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分析共44页
观《平衡》有感
观《平衡》《平衡》这个记录片,和我看的大多数纪录片不同,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都是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人在叙述。
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
贯穿影片最多的是风声,还有主人公扎巴多杰孤独却坚定的语调。
整个片子让人感觉到时间、空间和事件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片中没有解说词,都是以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镜头前为我们讲述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闪光点,真实的人物讲述无疑为影片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真实性,使影片独具魅力。
开头为我们展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接着是巍巍的昆仑山脉,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正是本片的拍摄地点。
奔跑着的藏羚羊,滑翔着的斑头雁,寥寥几笔为观众点出了这个世界第三大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藏羚羊家园的“可可西里”。
以此作为之后片中表现“西部野牦牛队” 保护藏羚羊及其他种种问题设下铺垫。
没有多余的画面与解释,简洁有力而大气。
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
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
没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同样达到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效果。
《平衡》其实“不平衡”可爱的藏羚羊、凶狠的偷盗者、极其恶劣的环境、无法忍受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两任“西部野牦牛队”队长倒在的盗猎者的枪口下、倒在了那些官僚无声的枪口下。
一个朴实的藏区汉子,继承索南达杰遗愿,带领野耗牛队每天奔波在荒原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就像最后扎巴多杰说的“……太不平衡……”,而《平衡》记录的就是人们寻找生态平衡,寻找心态平衡,寻找人文平衡的过程。
所谓的平衡就是人们期盼的结果,有太多的不平衡在现实的社会。
为了维持平衡我们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这些为了不平衡崛起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与牺牲给了后人很大力量与动力。
电影《可可西里》分析
一曲雪域高原的壮歌——评《可可西里》的艺术表现《可可西里》以巡山队的经历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技巧将巡山队员们英勇伟大的形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出高原环境下人的渺小。
本片用了纪实主手法表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形象的阳刚、悲壮的美。
色调基本上是冷色调,色彩大部分也只是黑白色,高原上的流沙和大雪是单调的颜色,更加真实地再现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巡山队员的伟大与坚强,而间断的音乐则是富有民族气息和宗教色彩的高歌。
戏中大量的脚步声则是画外音造成类似同期声的效果,造成激烈紧张的客观音响,展现出当时环境的悲与人们的坚强的一面。
本片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也惟妙惟肖。
本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寻山队成员与偷猎人相冲突的一面,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队员们竟省下一个馒头的一半给偷猎人吃,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他们也齐心协力的与其作战。
他们一起推陷入冰泥中的车,救人,也刻画出马占山等人矛盾的一面,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而犯法捕获羚羊,但也有其善良的一面。
如马占山静静地看着死去的日泰,他心里复杂又无奈,然后又给记者指路,让他走出大山。
再现出环境的残酷,社会、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的一面。
而长镜头运用方面也真实的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一切故事:在演绎刘栋时增添了他的几处文笔,表现了他的爱情生活,也叙写了他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东西。
特别是当他陷进流沙时坚强的挣扎带给人一种很悲哀的感受,就像心被扎痛一样,慢慢的,他被埋没了。
留下的惟有晃动的细沙,但让观众无法容忍:就这样在这个世上消逝了吗?不,他的精神永远活着。
本片还通过叫板式蒙太奇运用对话方式展现了故事情节,如记者与日泰对话,当记者向日泰询问马占山等人,刘栋、洛桑他们各怎样了时,影片立即出现他们所处的境况,具有条理性,很自然的演绎,更展现出他们坚强、勇敢的一面。
就在日泰等人追赶那些小羊贩子的戏时用了跟移镜头、随后切镜头、中景、远景搭配,脚步声不停,使节奏加快、气氛更加紧张,让人在可怜那些农民的同时更被队员的精神所感动:大雪天脱掉裤子到河那边追羊贩子。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在新闻领域,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引申到影视创作中,纪录片则是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形式表现。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因真实感而给观众带来的恐慌,就像一个临界点打开了电影通向真实的大门,而在今天,真实质感的影像呈现已是提升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对真实感的营造也成为大多数创作者们进行影视化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2004年由陆川导演执导上映的环保题材电影《可可西里》,便是对现实环境的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陆川将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拍下藏羚羊的珍贵影像资料。
影片中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影像,以及陆川导演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为《可可西里》呈现了最佳真实的视觉效果。
纪实性是《可可西里》的突出特质,影片中在叙事手法、人物设定以及视听语言上均能找到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影子。
