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老舍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5b00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7.png)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我的母亲作者老舍资料讲解
![我的母亲作者老舍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94939c4783e0912a3162a05.png)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 广场
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2、请你想一想: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 算以后怎么做?让我们边欣赏歌曲边思考(欣 赏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3、思考: 如果让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让你对妈妈讲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你要说什么?
2020/7/12
思考:母亲有那些优秀品质?从课文 中找出能概括母亲性格特征的语句, 并加以概括总结。
第三段:母亲勤俭诚实 第十段:热情好客 第十一段:最会吃亏 第十二段:不软弱,软而硬的性格, 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020/7/12
2020/7/12
重点分析13段: 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母亲很能干,也很乐于助人,有 求必应。他是一个很能忍让的人。 但当姑死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母 亲哭成那样。当有人出来说自己是 姑母20的20/7继/12承人,于是母亲把姑母生
宽厚 忍让
分析细节描写: 找出“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中的
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她愣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 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 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 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 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2020/7/12
《我的母亲》背景
•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 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 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 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 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 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 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 信里透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https://img.taocdn.com/s3/m/18a222df8bd63186bcebbc84.png)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第十一二章 老舍 巴金
![第十一二章 老舍 巴金](https://img.taocdn.com/s3/m/96f05fe1bb4cf7ec4afed0ec.png)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 说创作
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但在我的二十 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 《爱情三部曲》。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 小书,我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 《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 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爱情》三部 曲》总序,《巴金全集》第 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 界”
1946年老舍在耶鲁 大学演讲后与曹禺 (右)合影。当时 老舍对曹禺说: “我喜欢耶鲁,这 儿中国人多,都说 中国话,真痛快!”
1953年夏老舍一家人在院中合影。左起老舍、胡 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济。
三种市民:
1、“老派市民”。
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等。 写得最成功。
●三
创造性运用 北京市民俗白浅 易的口语。 ● 四 带有北京市 民文化烙印的幽 默和趣味。同情
的幽默背后有关爱。 平等、善意、宽容 平民化的幽默。
巴金(1904—2005),原名 李尧棠,字芾甘,原籍浙江 嘉兴,生于成都封建官僚家 庭。十岁母死,十三父死, 感受到大家庭的相互倾轧。 因此,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 年轻一代的生活,是后来巴 金写作的重要内容。
安那其主义的基本观点
A、以罢工为主要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的
社会革命; B、取消国家和私有制,主张劳动至上、各 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C、道德观:人性由互助、平等、自我牺 牲三要素组成,自我牺牲被认为是最高道 德,在别人的幸福中感受个人的最大乐趣。
前期的两类作品:
1、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 会斗争。如《灭亡》《新 生》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 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 命运。《家》
第十一册《林海》教学片段设计
![第十一册《林海》教学片段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ac2a5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1.png)
第十一册《林海》教学片段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资源,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亲切、舒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兴安岭。
(展示大兴安岭的图片或视频)2、看完这些图片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看看他是如何描绘大兴安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三)精读课文,感受“岭”的特点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描写“岭”的段落,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2、学生交流。
特点:多、温柔语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指导朗读,读出“岭”的多和温柔。
4、作者是怎样描写“岭”的多和温柔的?(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5、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一种事物的特点。
