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狐狸形象研究——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

合集下载

中国“狐狸”形象变化背后的性别歧视

中国“狐狸”形象变化背后的性别歧视

中国“狐狸”形象变化背后的性别歧视摘要:“狐狸”是从上古时期就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它经历了从神坛到民间的地位骤降,也经历了从神兽到妖女的内涵变化,“ 狸”形象的变化史反映出女性地位的变化史。

本文通过梳理“狐狸”形象的变化脉络,着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女性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文化与思想,综合运用女性主义分析方法,解释这些形象变化中所蕴含的对女性的态度。

关键词:文学作品狐狸女性变化引言狐狸,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虽然在发展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大部分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狐,但是鲜有人不知“ 狸”背后的内涵,在大部分已婚人士或者有男女朋友的人眼中,“狐狸”更是第三者的象征。

究竟是什么固定了“狐狸这样的形象?在这种形象背后又蕴含着什么呢?一、氏族图腾最初对于狐狸的记载,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在那时狐狸以九尾狐的形式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为四大神兽,共同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祥瑞。

甚至在神话故事中,九尾狐是促成禹和涂山氏婚姻的红娘。

涂山氏就是以“狐” 为图腾的氏族,这是狐狸第一次以一个正式文学形象的身份出现。

世界民族中真正有史可查的狐图腾部族,只有我国古代的涂山氏和纯狐氏。

“上古涂山氏、纯狐氏等均系狐图腾部族” [1] 。

《尚书?益稷》记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废土功。

”汉人孔安国《传》云:“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

”[2] 这说的就是大禹娶涂山氏的故事。

在这两段史料中,不难发现侧重点均落在大禹治水的赫赫之功,对于涂山氏则是只言片语聊胜于无。

然而研究发现,大禹与涂山氏的婚姻其实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单纯。

一种说法是,涂山氏是禹所在的夏族战胜涂山族所得的战俘,据《逸周书?世俘》载:“乙卯,?a 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

”[3] 《崇禹生开》是周初名曲,讲的是大禹娶涂山氏生启的故事,这曲子用在周武王伐殷检阅战俘之时,就是涂山氏为禹之战俘的佐证。

日本关于狐狸的神话故事

日本关于狐狸的神话故事

日本关于狐狸的神话故事神秘而妖娆,狐狸一直在人们的想象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狐狸更是被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意义。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民间故事中关于狐狸的传说可谓独树一帜。

让我们跟随这些传说的脚步,一起走进日本的神秘世界,探寻狐狸故事背后的深意。

在日本的许多传说中,狐狸常常被描绘成智慧、美丽、善变和神秘的生物。

据说它们拥有魔法般的力量,可以变成美丽的女子或者干扰人们的梦境。

这些狐狸有时候会扮演善良的角色,帮助人们实现愿望或者保护人们的安全;有时候则会扮演邪恶的角色,迷惑人们或者给人们带来灾祸。

有一则著名的传说讲述了一只白色的狐狸。

这只狐狸长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眼睛,被人们称为“玉狐”。

玉狐常常会在夜晚出现在村庄里,走进卧室中的人们的梦中。

它会告诉人们将来的事情,或者传授他们一些秘密的知识。

有人说,只有被玉狐接触过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和洞察力。

另外一则传说则讲述了一只善良的狐狸妖精。

这只妖精名叫“筑波”。

据说它可以变成人的形象,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当人们陷入困境时,筑波会出现,用它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人们解决难题。

筑波也会保护人们的家庭和财富,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除了这些善良的狐狸,日本传说中也有一些邪恶的狐狸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尾狐。

九尾狐是一种能力极强的妖怪,它有九条尾巴,可以向人们释放出强大的妖力。

九尾狐喜欢招惹人们,制造麻烦和混乱。

它们会引诱人们进入森林深处,迷路并迷惑人们的感官。

以上这些神话和传说只是日本民间故事中关于狐狸的冰山一角。

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狐狸在这些故事中被描绘为聪明、美丽和有魔力的生物,显示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向往。

其次,这些故事讲述了狐狸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紧密的联系。

最后,这些故事也折射出日本民间文化中对于生死、命运和幸福的思考。

在现代日本,虽然狐狸故事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狐狸在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依然存在。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

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

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

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

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

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

”[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

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

九尾狐故事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涵义——以韩国和中国比较中心——1120116003 崔允珠自古以来,狐狸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狐狸是板眼多的动物,而且是在寓言和民间故事里提得较多的对象。

特别,在东亚地区,到今天关于狐狸形象描写仍然很常用:比如说,在汉语里有首丘初心、狐狸精、狐狸尾巴、狐臭等等;韩语里“狐狸”的词典上的意思是“为人狡猾的、多变的女子”,有“狐狸”、“狐狸雨”、“狐狸阳光”。

“狐狸雨(여우비)”是指有太阳时下雨(表现天气的多变),“狐狸阳光(여우볕)”是天气不好的时阳光出来后很快就消失。

甚至是21世纪的韩国,如果女性身材窈窕,富有魅力,而且有心计,即具有蛇蝎美人(femmefatale)魅力的女性的话,就会把她的形象和狐狸结合起来,或直接称之为“狐狸”。

从这可看狐狸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各种各样的狐狸形象中,最有名的是“九尾狐”。

九尾狐也是在东亚地区传说中常出现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以九尾狐为代表的狐狸的形象多为:聪明的老年人、让人迷惑的美女等。

