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教
学
目
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小 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二年级社会行为教育教案(全册)
二年级社会行为教育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
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集体的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基本礼仪第1课:问候与介绍- 学习问候语和介绍自己的方式。
- 实践如何在不同场合进行问候和介绍。
第2课:礼貌用语- 学习礼貌用语的使用,如“请”、“谢谢”、“对不起”。
-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礼貌用语。
第3课:餐桌礼仪- 学习餐桌上的基本礼仪,如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夹菜等。
- 角色扮演,模拟餐桌礼仪的场景。
第二单元:团队合作第4课:认识团队- 讨论团队的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的意义。
- 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
第5课:团队沟通- 学习有效的团队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调。
-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运用沟通技巧。
第6课:团队协作- 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如分工、合作、解决问题。
- 小组项目,让学生实践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尊重他人第7课:尊重他人- 讨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习尊重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
第8课:包容与理解- 学习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培养宽容的心态。
-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他人不同看法的理解和包容。
第9课:关爱他人-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式,如帮助、关心、鼓励。
- 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实践关爱他人的行动。
三、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教师评价1. 教师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2.理解社会行为的作用;3.掌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4.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社会行为的概念–概念定义: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生存需要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种类:包括亲子行为、交配行为、群居行为、竞争行为、协作行为等。
2. 社会行为的作用•资源利用•安全保障•繁殖后代•培养后代•增强合作能力3. 鸟类的社会行为•对合情况的鸟类:黑天鹅、啄木鸟•群居生活的鸟类:喜鹊、孔雀、企鹅•合作繁殖的鸟类:黑鹳、农家鸡•善于社交的鸟类:冠羽鸟、橙尾虹雉4. 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树栖动物的社会行为:长臂猿、金丝猴•群居动物的社会行为:非洲狼、大象、草原狗、狐猴、海狮•群居捕食动物的社会行为:狮子、豹子、野狼•繁殖的合作行为:抱卵动物、哺乳动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种类较多,部分种类的知识深入较为困难。
四、教学方法•PPT讲授法;•告诉故事法;•实物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导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通过PPT、图片和实物讲解鸟类、哺乳动物的不同社会行为的种类,探讨社会行为的作用。
3. 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实物,分配小组进行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观察,让学生相互交流归纳社会行为的作用与种类。
4. 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拟定情境,分别演绎不同社会行为的过程,培养合作和观察能力。
5.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并对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六、教学听力资料•本讲授并不需要听力资料,仅需要文字的学习材料即可。
七、教学评价•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参与的感受和经验;•比较不同的社会行为,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它们的作用;•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再次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估所学的效果。
5.2.3 社会行为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什么是社会行为,并列举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类。
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动物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领导者、跟随者等)及其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在动物界的普遍性。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及其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析动物社会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动物社会行为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如蚂蚁、蜜蜂、狼群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知识点、案例分析、图片和视频等。
实验探究所需的材料(如模拟动物社会行为的道具、计时器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要点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如蚂蚁协同搬运食物、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等。
提问学生:“这些动物在做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过渡语:“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动物的社会行为,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和繁衍的。
”【新课讲解】(25分钟)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意义(5分钟)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
强调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如提高防御能力、提高捕食效率、促进种群繁衍等。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5分钟)列举并讲解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蚂蚁的协同合作、蜜蜂的分工协作、狼群的等级制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社会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机会的。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2. 社会行为的重要性3. 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4. 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5. 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教师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社会行为的分类: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宗教行为等。
- 学生举例说明各类社会行为。
3. 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讲解社会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性。
- 学生讨论社会行为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文明礼仪、诚信、友善等。
- 学生讨论如何遵守这些规范。
第二课时1. 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 讲解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行为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 学生举例说明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
2. 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讲解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学生讨论如何通过良好的社会行为来维护心理健康。
3. 互动环节- 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社会行为问题。
-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制定改进计划。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掌握程度。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社会⾏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向全体学⽣,让学⽣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的⾃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初⼆学⽣多半主动学习能⼒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活中的⼀些现象⽐较熟悉,但⼜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针对学⽣的特点从学⽣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为”主题之下。
动物运动和⾏为的知识对学⽣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常重要。
动物⾏为是⽬前⽣物学研究中的⼀个⼗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为的知识与⼈类的⽣活和⽣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性,并注意引导学⽣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为,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学习兴趣。
2、教学⽬标知识⽬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为,描述动物的社会⾏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合作对于动物⽣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标:1)、培养分析和运⽤资料的能⼒2)、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为。
3)、加深对“⽣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个统⼀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的⽅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1)、认同群体的⼒量⼤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物与环境是⼀个整体。
2)、培养对⽣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法,激发学⽣对⽣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请举例说明你了解的动物社会行为,并分析其特点与适应意义。”
