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线面教学文档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画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点、线、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点让学生了解点的定义、特征和基本画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并学会用点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
2.2 线让学生掌握线的定义、特征和基本画法,观察生活中的线,并用线进行创意设计。
2.3 面让学生了解面的定义、特征和基本画法,发现生活中的面,学会用面进行创意设计。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画法。
3.2 演示法展示生活中的点、线、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存在。
3.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创意设计。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讲解知识点讲解点、线、面的定义、特征和基本画法。
4.3 演示实践展示生活中的点、线、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存在。
4.4 创意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创意设计中的表现,关注他们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
5.2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具准备准备点、线、面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6.2 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笔等绘画工具,以及一些可以用来拼贴和创作的材料。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知识点拓展介绍点、线、面在数学、艺术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7.2 实践活动拓展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设计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点、线、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八章:教学安全8.1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绘画工具时的安全事项,如不要用尖锐的笔尖玩耍等。
小学美术《点线面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点、线、面》教案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了解点、线、面组合后形成的美感效果,利用点、线、面创作作品。
2、运用不同的点、线、面组合变化,尝试用重复、穿插等方法画或粘贴一幅画。
3、感受点、线、面组合变化形式的美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表现他。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并能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它们的组合变化。
教学难点:懂得运用重复、穿插的方法表现点、线、面的组合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示范作品、教学课件。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白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点线面)同学们,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一节美术课。
初次见面,张老师送个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曲作为礼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听了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心情开始今天的美术课吧。
二、新授感知点线面(直观感知、想象单纯的点线面的形式,为之后的创作元素做好铺垫)1、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这是什么?点(板书:点)师接着画出其他形式的点(三角点水滴五角星十字点米字点)2、如果画一串点,这是什么?线,虚线。
(板书:线)大家还会画别的样子的线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线画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上(生板演粗线细线曲线。
)这位同学为我们画出这么多种类的线,真是了不起!师:看来线有直线、斜线、折线、弹簧线、网状线、曲线、浪线……这么多的形式。
3、现在老师继续画:一条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什么?(圆形)你还能用线画别的形状吗?请同学试着在纸上画出来。
(生板演正方形、长方形。
提醒学生画大一点)师补充画出:同学们,点线面是相对的。
这些比点大,比线宽的形状我们称为:面(板书:面)三、寻找Th活中的点线面(从身边同学、教室里找出点线面或点线面的组合现象,再观察感受Th活中、自然现象的点线面组合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点线面,1 、请同学例举身边的点线面,老师提示:同学们的衣服扣子,教室里的窗,黑板…… 看来,同学们都是细心、会观察的好孩子。
美术课(点线面)教案
美术课(点线面)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1.2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定义和分类点、线、面的基本特性和表现力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性示范法:展示点、线、面的绘画技巧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点、线、面的作品第二章:点的探索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特性,掌握点的基本表现方法。
2.2 教学内容点的定义和分类点的特性和表现力点的绘画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点的定义和特性示范法:展示点的绘画技巧第三章:线的探索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线的定义和特性,掌握线的基本表现方法。
3.2 教学内容线的定义和分类线的特性和表现力线的绘画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线的定义和特性示范法:展示线的绘画技巧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线的作品第四章:面的探索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面的定义和特性,掌握面的基本表现方法。
4.2 教学内容面的定义和分类面的特性和表现力面的绘画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面的定义和特性示范法:展示面的绘画技巧第五章:点线面的综合运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点、线、面的综合运用技巧,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5.2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组合方法和效果点、线、面的创意表现技巧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实例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组合方法和效果示范法:展示点、线、面的创意表现技巧和综合运用实例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点线面的综合作品第六章:欣赏与分析6.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点、线、面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理解点、线、面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6.2 教学内容欣赏经典点、线、面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点、线、面运用技巧理解点、线、面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品中的点、线、面运用技巧示范法:展示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方法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第七章:点、线、面的创作练习7.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创作练习,熟练运用点、线、面进行艺术创作,提升艺术表现力。
《点线面》说课稿
《点线面》说课稿《点线面》说课稿(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线面》说课稿(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点线面》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10课----《点、线、面》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欣赏感受“点、线、面”,学习运用点、线、面去装饰物体。
教材中选入了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图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干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属由六课组成,主要讲植物。
