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多发性腔隙
性脑梗死!@
方系列——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
方系列——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
朱某,男,55岁。

患高血压病史10余年,1997年曾患缺血性中风,经救治调理好转。

1999年12月6日晚上再次出现右侧肢体不遂,舌强言謇,若无人搀扶,寸步难行。

经检查诊断脑梗塞。

患者面白不华,遍体松浮,舌质淡暗,舌体胖,舌边齿迹深陷,舌苔浊腻,脉弦缓沉细。

证乃气虚而瘀痰交阻,治予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60g,当归须6g,赤芍6g,地龙9g,莪术6g,桃仁6g,红花3g,川芎3g,僵蚕12g。

用药5天,患者精神渐振,患肢较前有力,不需搀扶,已能在病室内跚跚而行,诊脉较前稍有力,舌质仍淡。

药证合拍,前方续进,重用生黄芪至90g。

投方后,在10天内进步明显,行步更加灵便,而脉苔变化不大。

此后数日又平平而过,症情未见进一步改善。

尝试加重莪术以活血化瘀,虫类以入络搜剔,依然收效不显。

方药对证,而疗效却停滞不前。

此时病者舌脉同前,依然一派气虚而瘀浊交阻之象。

窃思补阳还五汤一方,王清任所谓“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浊用桃红”,是以黄芪益气扶元为主,兼以宣化瘀浊之方,笔者虑其补气之力不足,改原来汤药由一般方法改为久煎浓煎。

服药3天,病情明显改善,上下3层楼竟然不用他人搀扶。

后黄芪加至120g,续服20天,至此口齿清晰,活动灵便,行动自如,几近常人。

回顾治疗过程,影响本例疗效的无疑是黄芪。

用60g、90g而
120g,由普通煎煮为久煎浓煎,每一变换,均获得跳跃式的进步。

而加重化瘀通络之味,增效却并不明显,反映了本病例气虚与瘀浊的标本关系。

那么辨为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补气的黄芪是否越多越好?也不尽然。

曾治另一患者林某也患缺血性中风,轻度左侧半身不遂,脉迟舌淡暗,属气虚而瘀浊交阻,投补阳还五汤,生黄芪由30g、60g 而90g,收效显著。

为求进步,黄芪加至240g时,即感头目不爽,血压由正常而偏高,急将黄芪减至120g,直至病痊。

上述案例说明,补阳还五汤特别是其中的黄芪,一定要谨慎使用。

本方补气益元复阳还五为主,兼能熄风祛瘀化浊通络。

若中风半身不遂属阳亢阴虚之类则在当禁之例。

即使属气虚血瘀浊滞,也不能孟浪从事。

王清任在所制方后谓:“先……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

“渐加”两字甚有深意。

林案若不“渐加”而贸然投足240g,后果如何实难预料。

一个“渐”字,注足了王清任用黄芪的经验和教训,充满了审慎再三而后放胆使用之意。

中风后半身不遂等症,毕竟属沉疴痼疾,诚王清任所谓“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皆不能愈之症”,非常病用非常药,在初投小效,而总体病机未变时,就须放胆加量,获效方休。

朱案在用至90g,病情停滞不前,若不“渐加”,恐难取得进一步好转的满意疗效。

不难看出,王清任所云“渐加”之“渐”,以及后面的“日服两剂,岂非八两”所包含的“胆大心小、智圆行方”,实是医者临症之准绳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男,62岁,2001年10月就诊。

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已3年,入院时表现为言语含混不清、无故嬉笑、反应迟钝、肢体运动迟滞、不能自主进食,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小滑数。

本例入院时辨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上扰清空、瘀血阻络。

因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我们在应用西药平稳降压的同时,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其中丹参用量增至30g。

用药8剂后,
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表情自主,可缓慢正确对答,舌苔转为薄白。

再4剂中加入胆南星15g,枳壳易为枳实,服后自觉神情气爽,行动自如,可自主进食,生活基本自理。

继续调服6剂,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温胆汤治疗中风的点滴心得
2003年4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
中风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

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有责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者;有主张心火暴盛,神明受蒙者;有认为“五脏真阴先伤在未病之先”者等等。

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是中风的主要病因,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温胆汤加减治之,略有心得。

温胆汤原载《备急千金要方》,用治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胸闷口苦等,后世也用于治疗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癫痫等属痰热者。

本人在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中风时,根据症状灵活加减。

若语言不利者选加远志、菖蒲、南星开窍祛痰;中风患者往往有便秘,此时通腑尤为重要,可在祛痰的基础上加大黄、芒硝,泻积导滞祛痰;若痰火较盛,则加黄连降火清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合用补阳还五汤以祛风通络以逐痰;流涎加益智仁、苍术;血压明显升高者选加石决明、夏枯草、钩藤;上肢偏废者加桑枝;下肢偏瘫者加川断、杜仲、牛膝等;头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和生石决明。

由于痰邪阻络,中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气滞血瘀之征象,可选加丹参、红花、赤芍、鸡血藤以疏通经络、祛痰生新。

曾治一患者余××,男,64岁,工人。

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素体肥胖,平时经常头晕,两天前劳动时突然跌倒,左侧肢体瘫痪,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证见:神志昏迷,舌强语謇,左侧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大便3日不行,舌暗红少津,苔微黄腻,脉弦滑,投温胆汤加味:半夏6g,茯苓12g,陈皮6g,竹茹10g,枳实15g,甘草6g,生大黄10g(后下),南星6g,菖蒲6g。

2剂后排出黏臭粪便,神
志渐清,脉仍弦滑,余症同前,守前方加活血通络之剂:半夏6g,茯苓12g,陈皮6g,竹茹10g,枳实15g,甘草6g,酒大黄10g,丹参15g,红花8g,地龙12g。

服药15剂,语言较前清楚,患侧肢体略可抬举,效不更方,于上方加鸡血藤30g以加重活血通络之效。

服药30剂后,可被搀扶行走,语言流利,后转针灸科康复治疗。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因其急性期发病快,变化多,死亡率高,有的虽然经积极救治,度过了急性期,又常常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说,金元名医朱丹溪也认为:半身不遂多痰而致卒仆。

本病虽病因复杂,但以痰为主,痰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性产物之一,可随气流动,内犯五脏六腑,外窜皮肤筋肉,为多种病症之因。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治应着重于从痰入手,痰消则诸症可除,余用温胆汤治疗中风的主要机理全在于此。

(金铉植韩国留学生,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读研究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