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第一堂课》教案
《第一堂课》课文
《第一堂课》课文《第一堂课》课文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小编整理了《第一堂课》课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堂课》课文原文: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一堂课》-最全资料PPT
❖ 整体把握课文,分析瑞宣老师的人物形象, 揣摩人物的情感,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 感受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仇 恨的感情。
❖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老舍(1899----1966)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北京人,满族。著有《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 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 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
作业
片段写作练习:(任选一题) 1、以一位熟悉的老师为写作对象,通过对
其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等多方面的描写 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等 手法,写一段话,突出真正的苦痛或幸福是 说不出来的.
比较与探究
2、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 原因一样吗?
静的原因一样,原因在两个“庄严”。一是人 们的爱国情感是神圣的、庄严的;二是人们所 处的特殊时刻是庄严的。
比较与探究
3、从分析两文选材入手,概括都德《最后 一课》和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
内容上:都写了国土沦陷后的一堂特殊课; 都写了异常现象;都是爱国情感的一次集 中体现。 写法上:都由小见大,由平常人物或日常 小事反映复杂广阔的社会背景。
小结:
❖ 瑞宣老师的人物形象(瑞宣老师具有什 么精神?)
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较与探究
1、“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 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 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 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 不出”一样。
一样出于爱国; 不一样在于:祁老师是耻辱之痛而说不出 ,哈墨 尔是悲愤至极而说不出。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
小城:晒 、睡、醒 —暖和舒适 小山:围 保暖 小摇篮 —可爱 充满温情
人们:含笑 不着急
—冬天慈善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 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听课文朗读注意:
一、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二、找出一个能体现济南冬天总特点的 词语。
三、课文描写济南冬天,题
•
为什么说济
南是个“宝地”?作
者是如何得出这个
结论的?
读思议说
1、 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 天的总体特点?
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 温暖的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 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 声地说……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 “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 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上帝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 夏天艺术的赐给瑞士,秋和冬 术全赐给了济南。
——选自老舍的《济南的秋天》
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 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 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故居
写作背景:老舍
1924年赴英国任华 语教员。他身居异国, 饱尝孤寂之苦。 1930年回国,同年 夏应邀到齐鲁大学任 副教授。回国后,他 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 之情,写下了《济南 的冬天》、《想北平》 等优美的散文。
六年级语文上第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1.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本单元这四篇文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3.通过播放视频,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番草原风光。
播放课件,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背诵《敕勒歌》,介绍一下你看到的草原美景。
对比老舍先生看到的草原,有什么不同?4.简介作者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1.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同桌互相交换“自主预习卡”,检查“预习卡”中的生字的书写。
2.听写词语。
两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写。
听写后出示答案集体订正,练习书写容易出错的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勒、微、涩”。
第一组: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第二组:襟飘带舞响成一片礼貌羞涩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预设】检查读写,教师指导重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3.课件出示词语:蒙古包。
第一堂课——开学第一课教案
第一堂课——开学第一课教案本文按照要求分为十二个小节,总结位于文末。
第一节:开篇引入开学第一堂课是每个学年的重要时刻。
教师需要有一份精心准备的教案,以确保课堂能够有序进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本文将就“开学第一课教案”展开阐述。
第二节:确定教学目标在准备开学第一课教案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可以从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后续课堂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选择教学内容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有延伸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既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能够呼应教学目标,并且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校要求。
第四节:设计教学活动在准备开学第一课教案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
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示范演示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五节:设置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讲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节:确定课堂布置课堂布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室布置方式。
可以通过合理摆放桌椅、展示教学素材、设置幻灯片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七节:准备教学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课件、教学PPT、实验器材、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八节: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预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第九节:关注教学评价在开学第一堂课的教案中,教师也需要关注教学评价。
合理设置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第一课草原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
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爰,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z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看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看,飞驰看,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看马飞过小丘,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看,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第一堂课一课时 老舍
第一堂课课前预习:熟读诗文,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能够赏析背诵经典诗文,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评价任务:感知内容、品悟语言研讨写法、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达标检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
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2.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2.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城外远山淡雅
冬天的水绿、清
总结全文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天气 温晴 是块宝地
阳光朗照 温晴
冬天的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冬天的水 绿、清
总结全文
用分享的形式引入冬天
学生能掌握正确读音
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体会作者情感,找准重音和停顿,反复练习朗读
大多数同学能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文章结构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他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检查预习情况:
1.校正读音
镶嵌xiāng qiàn宽敞kuān chang贮蓄zhù xù
发髻fà jì空灵kōng líng澄清chéng qīng
2.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学情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刚刚进入初中,由于小学和初中教材内容、难度、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有较大的差别,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过渡:重视文本细读,夯实基础;重视习作,加强练笔;适当拓展,启发思考。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摘抄、评点等方法,赏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想象画面,领略景物之美;通过朗读,感受声韵之美;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济南的冬天》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抓住济南冬天的特征,用质朴的的语句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济南响晴的冬天景象;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冬天以感情和温暖,表达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四上难忘的一课批注
四上难忘的一课批注【文章】《最后一课》(都德)+《第一堂课》《最后一课》(郑振铎)情感意蕴探究课【自学目标】1.掌握三篇文章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2.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必须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篇文章比较探究,进一步理解家国情怀。
【自学重点难点】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学过程】谈话导入:从你第一天上学到现在,哪一堂课最让你难忘?学生提问。
这堂课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但绝不是你的“最后一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几位作家笔下的难忘的一课,看一看当国土遭到践踏,民族尊严遭受凌辱,爱国主义这个永恒深刻的主题将怎样在老师和同学们身上呈活动一:言背景晓文体1.介绍三篇文章的背景资料链接——都德《最后一课》:年7月发动的普法战争就是法国发动的,但没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围困了马黎。
法国政府继续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耻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予给普鲁士。
资料链接——郑振铎《最后一课》: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 12月8日这天清晨,暨南大学校长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议,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学校门口,就立即停课,关闭学校。
会后,郑振铎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后照常上课。
