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了解陀螺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陀螺的定义和特点2. 陀螺的制作方法3. 陀螺的玩法和比赛规则4. 陀螺的转动原理5. 陀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陀螺、绳子、平坦的场地等。
2. 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有过简单的科学探究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各种陀螺,引导幼儿说出陀螺的特点。
2. 讲解陀螺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并指导幼儿动手制作自己的陀螺。
4. 讲解陀螺的转动原理,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陀螺转动的原因。
5. 讲解陀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让幼儿了解陀螺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说出陀螺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 幼儿能熟练掌握陀螺的玩法和比赛规则。
3. 幼儿能理解陀螺的转动原理。
4. 幼儿对陀螺文化有所了解,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但对陀螺转动原理的理解仍有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活动中都能得到成长。
4. 深入挖掘陀螺文化,让幼儿了解陀螺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陀螺制作和比赛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 组织幼儿参观陀螺制作工坊,了解陀螺制作的全过程。
3. 开展陀螺主题的科学小实验,如陀螺的重力实验、陀螺的摩擦力实验等。
4. 鼓励幼儿在家进行陀螺制作和玩法创新,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七、安全事项:1. 确保场地安全,无障碍物,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受伤。
2. 检查陀螺的制作材料,确保无毒、无害,不对幼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
教案: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陀螺的基本结构,知道陀螺转动的原因。
2. 学习制作陀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索陀螺转动的奥秘,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4.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陀螺的基本结构:陀螺由底座、轴、陀螺体三部分组成。
2. 陀螺转动的原因:陀螺在旋转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和陀螺自身重心的作用,使得陀螺保持旋转状态。
3. 制作陀螺:使用废旧材料(如瓶子、纸杯等)制作陀螺,并了解不同材料对陀螺转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陀螺、实验材料(瓶子、纸杯等)、观察记录表、画笔、颜料等。
2. 环境:宽敞的活动场地,便于幼儿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已准备的陀螺,引发幼儿对陀螺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陀螺的基本结构和转动原因,引导幼儿思考陀螺转动的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幼儿探讨如何制作陀螺,并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
4. 动手制作陀螺:幼儿根据讨论的结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陀螺。
5. 实验观察:让幼儿在不同的表面、不同的旋转速度下,观察陀螺的转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回答陀螺的基本结构和转动原因。
2. 幼儿能积极参与制作陀螺,并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
3.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能仔细观察陀螺的转动情况,并准确记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否积极参与制作和实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验过程是否安全可控?教学评价是否能准确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参与到陀螺制作和实验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
2. 陀螺比赛:组织陀螺比赛,让幼儿在比赛中体验合作与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
3. 陀螺创意展: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独特的陀螺,并进行展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一、教学目标1.了解陀螺的相关知识;2.能制作出简单的陀螺;3.掌握陀螺入门技巧;4.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陀螺的简介及制作方法;2.陀螺的基本技巧;3.如何观察陀螺的旋转过程。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陀螺的实物,带领学生观察其外形特点,并与学生互动探讨陀螺的使用及其原理。
第二步、制作陀螺教师向学生讲解制作陀螺的方法,以及需要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陀螺的制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制作过程。
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试着转动陀螺,感受其旋转时的力和状态。
第三步、陀螺的基本技巧教师向学生讲解陀螺转动的基本技巧,比如推陀螺的力度和方向、手指位置的掌握等。
然后让学生试着将自己制作的陀螺转动起来,并指导学生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方法。
渐渐地,学生会掌握陀螺的基本技巧。
第四步、陀螺的旋转过程观察教师向学生讲解陀螺旋转时的基本原理,包括转力的来源和摩擦等。
然后,让学生用肉眼观察陀螺旋转时的状态、速度等,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第五步、小结教师针对陀螺的制作、基本技巧和旋转过程进行小结,让学生回忆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陀螺,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2.在陀螺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教学中,教师及时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陀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陀螺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陀螺操作。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陀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陀螺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陀螺模型。
2.实验设备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陀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Step 2:了解陀螺(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陀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重点介绍陀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陀螺转子、陀螺轴和陀螺球。
