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十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整理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整理版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同步练习4故都的秋(2)同步练习5囚绿记(1)同步练习6囚绿记(2)同步练习7《诗经》两首(1)同步练习8《诗经》两首(2)同步练习9离骚(1)同步练习10离骚(2)同步练习11孔雀东南飞并序(1)同步练习12孔雀东南飞并序(2)同步练习13诗三首(1)同步练习14诗三首(2)同步练习15兰亭集序(1)同步练习16兰亭集序(2)同步练习17赤壁赋(1)同步练习18赤壁赋(2)同步练习19游褒禅山记(1)同步练习20游褒禅山记(2)同步练习2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同步练习2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同步练习23我有一个梦想(1)同步练习24我有一个梦想(2)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倩.影(qiàn)羞涩.(sè) 笼.着(lónɡ)含情脉.脉(mò)B.袅娜.(nuó)畸.形(jī)颤.动(zhàn)蓊.蓊郁郁(wěnɡ)C.敛.裾(liǎn)数.落(shǔ)丛.生(cōnɡ)不屑.一顾(xiè)D.独处.(chǔ)藻.饰(zǎo)乍.看(zhà)令人咋.舌(zé)【解析】A项,笼:lǒnɡ;B项,颤:chàn;C项,丛:có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芯片领域的一位专家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自主创新,寻求突破,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要开放合作,抛砖引玉....。

”②在芯片研发上,我们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亦步亦趋....,最后完成超越。

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94890117】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的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臵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臵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臵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13 版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13 版含解析

练案13诗三首(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错误!(B)A.迢迢.(tiáo)鼓瑟.(sè)绕树三匝.(zhǎ)B.慷慨.(kǎi)吹笙.(shēng)越陌度阡.(qiān)C。

皎.洁(jiǎo)譬.如(bì)脉脉..含情(mò)D.朝.露(zhāo)吐哺.(fǔ)何时可掇.(duō)【解析】A项,“匝”应读“zā”。

C项,“譬”应读“pì”。

D项,“哺”应读“bǔ”.2。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C)A。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居:分离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内心C。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犹豫思索,低声自语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墟里:村落【解析】C项,“沉吟”应为“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82(D)A。

青青..河汉女..子衿,悠悠我心 B.迢迢牵牛星,皎皎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解析】D项,“自然”这里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本性;今指自然界.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错误!(A)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解析】厌,通“餍”,满足。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84(A)A.《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五言诗的开始,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B。

曹操是汉魏时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C。

陶渊明是晋末的伟大诗人,其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其诗“恬淡自然,蕴藉深厚”。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二 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二 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荷塘月色-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

荷塘月色-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袅娜(nuó)倩影(qiàn)独处(chù)蓊蓊郁郁(wěng)B.脉脉(mò)悄悄(qiāo)曲折(qū)妖童媛女(yuán)C.颤动(chàn)霎时(chà)乍看(zhà)不绝如缕(lǚ)D.羞涩(sâ)琐屑(xiâ)踱步(duó)参差斑驳(cī)【答案】D【解析】A项,“处”应读chǔ;B项,“媛”应读yuàn;C项,“霎”应读shà。

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嬉游渺茫阴森森迷迷糊糊B.斑驳旋律梵婀玲蓊蓊郁郁C.约略风致峭楞楞没精打彩D.丰姿羞涩西洲曲妖童媛女【答案】C【解析】彩—采。

3.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答案】C【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D【解析】D项是比喻,A、B、C三项都是通感。

5.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3 碑志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3 碑志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碑志类文言文阅读【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的一项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答案】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三)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单元120分钟测(三)