但是,在韩国,狐狸形象是很负面的。

因而笔者要分析两个国家——中国和韩国的九尾狐故事,并且将会对其形象演变和文化涵义进行分析。

1.中国在中国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极多,而且出现的时期也较早。

春秋战国时代《诗经》里可找到关于狐狸的形象,而且常见于男女爱情的歌词里。

例如:《齐风·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卫风·有狐》里有“有狐绥绥, 在彼淇梁”。

在这儿,“绥绥”就是形容寻找恋人的样子,就是一种男女心情的隐喻;《庄子·外篇·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

”;王弼的《周易注》说“狐者, 隐伏之物也。

”关于狐狸在坟墓附近栖息的记录,《西京杂记》卷六有所记载,‘广川王发栾书冢,击伤冢中狐’。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古冢狐》。

我们从此可看,从唐代开始产生了狐狸的栖息处就是坟墓附近的概念。

中日童话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对比研究

中日童话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对比研究

中日童话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对比研究作者:刘明月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和日本的童话故事中,狐狸是一个经常被描写的动物之一。

然而,在两国童话作品中被描绘的狐狸形象却是大相径庭。

相对于中国作家描绘的成熟,狡猾的狐狸形象,在日本作家眼中,狐狸则是天真可爱的小动物。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地方。

但究竟不同在哪里,造成两国作家对狐狸形象认知不同的又是受到什么原因影响呢,作者对这个充满了好奇。

关键词:中国;日本;狐狸;中日童话故事;对比研究作者对中国和日本的先行研究进行了调查。

在中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趙偉(2015)的《比较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但是在分析两国狐狸形象上还有不足,比如赵伟认为“在中国童话作品中狐狸是被视为一种狡猾的动物,而日本的童话故事中的狐狸不停留在狡猾的一面,相比较而言,更强调它有的聪明、善良和母爱的一面,”,然而作者只停留在这里就没有继续往下分析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不同了,作者认为在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起的作品时不同的。

在日本,关于狐狸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稻荷信仰和狐狸有关民俗”的对日本狐狸文化研究、“受中国狐狸文化影响的日本女性”的对受中国狐狸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的研究,还有“中日狐狸文化的探究”的对中日狐狸文化异同的分析的先行研究。

但是关于中日通话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分析却很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稿基于先行研究,将中国的《狐假虎威》、金近的《狐狸打猎人的故事》的故事和日本的新美南吉的《买手套》、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中的狐狸作为对象,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两国童话故事中狐狸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中国童话故事中的狐狸形象1.1《狐假虎威》的梗概在中国古时就有《战国策楚策》中的“狐假虎威”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老虎抓住了狐狸,准备把它吃掉的时候,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天派来做百兽之王的,如果你敢吃我,那你就是违抗上天的旨意。

中日狐狸形象比较研究

中日狐狸形象比较研究

中日狐狸形象比较研究作者:黄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物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也自然产生许多差异。

例如,中日两国对于狐狸都抱有特殊的感情,狐狸经常作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素材出现,它与鬼神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存在。

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提到狐狸几乎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在日本文化中,狐狸则被视作神灵,拥有独特的神力。

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我对中日之间的文化怀有强烈的兴趣,本文以狐狸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日两国民间传说中的狐狸形象出发,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狐狸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狐狸;异同作者简介:黄芳(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一、中日两国之间关于狐狸形象的民间传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初狐狸是作为祥瑞的象征出现的,实际上,关于狐狸的象征意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相对比较早的狐狸信仰,根据推测是由汉代的狐妖观念及其产生的传说而来的。

在古代传说中,修炼多年的狐狸可以成精,幻化成人形,与人来往。

晋朝郭璞所撰的《玄中记》中就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

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

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与狐狸精相关的故事。

整体来说,在中国历史上,狐狸文化的发展有两次高潮。

唐代是狐文化繁盛的时期,该时期的狐狸几乎作为一种神灵出现在民间传说中,狐狸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太平广记》中关于狐狸的记载多达83篇。

该时期人们认为狐仙是上天所赐、无所不能的神灵。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自古对狐狸怀有特殊的情感。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国内最早记载关于狐狸的书,日本对于狐狸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1949—1958年间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艺术的发展探析——以《狐狸》为例

1949—1958年间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艺术的发展探析——以《狐狸》为例

ISSN1174-5639CN53-1111/G4昆明学院学报2021,43(1):1-8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编者语:本期栏目的3篇文章,涉及图画书研究和对中外儿童文学文化本源的探讨。

其中,关于图画书研究的论文,王景睿从图画书内容、排版方式以及绘画手法三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年间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整体状况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江渝通过“信息图画书”的思想内涵对我国“科普绘本”和“科学图画书”两个概念的准确性进行思考;对我国儿童文有无“古代”之争的释疑一文,左官春针对我国儿童文学界“有古代”和“无古代”两种观点进行了关于经验主义的存在论和建构主义的本质论的评说,强调在探寻中国儿童文学源头时,需要从文学生成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存在,在有无古代的争论中,应超越成人视野,去发现中国儿童文学自古的儿童性、生成性与自在性。

1949—1958年间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艺术的发展探析——以《狐狸》为例王景睿(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北京190081)摘要: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早在民国时期就已萌芽,但直到1949年以后才真正出版具有现代图画书特点的原创作品。