Step 3:简单操作(2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陀螺,并向学生逐步解释陀螺的操作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Step 4:实验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学生用不同的力量和角度旋转陀螺,并观察陀螺的运动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5: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Step 6: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陀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并掌握陀螺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丰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活动,教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讲解,学生逐渐了解到陀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实验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记录,加深了对陀螺运动规律的理解。
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活动进行得比较仓促。
其次,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乐》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大班科学教材《陀螺转转乐》章节。
本章节主要围绕陀螺的制作、性质和转动原理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了解陀螺的基本知识,掌握制作陀螺的方法,并探索陀螺转动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陀螺的基本知识,知道陀螺的形状、材质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制作陀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让学生探索陀螺转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陀螺的制作方法和陀螺转动的原理。
难点:陀螺转动的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陀螺样品、制作陀螺的材料、演示用的多媒体设备。
学具:制作陀螺的材料、观察用的放大镜、记录用的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陀螺样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陀螺的形状、材质,并引导学生思考陀螺的制作方法。
2. 讲解:讲解陀螺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择材料、制作形状、添加重量等步骤,并展示制作陀螺的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陀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探索:学生观察陀螺的转动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陀螺转动的原因,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陀螺的转动情况。
六、板书设计陀螺转转乐制作方法:选择材料、制作形状、添加重量转动原理:陀螺的形状、材质、重量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制作的陀螺进行实验,观察陀螺的转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答案:陀螺转动的快慢和陀螺的形状、材质、重量有关,形状越稳定、材质越重、重量越大的陀螺转动越快。
2. 请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陀螺,使其转动更稳定、更快。
答案:可以改变陀螺的形状,使其更加稳定;可以增加陀螺的重量,使其转动更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探索,让学生了解了陀螺的制作方法和转动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陀螺的制作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转动的陀螺》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转动的陀螺》一、教学目标1.认识陀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理解陀螺旋转的物理原理;3.观察、理解和记录陀螺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轨迹;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昨日所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展示环节老师将带领学生观察陀螺的各部分组成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对陀螺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3. 实验环节老师将以小组为单位,发放陀螺给学生进行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陀螺的运动和旋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还会让学生在不同条件下操作陀螺,如颜色不同、线长不同、外部条件不同等,观察和比较陀螺的运动轨迹变化和原因。
4. 讨论环节结合实验结果,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陀螺旋转的物理原理,解释陀螺各部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环节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并结合其他科学知识进行连接,帮助学生将知识整合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6. 总结环节老师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科学的世界。
三、教学反思本次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的教学方式是以实践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运动和思维能力,达到思考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较为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陀螺的结构和物理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大班科学公开课教学效果较好,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同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和进步。
《转动的陀螺》大班科学教案
《转动的陀螺》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陀螺的转动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陀螺转动的原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观察陀螺的转动现象,了解陀螺转动的原理。
难点: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陀螺转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陀螺、绳子、光滑的平面(如玻璃板或塑料板)、计时器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曾玩过陀螺,对陀螺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玩陀螺的经历,引导幼儿关注陀螺的转动现象。
2. 探究陀螺转动原理:a. 教师出示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的构造,讨论陀螺转动的可能原因。
b. 教师邀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陀螺在光滑平面上的转动情况,记录陀螺转动的时间。
c. 教师与幼儿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陀螺转动与陀螺重量、接触面光滑程度等因素的关系。
3. 陀螺竞赛: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陀螺竞赛,让幼儿体验陀螺转动的速度与乐趣。
b. 教师邀请幼儿观察竞赛过程中陀螺的转动现象,引导幼儿发现转动陀螺的技巧。
4. 总结与反思:a.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陀螺转动的原理,让幼儿明白陀螺转动的原因。
