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篇一: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陶渊明的田园诗作者:代表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赏析其三首引导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下面是有关他的《归园田居》其中三首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田⑥。
方宅十余亩⑦,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人村⑩,依依墟里烟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归园⽥居·其⼀》是陶渊明⼭⽔⽥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然的闲适之情。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课⽂原⽂ 《归园⽥居·其⼀》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教案 教学⽬标: 1、解读⽥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归⽥园前的⼼境,解读诗⼈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暗,辞官归⽥,不与当时⿊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园⽣活地精神,学习其⾼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追求。
学习⽅法: 朗读、品读、⽐较、探究。
教学过程: ⼀、激趣导⼊: 上课之前,⽼师先请同学们做⼀道选择题:如果⼤家⾛⼊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家的选择都有各⾃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不断地得到。
东晋⽂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且,他为⾃⼰的选择写了⼀系列的。
《归园⽥居》写于归隐后⼀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多写退隐后的⽣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活,表⽰对⿊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然,诗味醇厚,语⾔清新,对后世有很⼤的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注释: - 野外罕人事:野外,指郊野。
罕人事,指很少与世俗交往。
- 穷巷寡轮鞅:穷巷,偏僻的里巷。
轮鞅,车马。
这句意思是,处于僻巷,车马稀少。
- 白日掩荆扉: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这句意思是,白天柴门常闭,断绝世俗的念头。
- 虚室绝尘想:虚室,空室。
绝尘想,断绝世俗的想法。
这句意思是,空室之中,尘俗的想法都已消除。
- 时复墟曲中:时复,有时。
墟曲,乡村。
这句意思是,有时到乡村中去。
- 披草共来往:披草,拨开草丛。
共来往,相互交往。
这句意思是,拨开草丛与乡人相互往来。
- 相见无杂言:相见,彼此见面。
杂言,世俗的言论。
这句意思是,见面时不谈世俗的事情。
- 但道桑麻长:但道,只说。
桑麻,桑和麻,泛指庄稼。
这句意思是,只谈论庄稼的生长情况。
- 桑麻日已长:桑麻日已长,指庄稼一天天生长。
- 我土日已广:我土日已广,指自己开垦的土地日益扩大。
- 常恐霜霰至:常恐,常常担心。
霜霰,降霜和下雪,这里指寒冷的天气。
至,到来。
- 零落同草莽:零落,衰败。
同草莽,与草莽一起衰败。
这句意思是,担心庄稼衰败如同草莽一样。
作品译文: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交往。
僻巷中车马稀少,柴门经常关闭。
白天柴门紧闭,隔绝了世俗的念头。
空室之中,没有尘世的喧嚣。
有时到乡村中去,拨开草丛与乡人往来。
见面时不谈世俗之事,只说庄稼的生长情况。
桑麻一天天生长,土地一天天扩大。
我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心中充满了喜悦。
常常担心寒霜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虽然生活贫困,但我依然热爱这片土地。
作品赏析: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的乡居生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通过“野外”“穷巷”“荆扉”“虚室”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居住的偏僻和生活的宁静。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接着,诗中描述了诗人与乡人的交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表现了诗人与乡人的友好和淳朴。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长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绘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作品不但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导语】⽥园诗,它⾃成流派、⼀直影响后世诗⼈创作的发展,⽥园诗⼤部分取材于⽥园⽣活,来源于对⽥园⽣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诗⼈热爱躬耕⽣活之情,语⾔平淡⽽⾃然,朴实⽽⼜毫不缺乏⾊彩,给⼈⼀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园诗:陶渊明《归园⽥居•其⼆》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归园⽥居•其⼆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已长,我⼟⽇已⼴。
常恐霜霰⾄,零落同草莽。
译⽂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天依旧柴门紧闭,⼼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园桑⿇⽣长。
我⽥桑⿇⽇渐长⾼,我垦⼟地⽇渐增⼴。
经常担⼼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野外:郊野。
罕:少。
⼈事:指和俗⼈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的“⼈事”、“⼈境”都有贬义,“⼈事”即“俗事”,“⼈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巷。
鞅( 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屏绝⼀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
曲:隐僻的地⽅。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来往。
杂⾔:尘杂之⾔,指仕宦求禄等⾔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见⾯时不谈*的事,只谈论桑、⿇⽣长的情况。
这两句是说桑⿇⼀天天在⽣长,我开垦的⼟地⼀天天⼴⼤。
霰(xiàn现):⼩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霜雪来临,使桑⿇如同草莽⼀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活在⽥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相对⽴的⼀个理想天地,这⾥没有暴⼒、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然。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一、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
”①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