编者为何把《点线面》放在这里呢?我分析教材,发现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花儿朵朵》、《我爱树木》、《树上树下》、《水墨画树》等课,这几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并了解了点线面在水墨画中丰富的变化。
而《点线面》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特点,组合及变化规律等,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会变的花树叶》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装饰花树叶,《点线面》的教学也为此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结合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点线面作品。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使用要富有变化,有节奏感,不能单一。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点线面,并且在绘画中,也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但对点线面的组合规律运用还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认知领域:让学生在欣赏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的图片中感受点线面的美。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打印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的特征和表现力。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
3.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
4. 培养学生对点、线、面的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点的定义和分类点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属性点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2. 线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线的定义和分类线的形状、方向、长度、粗细等属性线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3. 面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面的定义和分类面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属性面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2. 教学难点: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点、线、面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点、线、面作品示例,PPT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或马克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的点、线、面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讲解要点:详细讲解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创作过程,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创作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练习1. 点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点的特征和表现力,设计一组点的作品。
2. 线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线的种类和特征,设计一组线的作品。
3. 面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面的种类和特征,设计一组面的作品。
八、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探索点、线、面的组合方式,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 引导学生将点、线、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平面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课(点线面)教案
美术课(点线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点、线、面的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和绘画,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和应用2. 线的特征和应用3. 面的特征和应用4. 点、线、面的关系和组合5. 点、线、面在绘画中的创作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示范法:展示点、线、面的创作过程和实例。
3. 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点、线、面的创作和构图。
4. 评价法: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点、线、面的图片、实例和创作步骤。
2. 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范画作品:展示点、线、面的优秀作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范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关系。
3. 示范:展示点、线、面的创作过程和实例。
4.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进行点、线、面的创作和构图。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自评。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点、线、面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绘画展览,启发学生对点、线、面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邀请艺术家或设计师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点、线、面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关注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表现。
3. 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条,发现线条的变化和美感,运用线条创作出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优秀4篇)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点线面作业,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点、线、面。
2.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感受点、线、面的美。
3.利用画或者拼贴进行点、线、面的排列,创作一幅作品。
4.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并能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它们的组合变化。
三、教学难点: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榜样作品。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绘画游戏,导入新课1.实物投影演示点、线、面效果。
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色的雨吗?点:滴答,滴答,下雨了!(滴颜料)线:(竖起纸来),低落在窗玻璃上,留下线的痕迹。
面:雨下大了,地面积起了水汪。
2.出示课题生活中,点线面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吧!(二)、探究体验1.找一找生活中的点线面。
2.摄影作品赏析,感受点线面在作品形成的视觉美感。
(1)停在电线上的麻雀:休息在电线上的燕子是我们熟悉的点和线的结合,大大小小有聚有散的点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真有趣。
(2)斜拉桥:斜拉桥有我们熟悉的平行线,由长线到短线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大桥由近向远延伸。
(3)罗平梯田:云南的罗平梯田是当地人民辛勤劳动的象征。
它展示给我们随意流畅的曲线,时而重叠,时而平行,纵横交错;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它们时聚时散,为我们勾勒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3.小练习,认识点线面请同学画画自己认识的点、线、面点:你画的点像什么?画面中你的点是怎样排列的?你能把它变成线吗?(点连接起来就是线,把它放大了就是面。
)线:有曲有直。
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面:包括规则的面和不规则的面。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点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和识别点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纸上绘制点。