单元120分钟测(三)(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4分,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悟言一室之内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渺沧海之一粟D .长乐王回深父解析:选C A 项,“悟”通“晤”;B 项,“冯”通“凭”;C 项,没有通假字;D 项,“父”通“甫”。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 毕:全少长咸.集 咸:都茂林修.竹 修:修整 B.⎩⎪⎨⎪⎧ 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人之相与. 与:交往崇.山峻岭 崇:高C.⎩⎪⎨⎪⎧ 修短随化. 化:变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向.之所欣 向:过去,从前 D.⎩⎪⎨⎪⎧ 喻.之于怀 喻:比喻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列.叙时人 列:一个一个地解析:选B A 项,修:长,高。

C 项,化:造化,自然。

D 项,喻:明白,理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解析:选D D项,均为连词,和。

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舞.幽壑之潜蛟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顺流而东.也④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⑧火尚足以明.也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①③④B.②⑤⑧C.③⑤⑥D.②④⑨解析:选C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解析:选D A项,斯文:古义为“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雅”或“文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试卷(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试卷(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试卷(2)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楼宇烈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自视能够征服自然。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

结果人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当作外在研究、开发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我们曾引进了许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

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

但是,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

后来,有人把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把荀子的思想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课时作业 1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点缀(zhuì)幽僻(pì) B.倩影(qiàn) 袅娜(nuó) 斑驳(bó) C.参差(cī) 脉脉(mò) 名曲(qǔ) D.梵婀玲(fán) 空隙(kòn��) 颤动(chàn) 【解析】D项的“梵”读“fàn”。

【答案】 D 2.选出下面的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 ) A.没精打采参差剑裾和谐 B.翁翁郁郁点辍幽僻苍茫 C.纤腰束素倩影班驳酣眠 D.迷迷糊糊袅娜渺茫婉然【解析】A.剑→敛;B.翁→蓊辍→缀;C.班―斑;D.婉→宛。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独处的________,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着些白花。

③树缝里也________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好处盛开漏着B.妙处点缀透出 C.妙处点缀漏着 D.好处盛开透出【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辨析近义词,不能只是孤立地去分析词的义项,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抓住“点缀”“漏着”这两个关键词去分析。

如“点缀”,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答案】 C 4.下面加点词或语素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眠歌(睡眠) 弥望(满) B.袅娜(柔美的样子) 丰姿(也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丰满的姿态) C.倩影(美丽) 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D.妖童媛女(艳丽) 兼传羽杯(双方) 【解析】A.“眠”指催眠;B.“丰姿”指美好的姿态;C.“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答案】 D 5.下列哪些景物引发了作者由喜悦而哀愁的情绪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边的荷香月色②幽僻、阴森的小煤屑路③没精打采的路灯光④热闹的蛙声、蝉声⑤江南采莲的盛况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

2018最新试题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3课有答案)
5 c 时作业 1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í) 点缀(zhuì) 幽僻(pì)
B.倩影(qiàn) 袅娜(nuó) 斑驳(bó)
c.参差(cī) 脉脉(ò) 名曲(qǔ)
D.梵婀玲(fán) 空隙(ònɡ) 颤动(chàn)
【解析】 D项的“梵”读“fàn”。

【答案】 D
2.选出下面的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 )
A.没精打采参差剑裾和谐
B.翁翁郁郁点辍幽僻苍茫
c.纤腰束素倩影班驳酣眠
D.迷迷糊糊袅娜渺茫婉然
【解析】 A.剑→敛;B翁→蓊辍→缀;c班—斑;D婉→宛。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独处的________,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着些白花。

③树缝里也________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好处盛开漏着 B.妙处点缀透出
c.妙处点缀漏着 D.好处盛开透出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辨析近义词,不能只是孤立地去分析词的义项,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抓住“点缀”“漏着”这两个关键词去分析。

如“点缀”,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水平】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水平】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关键字】水平模块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 )A.弭谤(mǐ) 肄业(yì)霎时(shà) 义愤填赝(yīnɡ)B.敛裾(jū) 落寞(mù)猗郁(yī) 道义相勖(xù)C.訾詈(lì) 芜杂(wú)咀咒(zǔ) 蓊蓊郁郁(wēnɡ)D.嫉恨(jí) 平仄(zè)嘶叫(sī) 卓有成效(zhuó)解析:A项,赝—膺;B项,寞读mò;C项,咀—诅,蓊读wěnɡ。

