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②但对叛军通过德意获得武器和军用物资不管。

评价:貌似公正,其实利于叛军。

⑷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

⑸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3. 内战的结果:
⑴1939年春,叛军攻陷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并建立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⑵法西斯国家从对外侵略中:
①实力大增,获得了巨大的物力、人力资源。

②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

⑶西方大国的纵容:
①进一步暴露他们的软弱。

②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③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

(四)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
⑴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

⑵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 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⑴打出“反共”的招牌:
①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

②都感到共产国际是它们侵略的巨大障碍,“反共”就成为结盟的最好招牌。

⑵三国轴心的形成:
①在“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②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评价:a.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

b.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