1.2 教学内容点的定义:点是一个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图形,只有一个位置。
点的特征:点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如何在纸上绘制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来认识点的特征。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点,如红绿灯、斑马线等,引起学生对点的关注。
1.4.2 讲解:讲解点的定义和特征,示范如何在纸上绘制点。
1.4.3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点,并互相展示、交流。
1.4.4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点的特征和绘制方法。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点,并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片,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线的认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线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和识别线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纸上绘制线。
2.2 教学内容线的定义:线是由无数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距离连接而成的。
线的特征:线的长度、方向和弯曲程度。
如何在纸上绘制线。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来认识线的特征。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线,如电线、道路等,引起学生对线的关注。
2.4.2 讲解:讲解线的定义和特征,示范如何在纸上绘制线。
2.4.3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不同长度、方向和弯曲程度的线,并互相展示、交流。
2.4.4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线的特征和绘制方法。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线,并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片,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面的认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和识别面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纸上绘制面。
3.2 教学内容面的定义:面是由无数个线段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而成的。
点线面教案
点线面教案教案名称:点、线、面的认识与区分教学内容:一、认识点、线、面的基本概念1. 点:点是几何图形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它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2. 线:线是由点构成的,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
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
3. 面:面是由线构成的,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厚度。
面有平面和曲面之分。
二、点、线、面的特征和区分1. 点的特征和区分:- 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 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表示,如 (x, y)。
2. 线的特征和区分:- 线有长度,但没有宽度;- 线可以是直线或者曲线;- 直线是一条连续的、无限延伸的线段;- 曲线是由无数个连续的线段构成的,可以是弧线、螺旋线等。
3. 面的特征和区分:- 面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厚度;- 平面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表面,它没有边界;- 曲面是一个有界的表面,它有边界。
三、点、线、面的练习1. 根据给定的图形,判断其中哪些是点、哪些是线、哪些是面。
2. 给出几个描述性的场景,让学生根据描述判断其中是否出现了点、线、面。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呈现几个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并提问学生关于点、线、面的一些基本认识。
二、讲解概念和特征教师简要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进行比较和区分教师通过具体的比较和区分,让学生对点、线、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其中的点、线、面并进行描述和区分。
四、练习和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判断其中的点、线、面。
可以通过小组或整体讨论的形式进行练习和巩固。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更复杂的图形,并让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描述。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和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评价。
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教学资源:1. 图形示意图、图片等2. 板书工具教学评价:1. 学生对点、线、面的概念和特征有基本的理解。
点线面说课稿
点线面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点线面”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面几何基础图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体系中,本课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后续学习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立体几何等知识的基石。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点的概念,包括点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二是线的概念,涵盖直线的性质、方程以及线段、射线的特点;三是面的概念,介绍平面、曲面及其性质,同时引入面积的基本概念。
1. 点的作用与地位:点是构成线、面的基本元素,是几何图形的起点。
通过学习点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线的作用与地位: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是几何图形的框架。
掌握了线的性质和方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
3. 面的作用与地位:面是由线组成的,它是几何图形的表面。
学习面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点的表示方法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直线的性质、方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面的性质和面积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巩固,对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相关知识,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并突出我的教法特色:1. 启发法:- 我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 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3. 面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4. 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5. 简单的几何图形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点、线、面之间的转化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点、线、面的特征。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几何模型等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工具。
3. 教室准备足够的桌椅,以便学生动手实践。
4.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五)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点、线、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几何图形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点、线、面的特征:分别讲解点的特征(位置、大小),线的特征(长度、方向、弯曲程度),面的特征(封闭、面积、形状)。
3. 演示点、线、面的表示方法:用PPT或黑板展示不同符号表示点、线、面的方法。