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二、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
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
诗歌创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
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诗中景、情、事、理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
三、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具有丰富的人生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用像雕刻家那样精雕细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意境高远,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也奇异巧妙,真是巧夺天工,而不见斧凿之痕。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尤其是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开创,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审美类型,一种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成为“开千古平淡之宗”。
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以后历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继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的隐士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的隐士情怀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的隐士情怀陶渊明,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田园诗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描绘了隐居农田的理想生活,表达了隐士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他对归园田居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色和农田生活为主题,与都市繁忙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他描绘了清晨的田园景象:“铭鸟求友声渐起,松末问前山可度。
”这是陶渊明刻画自然美景的典型写照。
在他的诗中,有时也会插入自己的隐居理想:“欲卧乡书应闭箪,归隐林泉即饱暖。
”这表明他追求归隐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流露出一种追求自然与宁静的隐士情怀。
他热爱大自然,讴歌自然之美,同时又感叹现实生活的繁琐和不完美。
他写道:“坐愁红颜老,春日无丙科”,展现了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淡泊,认为只有回归田园和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田园诗《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认为官场政治的尔虞我诈与庸碌无能远离了他内心的净土。
他写道:“广文扫地无人伴,不见当时夺鸡儿。
”这表明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渴望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的宁静和纯粹。
陶渊明的田园诗饱含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他觉得只有隐居在乡村,才能远离尘嚣,得到内心的宁静。
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表达了他厌倦现实生活的种种烦恼和无奈之情。
他希望能避开功名利禄的纷扰,过上简单自由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子对农耕文明的向往。
他的田园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彰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理想的强烈向往。
他以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素材,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厌倦,同时表达了对内心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赋予读者美感,更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合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陶渊明五首田园诗

陶渊明五首田园诗陶渊明,这位东晋的大文人,写的田园诗,那叫一个绝!一读他的诗,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五首田园诗,说说这些诗里头的意境和味道。
先说说《归园田居》吧。
这首诗一读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觉得陶渊明天生就不是个愿意凑热闹的人,他骨子里就喜欢大自然。
你看他写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就好像咱们有时候被生活逼得没办法,做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
但是陶渊明厉害就厉害在,他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归田园,那叫一个自在。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话说得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好像咱们也跟着他一起,从那个压抑的世界里逃了出来,重新获得了自由。
再说说《饮酒》吧。
这首诗里头,陶渊明写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你想想,这得多高的境界啊!就算住在人堆里,也能心无旁骛,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打扰。
他写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好像是在问咱们,你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心要静,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他最后还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画面多美啊!咱们有时候也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这些美好。
还有《归去来兮辞》,这首诗里头,陶渊明写他辞官归隐的决心,那叫一个坚定。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话说得就像是在跟咱们说,别再犹豫了,该回家的时候就得回家。
他写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感觉就像是咱们有时候放下一身的重担,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起来。
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就像是在告诉咱们,万物都有它的归宿,咱们也得找到自己的那个归宿。
还有《移居二首》,这里头陶渊明写他搬家后的生活,那叫一个惬意。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这话说得就像是在跟咱们说,他搬家可不是为了风水啥的,他就是喜欢那个地方的氛围。
