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隧道设计规划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河隧道设计说明一、概况
(一)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速度:100km/h
设计交通量:48604辆/日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0.75+0.5+2×3.75+1.0+1.0,净高5.0m
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
3、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以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充分考虑了隧道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案,综合分析了隧址区地形、地貌、地物、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因素。
(2)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与洞口景观设计,坚持环保优先,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隧道设计遵循“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动态跟踪设计引入本项目隧道工程设计中。(4)隧道按“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美观”的原则,按新奥法原理,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考虑隧道的营运管理,力求总体安全、经济。
(二)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1、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要求,进一步结合隧道详勘资料,做好隧道结构设计,避免因地质勘察深度不足而造成工程设计变更、安全事故和工程浪费等。根据沿线地形、地质、路线走向、通风照明等情况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洞口位置和隧道轴线,优化洞门设计。施工时应建立超前监测、完善预报及应急方案,以保证隧道施工、营运的安全。
,.
执行情况:本阶段加强了隧道工程地质钻探及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深度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施工要求,进一步探明不良地质情况,优化了隧道平、纵面线形设计,结合地质、地形条件确定了最优的洞门形式。设计中明确提出了超前监测、预报方法、要求及应急预案,以确保隧道施工、营运的安全。
2、个别隧道(如桃子窝隧道等)平曲线半径较小,隧道内设置超高达4%,宜尽量加大平曲线半径,并相应减小超高,确保行车安全。
执行情况:本阶段加大了平曲线半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R=1480m,隧道内最大超高为3%。
3、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详勘成果,根据围岩等级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支护设计参数计算模型,以便在施工中结合超前预报和现场量测成果进行动态优化,以确保隧道安全并经济合理。
执行情况:根据地勘成果,建立了支护设计参数计算模型,用以指导设计及施工。
4、应根据隧道水文地质资料,进一步优化防排水设计,加强隧道施工排水、消防排水、弃渣防护等设计,避免污染环境。
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阶段进一步优化了防排水设计,加强了隧道施工排水、消防排水、弃渣防护等的设计,隧道内排水采用清污分开排放的原则进行设计,消防排水需清污后方可排放,弃渣场进行了绿化及复耕设计,避免了污染环境。
5、进一步完善隧道通风、照明、监控、供电、消防救援组织和逃生救援等方案设计,确保隧道营运安全。
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阶段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隧道通风、照明、监控、供电、消防救援组织和逃生救援等方案的设计,确保隧道营运安全。(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中隧道部分执行情况
1、隧道设计遵循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的原则。设计时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符合第1.0.3条规定。
2、隧道主体结构己按永久性建筑设计,满足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符合第1.0.5、1.0.6、1.0.7条规定。
3、根据隧道的不同设计阶段,认真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符合第3.1.1、3.1.3条规定。
4、隧道做到“早进洞,晚出洞”,避免洞口大挖大刷,保证洞口的边坡及仰坡的稳定。符合第7.1.2条规定。
5、隧道衬砌设计综合考虑各项条件,并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长期安全使用。符合第8.1.2条规定。
6、隧道的防、排水设计严格按照“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对地表水、地下水已采取妥善的处理,使洞内与洞外排水沟、截水沟形成完整的畅通的防排水系统。符合第10.1.1条规定。
7、隧道路基稳定、密实;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符合第15.1.1、15.1.2条规定。
(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1、隧道防排水采用分区处理,使隧道防排水设置更合理;隧道各类施工缝、沉降缝采用多种防排水措施联合处理,确保隧道防排水要求。
2、喷射混凝土均采用湿喷技术,以降低回弹率,改善劳动条件。
3、监控量测采用先进的激光隧道位移实时监控系统,使隧道围岩变形实现全天候数字化显示,提高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
二、工程概况
(一)概述
本隧道位于大埔县三河镇,进口位于三河镇田家炳医院的南面省道333线的上部山坡上,出口位于三河镇汇东村对面省道333线的上部的山坡;线路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洞身横穿低山区,隧址区内地面最大高程约244m,隧道的最大埋深约129米;该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其中隧道进口处间距25米,出口处间距23米,洞身间距23~25米;隧道的右线起讫桩号为K57+870~K58+912,全长1042m,隧道的左线起讫桩号为ZK57+900(500)~ZK58+910,全长1010m,属于长隧道。
隧道右线进口位于A=550缓和曲线上,出口位于于R=1500m的圆曲线上,之间以R=1500m的圆曲线及A=550的缓和曲线相接,隧道左线进口位于A=550缓和曲线上,出口位于于A=550的缓和曲线上,之间以R=1480m的圆曲线及A=550的缓和曲线相接。隧道左、右均纵坡均为-1.3%的单向坡。
(二)工程地质条件
1、气象、水文
(1)气象:隧址区属亚热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明显,且处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冬短夏长,日照充足。据大埔县湖寮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8.1 ~15.1℃,7月份平均气温27.0~29.6℃,极端最低气温-4.2℃(1967年1月1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1962年7月31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414.4mm,最大年降雨量2390mm(1960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mm(1995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雨量80%以上,月最大降雨量483.00mm(2005年5月),日最大降雨量190.6mm(2003年5月17日)。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200mm之间。春夏多吹东南风,秋冬多吹西北风,7~10月为台风盛行季节。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14.7m/s。
(2)水文:隧道进出口处附近均无常年性地表水流,地表水不发育,仅在雨季降雨后洞口两侧的沟谷内会有短暂水流,对隧道建设无重大影响;隧道洞身上部(ZK57+500左侧沟谷内)有小水流,原为三河镇部分居民的饮用水源,但流量小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隧道开挖后会有部分地表水下渗,但对隧道建设无重大影响。
2、区域地质环境
(1)地质构造
隧址区属于华南褶皱系粤东北――粤中拗掐带之永梅凹褶断束内,所见晚古生代地层褶皱为过渡型褶曲,上部被上三迭――下侏罗统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于印支运动,伴有永梅区域动力变质岩带的发育,并为中、新生代岩浆岩、火山岩、红色盆地和断裂所叠加,形态不完整;隧址区属于单斜地层,倾角32~52°,岩性为侏罗系漳平组泥岩、砂岩。
(2)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地应力
据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在新构造区划上属于粤东北差异性断隆区,受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北支五华――深圳断裂与东南支大埔――海丰断裂所控制,线路通过的阴那山――莲花山构成类似“地垒”的断块山;隧址区历史上地震强度较小,出现在沿线范围内的地震震中较少,地震的最大震级不超过3级,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按Ⅶ度区进行简易设防。
3、地形地貌
隧址区洞身段在地貌上属于丘陵地貌类型,进、出口处均属于陡坡地形,地形陡峻,自然地面坡度约为25~45°,植被发育;隧址区山顶最大高程约为244m,进出口处最低高程为54m,相对高差约190m;隧道洞轴线呈南西-北东走向,与山脊走向斜交。隧道洞身顶部为森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