(一)影片叙事:化用现实主义手法“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中还包含加工、处理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做到对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制作者只能在追踪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真实。
陆川导演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可可西里》的真实质感,在影片叙事上追求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故事题材来源真实。
影片《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以记者身份进入可可西里的尕玉,为了调查藏羚羊盗猎事件,和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追踪调查盗猎分子,在这期间不断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丑恶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冲突。
影片故事的取材来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影片中的反盗猎巡山队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和汉族同胞为了保护藏羚羊不被杀害而自发组成的“野牦牛队”,且盗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强的影片,通过对藏羚羊的保护、藏民的生活和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的展示,呈现出了高原上的生存现状。
影片通过真实的纪录方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性评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递出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主题。
影片通过纪实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为观众提供了启示和思考,展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纪实性的描绘和深入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展示了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影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背景介绍、拍摄手法、真实性评价、主题、纪实性表达、意义、价值、启发、艺术成就。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影片的纪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片原始自然环境的壮美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唤起了观众对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在纪实性的表达中,影片还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命的可贵和珍稀动物的保护等。
这些主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形象语言得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影片也通过真实记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强烈的纪实性表达,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和艺术成就。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会受到其启发,激发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情感和行动,实现了影片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从《平衡》和《可可西里》看电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
看 电视 纪 录 片 中 的故 事 性 元 素
曹 阳
电视纪 录片是指专 门为 电视 播 出而制 作的纪 录 片节 目形态 。一 方 面 。作 为纪 录片的一种类 型 ,客观真 实无疑是 电视纪 录片的必备 条件。
的 体悟 。 事 件
另一方面 ,由于是为 电视播 出而制作 ,电视纪录片也必须迎合 电视 的播 出特性 。查 尔斯 ・ 赖特提 出大众传播 的 四种社 会功能分 别是环 境监测、 解 释与规定、社会 化、提供娱乐 。电视作为一种面 向大众 的传播 媒介也 拥有 上述 四种功能 ,但是在 当今社会 ,对于 电视而言 ,提供娱乐 不仅仅 是 一种功能 。而且 是另外 三种功 能的必要条件 。尽管受众 的文化层次有 定 的差 异 , 但是 , 很大 一部分受众之其所 以收看 电视 ,仍 是以获得放 松 与愉悦 为主要 目的的。加入丧失 了它 的愉悦性 ,电视作 品的其他的功 能便无从谈起。于是 ,我们在 大多数 的电视纪 录片 中都不难 发现故事性 元 素的身影。 同样是以可可西里反偷 猎环境 保护 为主题 , 《 平衡 》 和 《 可 可西 里》讲 述的内容基本一 致 ,却用 了纪 录片和故 事片 两种不 同的 阐述方 式。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两片的比较 , 来探讨 故事片和记 录片两者之 间 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文章 的开头我们提到如今许多的电视纪录片中都融 入了故事性 的元 素 ,究其原因是为了适应电视播出的需要 。下面我们 分别 从人物 、事件 和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 平衡 》和 《 可可西里》 中的故事性元素 。
背 景
人 物
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往往是表现和反映人 ,以人物 的行为上 、心理上 的动态变化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反映人的生活、人 的命运的变化 。在这 之中 “ 行动元” 和 “ 角色 ”是人物表现的两个 重要方 面。“ 行动元 ” 可 以使纪录片能够朴素地还原一个人的生存与命 运的变化 ,而 “ 角色” 则 能够真实记录和传达 出来 自人本身 、来 自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复杂而 又温 暖 的情愫 ,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震动 ,而这 ,显然是纪录片所追求 的 高一个层次 ,也是纪录片的使命。《 平》 和 《 可》都 围绕着 “ 西部工 委 野牦牛 队”进行拍摄 ,《 平 》 的主人公扎 巴多杰就是 《 可》 中男 主角 日
《平衡》模板影评
一曲生命的赞歌——浅析纪录片《平衡》《平衡》讲述了一个西部工委在广袤的可可西里与偷猎分子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