其中1957年出版的由管桦著文、严个凡绘图的作品《狐狸》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它表现了儿童图画书的三大艺术发展,即书的内容由单一的教育和批判发展为具有复杂转折和阅读趣味的故事;排版方式由简单的连环画式发展为更加灵活的“分面插图”;绘画手法和色彩运用趋于多样化,平面画和立体画、线条画和水彩画各具特色。

关键词:原创图画书;狐狸;趣味性;教育性;艺术发展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39(202909-0009-08DOS:10.14091/ki.kmxyxb.2009.09(MHAn Analysii oO An Development oO Chinese Original Pictyrs Books during1949—1/55:Taking The Fox as an ExamplrWANG Jingrui(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Department of Books Preservation ank Readink Services,Beijing,China190081) Abstrnct:The initial ievelopment of Chiaese oricinal picture booke could be damp back m the early peri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i dter the foknkina of the People's RepubOc of China,the orininal worie were pubOsheP with the featuree of the reai mokera picture booke.Among them,The Fox,whicC wae written by Guaa Hua,drawn by Yaa Gefaa and publisheP in1974,is the contemporae mae-terpieces.It is a gGoO example to show the three8山8血61!)601:-in the pubycatioa of chilOren's picture book-:the content deveypina from duli teachina and criticizina te storiee w:ith more complea plot-and intereshna detail-;the editina shilly develonina from simple “Chinese comic book'style te a more aexinio style w:ith which paaes can be divinen ant small picture s can be ikcluben;drawina tech-niqbes ant the bsaaes of colors became more diverse ant varions features can be fonnt between eraphic pamana,stereonram,line draw-ina ant watercoloi.Key words:the oriaiaai chilOren's picture boons;The Foa;interest;enbcaCve tature;art develonment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王景睿(1988—),女,河南开封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摘要:狐狸形象在儿童文学当中所出现的几率十分频繁,而且在作者的塑造之下也呈现出各种或憨态可掬、或精明狡猾的性格特征,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狐狸形象的呈现,更是有着十分大的不同。

而且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领域当中,对中日文学作品当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也更为深入,对于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日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狐狸形象展开分析,结合相应的文学作品以来对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中日对比;狐狸形象引言:狐狸形象在中日儿童文学当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部分的作者在构建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所选择的动物形象往往都比较具有特色,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的狐狸形象,往往都是以一种狡猾的形象出现,而且围绕这一性格特点来展开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构思。

而在日本文学当中的狐狸,所呈现的形式却大不相同,不管是性格特点,还是文章当中的情节故事构造,都十分的贴近儿童的心理喜好。

所以,在这一方面所展开的形象比较研究,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思考这方面的内容,结合对比结果来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思想情感教育。

而且在语文学科素养培育要求日益提高的环境当中,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和情感价值观塑造,都占据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任务。

一、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分析(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的狐狸形象,大部分时候通常是以一种消极的、不正义的形象所出现,而且由于这种大趋势的影响,有点形象,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当中,主流特色就是消极的坏人角色,而且以狐狸作为主角的儿童故事撰写,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构建的过程当中,往往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来展开呈现。

所以,狐狸形象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当中所处的地位,一般是长期居于坏人角色,所以,给学生带来的一种比较强烈的刻板印象,那就是狐狸所寓意的都是不好的事物。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狸形象比较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狸形象比较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狸形象比较作者:李欣欣来源:《教学考试》2017年第14期摘要:在中日古代到近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怪异小说当中,有不少关于狸的描写。

本文将通过中日词典对狸的形象的描述,和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狸形象,了解两国对狸这种动物的认知,分析狸形象的不同以及其背后思维的区别,以期更深地了解中日文化,加强相互间的理解。

关键词:狸;中日;形象;文学中图分类号:H13;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118-01一、狸的容貌1.中国词典《语言大典》中对狸有以下描述。

①豹猫。

也叫“钱猫”、“山猫”、“狸子”、“狸猫”、“野猫”。

体大如猫,圆头大尾,全身浅棕色,有许多褐色班点,从头到肩部有四条棕褐色纵纹,两眼内缘向上各有一条白纹。

(1)《辞源》中有说明。

貍:獣名。

①哺乳動物。

猫属。

同“狸”。

爾雅釋獣:“貍、狐、貒,貈丑。

其足蹯,其迹。

”②貓貍的省稱。

[2]从以上中国词典的描述中可发现,“狸”是与“猫、野猫”相似的猫科动物。

在古代,它也被使用到地名或人名的领域。

现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这些用法。

2.日本词典《国语大辞典》中描述如下。

“犬科哺乳类,体长约70cm,尾粗腿短。

体毛一般为灰褐色,面部和足部为黑色,背部有不太清晰的十字形黑毛。

穴居夜行杂食性动物。

警惕性较低,经常在人类居住地出现……在传说中经常以变成人的妖怪形象出现。

”《广辞苑》中描述如下。

①“犬科哺乳类,头长50-60cm,尾长15cm。

在山地或草原以洞穴为巢,群居……会变化骗人,而且会敲打腹鼓。

”②“表情愚笨,实际却很狡猾。

也指具有同样特质的人。

” [3]参考以上当中出现的对狸的描写会发现,在日本,狸是犬科动物,它的形象经常是擅长变化的妖怪。

公元720年的《日本书纪》中有一段文字,就提到过类似动物。

日本人把“狸”读作tanuki,源自镰仓时代的《古今著文集》,后来便一直沿用至今。

二、与狸有关的故事1.不受欢迎的中国的“狸”查阅有关狸的故事,会发现在中国典籍中数量较少。

中法文学“狐狸”意象之浅谈

中法文学“狐狸”意象之浅谈

中法文学“狐狸”意象之浅谈狐狸在文学中更多人认为它是一种象征。

但是它也可以成为意象。

《文化的释义》序言中格尔茨指出:人类是由自己编制的意思的网眼所职称的动物。

文化便是这样的网眼。

[1]文学是文化的物质反映。

太阳、海洋、龙、凤等都代表着特定意义。

意象是特定时期文化的集中反映狐狸在中西方文学作品出现的历史也是其所凝聚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史。