他写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跟邻居聊聊天,说说过去的那些事儿,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根据古代学者陶渊明的诗句,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田园诗:
“田园里水洼洼,开阔的空气清新;那里有晴天的明朗,也有昏暗的沉默。
沿着小路走进田野,看到树木盎然,桑椹掩映着蓝色的天空;在薄雾中,野花插满了田埂,青草把腰缠绕,让人有一种穿越曲折山路的感觉。
夜里,星光伴着寂寞,深沉的晚色被淡淡的月光所折射;河流上传来潺潺的水声,微风吹拂着丛林,发出说不出的声音。
虽然没有城市的喧嚣,但无声中有着宁静的美,让人心平气和。
一抹清新的晨曦笼罩着梦中的田园,只见百花绽放,蜜蜂蜇在每一片花瓣上;清澈的池塘里有着满腹的鱼,柳树摇曳,绿油油的稻田在早晨的光芒下熠熠生辉,空气中袅袅升起了芳香。
田园里满是生机和活力,也有无尽的浪漫和温情,让人心怀感恩之情,炎炎夏日,一路走来,百花繁芳,清风徐来,睡莲开在一角,蝴蝶飞舞,和谐而又欢乐。
走进陶渊明的田园诗,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幸福,仿佛身临其境;在静谧的夜晚,看到野花盛开,在早晨穿过小路,看到百草齐香,仿佛有着一种醉人的快乐在体内酝酿,这就是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诗,那种华美而又浪漫的情感,让人心满意足。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描述了美丽而宁静的田园风光,他的句子中充满了无比的诗意。
让我们仰望星空,感受喜鹊在吟诵的歌谣,走进这片田园,沐浴在芳香的温暖中,这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田园诗

陶渊明最有名的十首诗田园诗
1. 呀,那简直就是一幅悠然的田园画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好像我们自己在那南山脚下努力种着豆子,却无奈草比豆苗还茂盛呢!
2.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画面多惬意啊!难道不是让我们也心生向往,想要去东篱采菊,看看那悠然的南山?
3. 可不是一般的神奇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不就是我们梦想中的那个宁静美好的地方吗?
4. 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哇,这是多么勤劳又诗意的生活呀,谁不想体验体验呢?
5. ,“梅子金黄杏子肥”,那梅子和杏子好像就在眼前,肥肥的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呢!
6.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的好时光里,登高作诗,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7.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好像在呼唤我们赶紧回到那快要荒芜的田园呢,你能不心动吗?
8. 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和朋友一起带着酒壶来到田园,这是多么欢乐的场景呀!
9.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夏天草木疯长,那屋子周围的树
木多繁茂呀,感觉好有生机!
10.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那堂前的树林在夏天储存着清凉的树荫,是不是特别吸引人呢?
我觉得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真的太棒啦!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也让我们对那种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被誉为“隐逸诗之宗”,开创了田园诗派的先河。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平淡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平淡自然为主要特点,他用清水洗尽铅华,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常常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
2. 深厚醇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平淡自然,而且具有深厚的醇美。
他在诗中描绘了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3. 托物言志: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在诗中经常使用“自非”、“不期”等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4. 富有哲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富有情感,而且富有哲理。
他在诗中常常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诗歌来阐述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他的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辨精神,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平淡自然、深厚醇美、托物言志、富有哲理等为主要艺术特点,他的作品被誉为“隐逸诗之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陶渊明写的田园诗

陶渊明写的田园诗1.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 《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 《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8.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9. 《游斜川》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导语】陶渊明等诗⼈形成东晋⽥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形成南朝⼭⽔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形成盛唐⼭⽔⽥园诗派。
诗⼈们以⼭⽔⽥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林,悠闲的⽥野,创造出⼀种⽥园牧歌式的⽣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活的向往。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园诗:陶渊明《归园⽥居•其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归园⽥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道狭草⽊长,⼣露沾我⾐。
⾐沾不⾜惜,但使愿⽆违。
译⽂我在南⼭下种植⾖⼦,地⾥野草茂盛⾖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径草⽊丛⽣,夜露沾湿了我的⾐。
⾐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园的⼼意。
注释南⼭:指庐⼭。
稀:稀少。
兴:起床。
荒*: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苗⾥的杂草。
*:肮脏。
这⾥指⽥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长:草⽊丛⽣。
长,⽣长⼣露:傍晚的露⽔。
沾:(露⽔)打湿。
⾜:值得。
但使愿⽆违:只要不违背⾃⼰的意愿就⾏了。
但:只。
愿:指向往⽥园⽣活,“不为五⽃⽶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折腰向乡⾥⼩⼉”,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不由⼰的⽣活,终⽼⽥园。
归来后,作《归园⽥居》诗⼀组,共五⾸。