大家明白,这是“最后一课”。
2.明晰三篇文章的文体都德的《最后一课》、老舍的《第一堂课》属于小说,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属于叙事散文。
小说就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样式,通过描绘完备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内容的环境,刻画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为地多方面地充分反映社会生活。
活动二:品语言析形象首先我们去自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出示读书要求:找到文中能彰显小弗郎士听课前后心态变化的语句,想一想他的思想感情都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信息:可以从对自学、老师、敌人、祖国等方面去谈论大弗郎士的具体内容变化。
)小弗郎士的变化:从“胆小、不快乐自学”至“不忍心、悔过、疼”。
学期开始第一堂课教案
学期开始第一堂课教案一、背景介绍每个新学期的开始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的学科、新的老师和新的学习任务等等都让学生备受期待。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设计一堂有趣、有深度的首堂课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期回顾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会回顾上学期的重点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复习上学期的重点知识,学生们能够温故而知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三、预习新知识首堂课的设计应该使学生提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我会精心设计一份预习课程,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视频资源等,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同时,我会设立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预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四、情境导入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会设计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
例如,当我在教授生物学课程时,我会选择一个鲜活的实例,如蜘蛛捕食昆虫的过程,来引入课堂的主题。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五、知识点讲解在情境导入之后,我会详细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我会用例子、图片等多种形式来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
同时,我会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提问,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和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中,我会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探索物理原理。
七、讨论与合作学习讨论与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
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们能够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促进,培养团队精神。
八、深化拓展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我会在课堂中增设拓展环节。
这些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本课的相关话题,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在地理课上,我会给学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知识。
九、评价反馈为了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设置一个评价反馈环节。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案1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板书:16、草原二、看图说感受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播放草原的风光美图──老师简单解说。
(并播放音乐短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大、绿……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出示生字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景美人美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板书:空气…………(清鲜)天天空…………(明朗)小丘平地……(一碧千里)地羊群…………(白色的大花)5、小结: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品读句子):“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第14课《梅岭三章》导学案7-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比较·探究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管辖.()绊.了一跤.()丛莽.()旌.旗()阎.罗()2.读准多音字(1)应.教: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2)发还.: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二、重要词语1.装聋卖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丛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旌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义成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简介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上,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第一堂课》ppt
——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 -1966年8月24日), 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 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 学家、戏剧家.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四世同 堂》《骆驼祥子》,话 剧<<龙须沟>><<茶馆 >>.被北京市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 号.
笔名来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 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 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 “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 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 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 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 老舍 ,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 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管辖 绑赴 发颤 咳嗽
fù
chàn
sou
装聋卖傻 耻辱 利落 迈 绊 偷手摸脚
chírǔ
luo
朗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平日里瑞宣的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 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平日:从不讨厌铃声,从不害怕铃声; 一向镇定,手不发颤. 今天:害怕铃声,手在袖口里发颤.
对比,突出了祁瑞宣老师听到亡国的铃声后不知应该怎 么面对学生的矛盾心情.
(6)”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一句中,”真正的苦痛” 指什么?为什么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指亡国奴的痛苦. 因为亡国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7)大家的眼为什么追着他? “追”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大家对他的信任和盼望 他讲课的急切心情. (8)”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绞”这一细节 描写,表现他什么心情? 表现了他失落沮丧的心情. (9)”他长吸了一口气,……..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表明了他什么心情? 表现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一堂课 老舍
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
行为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研读细节——察言观色探真情
理一理,长点知识
2.请同学们选取表格中已填好的某一句子 分析其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文动人之处在于运用了精彩的心理描写“铃声,像 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 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他身为亡国奴而又无所作为的内 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研读细节——察言观色探真情
自主看书、判断思考,画出细 节描写的语句。
读一读,互通有无。
研读细节——察言观色探真情
理一理,长点知识
1.祁瑞宣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能够打动 人?作者从哪些感知角度描写的?运用了哪些 人物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语句
感知角度
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 辨别能力
研读细节描写——察言观色探真情
品一品,体会苦痛
指导语:城破了,师生都成了亡国奴。作为老 师的祁瑞宣有那些痛苦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
1.他为自己沦为“亡国奴”而感到痛苦。 2.作为老师却无法解救学生的痛苦。 3.为民族感到耻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耻辱的痛苦。
穿越时空——大家说心声
指导语:有人认为《最后一课》中的哈墨尔先生不 仅从容地认真上完了最后一课,而且对自己以前的过失 也作了深刻反省,是一位爱国又称职的教师;而《第一 堂课》中的祁瑞宣老师不仅紧张地没给学生上课,反而 临课脱逃,是一位不爱国且不称职的教师。请你们这些 新时代的“春花”结合课文说说你的分析和判断。
抗战结束七十年了,但日本一些 极端军国主义者竟然美化战争,不承 认侵华,并把这写进教科书。同学们!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不能停 留在口号式的外表。让我们从热爱母 语开始,做一名真正的爱国少年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课元《济南的冬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课元《济南的冬天》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课元《济南的冬天》教案导语:《济南的冬天》是由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创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的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课元《济南的冬天》教案,欢送大家参考!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假设、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采用比照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体会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述方法和感情的抒发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和作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学1、情景(问题)导入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欣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第一堂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
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
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
(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
五、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
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六、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
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
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
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
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
“静”的原因一样吗?
[板书设计]
上课前: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 课堂上:沉默、严肃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