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寻访小动物 教科版-最新学习文档
教科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寻访小动物

教科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寻访小动物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教科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寻访小动物”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访问,了解几种常见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访问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访问,了解几种常见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具有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观察、访问、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几种常见的小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
难点:培养学生具有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小动物的标本或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绿地,引导学生观察和访问,让学生看看、听听、想想,寻访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2. 探究活动一:观察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让学生记录下来。
3. 探究活动二:访问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访问公园或绿地的工作人员,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4. 探究活动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和访问的结果进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寻访小动物1. 观察小动物外形特征生活环境2. 访问小动物生活习性3. 交流与合作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2. 访问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喜欢的动物,并说明原因。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掌握,是否具有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小动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访问,了解几种常见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小动物是学生最常见的生物之一,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访问能力。
我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科版科学三上2.1《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1《寻访小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紧紧围绕周围的动物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动物充满兴趣。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小动物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难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让学生说说它在干什么,有什么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小动物,如蚂蚁、蜗牛、蜜蜂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如外形、颜色、大小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二)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寻访小动物 教科版

观看微课,记录小动物。不知名的小动物可以画图。
寻访小动物记录表
记录时间: 记录者:
观察地点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观察到的动物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认真记录。
3.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草丛里——蚱蜢
大树上——蜘蛛
大树上——小鸟
草丛里——蜗牛
花坛里——粉蝶
石缝里——蚂蚁
……
教学反思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寻访小动物,积累体验;课中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并在模拟寻访中初步应用;课后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观察蜗牛》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观察蜗牛》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观察蜗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两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动物,特别是蜗牛,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小动物的描述,又有对蜗牛的详细观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和研究动物,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思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特别是蜗牛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小动物。
2.实验教学法:通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究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探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事先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小动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寻访小动物》
教学设计
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一、导入(5分钟)
1. 写下探究问题:“小动物住在哪里?”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小动物,如蚂蚁、蜘蛛、蝴蝶等。
二、呈现材料(5分钟)
1. 展示图片或幻灯片,介绍不同的小动物。
2. 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小动物的特点,如形态、习性等。
三、实地探索(15分钟)
1. 组织学生去校园或周边环境进行小动物的观察。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栖息地、饮食习性和移动方式等。
四、总结归纳(10分钟)
1. 学生回到教室,集体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将观察到的小动物分成不同类别,如昆虫、爬行动物等。
五、展示交流(1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拍摄的小动物照片或录制的视频。
2. 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六、巩固拓展(10分钟)
1. 配发小动物图鉴,引导学生用图鉴进一步了解小动物的信息。
2. 练习填写小动物名称和习性的练习题。
3. 课后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小动物。
七、结束(5分钟)
1. 回顾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收获。
2. 展示学生特别出色的作品或观察记录,进行表扬和鼓励。
注: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寻访小动物

尋訪小動物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1.在校園裡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一、理解小動物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例。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範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範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像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1.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分組討論,並明確組內的分工。
3.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裡尋訪小動物1.分組尋訪。
2.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資訊。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小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小动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举例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以便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和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哪些小动物,并引导学生注意多样性和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同时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以及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在准备阶段,我们需要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同时注意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教师需要做好明确要求,让学生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最后,我们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分组寻访,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
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同时注意安全和保护环境。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第1课时

《寻访小动物》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合作讨论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植物,观察认识了很多植物,归纳总结了植物的共同特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动物,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
说说你们认识哪些动物?生边说,师边板书(注意区分大、小动物)谁来区别一下哪些是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访小动物。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1.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生合作交流师点名回答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2.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在周围见过哪些小动物呢?生A:我在草丛里见过蟋蟀生B:我在草丛里见过蝗虫生C:我有一次在砖下见了一次长着很多脚,而且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小动物……3.师:呀!同学们真棒!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或是猜猜在花坛、草地等地方,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附近还有哪些地方能找到栖息活动着的小动物?生D:我在校园中的大树上见到过蚂蚁、瓢虫、小鸟、小虫子还有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小动物,它是黑黑的身子,有好多脚。
生E:我在校园中的花坛里见过蛐蛐、蝗虫、蚯蚓还有蜗牛。
生F:我在学校的草地上见过蝗虫、蚯蚓、蚂蚁和蛐蛐。
生H:我在学校的大树的树洞里见过蜈蚣、蛇和蝎子。
(师补充,它们可都是危险动物啊,下次看见一定要小心,不要离它们太近)……呀!同学们真棒!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拜访它们呢?我们应该做什么准备呢?组内合作交流汇报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真棒!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好多小动物,动物都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所以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动物,在以后的生活中,请同学们多多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小动物吧!三、随堂练习你喜欢哪种小动物?你能介绍一下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吗?四、总结提升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组内合作交流,并回答)五、作业制作调查记录表六、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观察过的小动物蝗虫、蟋蟀、不知名小动物善于观察准备拜访。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靠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靠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靠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幸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明白得小动物1.T:“听到‘动物’那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T“‘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出事狮子、大象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通过采谜语的形式引出各种小动物。
)师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T:同学们,你往常在哪里看到过什么小动物?使学生感受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靠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三、寻访活动的预备T:同学们,回去之后自己选择大树下活着草丛中去观看小动物。
那么,在观看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呢?假如你是小动物,你会期望小朋友如何观看你?在观看活动中,我们要做到:答:1.爱护小动物,不损害它们,2.爱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爱护它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点活动不随便把小动物抓在手上,不把手伸进树洞石洞小洞里。
小组讨论:1.推测一下,在观看和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你会如何去解决?微小的动物如何观看?放大镜难靠近的动物如何观看?远处观看叫不出名字的动物如何记录?问有体会的家长,或者从书本和电脑里找。
【推荐】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访小动物》教案(1).doc

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单元目标科学概念2、生命体具有一些根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响、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根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肯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响,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1、喂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根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拟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感情、态度、价值观1、开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爱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课时方案: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九课时完成,其中两个课时为机动课时,用于查漏和单元总结。
第—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开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根底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防止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预测校园内可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它们栖息的环境。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
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课后寻访。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
2保护小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
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动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难点:学生能自己想出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动物: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等;
寻访过程中:
①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以记下它们的体型特点或用画图的方法记录;
②不容易接近的动物,比如鸟类,就先看一看,再接近一点儿看——分步观察的方法。
③可以设计一张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
2.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微课。
学生:寻访家附近的小动物
过程设计
一、课前任务
1.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寻访自己家附近的小动物。
2.请爸爸妈妈介绍一种小动物。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寻访到哪些动物,并介绍其中一种动物,在学生回答中,归纳出小动物的概念,及寻访小动物过程中的建议:
2.认真记录。
3.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草丛里——蚱蜢
大树上——蜘蛛
大树上——小鸟
草丛里——蜗牛
花坛里——粉蝶
石缝里——蚂蚁
……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课安排一个课前在家长陪伴下寻访小动物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积累体验,在课堂中通过表达自己的体验与困难,在具体事情中解决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并通过模拟寻访进行应用,课后寻访得到再次实践。
教案
课题
2.1寻访小动物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
分析
《寻访小动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本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寻访小动物,积累体验;课中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并在模拟寻访中初步应用;课后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小动物的特点(可以图文结合)
花坛边石缝里
蚂蚁
头部有触角,身上有六只脚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模拟寻访
观看微课,记录小动物。不知名的小动物可以画图。
寻访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记录表
记录时间:记录者:
观察地点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观察到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