b.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陀螺转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幼儿在陀螺竞赛中的表现,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评价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转动的陀螺》大班科学教案六、教学内容:1. 学习陀螺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了解陀螺的种类和特点,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3. 通过陀螺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陀螺的转动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乐》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乐》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陀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观察能力,观察陀螺的运动规律和变化。
3.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陀螺并体验与探究。
二、教材准备陀螺模型、玻璃杯、纸片、针、胶水、铅笔、卷尺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陀螺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陀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陀螺是如何旋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陀螺的旋转?2. 讲解教师在白板上呈现陀螺的构造图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陀螺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工作原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感性地理解陀螺的工作原理和运动规律。
3. 操作1.学生根据陀螺的构造要点,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陀螺模型。
2.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多次测试验证陀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制作完成后,学生拿出制作好的陀螺,放在桌子上,看看它是哪一个方向旋转的,然后手拿陀螺,用另一手轻轻地拨动它的轴,看看它会顺势旋转还是逆势旋转。
4.学生把陀螺轴拿到玻璃杯里旋转,看看把陀螺竖起来,它能不能一直保持不倒立的状态,还能不能自己旋转。
5.学生可以上网查阅更多关于陀螺的知识,并且可以自行设计不同类型的陀螺,进一步探究陀螺的运动规律。
4. 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陀螺的运动规律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陀螺轴越长,转动时间越长?为什么陀螺转动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平衡?等等一系列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回顾和总结探究的过程,思考陀螺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陀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陀螺模型。
2.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入地理解陀螺的运动规律和变化。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陀螺模型的制作和运动规律,深入地让学生了解陀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的陀螺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的陀螺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陀螺的运转原理
2.能够操作陀螺并让其稳定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
1.陀螺盘
2.陀螺
3.计时器
4.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课件介绍陀螺,让学生对陀螺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步:示范
老师向学生展示陀螺的运转,演示陀螺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
第三步:理论知识讲解
通过课件介绍陀螺的运转原理和稳定的条件,并与学生互动探讨。
第四步: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陀螺的运动轨迹和稳定状态,并总结并分享。
第五步:操作陀螺
让学生动手操作陀螺,让学生感受陀螺的运转和稳定状态,并记录其时间和状态。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
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陀螺的经验,让学生总结并分享陀螺运转的规律,并对本次实验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采用了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从引入、示范、理论讲解、分组讨论、
操作陀螺和总结反思六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学生在较好的环境下完成了实验学习,并进一步培养了其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操作技巧有待提高,讨论和总结内容需要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和改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一、教学内容《陀螺转转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旋转》,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陀螺的结构与原理,探索陀螺的旋转方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陀螺的结构,掌握陀螺的旋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空间感知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陀螺旋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陀螺的制作、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陀螺模型、旋转演示器、教学PPT。
学具:陀螺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画笔、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陀螺,引发幼儿兴趣。
(2)幼儿观察陀螺旋转,讨论陀螺的特点和旋转方式。
2. 新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PPT展示陀螺的结构,讲解旋转原理。
3.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如何制作陀螺。
(2)幼儿跟随教师步骤,动手制作陀螺。
4. 随堂练习(1)幼儿自主操作陀螺,观察旋转情况。
(2)幼儿记录陀螺旋转时间,比较不同陀螺的旋转速度。
(1)幼儿展示自己的陀螺,分享制作和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陀螺结构图2. 旋转原理图3. 制作步骤图4. 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陀螺,并记录旋转时间和速度。
2. 答案:根据幼儿制作的陀螺,记录旋转时间和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陀螺的结构和旋转原理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陀螺,探索不同材料对陀螺旋转速度的影响。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陀螺旋转比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陀螺旋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陀螺的制作、操作和观察。
3.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幼儿观察陀螺旋转,讨论陀螺的特点和旋转方式。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陀螺的构造和原理2.掌握陀螺的操作技巧3.感受陀螺的转动规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准备1.陀螺2.手动摇动器3.尺子4.大班教室教学内容及过程导入陀螺是一种小型的玩具,已经广泛用于儿童科学教育中。