(四)小组合作,探究“林”的特点1、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描写“林”的段落。
2、讨论: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小组汇报。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370c8ab1b14e852459fb5741.png)
《老张的哲学》 (1928)
❖ 《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 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作 品以老张为主人公,通过这 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 “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 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 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 厅长的荒诞故事,展示了当 时中国的政治腐败。
《老张的哲学》节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 文坛的注目。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 1929年,老舍告别欧洲而东归。 途中在新加坡逗留近 5个月,边 工作,边动笔写第四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
❖ 1930年初,老舍回到祖国,历 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在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 短篇小说。
❖ 吴太极:家里有个母老虎,一心想纳妾。 ❖ 邱先生:被家中大学毕业的老婆管着,很不自由。
《牛天赐传》
❖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 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 一个路边弃婴,被一个“老绝 户”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 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 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 过程。作品在审视市民社会陈 旧文化心态的主题方面,在以 幽默格调写灰色人生故事方面, 都可看作是《离婚》的姊妹篇。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
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
都似乎与理不合。他的身量比
他的儿子还矮着一点,脸上可
比马威富泰多了。重重的眉毛,
圆圆的脸,上嘴唇上留着小月
牙儿似的黑胡子,在最近的一
二年来才有几根惨白的。眼睛
和马威的一样,又大,又亮,
又好看;永远戴着玳瑁边的大
眼镜。他既不近视,又不远视,
戴着大眼镜只是为叫人看着年
❖ 1、关注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是这些中短 篇小说的首要主题。
❖ 3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社会世道丧失运作章法的阶 段。老舍对世风的恶化倍感痛心,以多重视角,古 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 。
老舍、曹禺话剧对比研究
![老舍、曹禺话剧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fb50e5700abb68a882fb16.png)
四、老舍的小说化戏剧
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 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 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 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 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 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 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 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 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 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第十一讲 老பைடு நூலகம்、曹禺话剧对比研究
一、童年经历对于性格的影响 二、笔下女性角色的区别 三、曹禺的诗化戏剧 四、老舍的小说化戏剧
一、童年经历
亡母丧父的家庭变故给老舍和曹禺留下了 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两人一贫寒、一富足 的家族特质,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 气质。曹禺的个性气质以激情浪漫为主导, 老舍以理智坚强为底色;曹禺孤僻内向, 注目于人性世界,表现出省察人性的深刻 性,老舍爽直豁达,直面社会现实,凸显 出社会批评的真理性。
戏剧结构散化,戏剧冲突淡化,追求戏剧的叙事 性与史诗性是老舍“小说化戏剧”体现出来 的其他比较明显的特征。戏剧作为一种综合 性表演艺术,由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规定的 场所进行演出 , 所以选取细小的题材 , 追求戏 剧结构的严谨对一般剧作家来说,是惯常做法。 老舍在他的戏剧中却比较青睐小说式的开放 结构,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戏剧结 构方法 , 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 小说家兼戏 剧家的老舍,能够冲破模式化、概念化的桎梏, 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性格对比直接 引入戏剧领域,打破
有学者认为老舍的小说化 ( 体 ) 戏剧创作经历了 “不会写戏 , 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 ——— “ 强 化 戏 剧 技 巧 , 排 斥 和 否 定 小 说 ” ——— “ 吸收小说的优长 , 完成自己的独特创造”这 样三个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艰难 过程。
1930年代前期老舍文艺思想的研究
![1930年代前期老舍文艺思想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f86c41f7ec4afe04a1df4f.png)
1930年代前期老舍文艺思想的研究摘要:贯穿老舍1930年代前期生涯的是他的高校经历。
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教授“文学概论”。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
刚刚回国并在英国接受现当代外国文艺思潮熏陶的老舍,回到国内虽自称只会写作,然而从现存的《文学概论讲义》以及他的一些其它课程资料,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他的文学观点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有着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艺未来有着自己的冷静审视。
关键词:老舍文学概论讲义唯美主义美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中说:“二十七岁,我到英国去。
设若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
到了英国,我就拼命的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1]在去英国之前,老舍只是在南开中学等地教书,但是留洋英国的经历,不仅让老舍归国之后成为了大学教师,而且正是海外的经历使得他接触了大量的英文原典性著作,受到了整个英语文学和欧美文化的熏陶。
