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等三校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等三校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
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
张晓惠
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辈有了飞翔的幻想。

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

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

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

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

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

那不是吗?
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

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

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

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

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492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

但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很不一致。

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

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
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26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

窟室、塑像、壁画、雕饰,或壮丽浓烈,或深邃逼真,或细密流畅,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已经黯淡或者损伤,早已不再光彩夺目。

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

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

她23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

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

莫高窟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几株金色的向日葵在热浪中摇曳。

小河的那面分布着几座小小的塔。

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

王圆箓也算长眠在此,目睹着莫高窟的兴衰存亡。

这个姓王的道士在被人唾骂之时,会偶尔将眼光投向大英博物馆吗?心中是不是也有点些许得意:骂我呢!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
四周一片静谧。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已是晚上8时了,敦煌的太阳依旧高蹈着长天。

这世界可以“如果”,但有许多“如果”岂是我一个写作者可以实现的?这人间的“也许”更是存在着若干的可能与不可能。

将“如果”“也许”这两个词变成现实,真的会实现奇迹——一个积聚着智慧感悟与历史沧桑的莫高窟,一个古拙又厚重、神奇又雍容的新敦煌。

那么,我的敦煌梦,将不是残梦。

我将,再次、再次地朝拜这非个体生命一次就能解读、能感悟的莫高窟、大敦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头也不回”“面无表情”等词语表明讲解员工作态度不好,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位讲解员有所不满,但又能体谅她。

B.敦煌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现在,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

C.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文章后半部分“如果”引起的三个段落形成排比,突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侧重于记叙、描写,后半部分侧重于记叙、议论。

2.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樊锦诗和王圆箓?作者写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观点?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
女孩的眼睛在一夜之间失明,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她痛不欲生。

与女孩相依为命的父亲泪流满面,却束手无策。

他一个劲儿地安慰女孩,告诉女孩不用怕,有他在,他会带她去看医生。

他说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她的眼睛能治好。

女孩怀着希望,在父亲的带领下去了医院。

然而,医生摇头,劝父亲放弃。

父亲不肯放弃,他又带着女孩去了另一家医院。

结果医生还是摇头,还是劝父亲放弃。

但父亲就是不肯放弃,他还要带女孩去省城的医院。

可是,女孩已经失望了,她告诉父亲不用了,她说没有人能够治好她的眼睛。

父亲告诉女孩省城有名医,名医肯定会有办法的,父亲说不要放弃,去看看吧。

父亲到底还是把女孩带到了省城。

父亲找到了名医。

名医给女孩开了药方,让父亲买药给她吃。

父亲捧着药方笑了,女孩也笑了,她的眼睛有救了。

父亲给女孩买了药,回家就煎给女孩吃。

尽管药很苦,很难喝,但女孩还是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

没事的时候,女孩就摸索着用键盘敲字。

在此之前,女孩一边上班,一边写稿。

尽管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她平时敲惯了键盘,还是敲出了一篇稿子。

女孩不知道自己的稿子是否有错别字,晚上,她让父亲给她看看。

父亲看了女孩的稿子说很好,说只有两个错别字。

然后,父亲给她改正了,并替她投了出去。

女孩想她看不见也能写稿,她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于是此后的每天,她一心沉浸在文字里,一有空,她就敲打着键盘。

啪啪啪的声音让她快乐,让她兴奋。

女孩吃了一个月的药,她的眼睛没有一点起色,她失望了,自己的眼睛真的没救了。

如果永远什么都看不见,她会崩溃。

那些天,女孩神情沮丧。

好在,女孩的稿子一篇篇发表了。

不时地,父亲会给女孩带回来样刊和稿费,每次,父亲都开心地告诉女孩说她真能干,什么都看不见还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父亲说将来她肯定能成为作家。

女孩听了父亲的夸奖,心里乐滋滋的。

她多想自己的眼睛看得见一切,那样,她会更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父亲知道女孩的想法,父亲说你别着急,你的眼睛会好起来的。

其实,我觉得失明对你也有好处,它让你看不见一切,但是却让你的心灵更加丰富。

父亲说得对,在这些失明的日子,女孩的心灵的确很丰富,她觉得自己有很多思想很多情感,所以每天她都能写一篇稿子。

在失明以前,她好几天才写一篇稿子。

女孩想也许失明是对她的考验,如果她经受住了考验,那么她的未来将倍加辉煌。

女孩开朗起来,她继续每天吃药。

当然,她也继续每天思考,写稿。

每天晚上,父亲都替她看稿子,然后再帮她投出去。

尽管女孩什么也看不见,可是她觉得她比以前过得更充实。

因为女孩写的稿子好,写的也多,她的稿子发了很多,很受读者欢迎。

还有读者给她写信来告诉她说喜欢她的稿子,说她肯定是一名作家。

隔三差五,父亲就会给女孩带回来读者来信,父亲一封一封地念给女孩听。

听着听着,女孩笑容满面。

父亲读完信,然后交给她,让她自己保存。

每一封信,女孩都和样报样刊放在一起。

女孩清楚地记得,她收到了30张样报,20本样刊,40封读者来信。

女孩想这些都是她的财富。

将来她的眼睛看得见了,她会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她会给那些读者回信,感谢他们。