b.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社会行为,进行交流、分析;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d.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生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关于社会行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和验证社会行为的规律,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4.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漫画、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作品需包含对社会行为特点、适应意义的阐述,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生物社会行为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动物世界的社会行为》、《蚂蚁的奇妙世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业评价:
1.观察报告:关注学生的观察过程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及其适应意义。但受限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学生在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生物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doc
本章课标要求1、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木质特征。
2、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4、弓I导学生在周阳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新I口教材的区别III教材:侧重于对动物的衿种行为的描述、罗列。
新教材:提供分析和实验用的索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白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由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⑴能说出本节的知识要点:(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G)与同学交流动物群体屮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川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3>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I韦I环境屮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行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木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教学设计为了全面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根据新课稈理念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
已不是从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从知识的传授者屮解脱出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 •来源。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白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屮,我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屮我主要进行如下: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
-阅读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总结文章或视频中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查等,关注人类的社会行为特点,分析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能够列举并解释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能够分析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的意义。
2.学习群体生活的特点,掌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结构。
-能够描述群体内分工、合作、竞争等社会现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类似的社会行为吗?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种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影响与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社会行为:指生物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行为;
2. 社会行为的种类:攻击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交配行为等;
3. 分析不同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生物群体中的某一种社会行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该行为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该社会行为的利弊,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就案例进行展示与讨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2. 强调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思考文章,思考社会行为对自身与生物群体的影响,提出建设性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社会行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
2.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教学难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54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图文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学生活动】思考,尝试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师活动】展示蚂蚁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展示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的图片,并进行补充:它们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学生活动】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展示猕猴、蜜蜂、羊、狒狒、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种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
接着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哪些特征?【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白蚁群体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问题:1.白蚁群体有哪些成员?2.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1.白蚁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
2.蚁后:腹部通常膨胀得很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保卫蚁巢。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活动】展示牧羊人放牧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牧羊人是怎样放牧的吗?【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根据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2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流程2.1 导入环节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2.老师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引出本课的主体内容,也就是“生物的社会行为”。
2.2 正文教学1.生物的社会行为(1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蜜蜂、狗和狮子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简单介绍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通过PPT展示生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社会行为。
2.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0分钟)老师可以以海洋、荒漠和森林等为例子,分别介绍不同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原因,以及生物群体组织的具体方式。
3.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30分钟)老师可以以“猪”为例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的适应环境能力,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并通过问答活动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3 总结与评估1.检测与测试(10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进行测验,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2.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回顾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重点内容。
3.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总结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完整版)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人:闫晓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学情分析1、学生对营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一定了解;2、探究探究蚂蚁通讯的活动学生困难大,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制定方案?书上有提示但不知道为什么。
二.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2、教学难点: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知(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各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有营群居生活的。
如:白蚁、羊群、鸡、牛、猫、蜜蜂、狼、黑猩猩、老虎等问题:1、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营群居生活的?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小结:白蚁、羊群、鸡、牛、蜜蜂、狼、黑猩猩营群居生活;这些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社会行为。
活动2【讲授】感悟新知(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社会行为定义: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2、社会行为特征:让学生看书P54-56页,看课件图片:白蚁生活;小组讨论狒狒的群体生活中首领的优势?首领的职责?;蜜蜂;一群鸡;一群山羊。
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
