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岩》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箱子岩》教(学)案
《箱子岩》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家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教学设想:
筛选——比较——研讨——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筛选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风光风俗描写的重点容和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三组容进行重点对比,以教师引导为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型: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安排: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西南的、、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先生。

二、简介作者
从文,生于1902年,卒于1988年。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自学并学习写作。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

1930年起在大学、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散文也独具魅力,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
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

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

箱子岩位于泸溪浦市之间,这个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的,沿河断崖绝壁是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那种赭色木柜一般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说来异常动人,对于它产生存在的意义,应当还有些较古的记载或传说,年代久,便遗失了。

四、课文研讨
(一)本文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找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1、3、4段。

第二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6、7(开头部分)、9——19段。

(二)指名学生分别朗读第1、3、4、6、7(开头部分)段,引导学生对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做初步比较,在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时间自然景物特点气氛事件感情
第一次十五年前端午节鲜艳、明丽、神秘热闹、欢快观看赛龙舟热情地赞美第二次十五年后十二月七号过年前夕
寒冷、破败、单调、萧条冷寞、死气沉沉在一家小饭铺里,遇见一个跛脚青年深深的忧虑
(三)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不同感受。

1、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分别是什么样子?两组景物描写有什么差别?
讨论后明确: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
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作者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

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

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作者描绘的十五年前看到的自然景物色彩鲜艳,景色明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而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却是寒冷、破败、单调、萧条的样子。

2、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的?
讨论后明确: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

第二次到箱子岩时作者通过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等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

3、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场面的热烈气氛?
讨论后明确: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4、作者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讨论后明确:作者借写赛龙舟来表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绵延已久的
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当地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健、慷慨、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

5、跛脚青年在文中占了相当篇幅,他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异常恶劣”。

他引起了作者对乡村人物命运怎样的思考?
讨论后明确:跛脚青年的形象使作者看到了湘西世风日下,人们
渐渐失去淳朴、善良的品性,而靠邪路混世界的人反而为人们所钦羡。

这是作者所担心的。

忧虑之极,作者把这个跛脚青年当成一副“以毒攻毒”的毒药。

五、作业
思考题:找出课文有关议论抒情的段落,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

第二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