导演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力量,大自然的壮丽和肃穆、西部工委的坚强和伟大、偷猎分子的嚣张和猖狂,这些真实的画面都让我们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而今,人性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去寻求一个平衡点,或许这也是影片所要探讨的答案。
在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关生物多样性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是不多见的,而把人与动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纪录片更是不多见。
而彭辉的纪录片《平衡》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结合。
本片不论镜头的组接、音乐的表现、蒙太奇的运用,还是主人公的刻画,增加了其真实性,而且加重了主题的深化。
首先,本片中镜头巧妙的运用是一大亮点。
大量空镜头的使用塑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
整个纪录片也是以空镜头开始的,是一片幽蓝的湖水和辽阔的草原,衬着浮云飘渺的高远的天空,一只苍鹰独自翱翔于这处神圣的净土,逆着呼啸的高原的风。
接着,便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上升,激荡在广袤无人的可可西里。
看到这里,顿觉一种凛然的庄严和孤独的美丽袭染了我的大脑。
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
嘹亮粗犷的藏歌悠然响起后,“平衡”两个赤色大字赫然嵌刻于青蓝的天幕,一场深刻警策的纪录片由此盛开。
这部纪录片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使用了中远景和广角镜头。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高原地区视野开阔,非常适合使用中远景镜头和广角镜头来塑造空间感。
这部纪录片特写的使用也是一个亮点。
在扎巴多杰一行被困在烂泥潭时,突然下起了雨雪。
拍摄者巧妙的雨滴和冰粒运用了汽车挡风玻璃的视角,拍摄了大滴的雨雪落在挡风玻璃上迅速堆积凝结随后又被雨刷器刷走的特写。
这组特写用微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再例如对他们食物的特写,那些已经冻结了的肉肠,和泥沼里浑浊的雨水,并配上队员食用这些“食物”的画面,场面给观众感觉何其心酸。
这些特写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镜头下的语言耐人寻味。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导演:陆川(一)剧情简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
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
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
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影片讲述了由张磊饰演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二)影片分析1、关于三种矛盾的凸显和对立影片以保护藏羚羊作为切人点,导演并不太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只是通过粗线条的描述把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特殊的正邪力量之间的较量,通过生活的细节、简约的对话表现出人的尊严、生命的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重矛盾。
导演清晰地揭示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人与人的矛盾。
捕杀藏羚羊的人牟取暴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果,这是环保题材最常见的主题。
二是情与法的矛盾。
阻止捕杀藏羚羊的巡山队是没有编制的志愿者,他们在从事正义事业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资金的缺乏又逼迫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上来的小部分羊皮,这种“怪圈”的产生是发人深省的。
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摆出这一问题,并用巡逻队长日泰最为简短的一句话做了解释:“一些人的手和脸都是漆黑的,但他们的心绝对干净。
”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原本生活就是很艰难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开垦,于是草原变成了荒漠,于是人类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猎杀藏羚羊,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完全脱离于故事本身的暗喻,它将一个人的执著倍念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社会压力和生存动力之间的矛盾作了一次精辟而深刻的注解。
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范例PPT课件
.
16
解说词
• 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 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 “生活像被海 浪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 果。 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 关紧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 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 说明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 理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
• 第四段时期代表作:《沙与海》
• 为人物立传:《邓小平》《周恩来》 《毛泽东》《雕刻家刘焕章》《方荣翔》
.
3
背景介绍
• 可可西里是美丽的,更是残酷的。
•
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处
青海、西藏、新疆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
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达零下8度,冬季最低气温
可达零下40度;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含氧量不
到平原地区的30%,并经常出现大风、冰雹、雷电、
大雪,被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
.