它的造型十分独特,能够长久不停地旋转。
陀螺转动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轴,大家有没有想过它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呢?展示给同学们发放陀螺,让大家观察陀螺的构造和外观。
操作1.请同学们用手摇动器将陀螺启动。
2.让陀螺在平滑的桌面上自由旋转几圈,大家可以看到陀螺的稳定轴。
3.用尺子测量陀螺轴的高度和陀螺自转的角速度,并记录数据。
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和自己的实践,回答以下问题:1.陀螺为什么能够长久不停地旋转?2.陀螺转动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轴,这个轴是怎样形成的?3.讨论陀螺的高度、自转的角速度以及稳定轴的方向之间是否有关系?实验同学们将把陀螺放在封闭的陀螺支架中进行转动。
前后各测量 5次陀螺自转的角速度和高度,记录数据,并将它们展示在数据表格中。
轴高度(cm)自转角速度(rad/s)1210010105811061154120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陀螺的构造和原理,还能够掌握陀螺的操作技巧。
在实验环节中,同学们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中感受到了实验科学的乐趣。
此外,通过讨论和实验,同学们还体会到了角动量守恒定律,并从中学到了关于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转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陀螺转转转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了解陀螺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能够制作并使用简单的陀螺;3.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陀螺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陀螺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制作陀螺的方法;3.观察和记录陀螺转动的特点和规律。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陀螺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制作陀螺的方法。
1.4 教学资源陀螺、细绳、纸板、锤子、钉子、实验记录表。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次学的知识点“平衡与重力”,并简单复习“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2.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陀螺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如陀螺的形状、重心、陀螺线等;2.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记住陀螺的运动规律。
2.3 制作陀螺(25分钟)1.教师分发工具和材料给学生,如纸板、锤子、钉子等,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制作陀螺;2.引导学生制作出优秀的陀螺。
2.4 观察和记录陀螺的运动(30分钟)1.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用细绳将陀螺穿好并用力拉紧绳子,再给陀螺一个恰当的推力;2.学生观察陀螺转动的特点和规律,记录陀螺的运动轨迹、运动时长以及其它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
2.5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记录下来的信息,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观察和记录的不足之处;2.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观察和记录到的陀螺运动的信息。
2.6 总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再次回顾本课的学习目标;2.简单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陀螺的知识和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陀螺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方法,并能够观察和记录陀螺转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前后环环相扣。
学生参与度较高,互相帮助和分享,特别是在制作陀螺和观察陀螺运动环节,大家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大班科学第三个教学单元——机械运动的学习。
在之前的两个单元中,孩子们已经学习了电和磁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本次授课,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另一种重要物理现象——机械运动,并通过学习一款古老的玩具——陀螺,来深入了解机械运动的运作原理。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运作原理;2.掌握陀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学会观察和分析陀螺运动过程中的物理现象;4.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陀螺模型 x 1;2.平滑的木板 x 1;3.宽口瓶盖或其他小重物 x 1。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一张照片,图片中有四个小孩子围坐在一起,他们正在用陀螺玩具玩耍。
老师询问孩子们是否玩过陀螺,向他们介绍陀螺的定义和历史。
2. 准备工作老师将陀螺模型和平滑的木板放在讲台上,让孩子们围坐在讲台前,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包括四至五个孩子。
老师向孩子们展示陀螺模型的各个部分,让孩子们认识陀螺的结构。
3. 制作陀螺老师逐步向孩子们介绍制作陀螺的过程,并给予孩子们逐步的指导和提示。
步骤 1每个小组的孩子们将宽口瓶盖或其他小重物放置在平滑木板的中央。
步骤 2孩子们用一根小棍子将纸片缠绕在木板上,直到卷成一个圆锥形。
步骤 3孩子们用另一根小棍子,轻轻按住圆锥形,使其越来越细,然后将其从木板上取下。
步骤 4孩子们用剪刀将纸锥的顶端切掉,并在纸锥的底部挖一个小孔。
步骤 5孩子们将木螺钉穿过小孔,将纸锥固定在木螺钉上。
步骤 6孩子们打开陀螺模型的手柄,将纸锥小心地固定在其上。
4. 陀螺转动实验让孩子们尝试将陀螺模型放置在木板上,看看它能否转动。
步骤 1让孩子们轻轻用手指扭动陀螺模型的手柄,让它开始转动。
步骤2让孩子们观察陀螺的转动过程,分析其中的物理现象和运动原理。
步骤3让孩子们探究陀螺转动时的一些特性,例如转速的控制,平稳转动和不稳定转动的区别等。
5.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实施,孩子们通过制作陀螺和观察其运动过程,深入了解了机械运动的运作原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提高学生对于陀螺转动原理的认识;2.学生能够手动制作陀螺,并且能够成功转动陀螺;3.引导学生探究陀螺的科学应用和实际价值。
1.2 教学关键点1.陀螺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2.陀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陀螺的转动原理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能够清晰演示的PPT,包含陀螺的相关知识点和制作方法等;•陀螺主要组成部分:陀螺体、轴承、线圈等。
2.学生准备:•手动自己制作陀螺的材料:瓶盖、毛线、轴承等。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环节•展示陀螺的相关科学知识,介绍陀螺的实际应用场景;•向学生提出制作陀螺的任务,并根据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开始陀螺制作。
1.4.2 制作环节1.教师通过PPT讲解陀螺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带领学生逐步完成陀螺组装;2.学生分组主动实践,互相帮助,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1.4.3 实验环节1.学生轮流试转陀螺,并记录自己陀螺转动的时间,并观察其转动现象;2.探究陀螺经过不同的实验条件(如转动方向、旋转角度等)对其陀螺运动的影响。
1.4.4 总结环节1.结合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复述陀螺的转动原理;2.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陀螺的转动现象,分析其原因,得出结论;3.学生探究陀螺的科学应用和实际价值。