在元明清之前狐狸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是一种被敬畏的形象还称不上是意象如《山海经南山经》中: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这不蛊。

这种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畏惧与崇拜、以及到了宋朝时理学的束缚。

直到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狸意象逐渐清晰。

法国真正将狐狸人性化、意象化的作品是到了法国中世纪中叶的《列那狐的故事》它是该时期市民文学的两颗明珠之一(另一部为《巴特林笑剧》)。

后来又有一部文学作品《小王子》也成为狐狸意象的奠基者。

中法文学史中狐狸审美意象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大致相同的。

它们都是文学世俗化、经济商品化、市民阶级兴起的产物。

中国从元代以后城镇崛起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古典世情文学走向世俗化狐狸意象也走向民间从图腾走向人形再从人形上升为意象人们用狐狸表达了民间文人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讽刺现实黑暗褒扬正义。

法国中世纪中叶城市建立发展市民阶级壮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列那狐的故事》应运而生它将狐狸人性化假托动物世界映射人类社会揭露上层阶级腐败表达市民阶级的情绪。

两个民族文学树立的狐狸形象对两个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意象。

一从狐狸到女性。

狐狸的刻画虽在蒲松龄那里达到顶峰并有所转折但是并非他所发明。

中国传统文化语符中狐狸是作为女性中恶的象征物存在:妖冶艳丽的容貌狐媚男人宣淫无度包藏祸心阴险狡猾是女性恶的代表。

2狐狸的女性倾向使之带有了性别符号。

提到女性为何选中狐狸?只能揣测狐狸的体型与面部轮廓符合中国古代男子对异性的审美要求。

许慎《说文解字》对狐的解释是:狐妖兽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居死则丘首从犬瓜声骆宾王的诗句中云:峨嵋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作者:姜学梅来源:《牡丹》2017年第26期当前,学界围绕狐这一主题已着墨甚多,狐作为文学上的一种独特意象,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的一种文学意象。

本文将通过分析《搜神记》和《今昔物语集》本朝部中的狐意象,探求中日两国狐意象的异同及其原因,剖析中日两国民众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心理,使人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在中国,被誉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集大成之作的《搜神记》中有十几篇关于狐的故事,呈现出狐意象的丰富性。

而日本平安时期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中也有很多描写狐意象的故事。

《今昔物语集》受中国故事特别是《搜神记》的影响已为学者关注,可它并不是中国故事的改编,作者的取舍选择是很明显的。

因此,把它与《搜神记》作比较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研究两部作品中的狐意象,人们就可以了解日本和中国的某些文化特征。

两部作品中的狐故事特征如表1所示。

一、相同类型(一)善狐吉狐类型这一故事类型主要描写狐能帮助人类,是人类的朋友。

在古代文献里,狐被视作可以预警的动物之一。

《搜神记》中的狐能预知千里事,帮助人类预测凶吉,逢凶化吉。

例如,《淳于智卜免祸》中因狐狸的鸣叫才使一家人幸免于难。

狐鸣对狐狸来说是传递信息的需要,当然包括预警,而这一能力被人们所认知,并相信可以通过狐鸣来预知人类的凶吉,这也给狐增加一种超凡的神性,自然被用于现实中。

同样,《刘伯祖与狐神》中的狐也如先知先觉的神仙,多次为刘伯祖预知朝廷内部消息,料事如神,刘伯祖的官场成功就是利用了狐意象的这一特点。

《今昔物语集》中的狐,如《卷二十六第十七》故事中的狐虽不是主角,但它在作品中充当传递信息的使者。

因此,古人相信,狐貍花很少时间就能够来往很远的距离,而且有预知过去和未来的能力。

《卷二十七第四十》的狐狸报恩故事讲述的就是狐狸遵守了与归还白玉的男子之间的承诺,并预测凶险,使男子逢凶化吉。

上述这类狐意象中日两国大体相同,当然如后节所述还是有许多不同点。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作者:严敏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提起狐,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它美丽动人的姿态、敏感多疑的性格和聪明狡黠的特点。

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民间传说当中,狐本身就是诡计多端、变幻莫测及性感妖媚的典型代表。

本文主要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狐的意象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作品;狐;意象一、狐文化在原始社会当中狐也是有生命意识的,在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当中,狐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产物。

在原始时代,人们由于对图腾的崇拜,会把狐狸的牙齿加工成一些美观的装饰物佩戴在身上。

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当中会以狐狸作为最主要的图腾,人们在出去打猎的时候会模仿狐狸的动作,同时也会模仿狐狸的姿势和噪声等,获得来自图腾所带来的一些“力量”。

