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土地政策总结完整版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49787bcc7931b765ce159f.png)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0eac09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5.png)
【导语】近代史是学⽣在⾼中阶段所学的内容,也是⾼考靠的考点,下⾯⽆忧考将为⼤家带来⾼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地⾰命时期(国共⼗年对峙时期)政策:打⼟豪、分⽥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灭地主(1931)作⽤: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致抗⽇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地,废除地主⼟地制度,实⾏耕者有其⽥的⼟地制度,按农村⼈⼝平均分配⼟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地制度作⽤:农民分得⼟地,积极参军、⽀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地所有制,实⾏农民⼟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地制度;解放了农村⽣产⼒,为农业发展和国家⼯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针,实⾏⾃愿互利的原则,建⽴农业⽣产合作社作⽤:农民⼟地私有制转变为⼟地公有制
6.⼗年探索时期政策:⼩社并⼤社(⽚⾯追求⼀⼤⼆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开放时期政策: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调动了农民⽣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近现代史上的土地问题
![近现代史上的土地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a026af27284b73f342505e.png)
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制度改革(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转为战略进攻以后1947年7-9月河北平山县全国土地会议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一切地主的土地和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理解:开展土改、废除封建剥削,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它激发了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并使农民自觉的在党周围团结起来)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土改”),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了身。
他们踊跃参加人民军队,成立运输队、担架队、担负后勤工作。
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建国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改)1950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的不同: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解放战争时期)保存富农经济。
(理解: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使得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民获得了翻身解放。
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中共中央指出:农民在土改中所发展出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应该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指导了互助合作运动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基本取消自由市场,限制商业投机发展供销合作发展信用合作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1.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2.初级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3.高级社(所有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方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基本原则和方针: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原则:自愿和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标准: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要把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来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典型例题: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应遵循什么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考研政治史纲核心考点精讲丨近现代4大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史纲核心考点精讲丨近现代4大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9dd09faa58da0116d174917.png)
/考研政治史纲核心考点精讲丨近现代4大土地政策近现代4大土地政策是考研政治史纲中的核心考点,文都考研dudu汇总相关考点,有需要的同学快来看看吧。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有两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和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井冈山土地法主要内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兴国土地法主要内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还有就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兴国土地法提及到了富农,政策是“限制”它;(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减租减息,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与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相关联的是:毛泽东在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时,指出:经济上,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有两个重要的关于土地政策的文件发布;一个是《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具体就是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另一个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时间是1947年7月至9月,这个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有关土地政策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其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d9eea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6.png)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fc281787fd5360cba1adb68.png)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10f9f2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a.png)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d4e15880722192e4436f60c.png)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6226bd58fb770bf78a55c3.png)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928.12
(1)军垦屯田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
1946.5.4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5—1947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过渡)耕者有其田(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多余土地财产;征收富农没收地主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改时期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保存富农经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1952彻底废除】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69b4114ad02de80d5d84010.png)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b500add1f34693daef3e67.png)
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
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土地 改革 运动
1947年7月至9 月
在人民解放 军转入战略 进攻之后, 为了维护广 大农民的利 益、进一步 激发他们支 援解放战争 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 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 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 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 ”,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 盟会的政治 纲领概括为 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 报《民报》 发刊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 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 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 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 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 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家,为国民共享。
减租 减息
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根据 地为适当调 节各抗日阶 层的利益实 行的土地政 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 民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 交息以照顾地地主富农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 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 改革 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 爆发的前 夕,根据中 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社 会革命的中 心工作的变 化。
《关于清算 、减租及土 地问题的指 示》(史称 《五四指示 》)
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 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 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 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 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 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 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 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办法, 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 级的斗争。
土地政策总结
![土地政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937977168884868762d69c.png)
28,井冈山土地法,毛第一,革命取地,没收一切,禁止买卖,不合适。
29,兴国土地法,毛第二,改为没收公共和地主土地。
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抽多补少。
抗战,双减双交。
46,《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
标志由抗战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47,《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50-53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封建,立农民土地所有。
对富农,由解放战争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保存富农经济。
5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互助组(社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79,包产到户。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0dceb6d15abe23482f4dfe.png)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1979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包产到户;
包干到产;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改时期
(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保存富农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8.12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制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4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de23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3.png)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1. 太平天国(1851年):《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
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329c20b915f804d2a16c10a.png)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目的是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 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 线和解决农民问题结合起来 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 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使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 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改造时期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 立起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身负盈亏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 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内蒙古牙克石市绰河源中学 王雅芬
西周时期
井田制
春秋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实行土地私有制。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是“有田同耕”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是不可能实现的。
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
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完备的土地改革法规
![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完备的土地改革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89e68a3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2.png)
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完备的土地改革法规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1)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土地。
(2)评价:一方面,具有进步性。
实际上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另一方面,具有局限性。
仅仅是愿望,不符合实际,是空想的性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1)政策:“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评价:具有进步性,但是并不是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1.土地革命时期政策(1927——1936)(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937——1945)(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民族抗战,争取抗战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946——1949)(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近现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现代以来的土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4916a7caf1ffc4ffe47acc4.png)
无产阶级 (中共)
关系
评价
含义
土地革命(路线) 内容
(1927-1937)
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基பைடு நூலகம்路线
(1937—1945)
目的 内容 意义
目的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 性质
意义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 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 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 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 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 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对地主阶 级既限制又联合);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积蓄了力量;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1927年党的,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8.12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1978
大规模→,
主要形式:和乡镇企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1979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包产到户;
包干到产;
禁止土地买卖;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4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毛泽东
邓子恢
依靠贫农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地主,农民交租交息
:承认了地主、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946.5.4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过渡)
(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
《》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改时期
(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保存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彻底废除】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半社:、统一经营)
(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