这个自言不在五四运动里的大家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将中西文化融汇一身的典型。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次年7月起,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在执教4年之后,于1934年6月辞去教职。
期间,他开设了《文学概论》课程,后据此编成了《文学概论讲义》。
在远赴上海做职业作家的愿望落空之后,他接受了当时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从1934年9月开始直到1937年8月结束,总共在青岛呆了3年的时间。
前两年他在国立青岛大学担任教职,第一年开设了《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等课程,第二年讲授《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
[2]可以看出,他的大学教书生涯与他本人的文艺思想息息相关,正是在学院自由的氛围使他可以冷静地审视当时的文学主潮,并对外国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合理吸收,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点。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cc3d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06.png)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第一章:了解老舍及其作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让学生理解老舍作品中的母爱主题。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老舍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 老舍作品中的母爱主题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老舍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舍作品中的母爱主题。
四、教学步骤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老舍作品中的母爱主题。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五、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老舍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第二章:母亲的勤劳与奉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母亲的勤劳与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母亲的勤劳与奉献精神的含义。
2. 举例说明母亲的勤劳与奉献。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母亲的勤劳与奉献精神。
2. 举例法:教师举例说明母亲的勤劳与奉献。
四、教学步骤1. 讲解母亲的勤劳与奉献精神的含义。
2. 举例说明母亲的勤劳与奉献。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五、作业1. 学生课后观察母亲的勤劳与奉献,记录下来。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恩母亲的作文。
第三章:母亲的温柔与关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母亲的温柔与关爱。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母亲的温柔与关爱的含义。
2. 举例说明母亲的温柔与关爱。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母亲的温柔与关爱。
2. 举例法:教师举例说明母亲的温柔与关爱。
四、教学步骤1. 讲解母亲的温柔与关爱的含义。
2. 举例说明母亲的温柔与关爱。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五、作业1. 学生课后观察母亲的温柔与关爱,记录下来。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激母亲的作文。
第四章:母亲的智慧与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母亲的智慧与教育。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教育感激之情。
老舍中国现代文学PPT课件
![老舍中国现代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680ad87f1922791688e870.png)
一九一三年, 一九一三年,老舍考入免费的北京师 范学校。毕业后曾担任过小学校长、 范学校。毕业后曾担任过小学校长、 中学教员等职。一九二四年, 中学教员等职。一九二四年,由人推 荐到伦敦的东方学院教中文。 荐到伦敦的东方学院教中文。一九三 零年回国后,先后在一些大学任教授。 零年回国后,先后在一些大学任教授。 抗战开始, 抗战开始,他丢弃山东齐鲁大学的教 授职务,抛别留在即将沦陷在济南的 授职务, 家人,带着一个小行李包流亡到武汉。 家人,带着一个小行李包流亡到武汉。
老舍理性的意识到工业文明对古老文 化冲击的必然性, 化冲击的必然性,又流露出国术衰微民 族不振的忧患之情。 族不振的忧患之情。 小说还可以从超越历史与民族的层面 上理解:生命的寞落感。人越是被逼向 上理解:生命的寞落感。 现实,其情感越是怀旧, 现实,其情感越是怀旧,以历史为美和 寄托。 寄托。
《断魂枪》不同于老舍早期的轻松油 断魂枪》 标志着现实主义风格的转换: 滑,标志着现实主义风格的转换:塑 造人物多用白描,细节精炼传神, 造人物多用白描,细节精炼传神,语 言朴实生动,主题与人物的开掘深入。 言朴实生动,主题与人物的开掘深入。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 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 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 望着天上的群星, 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 林的威风。叹一口气, 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 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 不传! 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 不传! 不传!’”
老舍自己非常喜爱《骆驼祥子》 老舍自己非常喜爱《骆驼祥子》,多 次谈到,这是他最好的小说。 次谈到,这是他最好的小说。吴组缃 回忆, 回忆,老舍有一次把一只皮箱放存在 他那儿, 他那儿,临走时再三嘱咐不准别人翻 他的箱子。他打开一看, 他的箱子。他打开一看,是一本上海 新版的《骆驼祥子》精装本, 新版的《骆驼祥子》精装本,用四层 牛皮纸包着。 牛皮纸包着。 1954年老舍对小说进行了较多的修改。 年老舍对小说进行了较多的修改。 年老舍对小说进行了较多的修改 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有新版。 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有新版。小说还被 改编成话剧和电影上演。 改编成话剧和电影上演。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8f794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5.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主要内容1. 主题:《老舍的童年》2. 据提供的内容、主题或概念,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3.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主题,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4. 多次提及《老舍的童年》。
5. 含总结和回顾性内容,帮助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
6. 共享个人对这个主题或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7. 文章格式符合知识的要求,并使用序号标注。
8. 文章总字数大于3000字。