总的来说,狐狸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具体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原始部落当中存在,同时也在人们古老的信仰和精神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最早对狐这种普通崇拜进行体现的作品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开始介绍了很多关于狐狸变妖怪的故事,而胡博士的原型也是从这里开始诞生的。

到了我国的唐宋时期,关于狐神和狐妖的传说越来越盛行,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狐狸皮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地位。

不仅在文学作品当中,在一些民间故事当中也有很多关于狐精作怪故事的流传,当时的人们对于狐狸有着一种崇拜的情感,同时也对它们的通神特点有着敬畏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发现,在唐宋时期的一些传说当中也狐精作为主体的作品非常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沈既济的《任氏传》。

在这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狐的印象塑造特征当中可以发现,这里对于狐狸的描写会从从前单纯的精怪描写当中进行突破,通过狐狸精来进行人的描写,从而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生活进行侧面的反映[1]。

总的来说,在唐宋时期,爱情故事都是以狐印象作为中心的,并且向着人性的角度进行发展,最终走到一个成熟的状态当中。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狐狸是一种智慧、灵活和机智的动物,它在许多文化和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动物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行为,还在人类的想象中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将从文化和神话的角度探讨狐狸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东亚文化中,狐狸被视为神秘和灵性的动物。

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中,狐狸经常被描绘为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仙或妖怪。

在中国传说中,狐狸被认为可以变成美丽的女子,以迷惑人们并获取他们的生命力。

这种形象表明了狐狸的欺骗和诱惑的一面,并传递了对人性的警示。

然而,在日本文化中,狐狸被认为是瑞兽,代表着幸福、富贵和长寿。

日本的狐狸神社以及许多民间故事中都描绘了狐狸所具备的智慧和神奇能力。

总的来说,东亚文化中的狐狸象征着智慧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中美好和危险两面的认知。

在西方文化中,狐狸常常被描绘为狡猾和狡诈的动物。

这种形象源于欧洲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中。

例如,伊索寓言中的《聪明的狐狸与葡萄》和《狐狸与乌鸦》等故事传达了狐狸的机智和欺骗的一面。

在这些故事中,狐狸常常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利益,并逃脱陷阱。

这种形象使狐狸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具有诡计和伪装能力的动物。

此外,在北美土著文化中,狐狸被视为聪明和有治愈能力的动物。

它常常被描述为形态变化神,并拥有连接天空和地球的特殊力量。

北美土著民族对狐狸有着崇敬和敬畏之情,相信它们能带来智慧、疗愈和指引。

狐狸在土著文化中的地位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除了上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狐狸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狐狸常常与智慧女神雅典娜联系在一起。

雅典娜被描绘为手持一只狐狸的女神,这象征着智慧和策略。

在北欧神话中,狐狸被认为是凯尔皮德的宠物,这是一位知识之神。

狐狸在这些神话中代表了智慧和神秘的一面,与人们对智慧、策略和知识的追求相呼应。

总的来说,狐狸在文化和神话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狐狸被视为具有智慧、灵活和机智的动物。

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

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

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作者:侯乃铭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视角来看,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人们对于狐狸形象的认知是正面的,九尾狐曾一度被视为瑞兽,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兴起,能化身为人的狐妖故事开始出现。

唐代白居易的诗作《古冢狐—戒艳色也》将妲己与褒姒比作“狐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全相武王伐紂平话》《封神演义》的创作,以及《西游记》对于狐妖形象的刻画。

此外,程朱理学在客观上促进了妖狐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及认知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文学发展视角;狐狸文化符号;认知变迁中图分类号:I0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88-04一、对狐狸文化符号的分析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以来狐狸都是猎人捕猎的重要目标。

由于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娇小敏捷的身形和多疑的性格,要想捕杀到一只狐狸对于绝大多数猎人来说都非易事。

因此,历来狐狸这种动物在人们的认知中都是非常狡诈的。

在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狐狸有时是一种负面的动物形象,比如成语“狐朋狗友”,多用于比喻那些不务正业的朋友;成语“狐虎之威”中强大的虎多被视为当权者,而狐则多被视为狡诈的爪牙,这增强了狐狸在人们心目中的狡诈和仗势欺人的形象。

在中国,年老狡诈的人通常也会被称作“老狐狸”。

此外,狐狸还可以用来比喻部分貌美的女性群体,比如“狐魅”一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女性艳丽的样貌。

华夏文明长久以来都是农耕文明,狐狸对于人们生存的危害性远远比不上豺狼虎豹,对于人们生产的危害也无法和蛇虫鼠蚁等相提并论,而这种主要靠捕食鱼、蚌、虾、蟹、鼠、鸟、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体型偏小的犬科动物,为什么会被中国人用来比喻狡诈的人和某些特定的女性群体?这其中的缘起与文化内涵是什么?下面笔者就此进行阐述。

二、狐狸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形象(一)狐狸在中国古代的正面形象屈原曾在《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关于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分析解读【论文】

关于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分析解读【论文】

关于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分析解读摘要:狐狸作为儿童文学中典型的文学形象, 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

如何更好地解读狐狸形象, 需要我们深入把握作品的主旨, 领略不同文化沉淀下作者构思出的鲜活形象。

本文在对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从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变化看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解读。

关键词:儿童文学; 狐狸形象; 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中, 狐狸作为典型形象经常出入, 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常常把狐狸作为阴险狡诈、虚伪奸诈的反面形象, 受人们摒弃。