答案: 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须要家长和老师认真地加以________,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的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________,但最后在正义的感召下,他说出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妇女的心,她们______伤感,落泪。

A.疏通隐晦无不B.疏导隐晦不无C.疏通隐讳不无D.疏导隐讳无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

疏通:疏浚;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

疏导: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泛指引导使畅通。

“疏通”多是针对双方存在的分歧、争执,使他们的意见能互相了解;“疏导”是针对某事物或某人在某方面存在的“堵塞”“郁积”等加以引导。

因此①句应用“疏导”。

隐晦:(意思)模糊,不明显。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强调语言文字给读者(或听众)的客观印象,让人觉得不好懂,不明白;“隐讳”强调说话人的主观目的,躲讳说出某些信息,有意识地隐瞒。

因此②句应用“隐讳”。

无不:没有一个不。

表示范围上的没有例外,全都。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表示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因此③句应用“无不”。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九) 赤壁赋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九) 赤壁赋

课时45f 分钟练(九) 赤壁赋一、文言基础专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C .知不可乎骤.得 骤:快速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解析:选C C 项,“骤”,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D.⎩⎪⎨⎪⎧固一世之.雄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选C C 项,都是介词,在。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B 项,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

D 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 .顺流而东.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选D A 项,“西”“东”,名词作状语;B 项,“东”,名词用作动词;C 项,“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D 项,“藏”,宝藏,没有活用。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慕乎A .客有吹洞箫者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 .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选C C 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被动句;D 项,状语后置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答案:(1)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悠长婉转,像丝一般绵延不绝。

(2)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六) 孔雀东南飞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六) 孔雀东南飞

课时45f分钟练(六)孔雀东南飞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劝告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刚才C.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故:故意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录:记取解析:选B B项,适:女子出嫁。

2.下列句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及时相.遣归B.会不相.从许C.嬉戏莫相.忘D.仰头相.向鸣解析:选D A项、B项、C项中的“相”都是副词,偏指动作一方;D项,相:相互。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一项是()A.便可白公姥....B.昼夜勤作息C.逼迫兼弟兄..如天地..D.否泰解析:选D A项、B项、C项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偏义复词,“公姥”偏“姥”,“作息”偏“作”,“弟兄”偏“兄”;D项中的“否泰”是两个词,分别译为“坏运气”和“好运气”。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共事..乎此时也..二三年吾独穷困B.府吏见丁宁....寡妇起彷徨C.本自无教训..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D.可怜....体无比叶叶相交通解析:选B B项,“丁宁”,古今义均为“反复嘱咐”;“彷徨”,古今义均为“走来走去,犹豫不定”。

A项,“共事”,古义为“一起过日子”,今义为“在一起工作”。

“穷困”,古义为“(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为“经济困难,生活贫困”。

C项,“教训”,古义为“教养”,今义为“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

D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交通”,古义为“交互相通”,今义为“运输事业的总称”。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译文:(2)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3)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译文:答案:(1)(我走后,)你要殷勤地奉养婆婆,好好服侍老人家。

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课时精练13第三单元综合含解析(已审阅)

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课时精练13第三单元综合含解析(已审阅)

第三单元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

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冯、虞、褚、陆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杨右军而抑大令①,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

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高中语文课时精练13第三单元综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课时精练13第三单元综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初中相对弱,高中就更加薄弱;二是书法教师缺口十分巨大,难以支撑中小学全面开展书法教育的需求,书法教师培养体系和成长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明显不足,与其他学科师资建设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白榆介绍。

“师资困难目前仍是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此外,书法教学理论体系也依然薄弱,专门研究书法教育理论的教研员群体数量较少,书法教材不够健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书法教材。

