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词》赏析

合集下载

语文国庆作业——高考怀古咏史诗训练

语文国庆作业——高考怀古咏史诗训练

语文国庆作业——高考怀古咏史诗训练【考点解读】 一、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二、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作用是深沉蕴藉,发人深思。

如:“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曾经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三、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处用事作典,这三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四、怀古诗的写作特点: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分析艺术特色: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比:突出所举事件或人物中的一事或一方; 化用:化用前人诗句;寓情于景:使景物描写着上作者的感情;【考题对接】A .本诗通过写昭君入胡及其在胡的情况与心情,塑造了一个可悲可敬的明妃形象。

B .诗中胡人毡车百辆迎娶昭君的热闹场景,与昭君“独无处”的孤独形成了对比。

C .诗歌通过昭君弹琵琶、看飞鸿、暗垂泪等细节描写,展现出其内心的愁苦孤独。

D .本诗语言含蓄凝练,婉丽动人,语意深长,耐人寻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风格。

古诗:2018年高考真题

古诗:2018年高考真题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 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 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 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 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 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 代指襄阳。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D 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 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王建《精卫词》赏析

王建《精卫词》赏析

王建《精卫词》赏析原诗:精卫①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②。

但得③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④?口穿岂为空⑤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注释:①精卫:《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②磊磊:许多石子堆积在一起的样子。

③但得:只要。

④何所为:还能做什么。

⑤空,仅仅。

作者简介: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但一生潦倒,居乡则“终日忧衣食”。

曾一度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但始终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

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

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

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

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

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译文:精卫啊,是谁吩咐你填海的?海边的石子已经堆得层层叠叠,远望像青色的小山。

只要海水干涸,大海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还能兴风作浪吗?你的嘴磨破了,哪里是因为仅仅衔小石子?不,山中的树不是全都没有树枝了吗?你早晨还在山中树的枝头上,晚上早已飞到海里。

【一轮复习考点扫描】专题14: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讲义)(解析版)

【一轮复习考点扫描】专题14: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讲义)(解析版)

专题14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考向讲解】本考点内容为全国卷必考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难点内容,主要原因是“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语文教育界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这对师生的备考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专题资料力图梳理课本和真题中的常见表达技巧,分门别类地讲解相应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全国卷高考真题中直接考“表达技巧”的题型并不多,而是与句子赏析题、情感题等结合在一起呈现,近年来全国卷中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题型主要有:2020新高考《赠别郑炼赴襄阳》考查借景抒情的具体运用,2019全国Ⅱ《投长沙裴侍郎》考查间接抒情的表达作用,2017全国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实则是对比喻和以动衬静手法的考查。

备考过程中,既要掌握必要的答题套路,同时又要有结合具体诗歌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如上述:2020新高考卷和2019全国Ⅱ卷都很注重对作品本身的解读,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得分率。

【重点知识】一、方法点拨1.提问方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首诗是如何描写……的?2.答案构成:本义+诗句分析+效果“诗句分析”重在结合所描写的对象突出其特征,“效果”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①物——突出景物(事物)……特征,营造……意境(氛围)。

②人——突出诗中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③读者——给读者留下了……的印象。

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又侧重考查描写和抒情。

①描写a.人物描写方法:直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间接——他人衬托、物象衬托、环境烘托。

b.环境描写方法:结合——远近、高低、正侧、内外、点面、动静、虚实、形声色、五官(视听嗅味触)技巧——白描、细描(工笔)、场面、细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②抒情直接——直抒胸臆间接——用典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表现手法衬托类——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开头类——比兴、铺陈思想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增强语气类——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4.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易错易混】1. 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五节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含答案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五节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含答案

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命题分析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

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

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

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真题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真题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真题解析从诗歌体裁、诗歌内容主题和主观题考查方向三个方面,梳理全国卷(含新高考)近五年的诗歌鉴赏真题,具体如下:8高考题考查内容7年份试卷篇目内容主题主观题考查2018全国Ⅰ卷李贺《野歌》(唐诗)写自己困顿中仍不失豪迈气概,对未来仍充满希望。