在国外儿童文学中, 狐狸又变成了善良、聪慧、纯真的正面形象, 受人们喜爱。

国内外儿童文学中的狐狸的形象满足了孩子的审美情趣, 深受孩子欢迎。

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 大量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涌入我国, 使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狐狸形象。

1. 不同儿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变迁1.1 作为智慧象征的狐狸形象同样是狐狸, 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作家笔下, 会被塑造成不同的形象。

在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中随处可以见狐狸的身影, 它以截然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

在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中, 狐狸象征着智慧、勇敢,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 总能化险为夷。

在法国吉罗夫人的《列那狐的故事》中, 列那狐被赋予男爵的身份,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睿智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动物之中, 一次次向象征着力量与权威的伊桑格兰狼发起挑战, 并获得成功:它抓住狼贪婪的心理, 用开水把狼烫得体无完肤;他以在冰窟窿里钓鱼为名, 害得狼被农夫痛打了一顿。

最令人敬佩的是, 列那狐还敢戏弄狮王, 趁狮王睡觉时将它绑在树上, 又假装前去救援……在吉罗夫人笔下, 这只狐狸充满了智慧, 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 有时候会耍小聪明, 也有时会欺侮弱小, 但这些在他的人格魅力下, 都可以忽略不计。

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 狐狸爸爸为了一家人的幸福, 以卓越的才智、过人的胆识与三个农场主较量, 一次次绝处逢生, 一次次让对手吃尽了苦头, 保护了家人的安全, 为29个动物朋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像”——以《聊斋志异》和《权狐》为中心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像”——以《聊斋志异》和《权狐》为中心

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像”——以《聊斋志异》和《权狐》为中心摘要:在中国,从《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读出与阴险狡猾,忘恩负义的世俗狐狸形象相反的知情达义的狐狸形象;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由儿童作家新美南吉的《权狐》读出的是经常恶作剧却恩义感很强的狐狸形象。

这种艺术化的狐狸形象,使人际关系圆滑,无疑起到积极的效果,对营造和谐社会,更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当然,对成功塑造狐狸形象的蒲松龄和新美南吉两作家的创作心路探究,将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狐像;人际关系;创作心路;反世俗Fox images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Focus o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and Gon-foxRen Changyi(Shanghai Commercial College)Abstrect:China’s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Studio presents us meny understanding and amenabie fox images different from shrewd,insidious and seculas ones.In Japan,the close neighbor of China,a children’s literature writer Niyimi Nankitsi shows in his Gon-fox mischievous fox imag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gratitude.Such artistic foxes smooth people’s relations a ctively in building a harmonoussocity.Certainly,it is sensible to explore the creation pilgrimages of Pu songling and Niyimi Nankitsi,who portray fox images so successfully.Key words :fox images;people’s relations;creation pilgrimages;anti-secularism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3在中国,人们由《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作品,可以读出与阴险狡猾的世俗印象截然相反的有情有义的狐狸形象。

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

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

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中日狐狸信仰异同比较概述中日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有着与狐狸相关的信仰传统。

狐狸在中国被视为灵异神通、瑞兽福神、仙界使者,而在日本,则与神话传说有着深刻的联系。

本文旨在比较中日狐狸信仰的异同点。

提纲1. 狐狸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 狐狸的起源及传说3. 狐狸的形象和特征4. 狐狸的神话传说5. 狐狸的地域分布和名称6. 狐狸的神社与寺庙7. 狐狸在中日两国的祭祀活动8. 狐狸信仰在中日两国的现状9. 对比中日两国狐狸信仰的异同正文1. 狐狸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本,狐狸被视为“神使”或“传递天命的信使”,是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主角。

狐狸的出现往往代表着神秘和神灵的力量。

而在中国,狐狸则被视作灵异神通,常常被描述成仙女姿态、仙鲤形象,甚至是人面狐身的仙人。

2. 狐狸的起源及传说在中国和日本,关于狐狸的起源和传说几乎是相通的。

狐狸被视作神灵,因其灵活机动的身形而被崇敬。

这些传说通常与狐狸能力、地位等相关。

比如中国的传说“九尾狐”和日本的传说“白面狐”,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狐狸传说。

3. 狐狸的形象和特征中国与日本的狐狸形象略有不同。

在中国,狐狸被描述为女性或女娲造人时的模样,通常显得柔美、妖娆;而在日本,狐狸则被描绘为小巧玲珑,并且狐尾和狐耳是其特征之一。

此外,中国和日本的狐狸颜色也略有不同,中国狐狸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而日本狐狸则有红、黑、白等不同花色。

4. 狐狸的神话传说在中国,狐狸是中国古代民歌艺术中的主要题材之一。

如《九九归一》、《天宫突破战》等,都涉及到了狐狸神话的传说。

日本狐狸神话则更加复杂和丰富。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日本神话中的“九尾狐”,其特别之处在于其九只尾巴之间能自由控制空间和时间。

5. 狐狸的地域分布和名称在中国,狐狸的分布范围与气候相当关系密切。

根据地理分布,我国的狐狸可分为华北狐、东北狐、华南狐、西南狐、西北狐等多种类别。

而在日本,狐狸的名称则根据不同地方有所不同,如关东狐、田口狐、加贺狐等等。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