书法专业教室等专业环境还难以得到必要保障,部分学校还缺乏书法学习的基础设施。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谈道。

还有学者谈道,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缺乏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问题。

未来,书法教育要想取得发展,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需对症下药。

(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之美,美在简约,在布局,更在线条,如怀素的狂草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线条美。

B.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要求书写更加便捷,书法顺应变化,产生多种书体、书写风格。

C.近些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传承发扬书法文化,书法也因此全面进入了中小学课堂。

D.对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利于培养其书写技能,也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色的墨、白色的纸、红色的印章,这极其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独特的美,也决定了一个书法家艺术造诣的高度。

B.书法兼有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用各种书体、书写风格把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C.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较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成为书法爱好者。

D.近年来,中小学书法教育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紧迫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师资困难,书法教师缺口很大。

3.根据材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五) 离 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学习课时45f分钟练(五) 离 骚

课时45f分钟练(五)离骚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解析:选D A项,“错”通“措”。

B项,“邑”通“悒”。

C项,“离”通“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謇朝谇而夕替.替:替换B.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诼:造谣、诽谤C.忍尤.而攘诟尤:厉害D.岂余心之可惩.惩:惩罚解析:选B A项,替:废弃、贬斥。

C项,尤:责骂。

D项,惩:受创而改变。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又申之以.揽茝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解析:选A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因为。

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①偭规矩..以游目兮⑤..而改错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忽反顾佩缤纷..兮⑧伏清白..以死直兮..⑦宁溘死以流亡..其繁饰兮⑥自前世而固然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解析:选C①规矩,古今同义,均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的意思。

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经济上困难。

③方圜,古义: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

今义:比较广,泛指事物的形状、性状;指方法、准则;指天地间。

④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的意思。

⑤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⑥固然,古义:本来这样。

今义:连词,一是表示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⑦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45f分钟练(十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大妈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
....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从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脱开身,来到异域旅游,顿觉豁然开朗
....,心旷神怡,充满了轻松和愉悦。

C.吹“清风”、洒“廉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在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D.周星驰曾效力TVB,他赞扬邵逸夫对电影业的贡献巨大,为慈善不遗余力,邵先
生的精神永垂不朽
....。

解析:选A A项,不胜其烦:指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

与句意相矛盾,应改为“不厌其烦”。

B项,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C 项,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D项,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B、C、D三项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从根本上解决了阻碍粤港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了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

C.在发话要做手机两年之后,罗永浩的“锤子”终于来了,老罗勇敢地为自己锤子手机定下了超过3 000元的高价。

不过,大众对这一高价提出了质疑。

D.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解析:选D A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删去“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中的“在”和“中”。

B项,成分残缺,“稳定”后面加“的‘金桥’”。

C项,语意重复,将“质疑”改为“疑问”。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③①④②⑤⑥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D.③①⑤⑥②④
解析:选C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 项,所以选择C。

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开头,将下面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
参考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5.古今中外,有很多伟人对我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答:
参考答案:①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情怀,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6.仔细观看下面的图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答: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

答:
参考答案:(1)“年年有鱼,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应体现“餐桌”“节约”两个关键词)
(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

(能体现“餐桌”“节约”的主题且运用对偶手法)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

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

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

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

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

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

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

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

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

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

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

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

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

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

还有人懂得马克
思和《资本论》。

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10位名人。

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

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

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

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

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

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

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世俗观察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的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寓意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

解析:选B A项,“对英国平民的批判”错。

C项,这种写法不是“欲扬先抑”。

D 项,“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8.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貌美,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

②衬托(反衬)出英国平民对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冷漠。

9.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有多处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呼应对照的语句:
(2)好处:
参考答案:(1)(呼应对照的语句:)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对照“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②“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对照“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10位名人。

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2)(好处:)①和②这两组都是前后形成对比,①组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②组表明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