分析诗句含意与情感全国Ⅱ卷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写自己醉中写草书,仿佛看见山河万里清平气象。

分析意象的作用全国Ⅲ卷王建《精卫词》(唐诗)赞美精卫(鸟)的精神。

分析形象与情感2019全国Ⅰ卷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宋诗)评价一幅画有诗意,意境深远。

分析诗句含意与情感全国Ⅱ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唐诗)展现真实才学,表达远大心志。

分析场景描写作用全国Ⅲ卷刘禹锡《插田歌(节选)》(唐)描绘热闹欢快的农家劳动场景。

分析语言风格2020全国Ⅰ卷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诗)叙述自己的教书生活,期待与友人相聚。

分析思想感情全国Ⅱ卷王安石《读史》(宋诗)认为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有差距,读史时要有批判精神。

分析诗歌道理与启示全国Ⅲ卷陆游《苦笋》(宋诗)借苦笋赞美魏征那样的正直有节操的人。

分析意象与情感关系全国Ⅰ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唐诗)送别友人,表达对先贤庞德公的仰慕。

分析意象与情感关系2021全国Ⅰ卷辛亦疾《鹊桥仙·赠鹭鸶》(宋)与鹭鸶对话,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分析语言特色全国Ⅱ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之作》(宋)赞美曾巩放弃隐居,出山做官。

分析诗歌内容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唐诗)劝勉被贬友人白居易不要对仕途灰心。

分析内容与情感新高考Ⅱ卷陆游《示儿子》(宋诗)要求子孙读书躬耕,心怀国家。

分析内容与情感【总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

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

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卫》[清]顾炎武原文: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山海经北山经:发鸠山有鸟名精卫,是炎帝女女娃所变。

女娃游东海,溺死;后化为精卫,卫西山的木、石,往填东海。

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诗以精卫为喻,写他的抗清复明的决心。

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

“万事”四句:问精卫。

尔:指精卫。

“终古”永远。

“我愿”四句:精卫答。

“呜呼”三句:讽刺当时托名遗民,而实为自己利禄打算的人。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翻译我知道,世上万事万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你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凭你这径寸之身,就算能长生不老,你也无法将汪洋大海填平。

我也不止一次想过,决意要填平这汪洋大海,即使身沉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会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决心就不会终止。

教人伤心哪!你没看见吗?那西山上的鸟雀们都在各忙各的,为自己铸造安乐的巢穴呢。

赏析顾炎武(1613 - 1682年),汉族。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炎武从二十七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

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被大海吞噬了生命。

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精卫鸟,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从高山采集石子和树枝衔在嘴里丢向东海。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附解析)[考情报告]2016-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唐诗李白《金陵望汉江》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题型: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换成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2018年换成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2019年题型与上一年相同。

时代和题材: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唐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宋诗曹翰《内宴奉诏作》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唐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考向预测戏赠元九、李二十》歌备考的力度。

作家作品: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

考点: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唐诗李贺《野歌》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宋诗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唐诗王建《精卫词》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宋诗+唐诗陈与义《题许道宁画》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刘禹锡《插田歌(节选)》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李迪明: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王建《精卫词》赏析

李迪明: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王建《精卫词》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王建《精卫词》赏析李迪明原诗: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赏析:《精卫词》不是词,而是唐代王建的一首乐府诗。

体裁是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体。

七言歌行创作的目的是拟歌词,其体性是由适于作演唱的歌词所决定的。

作者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曾一度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约在大和三年(829年),出为陕州司马。

世称“王司马”。

约64岁为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

此后行迹不详。

享年约67岁。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

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再现现实生活。

王建善于通过人物自白刻画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新乐府诗中很有特色;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

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

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

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

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精卫:精卫鸟。

相传它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她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