赏析 这⾸“种⾖南⼭下”⼋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个字的⼩空间⾥,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活。
暗⽤杨恽诗作。
“种⾖南⼭下,苗盛⾖苗稀”。
此⼆句引⽤了杨恽的“⽥彼南⼭,芜*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常清楚。
诗⼈毕竟是“少学琴书”,⼠⼈出⾝,躬耕⽥亩缺乏经验,“草盛⾖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为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人生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青年时期:八岁丧父。
二十岁家庭衰落。
二十九岁前乡居读书。
时仕时隐时期:二十九岁—四十一岁。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辞官归田,“躬耕自资”。
结果.生活难以维持,以致“偃卧瘠馁有日”。
以后做过桓玄的幕僚。
四十岁时任镇军参军(镇军将军刘裕)。
四十一岁时任建威参军(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
就在这一年,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序》),出任彭泽(今江西省湖口县)令。
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官场,过着彻底躬耕田园的生活。
归隐,是污浊的现实造成的,具体原因:
首先是壮志落空、功业无成,对现实的幻想破灭.
第二,他从“为善”的要求出发,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苟求富贵。
第三,受道家思想影响,他追求适合人的自然之性的生活,他在仕途中“暂为人所羁”(《杂诗》其十)时,往往有“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想,而在田园之中,恰能过这种称情适性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彻底退隐时期
第一阶段。
四十一至四十四岁,经济状况较好,思想轻松愉快。
第二阶段:四十四至六十三岁。
四十四岁这年六月家中遭火灾,从此生活贫困,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 2 7)死,时年六十三。
颜延之著有《陶征士诔》
长期坚持参加农业劳动。
对时事并未完全忘怀,始终坚持了“君子固穷”的高尚情操,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尽管他心中“贫富常交战”,但“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
离世的头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望他,劝他出仕:“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拒绝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赠以粱肉,他挥而去之。
二、陶渊明的思想:
1、儒家思想影响: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2、道家思想的影响:任心适性的自然,不慕荣利的心灵自由;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形影神》)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三、性格:
1、任真:为人处事,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抱朴含真”(《劝农》)
“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萧统:《陶渊明传》)
2、固穷:保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总之,崇尚自然与安贫乐道,是其人生的两大支柱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
1、主要内容
A、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归隐田园之后的喜悦、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八首等。
B、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归园田居》之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C、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农村的凋敝,具有鲜明的写实性。
如《归园田居》之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D、表现美好的社会理想。
如《桃花源诗》。
2、艺术特征
“自然淳厚”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总体特征。
首先是平淡自然:
1)情感的真实、自然,不做作;2)结构、色彩、手法的平实;3)语言、声韵、节律的质朴、舒缓、沉稳;
其次,意味淳厚:
写出自己心中的真心、真意、真情,一切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人格清高超迈,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将日常生活诗化,发现其中蕴涵的真意,因之历久而弥淳。
情、景、事、理的融合;其诗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讲读:《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以酒入诗,后人认为其诗中几乎篇篇有酒;他还以“饮酒”为题,写下《饮酒》诗二十首。
此二十首组诗,是其归隐田园十二年之后所写,带有明显的借酒抒情言志的特点。
《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
”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饮酒》其五是最有名的一首作品。
此诗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作品的上部分抒发安贫乐道之心怀,作品之后部分则融情入景,悠然自得的心境与闲静美丽的大自然融合为一,物我浑然,形成极其完整的艺术境界而不可句摘。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脍炙人口,被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的典范之作。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真谛”,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还”,而此种深意,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那是一种“大言不辩”,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全诗将说理与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淡泊清新,用字简炼,创造了深邃的无我之境,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引发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融于自然的境界。
清王士祯《古学千金谱》:“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自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
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
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
心无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
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辩之?”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思考讨论:本诗怎样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醇厚的特点。