浅谈日本的狐文化学院:姓名:学号:[摘要]日本鬼怪思想很流行,在观赏日本天马行空的鬼怪漫画中可见一斑。

火影现在是一部世界流行的动漫,九尾狐和鸣人让大家念念不忘,而在日本鬼怪中,狐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可能是它现实生活中一些奇特的举动让大家认为它能通灵,比如拜月、拜穴、狐鸣等等,通灵的狐让狐成了一种神奇的怪物。

[关键词]日本鬼怪狐崇拜[正文]农业社会的动物崇拜:世上没有任何动物比狐狸更具有神秘色彩了。

它的形体、活动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互动,使得人们总是抱著敬畏的心态来看待狐狸。

在中国老祖宗们相信见到狐狸代表著某种徵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

如果狐狸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

还有人看见狐狸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仙保佑平安。

据说得道的狐仙懂得通灵,能替人医病或消灾解厄。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拥有著相当多的信众,许多村庄都有专为狐狸所立的庙,如果有人求之而灵验,一定要到庙中挂红悬额,还愿於狐仙,否则它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於人称之为「狐祟」或「狐邪」。

把狐狸娶回家当老婆:日本民间故事里,狐狸是常见的妖怪之一,早在西元九世纪的《日本灵异记》就记载了狐狸妖怪的传说。

话说美浓国(今日的岐阜县)的大野郡,某个男子,在荒野遇见一名美女,与她结婚生子。

没想到他的妻子竟是狐狸幻化而成。

某天现出原形之後,像狗一样吠了几声便回到荒野。

丈夫仍不死心地呼唤著狐狸,并且对它说:「请不要把我给遗忘了!孩子还需要你的照顾,赶快回来睡吧!」最後这句「赶快回来睡吧!」在当地的方言读做 ki tsu ne,与狐狸的日文发音近似,据说汉字的「狐」日文的读音便是由此而来。

与异族通婚的心灵符码:受到中国《聊斋志异》影响,狐狸的聪明伶俐、通晓人性,经常被赋予人格化的形象。

一些年轻貌美、深具吸引力的女子常被人称之为「狐狸精」,其实是古代女性情欲的另类表徵。

类似像前面提到过的娶狐狸为妻的故事,在日本流传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大致的模式当丈夫知道妻子的本来面貌是狐狸之後,每到了农忙时期狐妻又会回到家中帮忙丈夫收割,往往这名男子家中的稻谷收成得特别好,故事中保留了狐狸身为农耕神的性格。

中日动物文化的差异

中日动物文化的差异

中日动物文化的差异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动物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动物的象征意义、动物形象在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动物保护的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对于动物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之一,被视为神圣、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龙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来代表皇帝和帝国的权威。

而在日本文化中,龙的形象并不如中国那样重要,而是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与自然和水有关联。

此外,日本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动物的象征意义,如狐狸被视为智慧和诡计的象征,鹿则被视为神圣和纯洁的象征。

中日两国在动物形象在文化中的应用方面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熊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被用来作为国宝和外交使者。

熊猫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化产品中,如邮票、纪念品等。

而在日本文化中,猫是非常受欢迎的动物形象,被用来代表幸运和好运。

日本人对猫有着特殊的情感,猫咪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日本的动画片、漫画和各种商品中。

中日两国对于动物保护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动物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熊猫作为国宝,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而在日本,动物保护的观念相对较弱。

尽管日本也有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和组织,但对于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中日两国动物文化存在一些差异。

从动物的象征意义、形象在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动物保护的观念等方面来看,中日两国对动物的态度和文化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历史、地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对动物的态度和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那么 , 狐狸 在两 国儿 童 文学 中 的形象特 征 又如何 呢?
下文 ,将 从 中 日两 国的近 现代 儿 童 文学 作 品 中选取 具 有
淋的公狐狸 ,年轻人虽然识破了它 的骗局 ,却甘愿再次 受骗。虽然故事情节令人动容 ,但沈石溪笔下 的狐狸仍 未摆脱其狡猾 、奸诈 的形象特征。
他在作 品中常常对一些弱小的生命寄予深深的同情与热
作者简 介:张婷婷 ,女 ,辽宁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日语系讲 师 ,研究方向为 日本思想文化 。
昂1 Biblioteka U 朋 爱,对人性 中的真善美怀有无限的希望 。与新美南吉齐
名 的 日本著 名诗 人 、童 话作 家 、教 育 家宫 泽 贤治 ( 1 8 9 6
年一 1 9 3 3 年) 笔下 的狐狸 形象 同样 是活 泼 、 勇敢 、 善 良的 。 如 『 雪 渡 /过 雪地 』 中 ,通过 描 写狐 狸 听说 人类 的孩
度 自汉朝 以后 就逐 渐开 始转 变 。在成 书于东 汉 初期 ( 公
元1 0 0 年左右 )的中国最古老的字典 《 说文解字》中,
文化视角下的中 日狐狸形象研究
以儿童文学作 品为 中心
张婷婷
(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要 :本 文以中 日两国儿童文学作 品中塑造 的狐狸形象作为研 究对 象,试 从信仰、审美等文化视角分析 两国儿 童文学作 品 中狐狸形
象迥异之原 因。 阐明 中日两 国本土 思想文化 观的不同是导致两 国人 民产 生各 自 独特 意识 形态的主要原 因。强调追 溯中 日两国本土思想文化
引言
读 者 们看 完后 不 禁拍 手 叫好 ,因 为狐狸 再 狡猾 也 斗 不过 好 猎 手 。还 有被 誉 为 “ 中国动 物小 说 大 王” 的优 秀 儿童
在谚 语 、成 语 乃 至神 话 故事 中 ,狐 狸 常被 人们 赋 予

