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20张PPT)

-14-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译文: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 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点评: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 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 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埋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 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 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分,要天天商讨讲究而不能舍弃; 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阅读鉴赏
-6-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2)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式 (3)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忧虑,担心 (4)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5)上暗.而政险 昏暗 (6)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7)大天而思.之 思慕 (8)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
-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学法提示 1.梳理基础,理解语句。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 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2.探究内涵,评价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探究文本 内容,了解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内涵,概括其思想要点,认识其思想 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感知赏析,学习技法。反复诵读,在吟诵中感受本文大量运用排 比的说理特点,体会其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并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注解汇总,复习总结来啦!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注解汇总,复习总结来啦!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注解汇总,复习总结来啦!《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因为贰:从属二主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犹:尚且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5.郑既知亡矣既:已经6.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7.焉用亡郑以倍邻焉:何用:介词,表原因倍:增加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10.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1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答应给予济:渡河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弱13.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敝:损害16.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17.以乱易整易:代替18.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荆轲刺秦王》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请4.秦王购之千金购:重金征求5.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7.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8.秦王必喜而善鉴臣善:好好地9.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把:握,抓住揕:刺10.燕国见陵之耻见:被陵:侵犯、欺侮11.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13.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沾湿14.人不敢忤视忤:逆15.往而不反,竖子也竖子:对人的蔑称16.入不测之强秦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18.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19.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20.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比:并、列给:供21.唯大王命之唯:“希望”的意思2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两手捧着2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谅解2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25.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26.剑长,操其室室:指剑鞘2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2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29.不得持尺兵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3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3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提:掷击3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引:举起33.被八创被:受创:伤34.箕踞以骂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35.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鸿门宴》1.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为:介词,替、给2.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向来善:友善、交好3.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摘要:
一、前言
二、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2.询问对方意见
三、例句展示
四、总结
正文:
【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用法,体现了古人的语言智慧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在文言文中,“孰与”常用于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有两种结构:
(1)甲孰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

(2)甲孰与(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并强调结果。

2.询问对方意见
“孰与”还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或看法,常用结构为:
(1)甲孰与乙: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

(2)甲孰与乙(乎):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并希望得到肯定回答。

【例句展示】
(1)吾与汝孰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此两者孰贤?——《论语·雍也》
(3)吾与子孰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吾与子之国,孰与赵之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用法,既可以用作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摘要: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1.孰与的词义和词性2.孰与的疑问句用法3.孰与的比较句用法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正文:文言中的“孰与”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词汇,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它既可以作为疑问代词,也可以作为比较代词,常出现在各种文言文作品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孰与”的用法及例句。

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孰与”作为一个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请问孰与为此书者?”(请问这本书是谁写的?)同时,“孰与”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吾与侯景,孰与尔之力?”(我和侯景相比,谁更有力量?)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在文言文中,“孰与”常常用作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 屈原《离骚》:“彼吴戎兮,孰与尔谋?”(那些吴国的士兵啊,谁和你们商量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之诸臣,孰与孟子?”(齐国的各位大臣,哪个比得上孟子?)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有时,“孰与”也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

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孰与吾君?”(哪一个国君比得上我国的国君?)- 《国语·齐语》:“吾子,孰与管仲?”(你们这些人,哪一个比得上管仲?)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在文言文中,“孰与”还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庄子·逍遥游》:“吾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中必备知识点 文言文句式结构之 与其…孰若… 和 与其…岂若… 讲解 试题(共2页)

高中必备知识点 文言文句式结构之 与其…孰若… 和 与其…岂若… 讲解 试题(共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jù shì)构造之“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讲解“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拟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构造,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者“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

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假设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

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2.与其杀是童,孰假设卖之?与其卖而分,孰假设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有时,“与其…孰假设…〞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假设〞关联。

如:4…为两郎僮,孰假设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5…从天而颂之,孰假设制天命(tiānmìng)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内容总结(1)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2)〞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3)〞】讲解“与其(4)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5))——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6)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7))——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8))——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9)如:4(10))——(11)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12)从天而颂之,孰假设制天命而用之。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与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与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 , 乎 (哉、也, )?怎么 , 呢?例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 , 则,如果 , 那么 ( 就 ), 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 自己 )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 (《谏》 )3.得以能够。

例 :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 )坟墓 (被重新安葬 ),在大堤之上 ( 立碑 )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 )4.独 , 邪 (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 , 吗 ?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 (您的 )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 (这 )又是为什么呢 ?】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 , 乎 (耶、也 ,, )?表推测,恐怕 (大概 ), 吧 ?该不是 , 吧 ?例 :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 (《促》 )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 )7.而况何况,况且。

例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虽然十分愚笨, (也 )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 (《谏》 )8.而已罢了。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9.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再古:两次今:第二次三、重点实虚词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若入前为寿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讵能若是乎7. 然沛公默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8.于向,对:贪于财货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文言文中孰与的意思

文言文中孰与的意思

文言文中孰与的意思“孰与”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出自汉代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之中。