女孩继续吃药,继续写稿。

女孩想着将来美好的日子。

终于,在女孩失明半年之后,她的眼睛重新看见了这个世界。

看见世界的那一刻,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珍藏着样报样刊以及读者来信的箱子。

她惊讶地发现,那几十封信,全都是空白的信封,从信封里,她取出的,也全是一张张白纸。

女孩后来又翻样报样刊,她发现,里面没有她的作品,那些所谓的样报样刊,全都是父亲订的报刊。

女孩打开电脑,她看到自己曾经敲打的稿子乱七八糟,没有一篇像样的。

女孩此时明白了一切。

(摘编自2019年04期《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药”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治疗女孩失明的药,二是父亲用鼓励的方法治疗女孩病情的方法,三是女孩对眼睛最终一定能治好的决心对父亲的鼓舞。

B.小说细腻刻画了女孩的心理,女孩眼睛刚失明时痛不欲生,后来名医开了药方后变
得很高兴,但吃了一个月的药眼不见好,又变得沮丧,后来因文章发表而开朗。

C.小说描写父亲对女孩的情感隐忍而节制,女孩失明对父亲打击很大,但小说没有过多展现父亲的焦灼,而是通过描写父亲让女孩走出困境的做法来刻画父亲。

D.小说用“女孩此时明白了一切”来结尾,避免了过多的交代,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从女孩的角度印证了父亲在她生病期间的具体做法,照应了上文。

2.小说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父亲“坚毅”的品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交替使用父亲、女孩的视角叙述故事,这种结构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艾斐
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

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

因为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

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是:心者,情志、意欲也。

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由此可见,历来的文艺创作,虽然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流露和“情”的抒发,只不过是作者借了人、事、物、象的“壳”,并将“心”和“情”藏匿在壳中隐形罢了。

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

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

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

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成的。

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
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

像柳青之于改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

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

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

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

(选自2016.10.10《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B.《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和物理意义的解释。

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

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

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铁定规律。

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

D.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也拥有“传世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

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

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①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

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

自隐于诗,性命以之。

②其后,莆田中倭①,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履为日。

不给,继之以卜。

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

至市辙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

所佣僧辄死。

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

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

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

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

而林古度与其兄楙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

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色有异, 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

一扉之内席床岳灶②,败纸退笔,错处其中。

检其诗诵之。

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 称之。

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

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

复出其诗,泣如前。

居数年,竟穷以死。

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

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③,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③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画地为限,不得入。

自缙绅士夫,非其所交游品目④,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

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莱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

”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注]①中倭:遭到倭寇攻击。

②席床缶灶:以草席作床,以瓦罐作灶。

③“时或”两句:指经常揣摩王维,杜甫的诗歌,进行创作。

④品目:评品称道。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2)舁.之中野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或自榜.片纸于扉
A.公文B.张贴C.捆绑D.标榜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皆宜物色
..之
A.访求B.看到C.神色D.景色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

复出其诗,泣如前。

居数年,竟穷以死。

5.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B.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C.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D.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6.林古度为什么向作者介绍陈昂其人其诗?请分析其原因。

7.全文取材有多种来源,请分条概述。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①
王安石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注)①王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

(王昌龄《从军行》)
(3)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7)予谓菊,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8)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

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

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

120字左右。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

假期中,或许你在全民抗疫的报道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或许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理解了亲情在于陪伴;或许在努力的学习中,明白了未来在于拼搏与自律;又或许在缺少督促的环境中,感到了焦躁与迷茫……
将来回首这段时光,你会发现这段特殊的经历,带给你太多的思考与感想。

请你以“十年之后的自己”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①作者面对许多壁画、彩塑失去光彩或受损的现实,想到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问题,故而想到樊锦诗。

表达了作者对樊锦诗的远见卓识和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要加强敦煌文物保护的观点。

②作者看到了小河那面的王圆箓的圆寂塔,想到了王圆箓。

表达了作者对王圆箓的独特看法,表达了对敦煌文物阴差阳错得到保护的欣慰。

3.①作者为在莫高窟未能见到自己想象中的飞天、莫高窟而感到遗憾,为不能很好地观瞻莫高窟感到遗憾。

②为那位讲解员不带情感地讲解,带着游客走马观花感到失望。

③为我国在莫高窟研究、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投入不足感到遗憾。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B项,“……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错误,原因解释不全面,根据文意,还有时间因素、作品自身因素等。

故选B。

2.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上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

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她23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

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表达了作者认可樊锦诗加强敦煌文物保护的观点。

“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