种神秘 的色彩。例如, 在 中国就有 “ 狐假虎威”、 “ 狐
文学作家沈石溪 ( 1 9 5 2 年一今 )通过对 动物 的行为方
式 以 及 神 态 变 化 的 描 写 ,将 一 个 个 关 于 亲 情 、友 情 、
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 狐狸精”等诸多
把狐 狸 视 作虚 伪 、狡 猾甚 至 奸诈 形 象代 表 的例 子 。 而在

勇敢 、智慧 的故事 娓娓道来 。 《 再被狐狸骗一次 》讲
( 一) 中 国儿童 文学 中 的狐 狸形 象
中 国著 名 儿 童 文 学 作 家 金 近 (1 9 1 5年 一 l 9 8 9年 )
的 童话 语 言质 朴 ,风 格 清新 ,富有 教 育意 义 。狐 狸 常常 是他 故 事 里 的主 角 ,而 且往 往 是卑 鄙狡 猾 的骗子 形 象 ,
这部由431篇短篇小说构成的不朽巨著围绕狐狸精展开的篇幅中虽然强调了狐狸精们的世界也有着自己严格的规则并通过描写这种规则与人类习俗之间的冲突对当时社会道德进行抨击和讽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狐狸精的负面印象起到了一定的修正作用但其中所塑造的婴宁小翠等形象无一不是由花妖狐仙幻化而成的窈窕美女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们也都为之倾倒身陷其妩媚之中
对 狐狸 的注 解就 变 成 了妖 兽 。此 外 ,东 晋 时 期 的 志怪
故事集 《 搜神记 》中有 “ 狐者 ,先古之淫妇也 ” 的记 述 。还有作为中国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 《 晋书 》中亦写 道 “ 狐狸魍魉凭假作慝”④ 。晋是继三国之后 ,取代魏
狸的形象特征 。
儿 童 文学作 品 中的 狐狸 形象
话和小说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他描写得最多的、刻画
得最 细致 入 微 的 动物 就是 小 狐狸 。但 是 ,和 中国 民间 故


事 、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里那些狡诈 、卑鄙的狐狸形象不
同 ,新 美南 吉 笔下 的小 狐狸 是 善 良 、聪 慧 、勇 敢 的 。如 『 手袋 其 } 二/ 买手 套 』中新 美南 吉 将小 狐 狸描 写 得
述 了 一个 年 轻人 在 回家 的路 上 被一 对狡 猾 的狐 狸夫 妇 骗
走 了一 只 鸡 ,过 了几 天 ,年 轻人 上 山砍 柴 时 ,在树 洞 里
海 相 隔 的 日本 ,虽 然 民 间传说 中也偶 有 将狐 狸 描绘 成
善使 妖 术 、变 幻 多端 的妖怪 形 象 的记 述 ,但 正如 r 狐 嫁 入 / 晴 天雨 、艳 阳雨 j 原 意是 指 狐 狸在 举 行婚 礼 的 时 候具 有 呼 风唤 雨 的本 领 , r 狐使 0 、 J指 用 狐仙 妖 术致 富的 行径 等 日 文 谚语 表 述 的那 样 ,多 数情 况 还是 把 狐狸
发现 了一窝小狐狸, 于是他想要报复一下那对狐狸夫妇。
而 此 时 ,公狐 狸 为 了能让 母 狐狸 带 着它 们 的小 宝 贝安 全
离 开 ,不 惜 咬断 自己的 腿骨 来把 年 轻人 引开 ,看 着血 淋
当作神通广大的神灵的化身 ,鼎拜供奉。尤其是 日本随 处可见的稻荷神,其实就是一只狐狸的形象。总之 ,在 中国人和 日本人 的传统观念中,狐狸的形象是截然不同
像所有纯真 的孩子一样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在买手套
的过程 中它用 自己 的亲 眼所 见 纠正 了狐 狸 妈妈 对 人类 的 偏见。 『 = 狐 / 小 狐狸 阿 权』 中 ,新 美南 吉 同样 赋 予 了小 狐狸 阿 权 以善 良 、 聪 明又有 一点 儿调 皮 的可爱 形象 。
如 《 狐狸打猎人 》的故事描写了一 只狡猾 的狐狸 ,将 自 己扮成恶狼 的样子 , 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 ,吓跑了猎人, 获取了猎枪。故事的结局是狐狸最终被老猎人捉住 ,小
( 二) 日本儿童 文 学 中的狐 狸 形 象
在 日本 , 被誉为 “ 日本 的安 徒 生 ” ( 转 自新 美男 吉 ,
2 0 1 0 : 序 言 )的新 美 南 吉 ( 1 9 1 3年一 1 9 4 3年 )的很 多 童
代 表 性 的相 关作 品 ,探 究 两 国儿 童 文学 作 家分 别赋 予 狐
观 的历史 变迁是探 究中 日文艺、 民 俗 等差异的主要途径,也是增进异文化 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本 土思想文化观: 民间信仰 :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 ;狐狸形象 中图分 类号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9 4 8( 2 0 1 5 ) 0 3 — 0 0 6 9 —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