它的意思是:“和谁在一起?”或者“谁和你在一起?”它是一个提问词,表达对另一个人的信任或担忧。

孰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词语,既可以指谁和你在一起,也可以指谁和你不在一起。

它可以表达一种充满担忧的心情,也可以表达一种信任的心情,取决于它是由哪一方发出的。

如果是出自家属的口中,这一句话就是一种期望,家属担心他的孩子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而孰与一词,也可以表达对另一个人的信任,表明另一个人会为你做出有利的选择。

在中国,“孰与”一词在很多文言文中都有涉及,表达意义也深刻。

例如,《战国策赵策》:“若前行六马,必不孰及乎?”在这句话中,孰及表达的是对另一组人的担忧:如果他们前行六马,他们能否平安无事?这句话也是一种信任,表明另一组人应该能够平安无事,因为他们会选择有利的事情。

在《梁纪谏逐客书》中,我们也见到了“孰与”:“孰与合离,穷通其变?”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信任之情:穷通(柔韧自如)能够变通,解决任何问题,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离。

也就是说,穷通能够应付任何情况,无论是在哪里,只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正是孰与的意思。

“孰与”不仅仅只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词语,它也可以用来表达充满深意的情感和思想。

它可以表达对身边的人的信任,表达对未来的希望,表达对未知的担忧,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

拥有一个广义而深刻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用语,不仅仅是文言文中,甚至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也有用武之地。

古人曾经说过:“孰与合离,穷通其变”,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离,我们都要做出合理的决定,在困难或者未知的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从而找到出路。

从这一点来看,“孰与”不仅仅是一个只出现在文言文中的词语,它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它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我们与更多有缘人相识,结识更多朋友,找到最好的未来。

“孰与”考辨

“孰与”考辨

“孰与”考辨《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因其语言浅易、故事生动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皆收录了此文,但是二者对文中词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本文仅就“孰与”一词进行考释,以明正误。

原文: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威廉将军哉?……”(苏教版《语文(必修三)》P101)注释:①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

孰与:与……相比。

孰:谁,哪一个。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P101)②孰与秦王:比秦王哪一个(厉害)。

孰与:何如,比……怎么样。

孰:谁,哪一个。

(人教版《语文(必修六)》P106)比较两教材对“孰与”一词的注释,不难发现其区别:苏教版释义侧重于“比较”,而人教版则侧重于“比较”的结果——“怎么样”。

其实,“怎么样”不是“孰与”词义的固有义素,而是“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短句的谓语的内涵。

诚如二教材所释,“孰”确是“谁,哪一个”之义,但是,“孰与”的释义中又怎能没有“谁,哪一个”这一词义呢?只是不明白人教版的注释为何前后不一,毕竟这注释主要是给学生看的,学生就难以明白在“孰与秦王”的翻译中怎么会多出一个“哪一个”。

“孰与”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也就是说,“孰”和“与”原本是单独运用的两个词,只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经常连在一起运用,于是成了一种固定结构。

这种情况,各种语言中都存在。

因此,要探究“孰与”一词的确切词义,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孰”和“与”两个部分,只要弄清各自在该结构中的词义,也就可以准确地给“孰与”一词释义了。

《尔雅·释训》:“孰,谁也。

”《辞源》(二):“孰:疑问代词。

谁。

《论语·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P794)《汉语大词典》(2.0版):“孰:疑问代词,哪个,哪些。

表示选择。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孰:疑问代词。

……用于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乎句式意思

孰与…乎句式意思

孰与…乎句式意思1. “孰与在家躺着舒服乎”。

你看啊,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那感觉,岂是在外面奔波能比的呀!就像那辛苦飞翔的鸟儿,最终还是要回到温暖的巢里呀。

2. “孰与和朋友一起玩耍快乐乎”。

想想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那欢声笑语,那无拘无束,难道不比自己一个人孤单着要好得多吗?这就好比黑暗中的一束光呀,多么让人开心!3. “孰与吃美食享受乎”。

当你咬下一口美味的蛋糕,或者品尝到一道绝美的菜肴,那种满足感,谁能抗拒呢?这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天遇到了温暖的火炉一样呀!4. “孰与看美景惬意乎”。

站在山顶俯瞰那壮丽的景色,或者漫步在海边感受那温柔的海风,这难道不比待在沉闷的房间里强太多了吗?简直就像是给心灵洗了个澡啊!5. “孰与听音乐陶醉乎”。

听着喜欢的音乐,沉浸在那美妙的旋律中,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呀?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一样呢!6. “孰与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趣乎”。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种投入和快乐,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呀!好比鱼儿遇到了水,欢快极了!7. “孰与家人在一起温暖乎”。

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感受那份亲情的围绕,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吗?这就像寒冷夜晚里的那盏明灯啊!8. “孰与帮助别人开心乎”。

当你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那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呀!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样灿烂!9. “孰与追求梦想激动乎”。