2. 教学反思科学教学是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操作,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在进行这次陀螺转转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通过PPT等展示方式来向学生讲解陀螺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方法等。
然而,仅仅透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陀螺的制作方法并不够理论,难以给同学们带来直观的参与感。
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亲手体验了制作陀螺的过程,也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陀螺的组成结构以及转动原理等。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陀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用科学的知识解释现象;2.掌握陀螺的操作技巧,提高空间感知能力;3.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4.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陀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陀螺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2.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科学教学法;2.个案教学法;3.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1.前置活动(10分钟)通过展示现代航空飞行器的设计,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引导孩子们思考飞行器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2.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陀螺的外形和实物,引导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基本构造。
3.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陀螺的工作原理、稳定性和预测轨迹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陀螺为什么会稳定地旋转,怎样旋转才能保持稳定,并解释陀螺转动的水平平衡状态。
4.实践操作(30分钟)将班级分成小组,每组两三名学生一起动手操作陀螺,掌握陀螺的操作技巧,并探究齿轮轴的数量、大小对陀螺运动的影响。
5.学生总结(10分钟)让学生自主总结陀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获。
6.教学反思:此次陀螺操作实践教学是结合科学原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实践。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陀螺的工作原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同时,小组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陀螺转转转》
一、教案
二、授课内容
1.了解陀螺及其历史:
(1)陀螺的发源及发展;
(2)陀螺的科学原理及其特点;
2.模拟陀螺的运动:
(1)利用丝带模拟陀螺滚动的过程;
(2)利用气球模拟陀螺悬浮的过程;
3.实战操作:
(1)利用自制陀螺体,实验陀螺悬浮效果;
(2)实验自转转动及其规律;
二、教学反思
1.课前准备:
本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十分充分
(1)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充分理解陀螺的历史及科学原理;
(2)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器材,例如自制的陀螺体、气球、丝带等;
(3)准备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如抽奖游戏、小组讨论等;
2.个性化教学:
本课课堂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不仅重视课堂的讲解,更注重
体验与操作,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陀螺的魅力。
3.教学成效: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学生对陀螺的历史及科学原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操作陀螺,可以自己在家中制作简易的陀螺,并可以熟练运用至
实际生活中。
大班科学精品教案转动的陀螺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精品教案转动陀螺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教材中关于“转动陀螺”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解陀螺结构与原理,探究陀螺转动时稳定性,以及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解陀螺结构,掌握陀螺转动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陀螺能力,提高观察与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陀螺转动原理,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
2. 教学重点:陀螺制作方法,观察与分析陀螺转动时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陀螺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陀螺玩具,让学生玩一玩,观察陀螺转动,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介绍陀螺结构与原理。
(2)讲解如何制作一个简单陀螺。
3. 制作陀螺:(1)分发学具,讲解制作步骤。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自己陀螺转动,分析其稳定性。
(2)引导学生思考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
(1)回顾陀螺结构与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陀螺结构与原理2. 制作陀螺步骤3. 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陀螺,并记录其转动时间。
2. 答案:陀螺转动时间受陀螺质量、半径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解陀螺结构与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但在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以保证学生在制作陀螺时有足够操作时间。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探索更多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2)解陀螺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特别关注陀螺结构与原理以及影响陀螺转动速度因素。
这两个部分是本节课核心,需要重点讲解和探究。
对于陀螺结构与原理,我通过展示陀螺模型和动画,详细解释陀螺转动原理,包括转动惯量、角动量守恒等概念。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设计意图: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陀螺转转转”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
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活动准备: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活动过程: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共5则)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共5则)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陀螺转转乐》》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利用陀螺进行等重和不等重平衡实验,初步了解陀螺实验中蕴含的杠杆原理。
