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老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最后一课》PPT课件
小结: 语言描写
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 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 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 祖国儿童身后的爱和无限的希望, 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的思想感情。
动作描写
5.“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 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 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 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 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 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 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 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 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 ,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 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 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 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 下了一道命令:两个州的学生只准 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 一个“人”与一个“国家” 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
都德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 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 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走 近 韩 麦 尔 先 生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现出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2. 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 小黑丝帽?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心灵里萌芽。
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
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最后一课》PPT课件
语言描写
4.两个最后有什么作用
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表现他当时 复杂的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最后两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愤慨的 心情.他为不能教法语二神童,他为侵略者不 允许法国人学习法国语言而愤慨.今天是你 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 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布置作业: 请你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
改写课文.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2. 在 最 后 一 课 里 韩 麦 尔 先 生 为 什 么 穿 上 了 他 那 件 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 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
3.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 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 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有什么作用
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 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 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 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动作、神态描写
7.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
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 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6.《最后一课》
变化的原因: 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
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 使小弗朗士发生了变化。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开端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怕老 师---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感到诧异---爱国情感萌发---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发展 高潮和 结局
思考:
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 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 句,并做一些批注。
①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 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 顶绣边的小黑丝小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 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庄重的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 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 彩,异常打动人心。
④在教室后排座位上,好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 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 写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这段文字描绘了郝叟老头儿认真读书的 情景以及孩子们的感受。“又想笑,又难过” 符合儿童心理:郝叟老头儿“古怪的声音” 让孩子们觉得好笑,而他拼读字母时的真诚 又令孩子们感动、难过。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 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 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 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他就像 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 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 国人们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 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法国人们崇高 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课件(完美版)ppt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 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猫城记》
最后一课
(法)都德
2024/9/1
了解作者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1868年,长篇小 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 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 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 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品析句子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 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 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 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品析句子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 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品析句子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 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
2024/9/1
活动环节
(一)理解文意 (二)评说人物 (三)探究价值
2024/9/1
理解文意 自读课文,试着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
一个
的故事
课文标题
最后一课
——一个阿尔萨斯省小孩的自叙
评说人物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品析句子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 心里想:“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 德国话唱歌吧!”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 美观,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地把它记 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 我们的语言,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 界大门的爱国的钥匙。
课后作业
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 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 一句话,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以 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6 《最后一课》课件
人物(描写)
小说的 三要素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线索)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duó zhuà n ché ng wǔ qí dǎo
xuān
wǎ n
gēbo
chà
zhò u
sù
hǎo sǒu
à o
yà oshi
本文是 1870 - 1871 年普法战争后发 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 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 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 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 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 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 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 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 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 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认识,又怕老师的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 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怕老师、幼稚、 贪玩、不爱学习 有自制力
我们的一切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 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 为小弗朗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利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 惨痛的 震撼 ,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最后一课》
都有谁在上最后一课?
• • • • 韩麦尔先生 小弗朗士 同学们 镇上的人
上“最后一节课”前 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 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害怕老师责备、提 问,想逃学。 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 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 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 语而感到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 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 解和尊敬。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社会环境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 士兵正在操练。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艾青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大仲马 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平
时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挟着那怕人的戒尺 点……"
有镇上的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他
例句: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 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 围的东西,
·细腻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让 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惆怅。 ·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韩麦 尔先生的眷恋与不舍。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 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 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 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颁奖的 日子才穿戴。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 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
【最后一课原文】最后一课
二、确立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踱来踱去( ) 诧异( ) 懊悔( ) 郝叟( )
钥匙 ( )( ) 字帖( ) 祈祷( )( )
2. 填空。
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最后的“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的情节既是社会环境描写,也属于一处细节描写,廖廖数语就交待了时代背景,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探究。
归纳总结:文章中的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却别有用心,耐人寻味。初级课本、字帖、金甲虫,它们就象一个个跳跃着的爱国主义音符,起到了烘托环境的气氛,突出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3、在这样背景下的一堂课当然是不同于往常的一堂课,它与以往的“不同”你能从文中找出来么?