**1. 老舍的童年**《老舍的童年》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十一课,作家老舍以自传形式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这篇作文生动地描绘了老舍在北京的儿时生活,以及他对家庭与社会的感悟。
通过这篇作文,读者可以了解到老舍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2. 对家庭的感悟**在《老舍的童年》中,老舍描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他的父亲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师,家里并不富裕,但家庭对他的影响却很深远。
这让我思考到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即使物质不富裕,也可以通过家庭对思想、品德的熏陶,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种对家庭的感悟,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家庭的温暖和教育。
**3. 对社会的观察**除了对家庭的感悟外,《老舍的童年》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舍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在作文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以及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不易。
他眼中的社会,虽然贫困,却充满了人情味与真诚,这让我深刻地明白到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质的富足,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关爱。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老舍的童年》这篇作文之后,我对家庭和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中的教养和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也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识。
我认为通过阅读《老舍的童年》,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老舍的成长经历,也能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珍视社会的美好。
第十一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二)
![第十一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二)](https://img.taocdn.com/s3/m/0feb6025482fb4daa58d4bbd.png)
慢叙 1:一般用来体现心理时间与外在的物理时间的差异。
时间的两种形态: • 自然时间/物理时间: 又称客观时间,是被 钟表记录的时间。 • 心理时间,又称主 观心理时间,是个体 对时间的内部体验形式。 它受自然时间的制约, 又体现体验者的个体 差异。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 载;悄焉动容,视通 万里;吟咏之间,吐 纳珠玉之声;眉睫之 前,卷舒风云之色; 与故事时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时长上。如 果叙述持续的时间长与故事持续的时间长不相对 应,就会出现叙述速度和节奏的变化
•快叙
•慢叙 •平叙 •零叙
快叙:叙事文本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语式。
• 叙事再现生活,大多倾向于快叙,因为生活
纷繁复杂,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文本内概括地
再现生活景象。
第十一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二) ——叙述时间和语式
顺序
时序
故 叙 事与述 时 时 间 间 时长 叙述速度 /节奏 错时
追叙
预叙 快叙
慢叙
平叙 零叙
时序: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构成——顺序、错时
1、顺序: “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次
序一致。
2、错时: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不吻合。错时 分两种:追叙、预序。
——《文心雕龙· 神思》
造成慢叙的原因之一: 心理时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在很短的物 理时间内展开大量的心理内容,心理活动的速度
快,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将心理活动的内容用
语言叙述出来,所需要的叙述时间就多于进行这
一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
慢叙2:运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写某一段生活内容。 细节描写是调整小说叙述节奏的枢纽。 快叙和慢叙多由叙事所要达到的效果来决 定。以老舍《断魂枪》为例
人教版骆驼祥子第11章读后感
![人教版骆驼祥子第11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19223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6.png)
人教版骆驼祥子第11章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这可是一本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
我读完这一章,心里别提多有感触了,就跟看见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这一章里的祥子,那心路历程真是让人心疼。
我就像看着一个勤勤恳恳种水蜜桃的农民,结果桃树却遭遇了狂风暴雨,桃子全掉地上了。
咱祥子啊,他本是个有理想有干劲的小伙计,像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梦想着靠自己的力气挣辆车,由此过上好日子。
可命运这东西,偏偏不跟他讲理,总是给他下“绊子”。
想起这一章中的场景,我脑子里浮现出祥子奔波在大街小巷的样子,就像一个勤恳的蜜蜂在不停采蜜。
他为了挣钱,身心俱疲,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嘴里只剩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让我想到老张头果园里那些络绎不绝来采摘的人,一个个手忙脚乱地想要摘到最甜的水蜜桃,却忽视了果实后的那些努力和艰辛。
可惜啊,祥子的美梦总是被无情的现实打破。
钱积攒下来了,车却被抢走了,那种心情就像刚摘下的水蜜桃“啪”地掉地上摔烂了。
告诉你,我当时读到这儿,真是气得不行,替他捏了一把汗。
老舍先生这是在提醒我们,生活不会总是如水蜜桃般甜美,总会有坑坑洼洼的地方。
话说回来,老舍这描写,真是够细腻,用词如珠落玉盘般动人,直叫人入迷。
我打心眼里佩服他的文笔。
这就让我有时候忍不住想,若是换成我来写,只怕把祥子的苦难描绘得像一出喜剧,咱这心里的鱼儿永远藏不住,亮出得全是水蜜桃的甜。
总之呢,读完这章,我对生活又多了一份思考,就像对待那挂在枝头的水蜜桃,不只看到它的颜色和光泽,还能体会到果农背后的辛劳。
所以说,人生啊,有苦有甜,但愿我们都能笑着面对,像嗅到桃花香一样心里美滋滋。
朋友,你读这一章时,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体会呢?我说得这个,还是欢迎你来和我一块儿讨论呀。
骆驼祥子11到13章读书笔记批注
![骆驼祥子11到13章读书笔记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541843d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7.png)
骆驼祥子11到13章读书笔记批注
《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经典作品,描写了乡村生活深刻反映出其中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如何影响农民生活。
老舍通过一个外表滑稽却深思熟虑的主人公骆驼祥子,把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得生动引人入胜。