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每一次的进步都让人兴奋不已,这难道不比浑浑噩噩过日子强吗?简直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注入了活力呀!10. “孰与回忆美好幸福乎”。

回忆那些美好的过往,心中涌起的那份幸福,是多么珍贵呀!就如同珍藏的美酒,越品越香啊!我的观点结论:在生活中,有那么多孰与的事情,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孰的文言文解释

孰的文言文解释

孰的文言文解释“孰”这个字在文言文里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藏着秘密的小盒子,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探寻其中的宝贝。

你看,“孰”有时候表示“谁”。

比如说“孰为汝多知乎”,这意思就是“谁说你知道的多呢”,这里的“孰”就是在问到底是谁。

这就好像在一群小伙伴中,我们好奇到底是哪个机灵鬼想出了奇妙的点子,这时候用“孰”来发问,是不是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孰”还能表示“哪个”。

像“孰与”这个词,就是“和……相比,哪个……”。

比如说“吾与徐公孰美”,就是在问“我和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这就好像是在两朵美丽的花面前,我们想要分辨出哪一朵更加娇艳动人。

有时候“孰”还能表示“什么”。

这是不是有点让人意外?但确实如此呀!比如“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就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这里的“孰”就是在说还有什么样的情况。

想想看,要是我们在古代,和文人墨客们交流,他们嘴里蹦出一个“孰”字,咱们要是不明白,那得多尴尬呀!所以,搞清楚“孰”的意思可太重要啦!我们来多读一些文言文的句子,好好感受一下“孰”的用法。

比如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里是在问谁知道呢,是不是有一种急切想知道答案的感觉?再比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里就是在说谁能没有疑惑呢,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要是我们把“孰”理解错了,那整篇文章的意思可能就全乱套啦!就好像我们搭积木,一块搭错了,整个城堡可能就歪歪斜斜啦!所以呀,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个小小的“孰”字,要认真琢磨,仔细体会,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大家说是不是呀?咱们一定要把“孰”字的用法牢牢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孰的文言文意思

孰的文言文意思

孰的文言文意思1. 孰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动〉(1) (会意。

小篆字形。

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jí),表示手持。

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

本义:熟,煮熟)。

(2)同本义。

“熟”的古字[cooked]。

孰,食饪也。

——《说文》。

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传·宣公二年》(3)又如:孰烂。

(4)通“熟”。

成熟 [ripe]。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荀子·富国》腥其俎,孰其俎。

——《礼记·礼运》五谷时孰。

——《礼记·乐记》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

——《汉书·董仲舒传》(5)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harvest]。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

——《墨子》〈形〉(1) 通“熟”。

缜密,仔细,周详 [careful]。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商君书·更法》兼权之,孰计之。

——《荀子·不苟》宁孰谏。

——《礼记·内则》凡虑事欲孰。

——《荀子·议兵》。

注:“谓精审。

” 思之未孰。

——《周髀算经》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战国策·齐策》(2)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孰shú 。

〈代〉(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who]。

孰不可忍也。

——《论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2)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which]。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4)又如:孰是孰非。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摘要: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1.孰与的含义2.孰与的用法二、使用“孰与”的注意事项1.比较对象的一致性2.避免重复使用三、关于“孰与”的例句分析1.比较两者之间的优劣2.用于自问自答的表达3.表达难以抉择的心情正文:【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孰与”是文言中一个常见的连词,主要用来表示比较。

其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相比,哪个更……”。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中的“道听而涂说,孰与?”就是表示和“道听途说”相比,哪个更被抛弃。

【二、使用“孰与”的注意事项】1.比较对象的一致性在使用“孰与”时,比较对象必须是一致的。

例如:“金与银,孰贵?”中的比较对象是金和银,而不能是金和铜。

2.避免重复使用在表达比较时,应避免重复使用“孰与”。

例如:“甲与乙,孰高?”这种表达就是重复的,应该改为“甲与乙相比,哪个更高?”【三、关于“孰与”的例句分析】1.比较两者之间的优劣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狄人归晋,晋人归之,不亦善乎?与用之,其谁曰不宜?”这里的“与用之,其谁曰不宜?”就是用“孰与”来比较狄人和晋人,表达出对两者之间的优劣进行比较。

2.用于自问自答的表达在《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这里的“贤哉回也”就是自问自答的表达,其中的“孰与”就表示比较。

3.表达难以抉择的心情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吾与子弁冕,而人曰:‘子冠子弁冕,与弁冕乎?。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孰”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孰”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孰”
【词义推导】
“孰”的本义是“谁”。

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煮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晋灵公不君》)
——厨师炖熊掌未熟,便被杀掉了。

②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荀子·富国》)
——冷热适合节气,五谷就会按照时令成熟。

(2)形容词,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希望您和您的群臣仔细商量这件事。

(3)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成语助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谁。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其他如:是可忍,孰不可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迁移练习】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及君也。

”邹忌孰()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练习答案】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谁)及君也。

”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高考链接】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孰:谁
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孰:谁
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孰:谁,哪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

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

“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