生跳读课文,师提示勾点圈画。(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能独立填格)
师白板出示表格。生思考填表,师引导明确。
过渡: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种种情景历历在目;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之所以达到如此的效果是因为文章塑造人物形象不是枯燥的记叙,而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鲜活起来。
归纳小结: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这篇文章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刻画,把握住人物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使这一人物形象变得亲切自然,真实可感。对韩麦尔先生运用衣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严肃、深沉、有民族责任感的教师形象。
五、赏读课文,体会细节
过渡:一部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还离不开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白板展示: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之中,有时候又是与其它描写互相交叉的。
第7课.《最后一课》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gěng
zhuà n
wǔ
duó
wǎ n
ché ng
chà
zhò u
qí dǎo
xuān
gēbo
à o
sù
hǎo sǒu
yà oshi
初步感知
1.“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
点明文章内容 蕴含悲怆气氛和悲愤情绪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 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 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乊中,我 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 国。 ——裴多菲(匈牙利)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 个“人”与一个“国家”相 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
都德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 的《最后一课》《柏林乊围》 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 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 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 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 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 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 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 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 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乊中。小说深刻地揭示 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和悲愤的 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
平时
气氛
今天
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 总有一阵喧闹, 地,整个教室都 就是在街上也能 有一种不平常的 严肃气氛。 听到。 课前学生开课桌 课前都已在自己 啦,关课桌啦, 的座位上了。还 大家怕吵捂着耳 有镇上的人。 朵大声背书啦。
学生
平时
今天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踱来踱去,胳膊底 子上紧敲着,“静 下挟着那怕人的铁 一点,静一点……” 戒尺。 教师 平时“我”迟到 今天迟到,老师却 会遭老师的责骂 很温和地叫 “我”“快坐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 平时老师穿戴一 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 般 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小结: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 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 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 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 本村的人。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 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说明最后 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
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初步感知
1.“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走 近 韩 麦 尔 先 生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 描写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2. 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 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10段)
最后一课
上页
返回
下页
从这一段看, 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1. 幼稚; 2. 贪玩; 3. 还能管住自己。
上页
返回
下页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
平 时 最后一课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气氛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 学生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 注意场景描写
问题研讨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 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 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 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 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 敌人暴行的愤慨。
拓展延伸:
如今,随着时代 的需要,学习外语成 了一种潮流,同学们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 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 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
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 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 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 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 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 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 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 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 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 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 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 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 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 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 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 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老舍阅读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老舍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培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教师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以老舍的《最后一课》为例,提供一种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得到正确的信息和观点。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预读给学生一些关于老舍和《最后一课》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部分,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猜测。
3. 阅读首次阅读:学生独自快速阅读全文,了解大意。
要求学生做到快速阅读,不要停下来查字典或纠结于某个细节。
再次阅读:学生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细读,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合上下文理解,推断隐含的信息和作者的意图。
4. 讨论与解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6. 文字表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文章,围绕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通过组织有条理的段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7. 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展示他们的文章,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口头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等问题,鼓励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
《最后一课》
探究价值
• 2010年1月,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六所著名高校进 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其中四所都不 约而同的没有将语文列入考试科目。
教师寄语
•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最美观、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地把 它记在心里,永远执着的热爱它,珍 惜它,努力学习它。只要牢牢记住我 们的语言,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 界大门的爱国的钥匙!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 人与一个国家的关系多么重大;一个 人对一个民族的语言多么留恋。 ——老舍《猫城记》
学习模块
感知故事 评说人物 鉴赏魅力 探究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知故事
• 自读课文,关注文中重点词句,为文章拟 一个副标题: • 一个————的故事 • (提示:可以从故事内容,故事表现的情 感等方面拟定) • 一个阿尔萨斯省小孩的自述
评说人物
• 学习建议:评价一个人物要听其言、 观其行、察其色、悟其心,即从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上感受 人物形象。
• 这种普通人的爱国情感,是一个国家 的地火,虽然微弱,仍不失倔强蓬勃, 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隐形的 筋骨和脊梁。 • ——鲁迅《野草》
鉴赏魅力
• 学习大家人物塑造的方法——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常出现在小说和记叙文中,就是 极细微的表情、动作、衣饰或其他细小的 事物,能够起到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 揭示主题的作用。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原文】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似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抚慰他们,但是怎样抚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似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
最后一课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 个“人”与一个“国家”相 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
最后一课
阿尔封斯·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
•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 “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 课》巧,成为世界短篇 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wǔ qídǎo
xuān
sù
hǎo sǒu
整体感知
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
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2. 本文的叙述视角.
环境描写
•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有什 么作用。
1. “又出了什么事啦?”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 景有怎样的不同 ”
破折号
•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 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 小小说(微型小说)。
读一读 写一写
gěng
zhuàn
duó wǎn
chéng sǔn
gēbo
cǎn
ào
yàoshi
小说文体
•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 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 映社会生活。
•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最后一课》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课文情节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 心理活动。(1-6)
2、我们上最后一堂课的情景。 (7-23)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你什么时候因何事为祖国而自豪欢呼雀跃或热泪盈眶过?
老舍 《 猫城记》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都德
都德(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发展
开端
高潮和结局
阅读第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小弗郎士在上学途中见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2).许多 人站在布告牌前。 作用:暗示社会背景,设下伏笔,制造悬念。
gěng
zhuàn
wǔ
duó
chéng
最后一课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 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 《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幵以 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 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 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乊围》由 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 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 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 集。
平 时 最后一课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 上课前,(学生们)开 学生 课桌啦啊,关课桌啦,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老师 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静一点……” 没有镇上的人。
其他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 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 的铁(要求:1、专心致志、聚精会 神 2、不出声 3、不指读 4、每分钟不低于 500字) 边默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提示: 本文的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 述”) 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3、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语言——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 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 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神态——
“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 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 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 所以他脸色惨白。
语言——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 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 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a.“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 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 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 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感想800字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感想800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书心得2最近,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几遍。
我翻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
就这样,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一篇课文读下来,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啊!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是多么的悲伤、痛楚。
他们在国家和平时,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当国家遭到压迫时才觉悟。
晚了吗?晚了,国家已被侵略。
后悔了吗?后悔了,在国家遭难时后悔了。
懂了吗?懂了,在国家灭亡是懂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设计1:(文学角度)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设计2:(激发兴趣)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设计3:(激情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第1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重点)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重难点)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老舍《四世同堂》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
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与《最后一课》都德的异同:
同:老师感情复杂。
祁瑞宣:“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象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悲痛欲绝,难以成语。
韩麦尔先生:“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最后一课,要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异:表现的主题相同: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
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祁瑞宣来时上的是开学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很庄重和严肃,人物情绪都是相同的激动,悲愤。
老舍的最后一课描述了战争爆发初期一个教师的心理动态——想说点什么但是开不了口。
还有当时学生的心态,想问什么但是没人开口。
总体的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面对国家存亡时的心态和举动:不是完全麻木不仁,但是完全没有勇气自己先站出来。
是一种对“不要做出头鸟”这类传统中庸思想的批判。
根据写四世同堂的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老舍意图通过文章唤醒国人起来反抗。
而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本文以一个老师的视角反映出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
2)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
3)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4)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由小见大”即由平常人物或日常小事,反映复杂广阔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