精卫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精卫填海的精神为历代诗人所咏赞。

李华《精卫词》赏析

李华《精卫词》赏析

李华《精卫词》赏析
《精卫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词描绘了一只精灵鸟精卫的悲伤故事,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词的开篇,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精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作者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比喻与联想,将精卫比作雄心勃勃却终究无法实现的人,以此来表达生命中的困境和挫折。

词中“振翼飞飞,故作玄微,爱尽羽毛尽灰”等诗句,通过用寓言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接着,词的情节转折,描绘了精卫为追求梦想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词中“上投东山作隐云”一句,写出了精卫为了复仇而奋力向前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精神鼓舞着读者,表达了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敢追求。

最后,词的结尾处,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和坚毅的毅力。

词中“衔洞庭千虑,洗凤池万啭”,表现出精卫在面临困境时坚持不懈的
努力,不畏艰难,始终怀有希望的精神。

这种坚毅的精神给人以启示,鼓励读者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梦想。

综上所述,李华的《精卫词》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情描绘了精卫的悲伤故事,以此传达了生命中的挫折、勇气和坚毅。

这首词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共鸣,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

>注意: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做论文引用。

精卫词赏析

精卫词赏析

精卫词赏析精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类,传说它会将自己的羽毛投入浩瀚的大海中,以填平海洋,使它成为一个可以居住的陆地。

而精卫词则是以此为灵感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绘精卫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传达出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

本文将对精卫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与意义。

首先,从艺术形式上看,精卫词通常采用五言绝句的格式,每首词四句。

这种格式简洁明了,含蓄而有力,既有利于表达激情和感情,又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同时,五言绝句的音节对仗和押韵规律赋予了词语柔美的音韵感,使得词语更加婉转动人。

其次,从艺术主题上看,精卫词常常以表现精卫的形象和故事为主线。

精卫作为一只凤凰,身披美丽的羽毛,以奇特的形象和神奇的能力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注意。

词人们通过对精卫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意志的赞美,传递出对困境中勇敢追求自由和胜利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通过寓言手法表达人类情感和价值的艺术手段,使得精卫词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再次,从词语运用上看,精卫词以抒发内心的真挚感情为目的,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

比如“羽翮成雪”,形容精卫的羽毛洁白如雪;“劫波临祸”,形容精卫经历了诸多艰难困苦。

这些具象的描写使得精卫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栩栩如生,加深了读者对精卫这一形象的共鸣和与之产生的情感连接。

此外,精卫词还常常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和精神境界的表达相结合,使词语更具情感表现力。

比如在描绘流水、波涛之时,给人一种浩浩荡荡、壮阔震撼的感觉;在描述精卫坚韧不屈、奋发向前的时候,则给人一种勇猛无畏、毅力顽强的感受。

这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交融的手法,使得精卫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立体。

最后,精卫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功能,还有助于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精卫之所以成为人们追捧的诗话,正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对困境坚持不懈、追求自由奋斗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积极向上,像精卫一样勇往直前,就一定会迎来成功和胜利。

精卫词诗歌鉴赏

精卫词诗歌鉴赏

精卫词诗歌鉴赏精卫填海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以精卫为主题的诗歌也别有一番韵味。

精卫在诗中的形象首先是执着的。

想象一下,一只小小的鸟儿,每天衔着石子或者树枝,向着那浩瀚无边的大海飞去。

这就好像生活中的那些小商贩,每天背着货物,走街串巷。

他们不管风吹日晒,不管道路崎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货物卖出去,维持生计。

精卫也是如此,大海那么大,它的力量那么微小,可是它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诗里,诗人往往会着重刻画精卫这种看似“傻气”的执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何苦呢,可这正是精卫的动人之处。

精卫还是愤怒的化身。

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而亡后化作精卫鸟。

它心中的那股怨气啊,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受了委屈的人,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把这口气出了。