4
• 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藏野驴、
野牦牛、雪豹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其中
大多数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物种。可可西里已经
成为我国大型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最广,数量
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 "。
现实主义手法
•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和真实 地体会到了,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 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 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了,在一种悲壮与 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 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并在一种 不轻松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折射出他们 生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镜头分析:环境造型与全景张力一、主角可可西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可可西里》的镜头语言是冷酷,内容也是。
营造好电影的空间, 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其有整体感的空问构架。
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奇观, 它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可西甲》独具韵味的环境造型选择计刊可西里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青藏线上那 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星罗棋布、明镜般的湖泊和冰河,连绵起伏、雄奇秀美的巍峨雪山,格 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等自然风光一气呵成。
这些景致非常美,却非常危险。
在影片呈现可可可西里生存的残酷之前,有一个段落先铺陈了它的绝美:低沉好听的 歌声借流水、白云这些环境造型景物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到大涯海角,我都会回来,亮晶品的白云捎去一封信思念您• 得不像人间的夜空,因高原缺氧而睡不着的男人们正讨论着, 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 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像谈起自己的恋人或者母亲。
单纯、质朴、勇敢、执著自然延伸开来, 也给壮士们营造了一个短暂的抒情段落。
都没有找到。
这里到处是吃人的流沙。
我们看到了它神秘、绝情的另一面。
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独特的可可西里,始终在低调地旁观它见证幸福与温柔,也见证 死亡。
滩上挣扎刘栋下车,取下轮胎、麻包。
:“似流水似流水,阿妈不管我走”然后是那个星空,那个美“可可西里在藏语里就是美丽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
夜色里,四个面容模糊的男人提到可可西里,话语自豪而温柔,就 空间环境与此时人物的心境、情绪那么吻合,巡山队员身上的得到外化和强化,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给电影“后来这个地质学家〔在布格达峰)失踪了,到现在 ”对话之后,依然是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只是,大全景一全景。
如画的戈壁,远处,一辆吉普车开近。
车停,发动机的轰呜声。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简介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展现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壮观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可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楼”,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吸引着无数科考队和摄影师前来探访和记录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和脆弱,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纪实性的体现影片《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背景选定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也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个偏远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影片还还原了真实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真人真事的还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成功,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2.2 真实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其真实的背景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影片通过真实的背景展示了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土地,以及其中生活的动植物。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高海拔、恶劣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有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平衡》与《可可西里》