小结:这些动物不是独居,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不是同一种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与独居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征。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共同取食获得食物多利于生存,共同防御天敌等;)(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会行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等,实地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展示一组精心挑选的动物社会行为图片,如蜜蜂采蜜、狼群狩猎、企鹅孵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社会行为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它们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或家庭周边的动物社会行为,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和讨论。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意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总结与反思: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对社会行为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请简述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列举三种社会行为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3.比较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的异同,并说明这些异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本节课结束时,我会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总结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的异同。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教案主标题:理解和引导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教案副标题:培养八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素养,提高沟通、合作、关爱他人等社会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积极健康社会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回应社会行为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与社会行为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如礼貌、互助、合作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合作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社会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有何影响,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5.活动实践(30分钟)a.分角色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领导、协助者、记录者等。
给予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通过角色分工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b.讨论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归纳出影响活动结果的社会行为要素。
6.反思与评价(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回答以下问题:a.你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b.你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到了哪些积极社会行为?c.你在小组活动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发展积极社会行为。
人教版生物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友爱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信息交流过程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过程。
四、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2.教师搜集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多媒体资料。
3.教学课件: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
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教学反思:1. 在这堂课上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把握上还有待改进。
我没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课堂上总怕学生说不到点上,还怕耽误时间,所以把问题提出来,学生没来得及讨论、思考,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了。
3. 整节课虽然突出教学重点,但是一开始没有举例向学生说明群体生活的动物是不是一定具有社会行为呢?可能会误导学生认为群体生活的动物一定具有社会行为。
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这一点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4. 本节课最后应强调动物间的信息交流是为了更好的分工合作。
将整节课融汇贯通,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5. 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社会行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之间有明显的分工;有的还形成了等级。
课例研究综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优化课
述
堂教学行为势在必行:回归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改变课
堂教学角色、学习重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 式等策略构建新的教学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意识,进一步激 活生物教育教学课堂,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 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些动物都由那些成员组成?分工一样吗?对
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的特征和意义。
2.具体是这样做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学生展示成果,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分值奖励。
3.教师展示多媒体出示:
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群体中有一定的组织;成员
生物教学课例《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生物
教学课例名
《社会行为》
称
本节内容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中,动物的行
为的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十分重要。教师在
教材分析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结构和其功能相统一,引
导学生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注意观察动物的结构和功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究实验,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选
2、学习方法:教师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图片 择与设计
资料、文字资料,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深刻领悟
社会行为的特征。对“群体中学习交流的学习”是通过
探究“蚂蚁的通讯”来实现的。
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
多媒体展示蜜蜂、白蚁群体、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
八年级的学生多数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 学生学习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
习
1、基础过关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兵蚁则专司();雌蚁是专职的(“”);雄蚁的职能是()。
3)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
D美洲狮捕到猎物后,先饱餐一顿,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藏在树丛中,第二天在回来吃,一连数日,吃完为止。这属于()行为
E群居的蚂蚁具有()行为
2、达标提高
1)下列昆虫中,有社会行为的是()
A蜻蜓、蝴蝶B蝗虫、蟋蟀C蜜蜂、白蚁D苍蝇、蚊子
2)下列动物行为中,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语言”()
A乌贼用腕足捕捉食物 B狗沿途撒尿 C蜜蜂的“8”字摆尾舞 D萤火虫发光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4)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力量()、()状况和()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首领”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动,与其他()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5)群体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教
学
目
标
一、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新授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领都是执行一样的功能么?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3)下列不属于蜜蜂社会行为特点的是()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嫩提高独立生存下去
D 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4)下列不是狒狒群体中首领行为的是()
A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C负责指挥整个社群行动D首领狒狒一般是雌性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维拓展
情感教育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A鸟类的各种鸣叫B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C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D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的分泌物
7)下列各项中,可用于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①动物的体温②动物的动作③动物的声音④动物的气味⑤性外激素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8)下面措施中,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
A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开阳县第五中学蒲毅
课题名称
《社会行为》
科 目
生物
年级
八年级(1-2)班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学
习
者
特
征
分
析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7)动物行为有很多具体的恶类别,如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你能判断出下列动物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吗?
A 雄海豹为争夺一群雌海豹而发生血战属于()行为
B 母鸡发现天空出现老鹰时,发出一种警戒的鸣叫声,让小鸡躲避起来属于()行为
C 雄鸟占领了巢区,造好了鸟巢,引诱雌鸟的到来属于()行为
学生准备: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A 个体间彼此平等,不分贵贱 B 身体形态几乎没有差别
C 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 D 多数个体是最占优势者
3)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之间的()
A 通讯 B 摄食 C 运动 D 产卵
4)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如果没有就阅读教材的文字内容)。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看录像后(或阅读完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
蚂蚁
的
通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教师提供资料: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
前
准
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5)以下现象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羊群跟着头羊走B养鸭场里成千上万只鸭
C一窝蜜蜂彼此分工合作D一群狼围捕一只羊
6)鸟类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声音B动作C气味D性外激素
7)群体组织中的通讯联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