精卫对着大海的那种不依不饶,就像是一个被欺负的人,对着欺负他的人,不停地抗争。

它的愤怒不是那种短暂的情绪爆发,而是持久的,如同地下涌动的岩浆,随时准备喷发。

在诗歌里,这种愤怒通过精卫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的每一次衔石投海,都像是在向大海发出怒吼:“你夺走了我的生命,我不会善罢甘休。

”再看精卫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一种反抗精神。

大海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就如同生活中的那些巨大的困难或者强大的压迫力量。

而精卫呢,它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去挑战大海,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

这就好比是在封建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他们面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没有逆来顺受。

虽然他们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像罢工、像小范围的抵抗运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来对抗不公平的待遇。

精卫就是这样的一个符号,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者困难时,不要轻易低头。

精卫在诗歌中的美也是独特的。

它不是那种柔弱的美,不是花朵般娇艳欲滴的美。

它是一种充满力量的美,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美。

它就像一块历经风雨却依然坚硬的石头。

我们看诗中的描写,往往会被精卫这种独特的美所吸引。

《精卫》古诗词鉴赏

《精卫》古诗词鉴赏

《精卫》古诗词鉴赏
【原文】
精卫
唐·岑参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注释】
①精卫: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娃一说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化作精卫;另一说,女娃是上古的一个部落,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

②俘:小木筏。

东溟:东海。

③空:自。

④巨壑:指东海。

【作者介绍】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i、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集》。

精卫夏完淳诗歌鉴赏

精卫夏完淳诗歌鉴赏

精卫夏完淳诗歌鉴赏《精卫夏完淳》这首诗,哎呀,真的是一首让人感触颇深的作品。

提到精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只为填海而奋斗的小鸟,心里都在想,这鸟儿真是拼命三郎啊!每次提到它,我就忍不住想:这小家伙真是太执着了,怎么就能不怕死不怕累,天天飞来飞去,衔石头去填海。

你说,这海那么大,它那么小,根本填不完的,真是个“心比天高”的角色。

不过啊,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精卫的执着和勇气,简直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诗中的夏完淳,想必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听说他一生都充满了曲折,就像是个过山车,起起伏伏,没个停歇。

他用笔描绘的不仅仅是风景,更多的是他心中的那种苦涩与执念。

想想吧,一个文人,手中拿着笔,心中燃烧着对生活的不甘和对理想的追求,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诗与远方”啊!在他的笔下,精卫成了他内心那种不屈精神的化身。

哎,有时候想想,人活着不就是要有点追求嘛,哪怕这个追求看起来有点傻,但那份坚持却是无价的。

再说说诗的意境,夏完淳把那种悲壮与美丽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读了心里既觉得感动,又有点心疼。

每当我读到“虽千万人吾往矣”,就忍不住想:这小鸟真是勇敢得可以。

它面对着无尽的大海,依旧选择不放弃,心中那种无畏的气概简直能激励人心。

就像我们生活中,总有那些为了梦想不断奋斗的人,虽然遇到再多的挫折,依旧义无反顾。

啧啧,这种精神,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诗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自己。

生活中有那么多挑战,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那只精卫,拼命想要填满心中的空洞,却总觉得力量不够。

可是,每当我想起精卫,我就觉得:“好吧,至少我也在努力啊!”无论结果如何,那份勇气与坚持就值得我去骄傲。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能够拼尽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过程再艰辛,也是一种幸福。

诗中流露出的情感,那种对理想的执念,真是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一下,夏完淳在湖边,手中握着那支笔,眼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却是满满的孤独与渴望。

他写下每一个字,都是在倾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精卫》诗词赏析

《精卫》诗词赏析

《精卫》诗词赏析《精卫》诗词赏析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下面为大家带来《精卫》诗词赏析,快来看看吧。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

《山海经·北山经》说:“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淹死)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树枝)石(石片),以堙(填塞)于东海。

”一只小鸟,有多大的力量,哪能填平大海?但它为了实现复仇的理想而奋不顾身,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多么悲壮,令人震撼,肃然起敬。