2、乐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猜想及操作结果,了解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让陀螺转稳的方法。
材料准备:组装好的陀螺、一元硬币人手2枚,螺帽、筐子人手一个。
教师材料:记录单、笔、PPT等。
【活动过程】一、玩一玩自制陀螺。
师:昨天我们根据这张图组装了陀螺,我们用了哪些材料?现在想不想玩一玩?看谁转得稳?教师小结:用废旧碟片做的陀螺好玩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材料,只要我们动一动脑筋,就能变废为宝。
二、第一次操作:探索等重平衡点。
1、出示硬币,质疑猜测。
师:这是什么?(硬币)如果把一枚硬币粘在陀螺上,陀螺会怎么转?和刚才有变化吗?为什么会这样?小结:看来,加上一枚硬币,光盘变的一头重一头轻,所以转动的时候就不平衡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陀螺能够再次平衡的转动呢?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梳理关键经验。
师: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的硬币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么放?教师小结:看来在圆圆的碟片上,用两个相等重量的物品,让陀螺平衡转动的秘密是:A、让它们和陀螺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B、它们离中心的距离要相等。
师:和旁边的朋友比一比,你们找得平衡点都一样吗?师:原来,在圆圆的碟片上,这样的平衡点有很多对。
(快思)只要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就能够成功地让陀螺平稳地转起来。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不等重平衡点。
1、替换实验材料螺帽,猜测讨论陀螺转动的状态。
师:刚才我们使用的是两个相同重量的硬币找到陀螺的平衡点,如果将一枚硬币换成一个螺帽,想一想陀螺还能平稳地转吗?为什么?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你能通过改变这两个不同重量物品的位置,找到陀螺的平衡转动点吗?请你把一枚硬币换成一个螺帽,试一试。
大班科学转动的陀螺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转动的陀螺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转动的陀螺教案反思设计意图: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转动的陀螺”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
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尽量通过探索和比较来发现和分析问题。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1.直径约6 cm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儿童数量相等)。
在塑料圆片的中心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穿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老师总结要素,帮助孩子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案
设计意图: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陀螺转转转”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
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活动准备: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
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
辅助性问题:(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
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
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大班科学《陀螺转转转》教学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组织和实施:
第一,通过“玩陀螺”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究机会,使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活力。
观其行,激其趣。
通过情境设置“转转发布会”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成为幼儿的玩伴,并适时地为幼儿的探究创设陀螺擂台赛展示舞台,不仅让幼儿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激发幼儿探究陀螺转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通过“做”陀螺,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动实现的,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解其惑,展其趣,在幼儿碰到挫折时,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教师若能关注孩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问题。
比如:制作陀螺过程中找不准中心点,轴过长、过短,材料制作过于简单等等,在不断的质疑中寻求症结所在,并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及同伴互动,在多重互动的过程中赢得成功和自信。
在此环节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表述操作结果,与同伴交流经验,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知识系统化,使学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通过“比陀螺”验证自己的制作,共享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孩子在实验中出现不同的构思,方案和验证过程。
在验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录其行,延其趣。
为此教师录制了此环节,对幼儿探究活动的精彩记录促成新的活动产生,延续幼儿的探究热情,而以兴趣为目标的擂台赛,更让幼儿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
虽然,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幼儿教育很高,对陀螺也充满了好奇,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标,但我还是有许多地方很值得反思:
活动开始第一环节:玩陀螺,引出任务。
陀螺太少,有些幼儿没有动手玩到,没有满足幼儿玩的需求。
应在这里多让幼儿玩一会儿,但是在课前我没有考虑全面。
幼儿一起探讨怎样制作有趣的纸陀螺,共同总结制作步骤:1、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2、圆形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一个洞,再把小木棍插入洞内,幼儿较快地完成了。
孩子们在探索学习陀螺的制作方法时,这里我让幼儿操作完放了较长的时间,足够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有些幼儿刚开始还转动的很快,一会儿转不动了,我让他们继续寻找问题,有幼儿马上回答出:老师木棒插入洞太松了,(由于是纸做的容易松动)你有办法吗?我马上提供辅助材料双面胶让幼儿利用它粘贴在木棒上,结果大多数的幼儿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双面胶粘贴在圆形纸片上,这样陀螺还是没有转起来。
我答案直接告诉了幼儿,没有让幼儿自己探索出来。
“活动中容许孩子不成功,但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
”。
事后我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里是我心太急了,以后要切记。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实现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教师应用即有趣又能引起儿童科学思考的情景或方式引入主题,使孩子们关注周围常见事物,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同时使孩子们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不断地支持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