下面我就对《骆驼祥子》第11至第13章进行读书笔记批注。
第11章的主要内容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老舍的笔触看,老舍
通过骆驼祥子的口吻将农民的白淘子、糕点、墨汁和柿子膏等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展示了农民的简朴的生活,交代了当时社会问题的现实写照,从而使得骆驼祥子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有趣。
第12章主要讲述了骆驼祥子家中的小事情,老舍用巧妙的文笔
描写了一段美好而又自然的季节变化,以及骆驼祥子家里的家庭安宁。
同时,他还着力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通过家里养活几个小孩子,描述了其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让读者感受到当时充满温馨的家庭气氛。
第13章主要讲述了骆驼祥子认识李七的故事,老舍充分利用了
戏剧的文体,让读者融入到一个更深的更有趣的故事中去,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层贵族对低层穷人的歧视。
李七是一个集智慧、勇敢、谦虚于一身的人,他在最后竟然能让这位贵客大赞,令读者深感佩服。
总之,从第11至第13章的读书笔记批注可以看出,老舍的文学成就在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中得以完美体现,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内容,这也让这部作品成为中
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有力证明。
文物学概论感想
![文物学概论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58191c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c.png)
文物学概论感想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我除了看了很多文学书籍外,对文学作为一门学问来说认识并不很深入,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还都没有看过。
老舍先生在《文学概论》中所说:“作文读文的方法是由师傅传授的(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老师传授的),对于文学到底是什么,以弄笔墨为事的小才子自然是不过问的(以爱好文学自居的文学爱好者也是),关心礼教以明道自任的又以“载道”呀、“明理”呀为文学的本质(我好像看文学书也就为了明白点啥得到点啥);于是在中国文论诗说里便找不出来一条明白合适文学界说。
自然。
文学界说是很难确定的,而且从文学的欣赏上说,他好似也不是必需的(看了几十年文学书也没认真想过文学是什么);但是我们既要研究文学,便要有个清楚的概念(作为文学爱好者再不能糊里糊涂不知文学为何了),以免随意拉扯,把文学罩上一层雾气。
”文学是什么?边看第一讲引言的我,就已经在心里划了大大的问号。
文学是什么?老舍先生在第二讲第三讲《中国历代文说(上、下)》告诉我们中国历代文学和文论:先秦、汉魏六朝、唐代、宋代、元明清和最近的文说。
第四章是《文学的特质》:“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来的东西。
使人欣悦是文学的目的,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才能使人欣喜。
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个特质。
”文学本身是文学特质的唯一的寄存处。
第五讲《文学的创造》:文学的创造不是模拟,“艺术家不只是观察事物,而且要深入事物的心中,为事务找出感情、美与有力的表现来。
”“所谓作家的生命者,换句话,也就是那人所有的个性、人格。
再讲仔细些,则说是那人的内底经验的总量,就可以吧。
”到底人们为何要创作呢?回答是简单的:为满足个人。
”“创造是最纯洁高尚的自我活动辏射出的光,能把社会上无谓的纷乱、无意识的生活,都比得太邈小了,太污浊了,从而社会才能认识了自己,才有社会的自觉。
”第六讲《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确是个有趣味的追讨,但是它的价值只在乎说明文学的起源,以它为说明文艺的根据是有危险的。
第十一讲 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第十一讲 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43ef36c850ad02df80415a.png)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
• 解放区文学如果从内容上、从数量上讲, 应该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最繁多的一部 分。以前在毛泽东时代,似乎很在乎解放 区文学,把它的地位提得很高,但是这种 研究带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印记。后来,同 样又是政治的原因,没有理由贬低解放文 学,贬低革命文学,贬低无产阶级文学, 所以至始至终,研究解放区文学都过多的 看它的政治内容,对它的文化、文学、学 术特征剖析都十分浅。
• 国统区在日本投降之后,收复了很多日本 人占领的地方,很多沦陷区又变成国统区 了。所以不能笼统使用这个概念,一定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统区的文学创作情 况非常复杂,表面上是国民党统治,实际 上文化受中共影响。因为有了抗战,全国 的作家都团结起来了,全国作家有了组织。 而国民党领导文化是非常无能的,不但军 事无能,文化也无能。所以很多国统区的 作家是身在重庆,心在延安。国统区的文 艺争斗也更加严酷,国民党没有办法用文 艺的手段来领导文艺,只能用特务统治来 领导,加大了知识分子的离心力。
• 《大堰河》这首诗主要不在于叙述,主要 是表达诗人对保姆的感情,也写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感情,还有他们对土地 的感情。这种感情写得非常真挚,不像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民只有同情, 而艾青写的感情是一种血肉的联系,反复 强调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看起来 是叙述,其实是象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其实是吃农民的奶长大的。这个象征强调 彼此血肉上和精神上的联系。
• 此后,艾青的诗歌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 是土地,一个是太阳。
我爱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 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 柔的黎明……
第十一课士兵突击
![第十一课士兵突击](https://img.taocdn.com/s3/m/86005ca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7d.png)
第十一课士兵突击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体会和学习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把握文章内容;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军人间特有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教学难点:感悟和体会文中所诠释的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数:两个课时1、清点人数应到人实到人缺席人员及原因:2、安全教育⑴上下楼道礼让右行,不在楼道上嬉戏打闹。
⑵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
⑶离校或返校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超载、三无车辆。