顾炎武,明清易代之际一位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读书人。

在清军铁骑横扫中国,天崩地裂,海水群飞的乱世,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斗争失败后,浪迹天涯,拒不事清,潜心著述,以明遗民终其身。

一介寒儒,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对顾炎武《日知录》中名言所作的概括)的呼唤,掷地有金石声,今已成为我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在这首诗中,顾炎武以“精卫”自比。

它,正是顾炎武暨其所代表的民族义士们的化身。

诗属古体,通篇四韵,两仄两平,文意由两段对话和一段旁白构成,章法十分奇特。

“万事”四句,假设有人不能理解“精卫”的行为,对它发出诘问与规劝: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多了去了,你为何要徒劳无益地自己苦自己呢?为何要用自己微小的身躯,永无休止地衔树枝填海呢?“我愿”四句,是“精卫”的回答:我要填平东海,哪怕身体沉没,决心也不会更改!看不到大海填平的那一天,我的心跳不会停止!“呜呼”三句,转为作者的`旁白:哎哟!您看,在西山衔树枝的鸟儿还真多,鹊儿燕子来来往往,好不忙碌,好不热闹!可它们衔树枝,是在营造自家的小窝啊!《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们也可以说:“燕鹊安知精卫之志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代名将霍去病在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时,豪迈地表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我们也可以说:“寇仇未灭,无以家为也!”从创作艺术上着眼,此诗主旨的达成,在于巧妙地利用了《山海经》原典中“西山”“衔木”等两个关键词。

古诗文结句鉴赏

古诗文结句鉴赏

情?(4分)
4、江苏卷:张籍《寄和州刘使君》: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2017年:
1、江苏卷:陆游《秋兴》: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2、天津卷:王安石《太湖恬亭》: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四)2016年:
全国1卷:李白《金陵望汉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重视阅读、背诵、摘抄,加强整理、总结,增强人文底
蕴,提升诗歌鉴赏理解能力。
2、熟悉考点,研究习题和答案,优化思维,规范语言,提
升诗歌答题能力。
七、对点训练:
古典文学
(一) 含意类:2019年全国1卷:
题许道宁画 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以景结情
古典文学
高考真题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018年全国I卷 李贺《野歌》)
以景结情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2018年全国III卷 王建《精卫词》)
直抒胸臆作结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2017年全国I卷 李白《金陵望汉江》)
用典作结
五、实战训练:
古 典 文古 学典 文 学
价。(6分)
(二)2018年:
1、全国1卷:李贺《野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2、全国3卷:王建《精卫词》: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
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3、天津卷: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长吟掩柴扉,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感

精卫词翻译赏析

精卫词翻译赏析

精卫词翻译赏析范文1:精卫填海传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征。

其独特而深刻的人性主题,为我们传达出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故事中,精卫是一个勇敢而又顽强的青年,他带领同伴苦苦工作,想要取得建功立业的荣誉。

但是,万事开头难,任务不易完成。

他遇到了很多负面情绪,但是却从未放弃,因为他相信只要有坚持,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最终,他完成了任务,也赢得了荣誉与尊重。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启发人们一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我们应该有勇气与信心,始终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意义的人生追求,追寻真善美的境界。

在翻译中,我们也应该保留原文的情感和特色。

例如,“精卫填海”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它想要表达的是对海洋发生变化的描绘,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对水的重视和对环境变化的敏锐度。

在翻译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特点,力求保留原文的精髓。

此外,翻译中我们还应该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翻译“精卫填海”时,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准确的翻译方式,例如“Jing Wei’s Filling up of the Sea”或者“Jing Wei’s Attempt to Fill the Sea”。

总之,翻译“精卫填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表达原文的情感和特色,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保留原文的特点和精髓。

重点分析:文章强调了精卫填海故事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着重阐述了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文章同时还分析了翻译的特殊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

用词分析:用词简练,优美,表现出学生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准确传达出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例如“坚持”,“勇敢”,“不屈不挠”等等都是很好的代表。