《平衡》与《可可西里》[摘要]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用同样的素材作为自己描述的对象,但二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以展现单一人物为根本,后者着力塑造群体形象;虽然郝令观众感到真实与震撼,但纪录的真实与故事的真实存在有很大不同,一个注重客观再现,另一个则根据需要进行主观创作。
[关键词]故事片纪录片真实表达方式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本来并非一家,只是导演们对后者的日渐青睐以及近年来日益增强的纪录片故事化和故事片纪录化的趋势,已在逐渐打破二者互不相干的旧有格局,使得传统中二者的分界地带开始出现了不明朗的混合交叉区域。
《平衡》拍摄后不到一年。
中国第六代导演陆川根据完全相同的题材拍摄了一部名为《可可西里》的故事片,为了突出故事的真实性,还着意为影片涂抹了一层纪录的色彩。
正是这部纪录风格的故事片获得了《平衡澌未能获得的西方电影界的认可,国内影院很快刮起了一股放映风暴,使得不少人通过陆川的《可可西里》开始了解《平衡》这部优秀作品,虽然至今还有很多观众对于《平衡》这部力作依然一无所知。
几乎完全相同的题材背景、不同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命运。
通过比较,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平衡》不同于《可可西里》的显著之处,能够发现两者对于艺术美的不同阐释和着力点,当然,这种区别只是意味着不同观念的存在,意味着艺术表达的丰富多彩,并不妨碍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并不影响不同艺术形式因差异而存在的不同魅力。
一、故事片与纪景片的不同表达方式首先,二者进行艺术创造的起点不同,《平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而《可可西里》则有着艺术加工后的虚构。
乍一看。
《可可西里》同样以“西部野牦牛队”为故事原型,故事开头的纪录镜头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性,但当片名出现后,前后就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无论演员的演技使整个故事如何逼真,已无法更改人物设置的虚构性。
这种人物真实与否的差异使两部影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从两部影片对相同事实表达上的区别我们就能寻见一丝端倪。
《平衡》与《可可西里》
《平衡》与《可可西里》作者:曹毅梅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用同样的素材作为自己描述的对象,但二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以展现单一人物为根本,后者着力塑造群体形象;虽然郝令观众感到真实与震撼,但纪录的真实与故事的真实存在有很大不同,一个注重客观再现,另一个则根据需要进行主观创作。
[关键词]故事片纪录片真实表达方式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本来并非一家,只是导演们对后者的日渐青睐以及近年来日益增强的纪录片故事化和故事片纪录化的趋势,已在逐渐打破二者互不相干的旧有格局,使得传统中二者的分界地带开始出现了不明朗的混合交叉区域。
《平衡》拍摄后不到一年。
中国第六代导演陆川根据完全相同的题材拍摄了一部名为《可可西里》的故事片,为了突出故事的真实性,还着意为影片涂抹了一层纪录的色彩。
正是这部纪录风格的故事片获得了《平衡澌未能获得的西方电影界的认可,国内影院很快刮起了一股放映风暴,使得不少人通过陆川的《可可西里》开始了解《平衡》这部优秀作品,虽然至今还有很多观众对于《平衡》这部力作依然一无所知。
几乎完全相同的题材背景、不同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命运。
通过比较,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平衡》不同于《可可西里》的显著之处,能够发现两者对于艺术美的不同阐释和着力点,当然,这种区别只是意味着不同观念的存在,意味着艺术表达的丰富多彩,并不妨碍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并不影响不同艺术形式因差异而存在的不同魅力。
一、故事片与纪景片的不同表达方式首先,二者进行艺术创造的起点不同,《平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而《可可西里》则有着艺术加工后的虚构。
乍一看。
《可可西里》同样以“西部野牦牛队”为故事原型,故事开头的纪录镜头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性,但当片名出现后,前后就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无论演员的演技使整个故事如何逼真,已无法更改人物设置的虚构性。
这种人物真实与否的差异使两部影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从两部影片对相同事实表达上的区别我们就能寻见一丝端倪。
纪录片《平衡》观影评价
纪录片《平衡》评析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国际性主题。
《平衡》是摄制组历时三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生命禁区"艰苦创作而成,真实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
该片运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纪录片2000年完成,时常74分钟,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并入围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以下我将从纪录片的镜头处理、叙事手法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来解析此部纪录片。
镜头处理一、空镜头的大量使用。
通观纪录片可以发现,整个片子中,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
例如在讲述索南达杰逝世的时,运用了一只斑头雁啼叫低飞的空镜头,长时间的空镜头伴随着画外音,隐喻索南达杰的离去,用斑头雁寄托沉痛的哀思。