二、讲授新课课前准备一使用网络查阅相关《士兵突击》这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对所选章节的前后局部情节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能复述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二阅读文本,疏通字词,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本节选局部围绕特种兵选拔的事件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哪些情节最能够打动你?2读完小说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并且针对小说中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实行探究性阅读,分析人物朴素而崇高的精神世界,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教师:2007年,一部军旅励志电视剧红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主人公名字叫做许三多,大家知道这部电视剧是什么吗?学生:《士兵突击》。
教师:对,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士兵突击》。
看过这部作品的同学应该还有印象,它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让我们逐步理解、理解了我军的军魂所在。
因为《士兵突击》的开门红,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播一部红一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部作品的一个章节,来看一看这部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二作者简介:兰晓龙,湖南邵阳人,1973年5月26日出生。
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
曾创作了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
六年级下册七彩课堂语文课件第十一课
![六年级下册七彩课堂语文课件第十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9ef43e1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f.png)
六年级下册七彩课堂语文课件第十一课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自学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引入,唤起情趣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
(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回忆起我们以前研习过的两首词吗?谁能够腰给大家听到?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必须自学的这首词比较短,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叫做上阙,后一部分叫做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1.民主自由念毛泽东写下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2.再来念这首词,边念边把词中难认知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打声自己化解,无能为力的明确提出去探讨。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化解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
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除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
交流探讨。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属于,风雪迎春至。
”“归”是返回的意思。
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就是悬崖百丈冰,犹存有花枝俏。
”梅花盛开于炎热时节的荒郊野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就是悬崖百丈冰”。
可以想象群花凋零,大雪纷飞,天地间了并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惧寒冷、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
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惧寒冷、凌寒花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老舍
一、识记题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2、老舍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3、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4、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中篇小说集《月芽集》,《火葬》、话剧作品等。
5、《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
作品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6、京味小说:京味小说是以北京语言写北京的人和事的小说。
它是老舍的独特创造。
老舍成功地把北京的市民语言与文学的美结合起来,使所用的语言深透着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艺术特色。
二、理解题
1、老舍早期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2、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3、老舍短篇小说创作《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4、长篇小说《离婚》在思想艺术上的进展:对市民性格及其文化传统的批判,幽默艺术趋于成熟。
5、《骆驼祥子》虎妞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对祥子悲剧命运的影响。
6、《四世同堂》在民族抗战中的文化反思主题。
老派市民代表祁老者形象,他的性格特点及其逐渐觉醒的意义;祁瑞宣的性格;民族败类冠晓荷形象。
7、《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以北京小胡同中祁家中代人为中心,辐射状展开;全景式、多线条的宏大而又严谨的结构。
8、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浓烈的“京味儿”;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三、分析题
1、分析骆驼祥子形象及其悲剧原因。
要点: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形象,因农村破产流浪到北平当车夫。
他年轻能干、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未来的理想。
他为能够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苦苦奋斗,以致三起三落,最终失败。
再加上婚姻和爱情的失落,他的精神被摧毁了,变得自私、堕落,成了行尸走肉;祥子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悲剧的客
观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主女儿虎妞诱骗并进入了他的生活。
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及思想意义:祥子悲剧对旧社会的暴露和血泪控诉;劳动人民不能凭个人奋斗改变生活命运的深刻启示。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人物塑造上饱含感情色彩的心理描写,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遭遇为主线的紧凑集中的结构,北京景物风俗描写和语言的“京味儿”。
3、为什么说老舍是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要点:因为老舍的作品大多数写北京的市民社会,一方面老舍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描写了市民的生活面貌,表现了市民坚韧不跋的意志,另一方面由批判了他们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