范文2:精卫填海这一古怪的词汇可能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我们并不应该低估它向人们提供的内在核心。

它形象地表达出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完美的意愿,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个人成就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卫词》赏析
一、诗作原文
精卫词
唐·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1)。

但得(2)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3)?
口穿(4)岂为空(5)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二、诗作注释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
三、白话译文
精卫,谁叫你来填海,海边青黑色的石子堆积了那么多!
如果大海被你填平变成枯池,那么海中的鱼龙该怎么办?
你的嘴磨破难道因为仅仅是衔石头,山中的草木已经没有完整的丫枝!
你早晚在树头海里来回奔波,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填平,真希望当初是我淹死你还活着!
四、诗作赏析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

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

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

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

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

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

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

先来一句过渡。

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

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
填海后果。

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

“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

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在于,这种悲悯,用在“鱼龙”“草木”身上,同样适用。

这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在开篇发出明知故问的话来。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极点。

一个饱含悲悯之情的人常怀不忍之心和好生之德。

于是便逼出全篇警策之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来。

这是直抒胸臆。

前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高山未尽”则草木未尽,“海未平”则鱼龙有望,对草木、鱼龙、精卫皆有悲悯之情的作者在后一句提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我被淹死,精卫活着。

当然,只能是希望。

一切皆由溺亡而生,问题要从根本解决。

我被淹死则心忧鱼龙草木而不会复仇,精卫也不会填海从而受伤。

之所以是警策,在于它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悯和不忍,因超越了恩仇生死而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光辉,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提升了本诗的思想境界。

关于这两句,有一种理解为以精卫的口吻表达,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还有一种理解为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第一种理解,“我”是指精卫,“子”指子孙;第二种理解“我”指作者,“子”指精卫。

这两种理解都带有“愚公移山”的影子,都体现了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如果剥离诗歌断章取义,这两句这样理解是无可厚非甚至非常恰当的。

但如果是置于全诗之中则似有不妥,有文理不通之嫌,诗中三、四句就很费解,第六句“山中草木五全枝”虽然是解释“口穿”原因的,但多情的读者又怎能不因山上“草木无全枝”而心生凉意,除非解读者有意选择性的忽略。

是的,“高山未尽海未平”饱含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理想,但是作者似乎更愿意引领我们去思考山尽海平后惨不忍睹的景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科学论断嘛!
本诗语言质朴,但意蕴深远。

综合运用了叙述、写景、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精卫的执着而悲苦形象特点,又能通过画面描绘认知到填海后的悲惨荒凉景象,同时深切感受到作者饱满而沉郁的悲悯情怀。

五、高考真题(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Ⅲ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
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 观点一:同意。

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六、我对“真题”的看法
很明显命题人是想在诗歌赏析这个板块紧扣时代精神以实现试卷上的所谓“立德树人”目标的,“精卫填海”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并且十八大以后也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政治过硬的命题人不可能没有看到。

选这首诗歌设置高考题是时代之福,但是不一定是考生之福,语文之福。

今年高考语文成绩出现“塌方式”下滑,诗歌赏析这个板块恐怕是功不可没的。

如果我们认可命题人对本诗中精卫这个形象(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及作者情感(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认知,那么选择题B项很明显是错的,因为“海中的鱼龙会陷入困境”这一理解有损于精卫形象的崇高,最好的理解是“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就无所作为不能再兴风作浪了”。

这首诗如果已有信息来看,前人的赏析评价貌似极少,涉及对最后两句的不同理解更是没有见到,不知道命题人的“一般认为”是哪些人的认为。

参考答案中,以观点一的看法来理解最后一句应该是这样:希望我死了子孙还活着。

这怎么看怎么憋,结论直指“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更是需要九曲回肠方能明白了。

对于观点二,只想说,如果作者真要帮助精卫填海的话,活着比死更有价值。

无它,因为人的力量比鸟儿的力量要大很多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