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设施工过程记录中,也大量运用了空镜头,包括飘扬的红旗,远处的霞光等等。
这组空镜头一方面交代了空间上的转换,另一方面也塑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
整个纪录片也是以空镜头开始的,是一片幽蓝的湖水和辽阔的草原,衬着浮云飘渺的高远的天空,一只苍鹰独自翱翔于这处神圣的净土,逆着呼啸的高原的风。
接着,便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地上升,激荡在广袤无人的可可西里。
看到这里,顿觉一种凛然的庄严和孤独的美丽袭染了我的大脑。
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
嘹亮粗犷的藏歌悠然响起后,“平衡”两个赤色大字赫然嵌刻于青蓝的天幕,一场深刻警策的纪录片由此盛开。
二、中远景镜头的大量使用。
这部纪录片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使用了中远景和广角镜头。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高原地区视野开阔,非常适合使用中远景镜头和广角镜头来塑造空间感。
广阔的视域也有利于呈现高原强悍有力、沧桑脱俗的美感。
另一方面,在人物出现在镜头里,例如他们巡山以及日常工作的画面,使用了大量远景镜头,在大自然苍凉的背景下显示出队员们的身影,是那么渺小与无力,这种视觉上的冲突也给观众直观的感受。
《可可西里》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的三个层面:
人物造型分析:注重视觉效果
人物性格分析:注重性格的复杂性
人物心理\精神分析: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1、日泰的造型分析:对人物的描述要细腻、
带出感情。
坚毅、执著
2、性格分析:执著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3、精神分析:对可可西里的守护
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信仰
悲剧色彩
主题的分析:
情感分析:亲情、爱情
兄弟情感
质朴的人道主义情
怀,对生命的尊重、
敬畏
对可可西里的钟情,
心灵的家园
理想\信仰:信仰是他们生存的本源
和动力。
在死亡面前,理想和信
仰蒙上了一层浓浓
的悲剧色彩。
对于结
尾的冷处理。
风格分析:纪实化的风格
人物的造型、演员的表演
方言的运用
记者的出现
对画面的展现
长镜头的运用
声音
对死亡的展现
声音分析:人物语言
音响
音乐。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不平衡”中的平衡
“不平衡”中的平衡《平衡》讲述了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伍,在其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的带领下,纵横于可可西里腹地中与盗猎分子浴血奋战的故事。
当然,在影视作品里面,陆川导演拍的《可可西里》尽人皆知,然而,不同于《可可西里》虚构的故事情节,从《平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力量。
影片没有使用到任何的解说词,就算是在背景中也只是运用了少量的音乐,我们所大量感受到的只有可可西里呼啸而过的自然风声。
这也是剧情片与记录片最大的不同,“真实”是一部纪录片所应该承担的一种职责,是它所应有的一种色彩。
而《平衡》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并不仅仅像一般纪录片记录了某些现实,它更多地是以一种人文关怀去塑造了片中人物动态的、活化的形象,去挖掘主人公命运悲喜之间的社会内涵。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其后不乏电影人、学者们以镜头处理、创作线索等等专业的视角去看待这部记录片,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影者,却更愿意去以一种人文的思考去关注它。
影片赖以发展的明显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是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扎巴多杰的陈述和经历,二是关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立与发展,但其实还有着导演彭辉的情感线索隐含在其中。
伴随着这两条明线和一条暗线,在《平衡》随即中展开了三对“不平衡”的矛盾——自然与人类间的不平衡、政府与小人物间的不平衡、善与恶的不平衡。
自然与人类间的不平衡。
在纪录片的开头,镜头展示了广阔的青藏高原,巍峨的昆仑山脉,飞翔着的斑头雁,奔跑中的藏羚羊,这幅大自然的画卷为观影者呈现了世界第三大无人区——可可西里,没有多余的画面与赘述,简洁而大气。
接着主人公扎巴多杰坐在卓乃湖前讲述索南达杰的故事,故事讲完随后镜头转到了环保志愿者杨欣在海南开会的画面,并借杨欣之口告诉我们“在1994年查获的藏羚羊的绒,有八百公斤,而且全部来自中国。
平均一只藏羚羊的产绒量是一百到两百块之间,可想而知这八百公斤绒需要多少只藏羚羊”,这组残酷的数据与影片开头大气、肃杀的可可西里景色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随后,跟随导演彭辉的镜头我们看到了那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满眼遍地的藏羚羊尸体,厚厚堆叠的缴获的藏羚羊皮,扎巴多杰对失去母亲的小羊羔带着柔情与悲悯的呢喃叙述……无一人不被这些不加修饰的画面所震撼,无一人不被这些在充满人类物欲的利益链条下无辜死去的生灵所悲怆。
[整理]《平衡》观后感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号:200930910514 姓名:黄静施无人区里的角斗士,用生命捍卫的保护藏羚羊事业——观看环保纪录片《平衡》有感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
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
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
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
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
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