4. 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等。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几何图形创作,运用所学知识绘制点、线、面组成的图形,并互相展示、评价。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2. 设计一个几何图形,体现点、线、面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几何图形,阐述其点、线、面的构成。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点、线、面的特征及其关系。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能够区分和识别点、线、面。
让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进行简单的图形创作。
1.2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
点、线、面的性质和关系。
点、线、面的应用和创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示范法,展示点、线、面的性质和关系。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点、线、面的创作和应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点、线、面的应用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点的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的特性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点进行简单的图形创作。
2.2 教学内容点的定义和特点。
不同类型点的识别和描述。
点的应用和创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点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示范法,展示不同类型点的识别和描述。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点的应用和创作。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点的识别和描述能力。
第三章:线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线的特性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线。
让学生能够运用线进行简单的图形创作。
3.2 教学内容线的定义和特点。
不同类型线的识别和描述。
线的应用和创作。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线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示范法,展示不同类型线的识别和描述。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线的应用和创作。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线的识别和描述能力。
第四章:面的特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面的特性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面。
让学生能够运用面进行简单的图形创作。
4.2 教学内容面的定义和特点。
不同类型面的识别和描述。
面的应用和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面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示范法,展示不同类型面的识别和描述。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面的应用和创作。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进行简单的几何绘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点、线、面的概念及特征点:学生了解点的定义,掌握点的特征,如无长度、宽度和高度。
线:学生了解线的定义,掌握线的特征,如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面:学生了解面的定义,掌握面的特征,如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进行几何绘图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点、线、面的模型和图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点、线、面的绘图和组合。
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点、线、面的关系和规律。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点、线、面的模型和实例,增强视觉效果。
几何绘图工具:学生使用几何绘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4.1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点、线、面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几何绘图,巩固点、线、面的概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点、线、面的关系和规律。
4.2 教学资源: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持。
模型和图示:教师准备点、线、面的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几何学习网站、视频教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点、线、面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点、线、面的关系。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点、线、面的实际运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点、线、面的概念。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点、线、面的关系。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点、线、面的实际运用。
1.4 教学准备准备点、线、面的实物和图片。
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1.5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点、线、面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点、线、面的概念。
讲解点、线、面的概念: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绘画,体验点、线、面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点、线、面的实际运用,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点、线、面的概念和运用。
第二章:点的表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点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难点:点的实际运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2.4 教学准备准备点的基本表达方式的实物和图片。
2.5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点的基本表达方式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讲解点的基本表达方式:讲解点的基本表达方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点的基本表达方式。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总结点的基本表达方式的运用。
第三章:线的表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线的基本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线的基本表达方式。
点、线、面(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点是没有大小、只有位置的几何元素,它是构成所有图形的基础。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路径,可以分为直线、射线和线段。面是由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我们的教室为例,墙壁和地面都是面的体现,而门的边缘则可以看作是线。这些几何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空间环境。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并不是很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考虑在未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或者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此外,学生得较为浅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几何元素的本质特征和它们在实际中的多样化应用。
-在介绍线段长度时,通过实际测量或画图,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度量方法,并掌握如何计算线段长度。
-在认识面时,通过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
-理解点的坐标表示:学生需要理解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数对之间的关系。
-区分不同类型的线:学生容易混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定义,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来加深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来描述和创造简单的图形。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绘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点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点。
2.2 线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线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线的不同类型。
2.3 面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来观察和认识面的不同类型。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的存在。
提问学生对点、线、面的认识和观察到的实例。
3.2 讲解使用PPT或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3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绘制相应的点、线、面图形。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互动等。
评估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包括准确性、速度和创意性。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点、线、面》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支持材料。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练习题,进行教学。
5.2 多媒体工具使用PPT或板书,展示点、线、面的图形和实例。
通过多媒体工具,增强学生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讨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分享。
6.2 创意绘图给学生发放纸张和绘画工具,让他们运用点、线、面创作一幅图画。
二年级美术上册《点线面》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针对点、线、面的特点和应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哪里见过点、线、面?”“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点、线、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使他们在总结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5.创意作业激发学生潜能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以“我眼中的点、线、面”为主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这种富有创意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和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
4.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点、线、面的特点和应用。这种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个重要亮点。通过分组讨论、主题创作和互相评价,学生能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 点、线、面 》教学设计教案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了解点、线、面组合后形成的美感效果,利用点、线、面创作作品。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的点、线、面组合变化,尝试用重复、穿插、均衡等方法画或粘贴一幅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点、线、面组合形式的美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表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中感受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尝试用手工绘画设计点、线、面作品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运用富于变化,有节奏感。
教学策略采用“感悟—发现—尝试—欣赏—创造”的教学策略,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雨”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基本的绘画元素—点、线、面。
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点、线、面,体验不同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在欣赏中进一步体会点、线、面组合变化形成的秩序美、均衡美,学习色彩的搭配、组合的方法,最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自由地运用多种材料,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尝试运用重复、穿插、遮挡、均衡等组合方法,创作点、线、面的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一、感悟发现认识点、线、面创设情境“下雨了”同学们,你能快速的把“雨”画出来吗?展示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现的“雨”?(点—雨滴、线—云中落下的雨线、面—云、水坑)点、线、面是我们绘画中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用点、线、面进行创作。
(出示课题)二、寻找发现点、线、面1.点、线、面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找一找,它们躲在哪里了?欣赏生活中点、线、面的图片注意观察图中有哪些不同的点、线、面2.尝试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点、线、面图形点:圆点、长点、几何形点等.线:直线、折线、曲线弧线等面:规则和不规则的面3.想一想怎样组合能让点、线、面富于变化,又使画面更具美感?4.让我们看看画家康定斯基是怎样运用点、线、面组合画面的。
欣赏康定斯基《红色椭圆》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有规律吗?有没有重叠的现象?运用了哪些颜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产生怎样的画面效果?总结:点、线、面的自由组合,均衡分布,融入想象,能使画面变得丰富而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1)教学目的掌握投影的基本概念,三投影面体系和点的投影。
2)教学重点(1) 投影的基本概念;(2)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3) 点线面的投影。
3)难点(1) 投影的基本概念;(2)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以黑板作图为主,辅以课件。
1.1投影的基本知识(时间15分钟)1.1.1投影概念在自然现象中,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某一平面上产生物体的影子,这就是物体在平面上的图像。
人类通过科学地总结影子与物体的几何关系,逐步形成了把空间物体表示在平面上的基本方法,即投影法。
用光线照射物体,在预设的平面上获得物体图形的方法称为投影法。
光源S称为投射中心,预设的平面P称为投影面,投影面上得到的物体图形称为该物体的投影。
1.1.2 投影法的分类投影法一般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类。
5)中心投影法投射线从投射中心出发,在投影面上获得物体投影的方法,称为中心投影法,所得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工程上常用中心投影法画建筑透视图,它用于反映物体的立体形状,不注重表达物体的尺寸大小。
6)平行投影法用相互平行的投射线,在投影面上作出物体投影的方法,称为平行投影法。
如图3.3所示平行投影法又分为斜投影法和正投影法:斜投影法——投射线倾斜于投影面。
正投影法——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
由于正投影法度量性好,作图方便,能正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工程图样多数用正投影法绘制。
在以后各章节中,如无特殊说明,投影均指正投影。
1.1.3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7)真实性当直线或平面与投影面平行时,则直线的投影反映实长,平面的投影反映实形,如图1.1(a)所示。
8)积聚性当直线或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时,则直线的投影积聚成一点,平面的投影积聚成一直线,如图1.1(b)所示。
9)类似性当直线或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小于实长;平面的投影面积变小,形状1.2点 的 投 影1.2.110) 如图1.2V 线称为投影轴OX 。
11) 如图1.3(a Aa ,分别与V 面、H 和水平投影(H 旋转90°,与V ′称为投影连线。
在实际画图时,不必画出投影面的边框和点a x ,图1.3 (c)即为点A 的投影图。
12) 点的两面投影规律空间三点A 、a ′、a 构成一个平面,由于平面Aa ′a 分别与V 面,H 面垂直,所以这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必定交于一点a x ,且a x a ′⊥OX 、aa x ⊥OX 。
当H 面与V 面展平后, a 、a x 、a ′三点必共线,即(a ) (b ) (c )图1.1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1) 点的两面投影连线垂直于投影轴,即aa ′⊥OX 。
(2) 点的投影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该点与相邻投影面的距离,即:a x a ′=Aa a x a=Aa ′1.2.2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时间25分)13)14)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两面投影能确定点的空间位置,却不能充分表达立体的形状,所以需采用三面投影图。
如图1.4(a)所示,再设立一个与V 、H 面都垂直的侧立投影面(简称侧面)W ,形成三投影面体系。
它的三条投影轴OX 、OY 、OZ 必定互相垂直。
15) 点的三面投影由空间点A 分别作垂直于H 、V 、W 面的投射线,其交点a 、a ′、a 〃即为点A 的三面投影。
空间点的W 面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加两撇表示,如a 〃、b 〃、…等, 如图1.4(a)所示。
投影面展开时,W 面绕OZ 轴向右旋转90°和V 面展成一个平面,得到三面投影图,如图1.4(b)所示。
OY 轴在H 、W 面上分别表示为OY H 、OY W 。
同样,不必画出投影面的边框, 如图1.4(c)所示。
16)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Aaa x a ′a z a 〃a y O 构成一长方体,由于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在三投影面体系中仍然适用,由此可得出如下关系:aa ′⊥OX 、a ′a 〃⊥OZ 、aa YH ⊥OY H 、a 〃a YW ⊥OY W 、aa X = a 〃a Z 。
若把三投影面体系看作直角坐标系,则投影轴、投影面、点O 分别是坐标轴、坐标面和原点。
则可得出点A (x ,y ,z )的投影与其坐标的关系:x=a Z a ′=aa YH =点A 到W 面的距离A a 〃;y=aa X =a Z a 〃=点A 到V 面的距离A a ′;z= a X a ′= a 〃a YW =点A 到H 面的距离Aa 。
由此可得出点的三面投影规律:(1) 点的投影连线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即aa ′⊥OX 、a ′a 〃⊥OZ 。
(2) 点的投影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该点的某一坐标值,也就是该点到相应投影面的距离。
[例1.1] 已知空间点A 到三投影面W 、V 、H 的距离分别为20、10、15,求作点A 的三面投影。
[解](1)画投影轴,根据点到投影面的距离与坐标值的对应关系,先作点A (20,10,15)的两面投影:在X 轴上量取20,定出点a X ,如图(a ) (b ) (c ) 图1.4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示;过点a X作OX轴的垂线,自a X顺OY H方向量取10,作出点A的水平投影a,顺OZ轴方向在垂线上量取15,作出点A的正面投影a′, 如图1.5 (b)所示。
(2)根据点的投影规律,作出点A的第三面投影a〃。
按a′a〃⊥OZ,过a′作OZ轴的垂线,交点为a Z,并量取a Z a〃=aa X,得到a〃。
也可通过45°分角线确定a〃, 如图1.5 (c)所示。
1.2.3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时间15分钟)y A>y B)、之H面的投射线V面投z A>z B),它们同理,如两点在V面上重影,则y坐标值大的点其投影为可见点;在W面上重影,则x坐标值大的点其投影为可见点。
1.3直线的投影19)教学目的掌握各种位置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20)教学重点(1) 掌握一般位置直线和各种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挂课件、模型和黑板作图。
空间直线的投影,可由直线上两端点的投影来确定。
如图1.8所示,作直线AB的三面投影,可分别作出A、B两点的三面投影a、a′、a〃和b、b′、b〃,然后用粗实线连接其同面投影ab、a′b′、a〃b〃,即为直线AB的三面投影。
如图1.8所示,直线AB对三投影面H、V、W的倾角分别用α、β、γ表示,则直线AB的三面投影长度与倾角的关系为:ab=ABcosα,a′b′=ABcosβ,a〃b〃=ABcosγ。
由此可知,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是:直线的三面投影长度均小于实长,三投影都倾斜于投影轴,但不反映空间直线与投影面的真实倾角。
24)投影面平行线只平行于一个投影面而与另两个投影面倾斜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平行线。
按所平行的投影面不同它又可分为下列三种:水平线平行于H面,并与V、W面倾斜的直线。
正平线平行于V面,并与H、W面倾斜的直线。
侧平线平行于W面,并与H、V面倾斜的直线。
(课本中投影面平行线投影表)列出了三种的立体图、投影图和投影特性。
从表中可归纳出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为:(1) 直线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该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分别反映空间直线对相应投影面的倾角。
(2) 直线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且长度缩短。
25)投影面垂直线垂直于一个投影面而与另两个投影面都平行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垂直线。
按所垂直的投影面不同它又可分为下列三种:铅垂线垂直于H面,并与V、W面平行的直线。
侧垂线垂直于W面,并与H、V面平行的直线。
(课本中投影面垂直线投影表) 列出了三种投影面的立体图、投影图和投影特性。
从表中可归纳出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为:(1) 直线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个点。
(2) 直线在另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且反映实长。
1.3.2两直线的相对位置(时间15分)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有平行、相交和交叉三种情况。
由于相交两直线或平行两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也称为共面直线。
交叉两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称为异面直线。
26)平行两直线根据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空间两平行直线的投影必定互相平行。
由于AB∥CD,则必有ab∥cd,a′b′∥c′d′, a″b″∥c″d″。
反之,若两直线的各同名投影都互相平行,则该两直线在空间必定互相平行。
27)相交两直线根据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空间两相交直线的投影必定相交,且各投影的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由于AB与CD相交,则ab与cd,a′b′与c′d′, a″b″与c″d″必定分别交于k、k′、k″,且符合点K的投影规律。
反之,若两直线的各同名投影相交,且各投影的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则该两直线在空间必定相交。
28)交叉两直线交叉两直线是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异面两直线,因而其投影不具有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投影特性。
1.3.3直线上点的投影(时间15分)29)直线上的点,其投影必在该直线的同面投影上,且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如图3.15所示,点C 在直线AB上,则点C的三面投影c、c′、c〃,必分别在AB的三面投影ab、a′b′、a〃b〃,且c、c′、c〃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30)直线上的点分割直线之比,在投影后保持不变。
即:1.9所示[分析] 由k和k′。
H面上解:方法一:由于AB 是侧平线,因此不能由s ′直接求出s ,但根据点在直线上的投影性质,s 〃必定在a 〃b 〃上,如图1.10(a )所示。
方法二:因为S 点在AB 直线上,所以必定符合a ′s ′﹕s ′b ′=as ﹕sb 的定比关系,如图1.10(b )所示。
1.4平面的投影31)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位置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32) 教学重点(1)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33) 难点(1)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2) 平面上的直线和点,特殊位置圆的投影。
3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课件、模型和黑板作图。
1.4.1平面的表示法(时间10分)平面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五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相交两直线,平行两直线,任意平面图形 。
这些表示平面的方法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转换,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1.4.2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征(时间40分)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三类:一般位置平面:对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垂直于某一投影面,与另两个投影面倾斜的平面;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于某一投影面,与另两个投影面垂直的平面。
后两类平面又称特殊位置平面。
35) 一般位置平面(a ) (b )图1.10 求侧平线上点的投影对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平面称为一般位置平面,如图1.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